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习惯养生63:关于中医现代化

 每天坚持不懈 2014-08-31

好习惯养生63: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要防止进入“以西验中”的误区,不是证明中医方药如何符合西医的理论。大量的中医硕士、博士做到了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研究却不通晓中医的辩证思维,更不会开方看病。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借用现代技术只是手段,绝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摒弃中医的精髓和优势而被西化。(陈琼)

    关于西医的检测仪器

    西医用仪器检测疾病、治疗疾病,中医只凭脉象、看舌象等诊断疾病,几副中药来治病,是否就说明西医比中医更具说服力,更科学?(陈琼)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时变化是千分之一秒,所以我们通过仪器暂时看到的,一不代表永久性,二不代表真实性,它脱离了许多因果关系。完全用死的仪器去测动态中的有生命活力的人,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祖先留给我们的许多测量工具,如尺、称什么的,都是量静止物品的,也就是说“死物”,对人而言,所测的结果特别是体内的分子基因水平的东西,过一时刻都会作废。西医的诊断虽然比较浅显易懂,用各种数据显示其准确性,但一有问题就不顾一切的杀呀什么的,丝毫不顾及人们的痛苦,要知道在杀的过程中不仅把那时刻的癌细胞杀死了,也势必会杀死正常细胞。而中医则是通过治本,来改善人体体质,增强人体正气来抵抗病邪。

    对机器的过度依赖正在蚕食医生的独立判断能力,使人跟着机器转,先且不说很多检查仪器对人体的损伤性,任何机器都有一定的漏检率,尤其是一些微小病变,用机器是查不出来的。个人认为,中医是以医生的独立判断为主,辅以机器诊断,这是我们中医的优势。(木定海)

    关于中医的医疗水平是在进步还是倒退   (吕章明)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心理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例如有些人信奉甚至信仰经典,便只能认为经典的产生时期是中医的巅峰,而即便在经典中能找到一点瑕疵(换种角度能讲通、或者归罪于后人的误改),孰不知修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朝着正确方向的,而不变的真理或者说是经典也是在这种漫长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又比如有些人深感“乱世出医杰”,便否定和平年代的医疗水平,这当然是有一定的依据,但和平与战乱年代的疾病各有偏重,“乱世的医杰”也未必能治好现代人的崇洋病!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正处于低谷期,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医的基础在那,中医的古籍在那,热爱中医、钻研中医的人在那,有了这些,所谓的低估,再低也低不到哪去。南怀瑾先生曾表示,当今的大环境并不适合中医的发展,具体情况是当被问及中医的出路时,先生的回答是“暂时睡大觉”。但我认为,不适合发展不代表不发展,睡大觉也不表示不醒来,相反,睡完大觉后反而会更有精神!

    关于如何宣扬中医

    1、从中医的特色:中医的养生观(大家可以先去看看《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医诊断及治病的个性化(三因制宜),人性化;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针灸推拿及其他特殊疗法。

    2、从中药:中药的绿色和自然属性(禀天地之气,未经过任何化学加工处理); 中药知识的普遍化:乌贼骨、血余炭、灶心土等治疗刀伤出血,姜片敷贴内关穴治疗晕车,雪水存放到夏天止泻等。

    3、从食疗:中医的食疗很有特色,可以平时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素问·五常政大论》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4、从一些传统习俗:如端午节喝雄黄酒、插艾条,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追求简单,懒得搞这些了。通过中医药知识我们知道,端午节正值初夏,万物生长旺盛,百毒之虫也迅速繁殖,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服用雄黄酒不仅能杀虫,还能解毒祛痰。初夏湿气亦较重,秽气重生,艾条气味芳香浓烈,能祛湿避秽。(徐玲)

   5、从做好我们自己:你的行动是最有力的说明!

    ①自我养生保健:孰不知很多中医学到家的人上了一定年纪仍然容光焕发,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跟一般人不一样。其实个人通过对中医的学习,感觉影响我更多的是心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

    ②以后若从事中医。即使你很年轻,但你的疗效,你对患者的态度等等让患者很满意,这是最好的证明了。

 

    关于中医科学性和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吴永红)

    1、关于中医是否科学:①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科学?评判标准是什么?② 中医是不是科学?③如果说中医药是科学,那么,它又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④如果说不是,那么,中医药又是什么?

    2、中医理论中有很多概念模糊、说理性、主观性太强(有点“玄”),甚至有点牵强。什么“取类比象”,完全看不见的“经络”、“气”啊…

    3、有人认为:现在中国人学习西医根本无需先学习西方文化,而学中医不先掌握中国文化是不行的。而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民族文化属性。这不正说明了中医不科学吗?

中医深奥难懂得连当今大学生都不理解,学不好。

    4、很多人都认为“西医能说清楚道理,治不好病也是科学;中医不能说清楚道理,治好了病也不是科学。”中医为什么讲不清楚道理呢?

    5、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陈晓旭事件…怎么看?

    6、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再看看现在中医看病还是把把脉、开开方,感觉一点现代化水平都没有,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应该与封建社会一起埋葬。中医真的古老得没有用了吗?

    7、中医中有很多词汇诸如“祝由”、“咒禁”,且有“医卜并重”甚至“重卜甚于医”之说,俞樾(1821—1902,反中医鼻祖,既通国学又懂医理)根据后世慢慢“卜废”,认为“既然巫卜都废除了,医也应当废除”,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8、为什么中医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被社会主流所瞧不起的“方技”?有人认为医家甚至连九流都算不上(九流,《汉书·艺文志》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中医本来既非国学,也非国粹,只是近代以来被人提高,甚至被拔到了代表中华文化瑰宝的吓人地步。为什么中医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此低下呢?

    9、有人认为: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因此在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而中医则不然,《内经》、《伤寒论》等是中医学生必读、必背的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他们诊断、处方的依据。   ??

    10、有观点认为中医治病缺乏稳定性,亦即可重复性。不同的医生治相同的病(人)效果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你是怎么看的?

    11、中医现代化意味着中医西化吗?中医应如何现代化?

    12、对于当代中医面临的这种现状,我们作为中医学生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以上是我看了毛嘉陵的《第三只眼看中医》,再结合自己所想而归纳出的一些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想法

    1、不像西医,属于现代科学,是属于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知识体系的范畴。不应把“没达到现代科学水平”误判为不科学,不能把不符合西医的特征就判为不科学,更不能以个人(特别是那些压根就不了解中医的人,跟着另外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瞎起哄)的某种理解为据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不摆脱唯西式科学主义的阴影,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知识创造就永远也不会被认可为“科学”(实为“西式科学”)!

    个人认为归根结底是现代中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底子太薄,中国人的崇洋心太强,现在国人的思想已被西方观念给俘虏了。新的一代国人完全是在西方现代知识影响下成长的,对自己的母体文化缺乏了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是令每一位中国人痛心和尴尬的事情。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同化了。

    2、无非就是中医的概念在一些人看来太抽象了,“经络”、“气”之类的问问扎过针灸的人就知道到底有没有了,看不到或没看到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像声音等。现代科技手段没检测到只能说明这些检测手段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没有发展到能检测这些确实存在的东西的水平。至于“取类比象”,可以从天人合一角度解释。

    3、说学西医无需先学习西方文化是假。当年(1872-1875),清政府派出的最早留学生是只有9-15岁,在这么小的年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从小就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础。现在中国人学西医无需先出国学西方文化是真,因为国内已经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西方环境,无需走出国门。至于大学生,在小学、初高中时接受了很多现代科技知识训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也很难接受、理解和学好中医。实际上,只要下功夫,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学好中医。

    4、说发炎、溃疡、有癌细胞听得懂,说阳虚、气滞、痰瘀互结就觉玄乎;说肝硬化了听得懂,知道是肝脏出了毛病,说肝肾阴虚就摸不到头脑了,还什么阴虚,这咋一回事呢。有理的中医在现代人眼里也变得没理了。关键是中医很多理论未得到普及,中医的氛围不好所致。

    5、要知道鲁迅这句话相对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等已算温和。也许他碰到的中医都是庸医,老是刁难他去搞些经霜三年的甘蔗(这个药本身很有用,也许是那个医生用错了);也许他父亲的病在那个时候西医也没办法;也不排除鲁迅说这句话是情绪化了。至于陈晓旭,版本太多了,吃的中药是不是一个临床中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的,还是道听途说;是不是她个人不想治疗;西医治疗一定有效吗?……

    6、古老、历史久远并不意味着没有用了,而用所谓的先进仪器诊断出来的就一定正确吗?进一个西医医院随便检查一番都得搞个好几万,这就先进吗?说不准还是检查时哪台仪器带给你的损害呢。

    7、早期萌芽阶段,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难免不与巫卜相混,早期的西方医学、古埃及医学等其他医学也同样有过与“神灵”为伍的日子。卜废”就是认识水平提高的很好说明,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还从“医”字本身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中国医学在历史上确实与巫卜有过联系,但后来脱离了巫,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不能得出“既然巫卜都废除了,医也应当废除”的荒谬结论。各种理论都是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8、过去时。只是当时文人不肯承认罢了,生命诚可贵,没有医生哪有健康的保障?有兴趣的可以追溯历史去研究。

    9、“讲究创新”并不能作为衡量科学的标准。创新要在一定原有知识积累上,否则则是空谈。在新知尚未被创造出来、旧知在未被否定之前仍是正确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名老中医裘沛然:“只有返本才能创新”。)

    中医是从宏观上把握,总结出来的不少理论都具有永恒性的指导价值,经典方剂在临床上也具有永恒性的使用价值,因此没必要“朝三暮四”地变来变去。而西医则是从具体的物质入手,微观上把握,看不到全局,所以东变西变,不断玩新花样的“创新”:如很多西药在临床上不断被淘汰,很多学说甚至都在不断被推翻,还有针对病毒的疫苗,其变化压根就跟不上病毒的变化。所以其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没有永恒的经典。而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用经典但也不是拘泥于经典,而是活用经典。谁说古老的东西就没有用?看西方这几年研究火爆的《孙子兵法》!

    10、归根结底是辩证论治问题。首先讲可重复性必须要注意前提(刘力红),像青霉素应用的可重复性离开了革兰阳性菌的前提也无从谈起,是按西医的标准呢还是中医自己的标准呢?像清肺温脾法,对“重症肺炎”不能保证重复性,但对肺热脾寒这个“太阴与阳明同病”的大纲是治100例好100例的。其次,可重复性更多的是根本上的可重复性而非现象上的可重复性,如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是本,但“心脾两虚”可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临床症状,如失眠、妇科出血症、部分血液病、很多皮肤病,这些对于西医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再次,中医治病是针对“人”,个体差异使得可重复性的操作变得更加困难。最后,其实以上三点都对这个中医本人的中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医的疗效靠中医师来体现,而中医师的高明与否,与其理论基础、临床经验、文化素质成正比(邓铁涛)。这个中医师是否压根就没有中医看病的辨证论治的思维?还是挂中医名干西医事?或者是在干着所谓“中西结合”的伟大事业?或中医功底太不扎实?或压根无方开药?毛嘉陵《第三只眼看中医》谈到“纯正中医”必须满足的条件说:①具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②能够拥有极强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③能够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的帮助,就能“司外揣内”诊断疾病;④能够熟练使用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11、关于中医现代化:①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错误的,其实就是中医西化。拿西医的指标来检验中医,用西医的小白鼠实验来验证中医以此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误以为将一些现代科技的概念术语往中医身上一贴,然后再加上一些现代科技仪器,中医就现代化了。当中医碰上西医,不是将自己套上西装就可以的,正如人吃牛肉不是为了在自己身上再长出牛肉来一样,而是怎样去消化,为自己提供能量。话说当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倡导的就是以脏腑解剖为标准修订中医藏象学说的路子,试图使中医从“道”走向“器”的层面,最后脱离了中医本身,被后世医家说为“越改越错”。 ②邓铁涛说:“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比起发达国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如人,所以目前国家号召科学技术人员必须努力创新,以追赶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但中医学与其他科学不同,论中医学,最高水平在中国,论接轨是外国人向我们接轨。”③中药的现代化,绝不是把中药用西医的所谓的现代手段提取出来,用所谓的指标来衡量合格与否。

    12、我有几个小小的想法:①要提高学中医的悟性,个人认为平时可以多看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哲学(西方东方都可),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之类的,平时生活时多思考一些自然现象啊之类的,中医有很多跟生活相通。②要是以后从事中医,建议一定要按中医的思想来看病,不要被现代西医的术语给搞得稀里糊涂,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基础要打扎实。要是以后从事中西结合,建议中医医师资格证和西医医师资格证都要考,至少不要中医西医都是半桶水而搞中西结合,不要连中医都不懂而做着所谓“中西结合”的勾当。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中西结合不是简单的1+1。③外界环境再恶劣,希望大家能保持对中医的赤子之心,不要随波逐流,按自己选定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④我们尽量去宣传中医,普及中医基本知识。特别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⑤我们如果不能为中医做些什么,我们做好自己就够了,不要让别人因你而对中医指指点点。尽量纠正周围人的错误观念。⑥我们平时在学专业中医知识的时候,可以经常思考一下关于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多看看一些大家名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为自己以后的方向把把舵。

    最后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几段话,望深思: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名老中医李今庸:“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来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就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发表看法时说:“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指出:“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从而成为未来文明追求的目标。因为中医不仅包括对有形世界的认识,而且具有对自然和生命本原,以及其发生演化过程的认识。”

 

    人类对健康的要求,展望未来,应该是:  (摘录,选自《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

    1、  人类将摆脱化学药与创伤性的检查、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副作用和后遗症。医学要讲人道主义。

    2、“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3、医药学除了属科学范畴之外,将融入文化、美学与艺术,使医学从人体的健康要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气功、武功、文学、美术、音乐、歌舞、美食、药膳、模拟的环境、梦幻世界成为“保健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维护健康是快乐的事,而不是苦事。

    4、21世纪,几十亿第三世界人民短期(数十年)内不能摆脱贫病的折磨。要解决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民主权利,要求医药必须“简、便、廉、验”,而不是天文数字的医药费开支。

    5、艾滋病、癌症、疟、心脑血管疾病…之攻克,要靠回归自然,要靠绿色医学革命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的明天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