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晏华答家长问(之二) 盲目抢跑不若静待花开

 tuzididie 2014-08-31
  编者按

  在浦东新区幸福家庭服务中心组织的关于亲子关系的公益课堂上,心理专家刘晏华发现,尽管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教养带来的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刘晏华提醒家长:爱孩子,就要尊重他(她)的成长规律,科学教养,盲目抢跑不如静待花开。

  □本版撰文见习记者  曹之光

  ■案例一

  过早入学要不得

  刘先生是一个3岁女孩的父亲。女儿出生于2011年9月,这对于入园是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刘先生觉得,晚入一年园是孩子的损失,必须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出于对女儿自理能力的信任,刘先生决定让女儿提早一年进入幼儿园小班就读。 

  自此以后,刘先生就担负起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傍晚接女儿回家的任务。刚上幼儿园的那几天,女儿一进幼儿园,就会嚎啕大哭着扑向刘先生,对幼儿园很抗拒。虽然心中也很心疼,但是刘先生还是狠下下来,把女儿留在幼儿园,因为他觉得小孩子都这样。 

  然而,时间一久,刘先生在接送女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异样。每天早上,女儿在床上一睁开眼睛,就会颤抖着声音问刘先生:“爸爸、爸爸,今天我要去上学吗?”如果刘先生告诉女儿:“今天要上学。”之后一整个早上,女儿总是很痛苦的样子。而一旦他说“今天不用上学”时,女儿一下子就会喜上眉梢。 

  为了帮助女儿迈过这道槛,刘先生想了很多办法,可无论他如何开导,却无法让女儿喜欢上幼儿园。看着女儿如此抗拒上幼儿园,刘先生十分为难,也十分困惑,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女儿才会开开心心地喜欢幼儿园生活?

  专家支招

  16岁、或者17岁的孩子,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上,几乎没有差距。然而,3岁和4岁的幼儿,在各种能力上,却有着显著的差距。 

  幼儿在4周岁前没有群体意识,仍处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十分欠缺。因此,提早上幼儿园的一大弊端是,幼儿达不到幼儿园的技能和心理要求。当老师给班上孩子布置一项任务后,过小的幼童会发现,别的小朋友都能够达到要求,只有自己不可以。然而,幼儿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他在发育上还没有达到幼儿园的能力层次。他们往往会误解:“自己好笨,所以我才完不成。老师都不喜欢我。”这就是自卑产生的源泉。 

  不想上幼儿园,这是孩子的常见情况。处在陌生环境中,并不得不改变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幼儿往往会又哭又闹。在心理学上,这被叫做“分离焦虑”。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父母可以和孩子聊天,尝试着询问:“你为什么害怕呀?幼儿园到底有什么不好呀?”当孩子开始倾诉的时候,就是在宣泄负面情绪。另外,父母可以尝试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请老师对过小或者能力欠缺的孩子进行特别关照。一个有经验的幼教,不会就事论事对正在哭泣的幼儿说:“不要哭了!”而是会把孩子带到角落里,规定时间让他哭一会儿,引导幼儿适度宣泄情绪。 

  除了宣泄情绪,父母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选择性积极关注”。如果想让孩子认识到幼儿园是个很快乐的地方,可以有意识地询问孩子:“你在幼儿园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情啊?”“中午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呀?”“幼儿园真好,那个玩具爸爸妈妈也没有玩过呀!”反复暗示下,孩子就会逐渐忘记不快乐,只留下快乐的记忆。 

  对刘先生来说,如果孩子实在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且家长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还是建议将女儿接回家,延迟一年再上幼儿园,毕竟人生漫长,晚入学一年算不得什么。一年后,或许刘先生的女儿在心智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更好完成老师的要求,就会感到自豪,并爱上幼儿园的生活。

  ■案例二

  完整人格塑造重于成就取得

  卢女士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丈夫财力雄厚,卢女士在家安心地相夫教子。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并不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不求上进,在她的督促教导下,儿子在学业上一直十分优秀,不久前刚进入英国排名前三的某名牌大学就读。 

  出国之初,儿子总是在电话中欣喜地介绍英国的学习情况,但慢慢地,儿子的电话却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沉默。当卢女士意识到儿子已有半年没有打回电话后,便再也坐不住了。“是不是出事了?”带着疑虑,卢女士匆匆登上前往英国的飞机。当再次见到儿子的一刻,卢女士整个惊呆了,曾经健康、快乐的儿子,如今却是一个身材肥胖,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的精神病人。 

  在儿子的房间里,一封带有校徽的英文信件也映入了她的眼帘。经翻译后,卢女士得知这是退学通知书。这封信件以古板庄重的措辞写道,由于该生旷课太多,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故予以退学处理。 

  从儿子的一位中国同学处,卢女士得知,留学以后,儿子的成绩一直未见起色。特别是近半年来,他不但不去学校上课,连社交活动也停止参与。而儿子一句不经意的话,则更让卢女士震惊:在这半年里,儿子不但不出门,甚至连客厅也几乎不踏入一步——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卧室中进行,三餐只依靠外卖解决。 

  “我的儿子到底怎么了?”卢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沉浸在困惑与痛苦中。

  专家支招

  目前,卢女士的儿子经过悉心的治疗,身心已经完全康复。通过与母子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卢女士一直对孩子极为严苛,尤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有下滑,就会实施各种“惩罚”措施,这让孩子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在父母极其严厉的管束中,孩子变得非常情绪化。孩子害怕不完美、害怕竞争、害怕达不到父母期望、害怕袒露自己真实的感觉……父母的一句话、一次糟糕的考试都可以让他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最渺小的可怜虫。当他处在网罗全球最优秀人才的英国名校时,本人便不再像国内那样冒尖,于是,他就被极为严重的负面情绪所困扰,这种情绪得不到缓解,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 

  正是父母的严苛教育导致了孩子经历的波折,也让这个家庭付出了惨重代价。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家长们剖析和借鉴。 

  第一,家长不能以“结果导向”来要求孩子。对中国家长而言,所谓结果,就是孩子取得的成就,可具象为成绩、收入、社会地位等。因为结果易与实际产生落差,由此就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判断。一旦取得了预设的目标,孩子便极易懈怠,往往还会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孩子则容易自我否定,积聚负面情绪。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成就之外,成绩、人格、情绪控制等能力同样重要,家长必须重视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第二,家长必须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个快乐的人,但是负面情绪却总是如影随形,无法避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执行“鸵鸟政策”,例如不允许孩子表达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种应对方式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无从发泄,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崩盘。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允许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困境和悲伤,并以坦率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帮助孩子理顺情绪,找到应对方法,帮助孩子度过难光,和学习成绩相比,这些处理情绪的方法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