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田揽胜

 陆安桥1871 2014-09-02
       罗田老街:罗田老街始建于明朝后期,清代开始形成规模,是川鄂两省间陆上交通必经之地,三条老街呈“之”字形,现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有房屋720间,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老街总长391米,宽1.8-3.5米,由1623块条石镶嵌而成。古时,周边50里内无场镇,商贸历来活跃,有布庄、当铺、作坊等40余家;中场关庙是当地老百姓为祭拜关羽而建,也是人们拜神烧香祭祀的地方;“三祭店”是休闲、说理、说书的场所;场上原有“禹王宫”供奉着龙王,用于人们在天旱时求雨,“万寿宫”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元霄佳节以及重大活动都有人来求拜,至今还保存完好的石公厕,四周及屋顶全部用条石铸成,屋顶百多年来滴水不漏;供场上人畜饮用的罗汉水井,一大肚罗汉左手拿书,右手拿扇,稳坐龙腰嬉笑二百多年,一股泉水从龙口流出,过路人们都要到这里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轻松一下心境。街道两侧房屋年代久远,特别是永兴场40-42号四合院保存较好,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小巧玲珑的天井和独特的门窗、回楼及排水系统,具有典型渝东古民居建筑风格。走过街道,至今仍感受到罗田的古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美丽幽静的普济桥:罗田普济桥建造于道光十七年,是迄今为止重庆万州境内发现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约100多年历史,系当时数名社会名流捐资修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百丈沟,是当时川鄂交通道上的主要桥梁。桥长24.7米,宽6.6米,拱高12.9米,跨度18.4米。桥上龙头口含龙珠,龙尾悬于石拱正中,相传为保护石桥所铸,历来发洪水均未超过此龙头。桥上雕塑有石狮、石象等雕塑,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桥身两侧建有亭廊,一边上刻有“德厚流光”几个行书大字和“察地利而通南北,尽人力以济往来”对联,从字面上理解,是较早提出构建“和谐”的理念的例证,上还刻有“普济桥序”和“功德碑”。一边上供观世音菩萨像等,古时供人们烧香拜佛求神用。桥身两侧为十级石梯。该桥桥拱形如鸡蛋,桥面正中有一块石名叫“鲁班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时的工匠师傅修该桥时,设计此桥,怎么也立不稳,就看见桥头有一个卖鸡蛋的老太婆,把鸡蛋立在地上卖,四四方方、平平稳稳,就顿悟,何不把桥拱也设计成鸡蛋形。在桥面的合拢上,据说,怎么也合不拢,修桥工费尽移山心力,打造了万千条石不成。当时路过一打扮似叫花子的人,说他在那里打了一块石头,放在一个老太婆家里,正好可以安放于此,于是照办,花十石米从老太婆那儿换来此石,果真“天衣无缝”。人们疑为鲁班下凡,取该石为“鲁班石”。
         该桥于1999年被万州区人民政府评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万州是个好地方”公益宣传片中就以此桥作为背景,多么漂亮。一座古老的桥披着青苔的衣,摇曳着古藤的臂,有力的脊梁和臂膀将两岸青山一个古镇拥入氤氲的怀抱,石拱桥上游200米处,有两巨石,自然形成为高3.5米,宽2.4米的石洞,走过此洞,前面豁然开朗,风景秀丽,有潺潺的流水,飞泻而下的瀑布,相得益彰,似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景象,诠释为 “似桃源”。走过石桥便是古镇,古桥、古镇、流水浑然一体,美丽幽静,似画图。字库塔罗田字库塔坐落于古镇上场尾端。该塔为仿木重檐阁式石塔,建造于清末年间,塔高7.5米,塔顶呈宝瓶形,塔身上刻有对联:“昔今人敬字,教古圣文明”和“蝌蚪云霞焕,鸿篇日月光”,其书法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修建该塔是缘于当时罗田场上罗氏家族和刘氏家族斗争,罗氏家族相信一风水先生的话,修建一石塔镇压兴旺的刘氏家族,现罗田刘氏家族确实后继无人.其实,该塔是当时是作为人们烧字纸专用,当时罗田场上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写的文章字纸都要到塔里去烧,外面不准乱烧,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说。是古时人们尊崇文化,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该塔于2006年被万州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田镇原有字库塔五座,而现在仅存此一座,故显得十分珍贵。
        金黄甲大院:
大院始建于民国26年(厅堂中梁上清楚地记载着该院建成时间),“祖遗美田园齐梓承待万代,亲修华栋宇箎 同继千秋”的门联首印眼帘。该建筑系当年大地主向忠士、向朝士俩兄弟修建(其后人向全福,孙向峰尚健在),座南朝北,合院式布局,三院横向合一,占地面积2310平方米,原有56间房屋,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奇特,砖木结构,一楼一底,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混合结构,青瓦硬山屋面,五开间,木梁架脊檩、梁托架等施以彩绘、雕刻,工艺精细,青石板天井180平方米;下房楼上正中设木构戏台。东房穿斗式架构,三开间,青石板天井101平方米;西房穿斗式架构,三开间,青石板天井80平方米,石水池一口;下房三院相通,一些门窗为欧式风格。在饭堂正面墙上,绘了一尾栩栩如生、活蹦乱跳的鲤鱼,鱼的上端是一幅喜鹊闹梅的小图案,画的挂绳也历历在目,仿若一幅年代久远的挂图,但细细一瞧,确是将画绘在了墙上。大门楼上美人椅独具匠心,大门观察眼,16个枪眼的设置以及院内木质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该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实属少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该院曾用做粮站仓库,部分石刻、木雕毁损于文革年代。                                                       古墓群牌坊石刻艺术
距古镇2公里的用坪坝,与三大四合院晖映一体的古墓群牌坊石刻,以向志扬夫妇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为细腻、完整,建造于光绪十一年,碑高6.5米,宽5.7米,原系三重牌坊,第一道牌坊已损毁,两旁曾矗立望柱,四围
精雕细刻用条石围砌,共占地1400多平方米,现仅存两重牌坊,牌坊雕刻有“八仙过海”、“桃园结义”“梁祝观景”以及“赛龙舟”、“迎亲嫁娶”等人物、戏曲故事画面,雕刻非常精致,工艺为浅浮雕、深雕、镂空雕等,特别是原墓碑右上角有一石雕海螺,曾有人用口吹便发出“呜呜”之声;各类石雕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墓志铭由万州区清代翰林、书法家赵尚辅为其书写,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与之不远的向荣让(系向志扬之子)之墓,建造于民国五年,墓碑牌坊通高8.6米,宽7.5米,雕刻、建筑大气、美观,更是书法、雕刻并重。“鬣耸山头高石马,脉环水口锁江龙”;“功虽万字难书写,穴傍两城自然佳”两幅碑联耀眼夺目,出自大手笔风范,气势磅礴,墓碑牌坊上有万州同盟会会员刘声元的题词。整个墓碑正反两面均雕刻人物、动物、植物,栩栩如生,书法结构严谨,苍劲有力,不拘一格。牌坊雕刻精湛,特别是墓碑牌坊顶上雕慈祥老人及六名小孩石像,寓意深刻。碑身雕刻形态万千,玲珑剔透。相距不远的向母幸君(系向荣让之妻)之墓,显得更为娇小玲珑,但却保存最为完整。无论是墓碑石刻还是拜台,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坏。墓碑上一左一右两个石狮雕琢得虎虎生威,各种人物花鸟图案也活灵活现。墓前方至今保存有一段弧形的围台,围台用条石砌成,上面加盖石檐,石与石之间吻合非常紧密,即便是薄薄的刮胡刀片也很难嵌入。象这样清朝末和民国初建成的古墓大小共6座,墓碑牌坊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在重庆辖区也比较少见。从这些墓群我们能依稀感受到向氏家族昔日的繁华,也曾座拥粮仓、富甲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