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亭 后主词赏析――玉楼春(晚妆初了)

 冷鳳 2014-09-04
后主词赏析――玉楼春(晚妆初了)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西亭赏析:
这是一阕描写歌舞宴乐之词。
开片“晚妆”二句,歌舞待始,写眼中之见。首句以“明肌雪”的特写描述嫔娥之美,次句以“鱼贯列”的扫描概写场面之盛;“了”字体现了一个欣喜梳妆过程的完成,“明”字体现了打扮的精心,“鱼贯”体现了列队姿态的优雅,又巧妙地通过“晚妆”、“春殿”点明了歌舞宴乐季节、时晨和场所。这种看似客观的描写,实则隐含了李后主对此极为欣赏的主观情感,是景中带情的写作手法。
“凤箫”二句,歌乐酣畅,写耳中之闻。上句侧重写乐工吹奏乐曲之美,下句侧重写歌舞乐曲之繁。“凤箫”体现乐器精美,“吹断”体现乐工吹奏时的努力,“云水闲”极言乐曲激昂悠扬、萦绕回荡之美,上达云天,下至流水,并使之应声按节悠闲飘流;“重按”表示反复奏唱,“霓裳”指李后主与大周后根据唐玄宗残谱重新亲手整理的《霓裳羽衣曲》,“遍彻”[注]是乐曲的分支名称,同时又有周遍的、从头至尾的意思。通过这样描写,又隐含了李后主恣意享乐的浓郁情兴。
下片“临风”两句,宴乐之趣,写鼻中之香、口中之味。上句写宫女临风扬撒香屑,下句写自己享受宴乐的陶醉情态。“谁”字极妙,后主调动了所有享乐器官,此时的目光集中于歌舞嫔娥,无遐顾及撒香或者焚香的宫女,用一“谁”字,取舍之意自见;“更”字与上片“重”字遥相呼应,有进一步意思,上片写到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现在又有鼻之所嗅,是享乐内容的进一步升级,对照下句“醉拍阑干”,又是享乐意兴的进一步升级。“醉拍”二字传神之笔,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后主饮酒赏歌时的陶然醉态和忘形举止,“情味切”是对“醉拍阑干”情态的补充说明,情动于中而形之手足。
结句“归时”两句,宴罢歌休而意犹未尽,因此绝不放过享受另一番清趣。“归时”收住了歌舞的享受,预设了清夜的欣赏,与“休放”一结合,从时间上点明了歌舞将尽未尽之时,收得轻巧,启得自然;“烛花红”是一种惯常的归时景象,并非不明亮与不华美,但此时后主却有另一种更优的选择,那就是“待踏马蹄清夜月”。“待踏”一句是“休放烛花红”原因的解释,“待”字写得极灵巧,一层意思等待歌舞结束的意思,另一层意思是清夜的月色似专门等待后主骑马来踏,大有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意味;“清”字一字多义,兼指清静夜晚、清明月色、清脆蹄声;“待、踏、蹄”都是舌尖音,发音上有马蹄“得得”的效果。
写作特点:
谋篇布局:前六句写宴乐歌舞,描绘出一幅君王纵情声色的享乐图画;后二句写月夜幽欢,描绘出一幅文人清幽淡雅的俊逸景象;热闹与清幽互见,浓艳与素淡相衬,而彼此衔接得自然巧妙。又,前六句分别从眼、耳、鼻、舌写出了夜宴歌舞的场面,层层递进,至“醉拍阑干”将享乐意兴推向极致;后二句通过场景的变换,迅速地实现了意兴的转换。行乐主题贯穿通篇。
表现手法:
一是采用几近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夜行乐图,写景真,情味切。
二是设喻生动形象,对比强烈,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三是遣辞精准,字字含义,有时一字多义,饱满有力;准确地传达了情景声韵之美。
四是善于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善于借助字音,声情合一。
五是用意直率,词中真实地表现了后主的纵情享乐、不加节制的性格特点和纵情声色而又追求清幽的双重人格。
注:唐大曲的典型结构由“散序-歌-破”3部分组成。①散序,即散板的引起部。一般由器乐演奏的若干遍乐曲构成。《霓裳羽衣曲》散序共6遍。②歌,又称中序、拍序或排遍,即有板的乐曲主体。一般由若干遍舒缓的歌唱构成,有时也有舞蹈。《霓裳羽衣曲》为18遍。其第1遍称歌头。各遍之间有明显的节奏变化。③破,又称“舞遍”,是繁音急节的结束部分。一般由若干遍组成。《霓裳羽衣曲》有12遍。这部分以舞为主,有时有歌,节奏速度变化极为复杂。第1遍名“入破”,是由慢转快的部分。据宋人记载,入破后尚有虚催、衮遍、实催、中衮、歇拍、煞衮等部分。入破后,节奏已略快,但起初击鼓只是伴奏音乐而不是催动节奏,故名虚催。衮原是鼓与琵琶共用的术语,即用左右两杖急速连击或用拔连续弹挑,它是速度较快的部分。“衮”后,用鼓声来催动节奏,叫实催。实催后的衮称中衮,应是快板部分。歇拍,可能是乐曲结束前突然由快转慢的部分。煞衮,又称 “”,是破的最后一遍,可能是快速的终止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