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友唉!我说得来,可能会说我‘作对’、‘抬杠’,不说心如堵,还是说出来吧,可非恶意啰! 2014-08-10 15:39
华夏戎狄回复:
2014-08-10 19:39
将“仆射”与“总理”或“副宰相”相等同,就《新安吏》而言,确实是“俗、白”,因为这样就无法理解诗意了。《新安吏》是说征兵的事,“仆射如父兄”,怎么“总理”跑到军营里面去了?是去视察劳军的么?不是的,此时的“仆射”,已是朝廷赏赐武臣的荣衔,只能解作“大帅”或“总司令”,决不能解作“总理”的。诗中的仆射,系指郭子仪。《杜臆》云:“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老杜)仍称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素宽,此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问好树昌。 王树昌 跟评: 2014-08-10 20:34
看来我对‘仆射’理解至少不全面,谢谢诗友指正!我的意思就是古有古的常用语,今有今的常用语,古有古的比喻,今有今的比喻。今用今的常用语、用今的比喻是和古人一个理。谢谢诗友!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0:56
但是“古人”还用“更古人”语,不只用当时常用语。如老杜,用六朝语就极多。宋诗,从用语看,是离唐诗近些,还是离话本近些?我看还是离唐诗近些,离话本极远。诸宫调南北曲等俗文学,自然是当时口语多些。可近体诗,是文人的玩物,从来都是多继承,用语亦然。明诗可以搀入唐诗而不被发觉,可明朝的常用语,和唐代已然大不同了。 纤尘无恙 跟评: 2014-08-10 21:04
古人的常用语我们今人读起来很觉得雅,今人的常用语读起来却觉得俗,或许若干代以后的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我们的常用语很雅呢!我们今人怎么会懂得古人穿长袍梳长发的感受呢!比如电脑桌,电风扇,俗吗浅吗?貌似不俗吧。是我们的常用语。问好两位前辈!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11
回复纤尘:“针线闲拈伴伊坐”,很雅么?李长吉诗云“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可是唐代的书桌,寻常也不称作“披书案”。雅俗这事儿,极复杂,似不可一概而论。问好。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19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25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王树昌 跟评: 2014-08-10 21:35
那现代才有的怎么办呀?就新物名来说,通讯类古人可直用‘书信’、常用‘鸿雁’类代,前几十年有‘电报’、‘电话’,现在有‘传真’、‘手机’,若要用这些物名写诗填词,我就发难了,总不能一慨用‘鸿雁’吧?我曾用过‘电波’、‘荧屏’,可往往不确切、准确呀。我爱诗词,就是从那些明白无误的古作品开始的,所以我写的东西,别人一看就懂。现在一个‘直白’就把我难住了,就是借‘景物’、‘比、兴’也显‘白’呀!难道我天生就该与诗词无缘么?我能走出‘直白’吗?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40
总是有办法的,这要看个人用心。如qq,就可以说成企鹅嘛。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42
再说了,老杜也是用当时语的,好像方言也用过,不都是大白话就好。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0 21:45
新旧比例,以杜为准,所以要读杜。 王树昌 跟评: 2014-08-10 22:19
如不加说明,我用‘企鹅’代QQ,今天有几人懂啊!‘玉牌在手家千里,时刻都能见父容。从此不劳鸿雁苦,企鹅连线语音通’。这样的东西发在这网上,就算诗友们猜一段时间能猜中,但很可能有人会指责我哟!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1 07:20
“企鹅的用法”,还得熟虑。我见相声里拿企鹅抖包袱,观众都听得懂。 icyguard 跟评: 2014-08-12 11:13
雅俗、文白、深浅,不尽在名词之用,更在乎意蕴。老杜之诗,雅岂在用高深词藻乎?太白尝以老媪试闻,岂堕其雅乎?即如思亲之诗,写成“时刻都能见父容”、“企鹅连线语音通”当然过于直白。为什么直白呢?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话里面没有蕴含足够的思想内涵。说白了,没表达出什么深刻的感情。“手机连万里,对坐话桑椿。忍见慈容老,荧屏最恨真。”用了“手机”、“荧屏”这些当代才有的俗词,对诗的雅俗有很大影响吗?恣意论说,请恕妄言。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2 11:28
回复icyguard:老杜用事典比庾信少得多,可是就语典论,老杜还就是爱用【高深词藻】,当然不见得是生僻字,可是若不读注释,不知其来由,理解诗意,多会跑偏。这么说吧,不看注释,能理解全面的杜诗,不出十之一二。 icyguard 跟评: 2014-08-12 11:53
单就辞藻而言,老杜所用,多不高深,即如《闻官军收河北河南》,无一语生僻,然其诗意高广耳。太白之事,当然绝非每一首诗都是让老媪把关的,不然还得雇个专人当质检员。即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老媪还是听得懂的。 华夏戎狄 跟评: 2014-08-12 12:04
回复icyguard:【《闻官军收河北河南》,无一语生僻】,生僻与否,多不在字面。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若无一定的古地理知识,也是读个稀里糊涂,呵呵。再问好。 [跟评] 1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