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用意不用力

 昵称1029245 2014-09-02
---舍得

        用意不用力应该怎样去练?怎样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其实“用意不用力”与“用意用力”一直是太极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几十年来“用意”论者和“用力”论者的争论至今未止息。目前在有关文章中仍然显露出这种争论。“
        
    用力”论者强调没有不用力的太极拳,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不用力根本无法打击对手;“用意”论者强调,“用意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力的存在,而是强调不要用拙劲,不要出“僵力、蛮力、犟力”,时至今日,这种争论深深影响着太极拳练习者,你强调你的“用意不用力”我强调我的意气力结合练太极。争论几十年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用力”论者从技击角度解释,用力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在初、中、高练功的不同阶段,应该用什么的力、怎么用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不少人说他们练太极拳的目的在健身,不需要发力和技击。究竟练太极拳是否需要用力,对此没有更好的合理解释。
       
  “用意不用力”或“用意用力”的问题,是太极拳,劲力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它已经引起太极拳思想、理论、认识的分歧和混乱。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所谓的名家、传人提出“用意不用力”的提法是不严密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
        
   如此足见当今太极拳界对内家太极认识肤浅……为引导太极拳正确健康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对此问题作出合乎拳理的解释。

    “用意不用力”为具备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无论从上下、左右、交叉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合上的肢体形功能之后,内三合所体现出的必然功夫过程。


    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1、心与意合:“心”在人体主气血,气血旺盛、感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提高,身识应对加强,感觉信号传输大脑,大脑有感即应,使心意统一称之为心与意合。

    2、意与气合:“意”是可阴可阳的字限。意可以是真的、假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实质的……总之意是认识、意识、感知、形体应对与思维的形成。

    3、“气”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一种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伴随人体生命而来,来源于父母也称之为“元气”,随着机体的发育,先天之气的供给来源于后天水谷精华和食物所化生的精气,中医称之为“宗气”。后天之气来源于天地自然也是人体呼吸之气。

    4、通过长期的内导、外引训练,使心意、气血、气力在一动一静的同时都能高度的统一,真正做到意到气到方称之为意与气合。

    5、气与力合:在内家功夫之中,“力”称之为“劲”:人体主要包括五种即;僵劲、硬劲、整劲、松劲、软劲。随着功夫的进展而出不同阶段的劲力。
        
   《拳经》上讲:气以运而实,力以柔而刚,气稳力显,力凭气出,无气则无力。气与力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后的必然结果。
         
     而太极拳中的“用意不用力”是指劲力已过僵劲、硬劲、整劲阶段,进入松软劲时的拳意要求,是《拳经》中意到、气到、力气到的具体体现。中华功夫是以天文、地理、军事、哲学、宗教、医学、养生、技击等于一体的民族文化,它的规律性、随意性、不定性、多变性无不体现出它的博大精深。
        
    《拳经》古谱所记载的功夫语句,是功夫的经典真言,是练功夫的重中之中。先辈们写书立传,当然是为了更好的宏扬与传承民族功夫文化。因武功的博大精深,写书立传者的认识、领悟、取向与用意不同,而作出不同认识的书传。再加上中华文字广博,一字多音、多意。如缺乏洞见功夫理法错误的能力,只一味以自我认识中的拳谚歌诀去屈解功理功法,只会误人误己,使传统的内家功夫面目全非,而失其真。那样我们就是功夫的罪人了。
              
图片


    动作为意思的导引,意识为动作的中心。动作能化生意识,意识能决定动作。同样的动作再不同的认识领域内,能化生出不同的或阴或阳的认识风格与功用。
         
    例如;水,常人看就是水、物理家看是离子与分子、化学家看是氢氧化合物、佛家看是佛性的体现、道家看是道德的化身、
`武术家看是知雄守雌,以柔克刚的功夫升华……正所谓:“方法决定成败、认识
决定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