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县陶公庙千年古樟树内生新木 续生命传奇|游客|樟树

 夷陵书馆 2014-09-03

原标题:长沙县陶公庙千年古樟树内生新木 续生命传奇

(在长沙县榔梨街道的陶公庙内生长着一棵年逾千年的古樟树,它见证着庙宇历经流年的繁华与落寞。图为游客与古树合影。曾诗怡摄)

(在长沙县榔梨街道的陶公庙内生长着一棵年逾千年的古樟树,它见证着庙宇历经流年的繁华与落寞。图为游客与古树合影。曾诗怡摄)

红网长沙县站4月15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廖真怡)在我国,寺院大都地处山水好、地气佳的风水宝地,而历史悠久的寺院中总是不乏古树名木的身影,它们宛如寺庙的“老仆”和“守护神”,与飞檐斗拱、佛楼法堂一起构成远离红尘的宗教景观。

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榔梨街道的陶公庙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这座始建于晋朝的千年古刹,除了为后人留下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以外,其内还生长着一棵年逾千年的古樟树,于缕缕青烟、阵阵钟声中见证着庙宇历经流年的繁华与落寞。

晋朝年间栽植,树龄逾千年

沿着古朴的麻石小路步入山门,穿过戏楼,依山而砌的石阶上一座香火缭绕、古色古香的庙堂随即映入眼帘。院落里古木参天,几株高大的古树郁郁苍苍,俯视人寰,为寺庙增添了几分宁静空寂的氛围。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庙堂左侧的一株古樟树,深黑的枝干苍劲地伸向空中,老态龙钟中,依然有新枝新叶奋力生长。

相传两晋时,陶侃之孙陶淡自幼好道,求养生之术,与其侄陶煊像为肉身(木乃伊)、昔人奉其遗脱建庙于临湘山峰巅以祀之,其后被历代皇室、官府敕建、加修,最终形成如今的陶公庙。据传该树便为晋朝年间建庙时栽植,至今树龄已逾千年,可谓是“生于斯,长于斯”可与陶公庙比肩的“晋朝遗老”。

树冠似擎天巨伞,树干中生有小树

1500年,是怎样的长度和宽度?也许只有这棵饱经风霜,历经沧海苍天的古樟树能够丈量,斑驳的树皮,嶙峋的树干,无一不在向人们昭示着岁月的轮回与生命的厚重。粗壮的树干遒劲有力,需4、5个成年人合围而抱,高达20多米的树冠如同擎天巨伞,轻易便将一侧殿宇纳入树荫之下,一如一位宽袍大袖的隐居高士。

虽然根深叶茂,但千年的时光之刃还是在这棵古樟树上留下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受湿润的气候影响,雨水常年浸入树干,原本密实的躯体如今已出现中空现象,只留下青苔密布的树皮支撑着庞大的树体。透过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树洞,记者发现树皮之内别有一番洞天,另外一株樟树正在因受雨水腐蚀而形成的“空地”上顽强地生长。

“有个'仙人抱子'的传说,这棵古樟树因傍寺而立变成很有灵气,仙人不忍心它腐朽而死,便施了法术让一株新木在其中生长发芽,完成生命的延续。”说起这棵古樟树的传奇故事,在陶公庙工作了20余年的周建新很是兴奋。

 凿洞催发新枝,建避雷杆防雷劈

作为古树养护人,如何让这棵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樟树发新芽长新枝,成为周建新常年思索的事儿。他告诉记者,几年前经一个道术大师提点,他在树皮上凿了几个拳头大小的树洞,没多久这些地方便渐渐长出了嫩绿的枝叶,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防止寺庙中的众多古树遭受雷劈,2008年周建新还四处筹资在庭院中新建了一座避雷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陶公庙的守护人,希望能在漫漫岁月中继续延续生命的传奇。”

古朴的大殿前,这棵千年古树在苍茫的暮色里静静伫立。微风拂过,满树绿叶沙沙作响,似一声千年的叹息,又如一阵耳旁的絮语,几百年的光阴仿佛就在这树间喧哗流动。经冬不凋的古樟树树姿窈窕优美,这份延续了10多个世纪的碧绿彰显着“愈老愈峥嵘”的成熟独立之美,更给千年古刹陶公庙增添了几许异香逸韵。如精灵一样长生不衰,隐士一样默默无言,洒下阴翳和清凉,它是寺庙兴衰的见证,超越世俗和时空,留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