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74):《橘颂》 屈子《橘颂》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古代的士,注重个人修养,对于德行的追求,是很认真的。与此相适应,将德行加以物化,以满足其精神、审美需求,是很自然的事。先秦贵族喜欢佩玉,就是要“以玉比德”。后来的爱菊、爱竹、爱山、爱水,实际上都是爱自己,颇有自励、自省兼自怜的味道。屈子此诗,算是启其先声的作品,后世咏物抒情之作,受其影响者甚多。比如著名的《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称《橘颂》的超级模仿秀。 然屈子所称颂者,似乎不惟德行。除了“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秉德无私”、“淑离不淫”之外,尚有枝有叶、有果有刺,实是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意思。当时的贵族,要求六艺皆精,不像后来的“读书人”,抱定忠孝即可,屈子所述,固是常情。 儒家强调“君子以修身为本”,但修身其实是社会共识,并非儒家发明,也非儒家专利。孔丘之前,舍生取义者甚众,岂是儒家功劳?王蒙老先生也指出(大意),所谓“传统文化”的某些观点,虽然并无错误,但其他文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也都有类似的说法,能说是“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吗?现在一批判儒家,就有人拿儒家宣扬的“公理”来反驳,这都是因为未能看透儒家窃据“公理”,行其私欲的本质。修身为百家公有,但怎么修,各家不同。从《橘颂》之中,我就体会不出“中庸”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