分享

谈谈北欧:这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李灏 2014-08-29

文/VincentChen文森陈

瑞典人Mike,是北大中文系学生,随口能说出宋朝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成都生活过半年,目前在江南暑期旅行,开学后会返回北京。我们初次见面,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停不下来。起因是,我提到了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比喻:Hard模式。

北欧呢,自然是Very Easy模式,这我也一直耳闻:高工资高福利,监狱像酒店。

今天,跟Mike聊天,又听到了另外几个数字:

1. 14岁开始,所有瑞典学生每个月能领相当于800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当零花钱。没有任何条件,只要满14就能领,一直领到上大学。

2. 所有瑞典人,大学学费全免。另外,每个大学生每年能领3000人民币政府补贴(比中学生少,因为已有生存能力)。跟上面那条一样,也没任何条件,上了大学就能领。

3. 差不多五年前,随便哪国人去瑞典读大学,学费都可以免。最近刚取消。

可以想象,这些福利背后需要多庞大的财政支撑。

「活得短暂又凄惨」,是伏尔泰在250年前,对瑞典人生活水平的评价。在历史上,瑞典几乎从未挤入欧洲强国行列。放眼全境,除了斯德哥尔摩,其他地方根本没什么像样的古建筑和城市,说明自古文明水平发展并不卓越。所以,这25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瑞典成为如今这个星球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总结下来,我感触最深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水平,已经大大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能力。

我有个朋友,在美国亚马逊买东西。寄到的时候发现货物损坏,联系客服。客服居然二话不说,马上再给他寄了一个过来。一不要求验货、二不等待退货,让我那个饱受某宝凌辱(说实话,其实已经不算差了)的朋友大大感叹美国的诚信社会。

而在瑞典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

我问Mike:「传说中,两个北欧陌生人见面,一个人是可以直接让另一个帮他照看钱包的。」

Mike说:「欧,是啊。我老妈经常这么做。她经常把放着皮夹手机的包,随机交给陌生路人看管,自己去上厕所。」

如果说中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有20%(真的吗?),北欧人就是80%。正是因为这种信任程度,维护生产运作的成本相当小(警察、律师非常少)。交谈之中就拍板,没人抵赖、玩文字游戏、尔虞我诈。生产、商业行为简单得像聊天。这样一来,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更多价值上,内耗也会变少。加上和德国一脉相承的认真严谨,发家致富几乎是必然。

都说人性本恶,所以,接下来的话题自然就转到,「你觉得为什么北欧人能发展出这样的高诚信?」

最常见的思路是:人口。人少嘛。但Mike随即又提醒我,荷兰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人家自然资源又不算多,人也不少。仓不禀实,何以知礼节?这里说的礼节(信任)主要指两层,分开讨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民众间的信任。

从民族性来说,作为维京海盗的后代,骄傲与自负早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所以瑞典民风独立,能自己做的事,绝对不靠别人。比如说,一个13岁的孩子,到了要选高中的关头,除非他求助,没有爸妈会给意见。每个人都知道,一旦真的被别人开口求助,说明那人已经绝望,因此也乐于帮助。而骄傲的人也更磊落,惺惺相惜,因此互信。从社会制度来说,整个社会完全透明。任何人只要知道名字,可以查出另一个人的住址、年龄、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税单、犯罪记录、高中成绩单。所有个人信息完全公开,任何人可查,只要知道姓名。(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制度?后面有讨论)从生存环境来说,近200年,北欧无战事。人民安居乐业,未被战争打磨。会破坏信任关系的人性恶之花,还来不及绽放。

2. 民众与政府的信任

最早出身法律系的Mike,向我介绍了self-interest-well-understood的概念。

自1500年前以来,北欧人已然形成平等的社会文化,即使农民,也能在当时类似议会的政府机构有一席之地。因为各个阶级都可以参政议政,对公共决策可以有影响,所以这种公开透明,让大家对别人的利益保护,就像在保护自己的self-interest(个人利益)。没有特权阶级的存在,我知道,我帮你就是在帮我自己。因为我们会被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既然社会的公共利益已经自然转换成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而人类对自己的利益一定了然于心,所以,民众自然非常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力,交给政府做决策。民众默认,政府对我们要什么,一定是知道的。因为政府就是我们。而且,因为各个阶级都参政议政,民众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洞察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政府的决策更倾向于理解,而不是阴谋论。

再者,因为历史的原因,北欧国家的军队,一直不在王权手里。威权即使想强加于民众,也没有国家机器配合。所以民众更倾向于把政府当做平等阶级。

综上,地理位置偏僻可以躲避战乱、历史机缘巧合、传统文化倡导平等独立,造就了今日的斯堪的纳维亚,上帝为人类留下的榜样和标杆。

===========================

以上是主要话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分支。

1. 今日的北欧,超过半数人口已经不再结婚。即使长期同居,即使有孩子。而家庭结构也偏向了多元化,一男N女、一女N男同居共同抚养孩子的情况,用Mike的原话说,也是「Extremely common」(极其常见)。北欧甚至发明了一个新的单词来形容这种关系:together partner。

2. Gap year,这并不是北欧特色。上了大学以后,任何学期可以在任何时候继续:第一学期读完,休息个一年半载,继续第二学期。Mike说,还有人休息了10年才继续!而Mike利用gap year, 25岁已经完成了周游世界。

3. Mike在叙利亚和埃及旅游时,都参加了当地的反政府示威。被警察逮捕后入狱,之后被驱逐出境。短暂的入狱经验,让他对中东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譬如:当他被反剪着双手送入监狱时,一路的狱卒,双眼诚恳热情,笑容灿烂:「欢迎来叙利亚!」在一片Welcome和Thank you声中,他来到自己牢房。而狱方为了防止他被捡肥皂,给他一间单间,把一个三人间里的狱友全都移到另一个三人间。放风的时候,Mike看到很多狱友在对他指指点点,小心肝扑通扑通地跳,想上去解释,其实我也不想让你们六个人挤一挤。结果一汉子向Mike缓缓走来,小心翼翼地解释:我们大家商量下来,我们这个小组有幸成为第一个能请你喝下午茶的小组,希望你赏脸~~

监狱长是基督徒,审讯的时候请Mike喝威士忌。Mike在各种经济犯罪组、小偷小摸组和重大刑案组之间轮流喝茶,过了几周被奉为上宾的生活后,出狱离境。

4. 谈话近2点的时候,我说,你肚子饿不饿,要不要我叫点小龙虾夜宵?我解释不清什么是小龙虾,只好给他看照片,他说,这东西,瑞典也有!而且,每年八月是小龙虾节,每个人至少吃40只。以后你8月来瑞典,带你去玩。

优秀评论选登:

人口数量不重要,国土幅员还是有影响的。但最关键的还是价值观趋同和贫富差距小,否则这种信任就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必须有高福利”的平等自由主义来支撑。因为与平等自由主义相反的)放任自由主义之下,贫富差距必然会拉大。这是因为个体的天赋和运气的自然分布必然是不平均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阶层是流变的,永远为个人梦想的实现保留了空间,但是阶层与阶层的割裂却是一种常态。而这种裂缝过大的社会很难产生足够的互信和幸福感。(政府只有通过「劫富济贫」的高福利政策来抹平这种差距,才能填补这种割裂。)

但是这种「小而完美」的社会模板,还是缺少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对于其他无数「不完美」的社会来说,它们的经验因过份简单而难以借鉴,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悖论啊……■

简书百科:

Hard模式:这个说法来自于某个热帖:「当年投胎选了hard模式,结果生在中国,还好没选very hard,不然生在朝鲜了」算是对当下社会状态的暗讽。

北欧的婚姻制度:目前,北欧五国的法律规定,未婚同居的男女和已婚夫妇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子女福利待遇相同。一旦分离,同居期间的财产平分。对于生育,无论结婚或同居,政府都有优厚补助。因此许多北欧人只同居,却不走入「围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