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肝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昵称12776545 2014-09-02

从肝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最大杀手之一,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降低了死亡率,但仍是折磨患者的主要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这几种常见病属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范畴,发病原因较复杂,通过临床观察,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是肝失调达,失于疏泄,气血逆乱,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故心脑血管疾病首先从肝论治。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属肝的病变,虽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仍以肝为主。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所以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眩晕门》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若情志刺激,肝阳上亢,上冒巅顶,出现眩晕;阳极化风,则易中风。故宜从肝论治,以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为主,兼而治之。也有痰、瘀、虚及外风者,视何证为主,辨证论治后仍需祛痰、化瘀、补虚、散风时,注重肝风的治疗,因为肝失调达是高血压病加重的主要诱因。况且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临床许多医家采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认为高血压病多为忧思恼怒,情志过极而致肝火内生,肝经实火上扰,尤其初发高血压的年轻患者,治宜清肝泻火,则肝火降,血压恢复正常,兼证加减用药后消失[1]。

  2  冠心病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范畴,其发病由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灵枢·口问篇》谓: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薛氏医案》也认为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出现心痛之证。因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而出现胸痹之证。故当从肝论治,治宜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兼活血通络,用四逆散、失笑散、丹参饮等加减,均有较好的疗效。从养生角度来看,调摄情志,避免过于激动等,保持心情愉快,对预防心痛的发生、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藏血舍魂,体阴用阳。心肝共同调和血脉,协调情志。若七情过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心之气血受阻,心络不和,即可发为心痹。肝气郁结日久,心损及气血,多致瘀血阻络。心痹日久,气阴两伤,心肝气虚,肝胆疏泄不及,心气行血无力,痰瘀日阻,而成正虚邪实之证。若素体阴虚,愤怒太过,或疏泄太甚,肝阳上亢,致肝火扰心,心肝火旺,火迫脉急,血为热结,亦致胸痛心痹。若肝火日久,阴血暗耗,络脉失养,风动脉挛,心脉瘀阻,多致心痹日久不愈。因此,心痹可从肝胆论治,疏肝与柔肝为其基本大法。肝气郁结者,疏肝解郁以行气血,治之以刚;心肝阴虚者柔肝养心以养阴血,治之以柔。俾刚柔相济,气血调和,则心痹自除。经临床观察体会到,心痹与肝胆密切相关,即采取疏肝解郁法、凉肝泻心法、柔肝养心法、益肝养心法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2]。

  3  中风

  中风之病,虽有外风与内风之说,但内风更多见、常见。金元时期,王履曰: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正说明中风是由于人体自身的病变所引起,年龄多在40岁以上,情绪激动常为发病诱因,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因此,经常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七情所伤,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对中风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若见眩晕等症,为肝阳偏亢、肝风欲动之象,予平肝熄风之药。体    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突然发病,大多是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病情急剧变化,如心肌梗死、脑出血,甚至猝死,或因心情抑郁、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亲人等,使肝主情志功能失调,患者不能自我调整情绪,致使病情加重。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对情志病有了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一般情况下是指正常人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认为在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强调在调节情志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化时,肝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有实验证明慢性应激直接影响了3种神经递质的紊乱,可能进一步扰乱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平衡,从而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稳定而产生疾病。证实气机紊乱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有密切关系。又有从免疫学角度出发,研究发现七情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激素的水平和作用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使人发病。其机制是情志变化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后者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又可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3]。在许多病症中,以肝气失调最突出。气生百病,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不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多由情志失调引起的病情加剧,必从肝论治,即使有痰、瘀、虚,也要疏肝理气,清肝泻肝等,兼祛痰、化瘀、补虚。视其何证为主,因痰瘀遏阻气机、虚则气滞,从肝论治当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秦建国,王亚红梁晋普,.郭维琴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中医杂志, 2007487: 586-587,589. 

  [2]龙秀娟.从肝论治心痹浅谈[J.新中医,1998308):55.

  [3]王华,何姗湮,陈建男.中医情志病研究概述[J.北京中医,2005, 243: 186-1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