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习七种法,便可以成为世上值得尊敬的人--漫说《增一阿含》(三十四)

 刹那花开 2014-09-04


 

358经:本经叙述如果修习七种法,便可以成为世上值得尊敬的人。

佛陀说:“有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哪七种呢?“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想,七者行无愿。”我们知道,佛教中所谓的修行,其着眼点当然是放在后世,最圆满的结局是不来此世间,并得到涅槃。然而佛教又是极其讲究现实世界的宗教,即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总不能一点也不讲究生活质量吧!曾经在一特定历史时期里——当然,在中唐以后,也曾涌起过一些很“激进”的排佛浪潮,例如韩愈。这些人认为佛教最典型的毛病便是不事劳动,不劳而获,是寄生阶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抛开宗教信仰不谈,单单从价值交换角度而言,我试图举一个小例子:假如我出资兴建了一个很小的、但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并适当做些宣传,并向客人收取一些门票费用。当我这个景点形成一定影响力之后,我只要每天坐在大门口收钱就可以了,而这个门票费用对我来说,就可足够我的生活开销而衣食不愁。那么我究竟是个劳动者,还是不劳而获者?同理,如果我们将宗教活动——仪规、佛事活动、讲经说法、参礼券、(寺院门票)作为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的话,假如有需要,你是不是也要适当拿出你的等价物品来作为交换?如果你不愿意拿出来任何意思表示(价值物),而只愿意接受纯粹的布施,那么你是不是变成了一个不劳而获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世间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寄生者”。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倘若佛教不合时宜,岂能延续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不反思自己的无知,却一个劲地指责对方的不合理,正是佛教里所呵斥的“愚痴”。

佛陀说,世上有七种人值得尊敬、值得去事奉。哪七种人?就是具备慈、悲、喜、护、空、无想、无愿这些优秀品质的七种人。前四种被称作“四无量心”,又称“四梵室”。具备了这四种品德,便有资格上生到梵天中去,在人间更是出类拔萃。慈是一切功德之母,在印度文化中也格外受到重视。对于慈悲,我们一般的解释是:慈是与乐,也就是观想大家都能够得到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理,悲是拔苦,只要大家活得好,我比谁都开心,哪怕我自己差点没关系。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特点,哪怕是异教徒,见到佛教出家人,都会来一句“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说明出家人的显著特点就是慈悲,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人见到出家师付时,总觉得很亲切。所以慈与悲,是世间难得的好品质。(未完,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