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苇读诗词》系列一

 冷鳳 2014-09-01
第一讲:诗经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此与诸位诗友共同欣赏、学习古今诗词的精品佳作。

  我们这里说的“诗词”是一个 很宽泛的概念,并非仅限于格律诗和宋词,我们欣赏、涉猎的范围将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近代、现代甚至网络作品;而“精品”与否则是完全由 区区“一苇一苇”说了算——没办法,当版主当得太久了,点精上瘾。我会从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挑出若干,或精细研读或粗略解析(视我喜欢 的程度而定啦),在集中讨论时间里就该作品的赏析邀请大家进行讨论——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诗词欣赏的方法、提高欣赏的水平。此处版主多多,我真心希望大 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之后,能够提高各自版块评贴的水平, 我本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欣赏”“问好”之类的口水贴,期待能在各位手中消灭它们!

  我们的终极目标:提高欣赏能力、提高回贴水平、提升风雅颂总体贴子的质量!

  每次的讲稿末尾我会留点思考题,期待能在集中讨论前看到答案;集中讨论时间我会记录各位“出勤”的情况(至少一次有效发言);每十讲后会有一次“测验”——总之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好啦,言归正传,第一讲:《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整理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距今差不多要三千年了),共计三百零五首。《诗经》的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地域则基 本覆盖了中原地区(华中和华北)。《诗经》并非是创作诗集而是汇集而成,就是说其中的作品不是某一个人创作而成,相反,其中相当的作品是民歌、民谣。有人 说《诗经》是孔子编撰的,不过这种说法好象让否了。反正不管是谁编的,其中的作品精美、深邃、鲜活而富于哲理,不仅是千古名篇,更为后代的诗歌创作划好了 分类、指点了方法。

  《诗经》把诗分成了三类,三个字:风雅颂——风是老百姓的诗歌,写的是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生产劳作,内容十分丰富繁杂;雅是王公贵族的诗歌,多 是他们的起居饮宴之中所奏所歌,其中也包括一些精神、情感层面的东西;颂则是神仙们的诗歌,用于祭祀、祈祷。细想想,后世乃至如今的诗歌,大体脱不出这三 类,无非“颂”比较少见。

  《诗经》还把诗歌的创作手法分成了三类,三个字:赋比兴——赋,正面描写,铺叙;比,侧面描写,比喻;兴,隐性描写,暗喻或者引申。这三种手法在诗词 创作中各有妙用缺一不可:没有赋,你说不明白,说不明白就会影响作品的可读性;没有比,你说不活络,说不活络就会影响作品的生动性;没有兴,你说不深刻, 说不深刻就会影响作品的含蓄性。而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会是至少两种手法的巧妙结合,这个可以慢慢分析。

  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个字几乎成为中国三千年来所有诗歌创作的指导方针,所以《诗经》是我们必修之课,对《诗经》的分析与学习也是我们《精品赏析》栏目的必由之路。

  在此我把我比较喜欢的挑出来三首——两“风”一“雅”:

  《国风·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音至)彼周行。
  陟(音至)彼崔嵬,我马虺隤(音灰颓)。我姑酌彼金罍(音雷),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音四公),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因居)矣,我马瘏(音图)矣。我仆痡(音扑)矣,云何吁矣!


  这首作品入选的原因是因为它独特的结构:四节,每节四句。妙的是这四节分写两人。第一节,采卷耳的,是女人,她在思念那个在外奔波的男人;后三节,写 的是男人,他骑着马登山,累得要死,借酒浇愁。他的境遇着实不怎么样,爬山爬得马也瘸了、仆人也趴了,他自己呢,一声叹息。诗写的是离愁,但通篇未着一 字,于女子,一个“嗟”;于男子,一个“吁”。创作手法上以赋为主,辅以兴。大量运用侧面的描写,山高、马乏、仆疲,这些足以从侧面显示出男主的生存状态 并足以让我们想象出他的心情如何。这是一种极类戏剧的写法,而且只展现一些很小的片段,你却可以想象着编出个电视剧来。起得有悬念,结得有余地,令人浮想 联翩。。。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作品入选的原因在于它的短小俏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侄女的芳名便是“子衿”,自然是区区在下的杰作!诗作完全是个娇憨的女子口气,想着你那衣襟 啊,我的心在颤抖。我不上你那去,你就不能来个信儿?(当世的姑娘给小伙儿发短信要弄这么一句,那小伙子儿准得哆嗦。)姑娘又想那人儿的玉佩(看来也不是 穷孩子,至少能佩上块玉),抱怨我不去怎么你也不来呢?最好玩的在第三节,姑娘大概是想得要发疯了,跑到城墙上,看着下面贩夫走卒的人来人往。读到这里, 肯定我们都受到了感染,这小伙子大概得走了很长时间了,看把这姑娘急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跑到城墙上,差不多就是她能到的最远距离了,我们都要替 那姑娘怒了——那混蛋是怎么回事!结句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则让我们憋了半天的气,扑哧一声跑了个光,一天不见如同三个月,两天不见就是咱们这诗词学 校的一学期了,那可不是太长了嘛。其实不过两天而已。姑娘的深情一个子喷涌而出,她的嗔她的思全都有了着落——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那一个“子”,那个着 青衣佩青玉的男孩,得有多优秀啊!

  《小雅·鹿鸣之什·棠棣》
  棠棣之华,鄂(同萼)(同拊)韡韡(同炜炜)。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音席)(音póu)矣,兄弟求矣。
  脊令(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兄弟阋(音戏)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音争)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音边)豆,饮酒之饫(音遇)。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音希),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这首作品入选的原因一是因为第一节的知名度,估计稍通文墨的人,提及“兄弟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这首;二是因为这是一篇不多见的“论说文”,其结构、层次的复杂、全面,无论为文为诗特别是填词中长调,这种多角度思维、全方位切入的笔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节是总说,以棠棣花开时,花萼与花朵的关系来比喻兄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则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悌”的最高解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血浓 于水,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兄弟的。(现在都独生子女了,没了亲兄弟可以有把兄弟,刘关张当年已经做了示范。)这句是“论点”。接下来的论证过程有反正两面, 先说家里死人了,兄弟与你同悲;再说你作为当事人死半道上了,兄弟替你收尸;再说你受困了,兄弟会来帮你;最后说你们哥俩就算掐架了,碰上外人挑衅也会一 起上。这些都是“朋友”二字所不能替代的,是血亲才会有的行为。真这么做了,便不是兄弟,也是兄弟了!“丧乱既平,既安且宁”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这在诗 词创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转下来则写安定生活中的兄弟之情,欲扬先抑,起笔就写虽有兄弟,其实有时可能不如朋友走得近。但兄弟们在一起吃饭喝酒时,多 么快乐和美;还有老婆孩子这些家人,大家这样亲密的在一起,是多么快乐啊!正反两面都说完后,作品并未结束,而是用了个巧妙的反问:你想家庭和睦吗?你想 老婆孩子都开心吗?那么,多琢磨琢磨兄弟之情吧,不是吗?确实是!经过这么一番论证,每个读者对兄弟之情都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与思考,目的达到!

  以此三首为例,我们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了一个品读与欣赏,我想就此三首作品,留下几个问题,请诸位思考一下,咱们集中讨论时再细聊:
  1、 《诗经》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2、 《诗经》用韵有什么特点?
  3、 《诗经》中你喜欢哪首?说说理由。

《一苇读诗词》第二讲:辞赋
 上一讲咱们一起赏学了《诗经》中的几个篇章,作为当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其质朴的语言、浓烈的情感、起伏的节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我们中华诗歌的瑰宝,至今熤熤生辉。

   但是,《诗经》主要以中原地区的作品为主,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代表着当时的“北方”社会。那么,被中原地区称为“南蛮”的楚越之地,他们有没有 诗呢?回答是肯定的,有!楚越诗歌的代表形式是“楚辞”,因代表作《离骚》之故,也称“骚体”。与《诗经》的适合演唱不同,楚辞更适合吟诵。语气词“兮” 的大量运用,形成的骚体诗舒缓、悠长、凝重的吟诵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汉魏的赋体,隋唐时代的诗歌也是这么吟的,直到今天,有些诗人在吟咏时,也没脱出这 个调调。更厉害的是,楚越不仅有诗,而且比北方更高级的是他们有了诗人——《诗经》中几乎没有能确定作者的篇章(有几篇说是周公旦写的,我瞅着也玄),故 而也不存在诗人之说。而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诞生了我们中华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家、诗人,其他那些在他之前文章写的好的, 不是哲学家就是思想家就是军事家,文字之于他们,是表达他们思想、理论的工具,他们的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有一定文学价值的论文(相当的读者是完全忽视 其文学意义而直取其内核的);而屈原,他的文字是用来写他的心、他的情、他的痛、他的怨、他的恨、他的爱。。。屈原写的,首先是文学作品,其次是诗歌。在 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上,这是第一个闪亮的名字!

   屈原的主要作品也可以说是楚辞的主要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离骚》,这是一首充满浪漫、神话、想象的伟大作品,“香草美人”“烂草小人”的比兴之法便 是由此而起。另外有《九歌》《九章》等中短篇作品,文采华丽、恣意纵横,取楚地祭歌之形,加以明显的文人创作,章法婉然。因为《离骚》实在太长了,我的水 平、篇幅、时间都有限,所以这里就偷个懒,拿出我最喜欢的《九章》中的名篇《涉江》,来品味屈子之心、屈子之情、屈子之才华!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奇装异服、标新立异。诗人就是诗人。


囗囗囗兮囗囗囗,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佩着宝玉驾着马车,逃离浊世,去找姚重华先生一起玩。


囗囗囗兮囗囗囗,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登昆仑比天地,岂是南夷之人可知哉?您跟别人不一样,人家吃饭你吃玉英,那么对不起,您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于是屈平同志去了“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鄂渚是真实地名(具体不详,据说有学者照着《九章》里的诗篇给屈原画了张行吟地图)。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入沅水了,估计是逆流,容与不进。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溆浦这地方自然环境不怎么样。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按说两湖冬天不应该这样雨雪交加的,这个应该照着虚实结合来理解。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让我想起了《诗经-柏舟》,有些人,宁愿选择孤独、固守孤独,只因不能变心以从俗。


囗囗囗囗兮,囗囗囗囗。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以古代义士作比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再用两典,这是名臣故事。《诗经》中是没有典故的,因为它就是典故。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如今又何尝不是这样!可怜我们连涉江也找不着地方了!


乱曰:——这种“乱曰”以下的文字便是“合唱”部分,是楚辞源于歌唱的明证。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高贵的练不过卑鄙的;香的练不过臭的;白的练不过黑的,只能一走了之!

从此篇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楚辞的特点:

1、 押韵规整——两句或者三句一韵,可以说很严格,平仄不互叶;
2、 “兮”的运用——语气舒缓、富于起伏;
3、 换韵转意——同一韵部的小段,其意思或者表达的情绪是统一的,整合的。
4、 香草吉鸟——香的美的高贵的花鸟表达正方,臭的丑的低下的来表达反方,爱憎分明、好恶明显!这种比兴手法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示范!




   提到楚辞则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种文体——赋。赋与辞渊源深厚又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辞兴于楚而至汉差不多就已经消亡了;而赋脱胎于辞却又有所发展变化,自 汉而兴(楚辞汉赋嘛),至唐而衰。赋与辞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辞是诗,赋是文;辞抒情言志,赋叙事状物;辞的句子字数不定,长短不一,而赋的句式则相对规 整,后期发展到四六骈文而走入病区;辞总体比较短,而赋差不多都很长;辞起源于歌,形式上和结构上还都有用于演唱的痕迹,而赋则完完全全只能用于吟诵,节 奏清晰。

   赋的大家有很多,不少名字都可谓如雷贯耳,比如宋玉,算是赋的祖宗;司马相如,小寡妇真不是空手套来的,人家是有才华垫底的;庾信,哀婉凄绝,用典用得 找不着不用典的地方;江淹,妙笔生花在前、江郎才尽于后,一篇《别赋》写得悲凉写得惆怅,人间所有的离愁别绪莫不收罗于此。。。在这里,我们一起节选一段 庾信的《哀江南赋》进行赏学。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忘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从这两小段我们可能看出赋的许多基本特征:
  押韵——泾、陉、亭、萤、青;泮、散、乱、岸、粲、叹;河、波、多、河、歌;威、微、归、飞。起句入韵,隔句押韵,韵脚规整、严谨,平仄不互叶;
  对仗——句子全为骈句,除了“于时”“莫不”“况复”“别有”等四个关联词之外,全部工整对偶,实对实、虚对虚、数字对数字、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我一度对骈文非常有兴趣,就是为了对偶(当时若不是学诗,我早一头钻进楹联里去了);
  用典——无句不典,几乎找不着不是典的地方。用典不是本事,用典要用得准确、贴切、自然才是本事。这两段里用的典故有秦泾下毒、井陉破赵、寻燕逐萤、 陆机王粲、望夫望子、才人公主、栩阳亭临江王、班超出使、温序归葬、李陵苏武。。。这一系列的典故,加上中间凄冷阴郁的环境景物描写,把亡国之悲、丧家之 痛、思乡之愁、流离之苦,多角度多层面,有男的、有女的、有活的、有死的、有实情、有旧事。用典能用到这个份上,绝对是登峰造极了!


  严格来说,赋这种文体并不在‘诗词精品”之列,赋是韵文的一种,但是属于文一类的,不是诗词。只是说到辞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赋,也就顺便提两句而已。

  问题:
1、 您读过楚辞吗?您知道最早的楚辞作品是什么?
2、 请随便读一篇屈原作品(哪怕一小段也行),不必求甚解,但要读出声来,体会他的语言、他的情感、他的韵律之美;
3、 赋这种文体现在几乎见不着了(想搞仿古建筑也搞不来,这个难度太大了),您觉得赋对咱们的诗词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2013-11-7

《一苇读诗词》第三讲:乐府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诗经》与《楚辞》之后,诗歌随着历史一起进入秦汉朝代。随着秦帝国对六国的统一,语音、文字在这一阶段都进入了整合期。但秦朝立国并不长,加上连年战乱,直到汉朝安定下来以后,诗歌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地域、音乐、语言等习惯的差异,中原以及北方地区对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进行改进,形成五言为主的诗歌;而南方地区则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了 七言诗。我那著名的老乡刘邦先生所唱之《大风歌》便是比较早的七言诗,因为当时的徐州沛县是属于楚国的。不过后来汉朝定都长安之后,北方诗歌对皇家影响更 为深远,这种五言诗因为句式规整、适合演唱而越来越受到官方的注意,进而在汉朝时进入宫廷,最终在武帝时期形成了“皇家唱诗班”——乐府。

   “乐府”最早由汉武帝刘彻设立,主要用于颂圣、采集民间诗歌、谱曲以及演奏、演唱、培训,跟后来清廷的“升平署”有类似之后。后世把以乐府歌词为代表的 两汉时期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以北宋时期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为大成,有一百卷之多,四五千首,囊括了两汉、魏晋乃至隋唐时期的乐府歌词,还有许多 民歌民谣。乐府诗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收集来的,没有作者,最出名的两首被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南朝作品)和《木兰辞》(北朝作 品);另一类则是文人创作作品,最出名的是辛延年的《羽林郎》、张衡的《同声歌》。还有后来到魏晋时期曹操爷仨,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乐府作品,其中 曹植则是集大成者,他不仅创作了诸如《洛神赋》这样华美瑰丽的赋,更创作了《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诗》等优秀诗篇。曹植开创了文人诗的先河,天下 才气他一人独占八分,不服不行啊!

  汉乐府的代表诗集就是《古诗十九首》,南朝梁国萧统编撰,收录了十九首由民歌加工而成的五言古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质朴、讲究比兴、抒情为主——这都明显的还有《诗经》的痕迹,但用韵和句式则更为规整:用韵是明显的隔句韵;句式则是五言一句。

  《古诗十九首》里也算得上是字字珠玑了,我想挑选两篇与大家共赏:

  其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开门宗义,这是一首别离的歌。“生”才会痛!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走得还挺远。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离开了,便难得再见。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马与鸟作比,秉性不同,便会各有各的道路。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别离的久了,衣带渐宽。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云都遮了日头了,你还不回来!有走便要有留,有去便要有守。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忽”字令人动容,多么可怕的惊醒啊!“你再不回来,我都老了!”,根儿在这里!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啥也不说了,你我都好好保重吧!


   这首诗中的句子,被无数言情剧引用过,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读到“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伤感,那个“忽”字是对镜揽鬓时的惊觉, 是杏子满枝时的感叹,又惊又怕,怕的是那个“晚”字!在道路阻且长的古代,一座山、一条河都可能是永远无法逾越的,何况天涯——真的是你再不回来,我都老 了!不要太迟啊,要来不及了!当你的眼睛已经开始发酸的时候,那个形容憔悴的女人却幽幽一叹:不说了,说也没用。。。还是好好吃饭,保重自己吧!多么明白 的一个人,她让人心疼不是她的孤寂、她的执著、她的等待,而是她的明白。陈绎在《诗谱》中评价此作: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这四个“真”字给这首作品 定了性:现实主义力作!

   此作韵律优美,节奏舒缓:前八句四韵,平声。写的是别离之情,叠字起笔,缠绵复唱(《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相当多,很有特点)。接下来层层深入,渐行渐 远,最后以胡马与越鸟比喻与生俱来的差异(这也许是分别的原因)。后八句五韵,起句入韵,一体的上声韵,读来婉转柔美。这八句写的是别离之后的情景,思念 还是思念,有些埋怨有些担忧。但恰恰在女主的情感喷涌欲出的时候,一切都戛然而止:她十分理智(几乎过于理智)的停止了哀怨,对面现实!这种创作手法我们 是可以借鉴的——话别说完,情别说透,留一点儿念想。而且此作的结句亦广为传唱,而且各有其解:有的说是让对方多吃点,好有力气早点回来;有的说是自己多 吃点,好保持容颜(胖人不容易生皱纹);有的说是都多吃点,各自保重身体以期重见。。。反正甭管谁多吃,这位离妇的情感都被压抑了下来,没有真的爆发出 来,没有说破,含住了!

  其九:《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作品非常短小,八句,隔句押韵、一韵到底。文字亦十分浅显:
  院子里有棵奇妙的树,绿绿的叶子繁花起舞。
  攀下一根枝条折下一朵花,我真想把它送给心中的那个他。
  芬芳沾染着袖梢,可是中途遥远我送也送不到。
  这么朵花有什么稀罕?只不过让我想起他,年复年年!


  这也是一首精致的思念离人的小诗,这位女子对着院子里一棵花团锦簇的树抒情。顺着她的动作,我们能体会到她的情绪;顺着她的情绪,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思念;顺着她的思念,我们读懂了她的爱恋。

   上面是民歌部分,当然肯定也已经经过文人的加工与润色,但其至诚、纯朴的情感含而不露、忧而不伤,达到了民歌创作水平的巅峰。文学作品往往没有最高只有 更高,紧接着真正的文人创作的到来,从格调上对《乐府》有了质的提升。《同声歌》首次把君臣之义作夫妻之道作比,开了此类作品的先河;而《白马篇》则是游 侠壮士诗篇的鼻祖——有比有兴、有情有景、有人物有事件、形制规整、音韵协美,在五言诗的早期绝对是个示范级的作品。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人物出场借着白马的声势,洒脱帅气。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小伙好本事!这几句有实有虚、有赋有比,超赞!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游侠的英勇事迹。保家卫国,男儿本色!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夹叙夹议,令人景仰、感佩!


  曹植生活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战争的时代,普通男儿尚有保家卫国之心,曹植身为王子,以公以私他都有着浓烈的报国情怀——此作情绪饱满,情感深沉,字句铿锵,形象生动。特别是结尾处,那种悲壮,那种英勇,怎么都令人动容。

   最后我想再扯远一点说说曹操——魏武大帝,大家都很熟悉很熟悉了,我们不提枭雄、也不提军事、甚至不提建安文化,我只想说说作为诗人的曹操。他的作品形 式多样: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全有;他的诗作长短不一,短的几句,长的十数句(说叫《短歌行》,其实并不短);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有军事,有政治,有文 化,有爱情(那首酸兮兮的《塘上行》也有人说是伪托的,因为实在太酸了)——这里我说我最喜欢的那首《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警句连连,经典!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免费广告,杜康酒厂现在还在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化用《诗经》,但把爱情题材转为对人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借物起兴,荡开一笔。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人才如月,此非小忧,忧于政事也。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想象着人才前来的情景。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作比,明主难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连用两典,以示求贤若渴之情。

   此作我认为是《诗经》以后最赞的一首四言诗,我非常喜欢!四句一换韵,有的起句入韵有的不入,结构清晰、层次丰富,作者的主题很明确:招揽人才!作者的 胸怀很广博,惦记的是天下;作者的学识很渊博,化用《诗经》自然妥帖、结句是套用了《管子》中的章节,从多个角度写出为人主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另外曹操的《观沧海》(四言)、《步出夏门行》(五言)也都非常经典,篇幅所限,就不一一罗列了。

  问题:
1、 请读一下《古诗十九诗》,说说你喜欢的篇章。
2、 文人诗与民歌的区别在哪里?你喜欢哪种风格?
3、 从曹操作品来体会”视野高度决定思维高度“的问题!
《一苇读诗词》第四讲:五言巅峰
 上次咱们讲了《乐府》,《乐府》兴于西汉武帝年间,最初也就是歌词或者说歌谣,慢慢的脱开了其音乐性质而转入纯文人创作,渐渐形成了五言诗(七言诗以后单说)。

  目前有史料证明,西汉时期就有了五言诗——甚至有人说《古诗十九首》中有几篇是枚乘(读“剩”)所作,但又被别的考据家给否了——反正不管怎么说,现存史书中记载汉成帝时的歌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这应该是比较早期的五 言诗,但已可见其端倪。自汉以后,三国、魏晋、南北朝,一代比一代乱,一年比一年闹腾,民不聊生、国无宁日,期间蔡琰女士(蔡文姬)的杰作《悲愤》开长篇 叙事诗之先河,这首自传体诗歌很长,写了她自己生逢乱世、身不由己、去国逼嫁又归国别子的悲惨命运,这首叙事诗言辞悲凉、凄楚,却并无后世作品的矫情,形 容词都不多,只以情叙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别子那几句,读来酸楚难当: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这期间玄学盛行(大家都没安全感,想修仙,找点神秘力量支撑一下精神也是好的),而三国至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化,为五言(包括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枢纽”。其中的王粲、刘桢等人堪称翘楚,而最最顶尖的,非曹植莫属(我其实是想单拿一讲来讲曹子建的)。

  曹植是曹操的第五个儿子,少负才名,文武兼备,曹操很喜欢他。因为长子曹昂早逝(参看京剧《战宛城》),曹操正室无子,所以曹操心中并未有一定要立嫡 或立长之打算。曹冲少年聪颖(曹冲称象的故事),曾是曹操的最爱,可惜也少年夭折。曹操心目中接下来中意的,便是子建曹植了,曹丕同学还差点。可惜,在这 场夺位之争中,最后的胜利者是曹丕,曹植在付出妻族一门的代价(崔琰冤案)之后,成了陈留王,屈居人下。古代夺位之争是人类斗争中最为残酷的一种,因为它 不仅包含了其它斗争所有的一切,比如血腥、杀戮、灭门、诛连,最残酷之处在于它往往存在于嫡亲兄弟之间。昔日一奶同胞,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的亲兄弟啊,拼得 你死我活,甚至为求稳固而灭其满门斩草除根,怎么下得了手呢?但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集团的利益,不得不为之。曹丕即位之后,曹植的日子益发难过,于是有 了《七步诗》的传说,真假姑且不论,至少从侧面反应了曹丕对弟弟的猜忌与打压。要知道,他们俩还有曹彰可是亲兄弟,一个爹一个妈的亲兄弟啊,相煎何太急 哦!后来,曹丕召见弟弟任城王曹彰、陈留王曹植和白马王曹彪入京晋见,此行直接断送了曹彰的性命(他是公开支持曹植的,勇猛无敌“黄须儿”),成就了曹植 的千古名篇《赠白马王彪》,此作成为五言古诗的巅峰之作,震铄古今。


  今天我们来一起赏学这首名作。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序言说的很明白“愤而成篇”,这个“愤”字贯穿全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开篇先说起因,进京谒帝完毕,返回封地。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早上离开洛阳,晚上就到了首阳山(今偃师境内)。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伊水、洛水又宽又深,想过河又没有桥。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乘船渡河的时候,怨恨东归之路那么漫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回头看看那个令人眷恋的都市,引发了心中的哀伤。


  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在此 断开,说上面是第一段,我并不这么看(理由后面说)。据说《古诗源》中就没分开,可惜我没有影印版的《古诗源》,我手上的TXT文本看不出来分段不分段。 但为了尊重大多数典籍,我也从这儿分开吧。这一段就是简单的记叙一下创作背景和原因,几乎没有形容词,但有几个字要特别注意一下:“济”——济川乎济世 也?“怨”——只怨路长么?“伤”——这个字是全诗之眼,小曹同学让伤着了!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山谷辽远空阔,树木郁郁苍苍。这里“太谷”有说是山名有说就是“大山谷”之意,反正这是弃船登山了。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涂”通“途”,“泥”作动词。连绵的雨把路变得泥泞,泥水流得到处都是。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山谷里是没法走了,改道往山上走。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此句几乎是《诗经-卷耳》的翻写,“陟彼高冈,吾马玄黄”,玄黄是生病的意思。这句是说长长的山道似乎要到云天之上,可是我的马累病了。


  我个人认为至此才是第一段。这段是“行路难”的情景再现,谷深山高,泥泞路绝,这是他归国之路,亦是他此际人生道路的实景,不可不知。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顶针”,这是顶针的老祖宗!马病着也得驮着我走,我的心里却抑郁难耐。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为什么会郁闷呢?因为我与所亲所爱之人不能生活在一处。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原本也是打算河蟹相处的,中途的变故却使得这一想法变得不可能。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猫头鹰就在我车前面拦着叫,豺狼挡在我归家的路上。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苍蝇颠倒黑白,一些奸谄小人则让本来很近的关系变得很疏远。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想走却找不到出路,我拉住马结绳踟踌不已。


  这一段以病马写起,反起一笔切入“我思”,所思者何?骨肉分离、兄弟睨墙,谗臣当道。他找不到的也不仅仅是东归之路,更有他人生的前途。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再次顶针换韵!“相思”要广意理解!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秋风渐起(时值七月),寒蝉哀鸣。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景色一派萧条,太阳也落了山了。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归鸟入林,羽翼频扇。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孤兽跑着找它同类去,叼着草却吃不下去。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看着这些鸟兽我感慨颇多,手按胸口长长叹息。


  这一段几乎全是写景,但才高八斗的子建巧妙运用比兴之法,以众鸟归林与孤兽索群为引,引出自己的思绪。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顶针换韵!“天命”,命定要当弟弟,命定做不了皇帝,命定要远离家人,命定要受人排挤不得开心!叹息又有什么用呢?这天命就是要跟曹子建拧着来!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怎么办呢,想起一母同胞横死京师(曹彰是与曹丕、曹植一个爹一个妈的嫡亲兄弟啊)。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他魂归故国,灵柩却只能寄存在京师里。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能活着就不错了。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人生短暂,不过就像太阳下的露珠一样。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我已行将就木(其时他只有32岁),这辈子也没什么好追忆的了。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可是我的心是肉长的,不是铁石心肠,这些叹息声搞得我内心十分的悲痛。



  这一段追思暴亡的哥哥,感慨人生如朝露(他爸说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顶针换韵!悲伤催动我的心神,这些都没用,先放放吧!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是不是想到王勃的诗了?但你看看这是什么境界?丈夫志四海(曹丕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千里万里也如同在一起!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只要感情在,距离不是问题。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也用不着非得同吃同住、殷切相待。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疢”,音chen,四声,如“衬”,热病之意。为了忧思而病倒,也太儿女之态了。(再次展示丈夫抱负与胸襟)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只是)仓卒别离的骨肉之情,怎么能说放就放下呢?总是痛苦而悲伤的。


   这一段扬起一笔,前面从背景写到实景,写到道路艰难人生苦短,情绪益发低沉抑郁,如果一压到底,一来后面压无可压,已经到底了;二来诗歌那样就没有可读 性了——这就是大家手笔,这一扬,使得全篇起伏有致、跌宕回环。当然,扬是为了抑,此作乃悲愤之作,不可能开心收尾的。这一段前面互勉、自解,却终究还是 回到了“苦辛”之中。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再换一韵!痛苦时都想些什么呢?天命,真的有天命么?曹植由前面对天命的抱怨转而质疑天命。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求仙这路都是虚无缥缈的,赤松子这样的老神仙也骗人骗了好久。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大变说来就来,谁还能活多久啊?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这次离别只怕咱们就永无会期了,下次握手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兄弟你要保重啊,我预祝你晚年幸福(此时曹植32岁,曹彪28岁)。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擦干眼泪咱们各自上路,就此搁笔以作诀别。


  这一段情绪已经缓过来了,哀而不伤、语重心长。质疑天命,质疑仙人,对未来充满了悲观与无望,对弟弟关爱叮咛,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作之后8年,曹植倍受打压、几同软禁,郁郁而终;此后28年,曹彪因参与谋反被诛杀。帝王之路啊,不归路也!)

  《赠白马王彪》的题目 是后人起的,据专家考证,连“序”也是后人代笔的,因为四年之后曹彪才被转封白马王(当然也有人说他就是这次晋见才给封到白马的)。但不管怎么样,此作作 为五言古诗的巅峰之作,历来倍受推崇。这是自《离骚》之后第一首抒情长诗,我觉得着重可以品味以下几点:

  1、 顶针换韵——这个韵法太有特点了,因为只换了六次韵,所以我认为第一段应该到“玄且黄”那段。不然没法解释他为什么这里没换韵。用韵严谨、规整,韵脚以平声为主,夹杂着一个入声韵脚。
  2、 层次丰富——先写背景再写实景;接下来是小人当道、动辄得咎的处境;然后再写景,笔意含蕴、比兴结合;接下来思念突然死去的哥哥,他内心里充满了忧惧;再 下来一段语气一扬,豁然开朗,一意可达四海,一念只观内心。昂扬是短暂的,沉郁是主基调,所以第六段尾处要拉回来;最后长歌作别,有悲有愤有惊有惧有无奈 有担心,款款收住,笔住意未住。
  3、 情感丰富——其实诗中几乎没有几个形容词,都是在用平白的文字在描摹,但炼字精妙、遣词造句准确、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外部景物来映衬内心情感。所以钟嵘的《诗品》中对此作的评价极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总之曹植作为建安文化的集大成者,佳作多多。南北朝时谢灵运放言:“天下才共计一石(十斗),子建独得八斗,我一斗,天下人分一斗!”言中狂放自矜自不必说,但狂放如斯也还是这样推重曹植,子建大才可知了——才高八斗就这么来的!

  问题:
1、 请联系曹植的身份解读他的诗篇,体会他的特殊命运对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砥砺与成全;
2、 曹植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篇?
3、 强力推荐《胡笳十八拍》,虽然基本可以确定此作为后世伪托蔡文姬之口,但好是真的好!

2013-11-21
《一苇读诗词》第五讲:古诗没落
上一讲我们聊了魏晋时期的五言诗,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把五言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真抱歉,到这里我才发现曹植的光芒完全覆盖了建安七子),叙事、抒情、咏志、言事不一而足,佳作叠出。

  到了晋朝,玄学盛行,于是继“建安七子”之后的“竹林七贤”走入视野。他们七个人曾经一起在竹林里喝酒弹琴作诗 骂朝廷,结果有了点名气之后,让朝廷瞧见了。。。于是七人风流云散,沿着他们各自为自己选择的路,走向迥然不同的人生。这七人里诗歌造诣最深、对后世影响 最大的,首推阮籍,他的运气不仅仅在于以半疯癫状态与司马氏虚与委蛇居然能活到老,他的运气更在于他的《咏怀》作品居然有八十二首存世,成为七子中留作最 多的一位(还不算文、赋)。后人研究阮籍的艺术成就主要就是分析、研究他这八十多首《咏怀》,这些诗首先是政治相关,甭管他写出来的是啥,他想说的,都是 与政治相关的事情;其次这些诗全都“寄托遥深”,这种曲折的笔法一改建安之前的悲壮、慷慨,变得一次读不懂了,你要读两次看三次再琢磨四次,然后才能大约 体会出来他想表达什么(有些作品甚至只能理解其情绪而非字句)。这种写法在阮籍无非是个保命之法,却成了后世为诗的一个圭臬,从这儿往后,诗都不好好写 了,一定要“含蕴沉郁”的才好,让人一遍就能看明白的诗经常被鄙视,直到今天;再次阮籍这批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样,技巧繁杂,可以作为修辞手法的题库用,今 天我们能想得到的手法,他全练过:比、兴、用典(正着用、反用、藏字用、换头用、组合用、连环用)、假托(神仙、鸟兽、古人)。。。其实运用如此繁多手法 的目的,还是为了隐晦,他就诚心不想把话说明白——这跟现在有人说话说不明白是两回事哦——因为说明白了,下场看嵇康就是,广陵绝响换来一篇《思旧赋》而 已。阮籍还是想活着的,所以他就要写得让人看不明白(至少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明白,跟白香山正好相反)。


  在此,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他的《咏怀第三十八首》,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篇: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诗作起笔恢宏大气,太阳啊,光芒万丈;大河啊,浩浩荡荡!寥寥两笔营造出一个雄杰生长、存在的环境,人未出,势先胜。接下来的四句被后人翻写、借用了无 数次,如果说李白的作品中充满了雄奇恣意,那么阮籍这四句怎么着都是太白的师傅了(李白诗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是不是这儿学的?)!雄杰之士什么 样呢?他把弓挂在太阳升起之处的树上,把长剑靠在天外边立着;泰山不过是磨刀石,黄河就是条束衣带。这得是多么高大威猛、不可一世的英雄啊?笔锋到此一 转,突然开始说庄子——打断一下,“竹林七贤”他们的玄学理念也不尽相同,嵇康、阮籍、刘伶和阮咸是老庄一路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所以阮籍对老庄 还是很有研究的——庄子算是参破生死的,他说死了反正要让蚁虫啃了的,与其这样不如干脆省个棺材板儿,直接扔荒郊里去,让秃鹰啄食得了(也省得他老婆劈 棺)。这种态度比之当时的人算是豁达得多了,但在阮籍这儿,还是差一层。阮籍认为,让秃鹰吃也还是在意肉体的存在,没有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阮籍认为 更高一层的境界是什么?是像雄杰士这样,什么天地,什么大小,什么生死,都无所谓的,他留存的,是功名。人会死,尸体会让虫吃鸟啄,荣枯也只是瞬间而已。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是功名!大英雄不可一世的功名,伟业,光照四海,彪炳千秋!

  随着晋朝政局的稳定,司马氏 “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显现效果,竹林七贤死的死、降的降、从政的从政、从军的从军,这个“狂士”小团体自然解体了。随着西晋逐步走向安稳繁荣,文学上亦 趋向繁琐、绮丽,形成著名的“太康文学”。太康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天下第一美男潘安和才子陆机,后世形容某人才华横溢时说的“潘江陆海”便此二位。太康文学 的特点一是由朴转丽、由简入繁;二是由散入骈——此二端为后世诗歌回环复唱、骈体对偶、声韵协调开了先河,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成熟。
  总体来说,陆机的诗歌成就要高于潘岳(小潘是悼词专家),他写过不少《拟古诗》,在此咱们就来对比一下“拟古诗”与“古诗”的区别:

    《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陆机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
    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这两首诗说的是同一件事儿(听佳人在西北那高楼上弹琴),但这两首作品的表现风格、表达情感、意境、和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文字并不难懂,故不多说。

  总体来说晋朝出产的大诗人并 不多,佳作亦有限(光那儿琢磨着怎么啰嗦了),到后期贵族生活奢靡、不思政务,百姓穷困不堪、水深火热。自公元420年东晋亡国到公元581年隋朝建国, 这160年的时间,整个中华版图变成了一锅粥,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其实远不止十六国)涂炭生灵;中原和南方的南北朝,政权交替、互相倾轧;宫廷里是血流成 河、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因为战乱频仍、政权不稳,官员们都朝不保夕,黎民更是命如蝼蚁。但就是在这个多次发生“人相食”惨剧的阶段,从夹缝里生长出几位了 不起的诗人,为这段悲催的历史添加了一抹亮色。

  第一位:陶渊明,如雷贯耳的 大名。他是“隐士”职业的代言人,他是文人避世的先锋,他开创了田园诗这一诗体,并成为隐逸诗一脉的鼻祖。因为他爱菊,一到秋天的诗词作品里他的名字便被 多次引用;因为他家靠东边一溜篱笆下面长了几棵菊花,于是“东篱”成了个诗意的专用名词;因为他家门外头有五棵柳树,搞得“五柳”成了“隐士生活”的代 称;因为他归隐不仕,搞得一些啃老族的孩子动不动就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你是不折腰了,他爸妈还那儿为了你这五斗继续折着呢(陶渊明亦如此,他能放弃 公务员职务也是因为家底子厚,有老可啃)。。。总之,陶老师成为一座丰碑是绝对没说的。他的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他最为出名的“田园诗”,如《归园田 居》系列、《饮酒》系列、《拟古》系列,此类作品描写田园风光、农耕生活、自足怡然,大有老庄遗世独立之风,格调高旷、逸远,后世诸多诗词大家跟在他后面 追,也只得一星半点的味道;另外一类则是一些政治抒情诗,诗意悲愤、刚猛,鲁迅先生说的“金刚怒目”一词便是形容老陶的这类诗,代表作品有《读山海经》 《咏荆轲》等,情绪饱满激荡,用另外一种方式关心着政治局势——我怀疑老陶是不是双子座的,严重的分裂啊。

  我从他《拟古》系列里挑了一首与大家分享:
    《拟古——其五》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东方有这么位高士,穿的破破烂烂的;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三十天吃九顿饭(不知道是怎么分配的),十年戴同一顶帽子(还摘得下来么?);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句最出神:虽然又穷又辛苦,但他心情很好,怡然自得。所有的一切都抵不上有个自由、轻松的灵魂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我想去看看他,一大早就翻山越岭的去了。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青松长在他们家的路边上,白云睡在他们家房檐边。“高士”的居住环境不错哦!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他知道我是慕名而来时,就把琴拿下来弹给我听。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别鹤》《孤鸾》是两首古曲的名字,曲调清绝悲凄,抒高士之志,现高士之姿。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让我留下来跟你一起住吧,从现在一直到冬天。


  诗中先声夺人,给我们看了一 位“高士”的速写,他食不果腹、衣不敝体,需要自己劳作(当时的贵族是不用劳作的),却始终甘之如饴(这个观点是超越了时代的,很赞!)诗人羡慕高士的生 活状态,希望能留下来同住。。。这种以“高士”为假托对象的作品其实不少,那高士无非是想象中的自我,或者说是老陶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道家的老陶。

  再来一首老陶的《读《山海经》 其十三》,这是我自己比较偏爱的: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岩岩”语出《诗经-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帝者 慎用才”这句不仅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我们甚至可以据此揣测全部《读〈山海经〉》系列的基调。所以我说老陶分裂,一边嚷嚷着要归去来兮,一边又叫喊着“帝 者慎用才”,你归隐你的,他爱用谁用谁就是,却不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陶一边当着隐居的名士,一边怀着一颗名臣之心。矛盾吗?其实也不矛盾。 正因为他心怀天下,朝廷昏庸黑暗,他才挂冠而去的。不肯同流合污之意也!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重华这样的明得不能再明的明主,也有用错人的时候。再用两典。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这句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典故,为结句张目。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快让奸佞之徒给饿死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来不及了?这句紧承上句,管仲临终时向齐桓公进言,说小人不能用。齐桓公不听,结果让人给关了禁闭、硬是饿死了。


   这首诗语句很简单,用典却很多,当然典并不冷,细品一下完全看得懂。老陶这组诗一共写了十三首,其中不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阳刚之句,但 压卷之作却是反复的在强调“帝者慎用才”,话外之意有二:其一,现在的帝者用人不当;其二,优秀人才却没有被真正用起来,比如老陶自己。由此可见其功名之 心,还是很切的。归隐,不得已而已;一旦能有合适的机会,他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才华“卖与帝王家”的。这些系列作品展示的是儒家的老陶,他还是希望能“达则 兼济天下”,不成再“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所以我们在赏学陶渊明作品的时候,要道儒结合的看他,才会比较全面、完整。

  总之,陶渊明为我们开启了一 扇田园诗的大门,在他之后的几十年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是谢灵运——此人爱旅游,是驴友鼻祖,估计要开个博也能有众多“跟着灵运走天下”的粉丝,谢 灵运开启的是山水诗的宝库。自谢灵运以下至今,山水诗成为诗词创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谢灵运对诗歌的贡献不仅限 于山水诗一派,还有他的语言风格益发华美、精致几乎是工于繁琐,同时形式上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对偶句,用韵严密,音韵谐美。他的代表作便是《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由此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形式上的不断发展变化,自汉以来的古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细腻,曾经的那种质朴、自然、清水芙蓉般的古意则越来越淡,越来越远。五言古诗到南北朝末期渐入没落,诗歌进入了格律诗的“新时代”。

问题:
1、阮籍“猖狂“么?试着读几首阮籍作品,体会一下他的心情(不必字句斟酌,只求揣摩其大致情绪即可);
2、“太康文学”你喜欢么?还是更喜欢“古诗”?
3、谢灵运这首诗与我们熟悉的律诗有多少差别?
2013-11-28凌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