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杏林脉香 2014-09-0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68例,疗效较好,并与西药治疗60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28例均来源于20042008年我院内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1971岁;病程6个月~9年。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9岁;病程6个月~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铝碳酸镁咀嚼片0.5g,餐前嚼服,每日3次,服4周;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前2周每日1次,继服4周;莫沙必利5mg,每日3次,服6周。有胆囊炎或胆石症者加服丙谷胺0.4g,每日4次,连服4周。如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抗HP治疗: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连服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自拟和胃降逆汤,基本方:旋覆花15g,代赭石15g,党参9g,白芍9g,茯苓12g,制半夏9g,生姜9g,海螵蛸15g,黄连、甘草各6g,吴茱萸10g,柴胡9g,枳实9g。随证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嘈杂者加百合15g,栀子12g;呕剧者加竹茹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者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5g,蒲公英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服6周。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胆汁反流明显减少;好转:症状和体征好转,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及胆汁反流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及胃镜复查无变化。

治疗组68例,临床治愈50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1例;对照组60例,临床治愈29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8例。

两组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1例,占1.47%;对照组复发11例,占18.33%。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BRG直接与胆汁反流有关,因幽门部炎性水肿、开放异常,胃、十二指肠动力紊乱,胃张力下降、排空延迟,胆囊功能障碍等,导致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间接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应予兼顾,选用铝碳酸镁能在pH35的酸性环境下,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还能中和胃酸;奥美拉唑快速强效抑酸;莫沙必利是选择性HT4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肠肌层神经丛HT4受体,使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从而促进胃排空,防止胆汁反流;丙谷胺为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可对抗胃泌素,使胃酸分泌减少,还可抑制胆囊收缩素及改变胆汁成分,是较好的西药组合用药。本病在中医学中称为“胆胃同病”,属“胃脘痛”、“呕吐”、“嘈杂”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亏虚,升降失常;标实为郁热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早期多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胃气逆。肝失疏泄,胆汁不入肠中助脾运化反上逆于胃而出现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泛酸等肝胃不和之症。久病必虚,升清降浊失常,渐见脘腹痞闷、纳呆少食、便溏、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象。方中旋覆花消痰软坚,降逆除痞;代赭石质重镇逆,开胸坠痰;制半夏、生姜祛痰降逆,化饮和胃,与旋覆花、代赭石共用,则涤痰降逆力更著;柴胡疏肝理气;黄连清泻肝胆胃火;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一防黄连苦寒,又可入肝镇逆,下气止呕;白芍敛阴和营,柔肝止痛,助柴胡调达肝气而防伤阴;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调畅气机之功,又助黄连苦降破结;海螵蛸具有制酸止痛之功效;党参、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胆疏泄正常,火邪得清,痰饮涤除,气机通畅,胃气和降,则痛呕自止,诸症悉平。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海螵蛸中所含碳酸钙、磷酸钙能中和胃酸;柴胡可增加排泄胆汁,配合胃动力中药则能降低十二指肠紧张度;枳实能促进胃肠收缩蠕动;黄连等有抗HP作用;吴茱萸驱除胃肠气体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白芍加甘草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和胃降逆汤与西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标本兼治,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