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非 吹尽狂沙始到金

 冷鳳 2014-09-04

近来自己的东西写的少,反倒是热衷于收集诗友的作品。在论诗栏目发了两期《52绝句选评》,之前还有一篇《八零九零绝句选评》。之所以发这么一个东西,实在是有原因的,初衷源于自己对绝句这种体裁的特殊偏爱。没想到得到不少诗友的支持,颇受鼓舞,看来绝句还是很有市场的,于是乘兴回顾一下自己学诗近两年的历程,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也希望能够借此与众诗友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作为初学者,面对古诗词众多的体裁,从哪一种或者哪几种体裁开始学习创作,确实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是从绝句开始上手的,不少诗友想必也是如此,这一点从为数众多的绝句作品就不难看出。绝句之所以让初学者感觉容易上手,我以为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短小,要求的字数最少。

初涉古诗词,对词汇、格律的掌握和运用尚不成熟,纵有万语千言,落在纸面上始终不过那么几个字,某种体裁要求的字数越多,反而越不好下手,绝句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成为首选。它字数少,好处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初学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愿望。不论对绝句的领悟到了何种境界,只要掌握了基本格律,都能够写出从形式上合乎要求的绝句来,这对于提升初学者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自唐以来,绝句经过无数代前辈先贤的创作实践,从体裁到内容早已全面发展成熟,有无数优秀的作品可供借鉴,初学者很容易通过模仿前人写出自己的作品来。从无到有,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写出了从形式上合乎要求的绝句,固然令人鼓舞,但总不能就此固步自封吧,咱可是有追求滴。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想从内容上提升作品的品质,咋整?自个儿看书修炼去呗。李大仙的绝句绝对是唐诗中的精华,还有和他并列唐人七绝第一的“七绝圣手”王龙标,王孟、贺知章、小李杜、刘禹锡、刘长卿、韩愈等都是个中翘楚,其绝句创作不但数量多,精品亦为数不少,其余诸家如王绩、王勃、王之涣、陈子昂、张说、元白、大历十才子等也各有千秋。学习唐人绝句,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大家就是老杜。提起老杜,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他的律诗。其实,老杜的作品除了律诗之外,绝句也是可圈可点的,乃至后来做到了开宗立派,只不过其绝句造诣一直掩盖在他光耀千秋的律诗光芒背后罢了。此外,宋人也有几家绝句值得一读,如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其绝句造诣不亚唐人,各领风骚。初学者学习创作绝句,除了大量品读前贤的作品外,还是有必要对绝句的发展史作初步的了解。这里向爱好绝句的诗友推荐一部入门级的书,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唐绝句史》(周啸天著),通过此书可以对绝句的发展作一个高屋建瓴式的大致了解,相信对于以后的绝句学习创作也是有所裨益的。

读了一堆前辈的大作,慢慢也就品出绝句的些许味道来,愈发认识到绝句创作的艰深之处。前人谓绝句为“皇冠上的明珠”,“短而有味,入妙犹难”,读的越多,越深以为然。再回头看看自己先前的作品,真真不堪入目,于是一咬牙狠心删了一堆,只留下小部分自觉尚可的作品——学习的态度很重要,刘禹锡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惟有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砥砺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这是我一直所坚持的信念。

一边读前人的作品,一边创作自己的作品,坚持两条腿走路,这是自己两年来学习古诗词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突然有一段时间失去灵感,抑或创作的欲望,写不出东西来,我称之为“瓶颈期”。这段时间内,自己通常是不勉强写任何东西的,而是收集《全唐诗》中的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以便细细赏读。如何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自己也做过不少有意义的尝试。起初是按作者进行分类,后来发现这样意义不大,于是转而以题材和风格进行整理,比如按照咏物、抒情、赠答、山水、田园、叙事、咏史等整理,这是从题材上进行的归类。就风格而言,又可以按照豪放、清劲、俊朗、沉郁、平实、朴拙等加以归类,具体可以参考《诗品》。还有就是将那些传诵千古的名篇从众多的作品中精选出来,自成一篇。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将绝句按照题材和风格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不得不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体力活儿,相当于工业生产中的“粗加工”。不过接下来的品读对于爱好者而言,绝对是赏心乐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读细了就会发现其特征是千差万别的,从炼字造句到谋篇布局,各家有各家的秘诀,即使在同一题材和风格的作品类别中,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这也正是唐诗的魅力所在,百花齐放,令人如同置身大观园中,目不暇接。惊叹之余又不得不为其风致所折服,进而愈加生出学习的兴趣来。

“瓶颈期”只是周期性的现象,一旦度过了,便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对绝句的领悟上有了不小的进步,如同小说中修炼武功一样,都是一重一重循序渐进的,等哪一天突然打通任督二脉,大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又是一个何其艰辛而漫长的历程,在今时的环境下,能窥诗道之一斑已是幸事了。虽然如此,对古诗词的爱好依然是鼓舞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依然是不变的座右铭。学习古诗词,绝非为了什么功利的目的,想要借此扬名立万之类的,实在是可笑的想法。怡情养性,提升文学修养,我想这才是一名初学者应有的初衷。

光学习古人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诗歌产生于古代,却是经过了一代代“今人”不懈的努力才得以发展延续下来的,这注定了它的时代性。古诗词中常见的今天看来很古老的意象,在当时绝对是日常事物,古人写诗都是写他们自己当下的生活。当然,一些特殊题材如怀古诗之类的除外,这里只是作一个概论。因此,当今的古诗词,我认为“古”只是其形式,内容上还是要反映当下才是,所谓“旧瓶装新酒”是也。这是当代古诗词应有的发展方向,只是囿于创作水平等诸多因素,还难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检讨的地方,“为往圣继绝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面说了,不光要学古人,还应该学习今人,今人当然包括身边的诸诗友了。学习对象的选取,不是因为谁的名气大,或者粉丝多决定的,而是看其作品的内涵,这依各人的眼界而定。不同的爱好和鉴赏水平,决定了他所学习的范围。就自己而言,因为偏好绝句,对论坛上的其他体裁的作品关注就相对少了一些,正如开头所述,近期更是花费不少时间收集整理了圈子内外的一些优秀的绝句,并先后发表在论诗栏目,与众诗友共享。

选评绝句绝不是什么轻松活儿。首要便是厘定入选的标准,“诗无达诂”,作品好与坏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只能按照自己对别人作品的理解来进行选取,遗珠之恨是在所难免的。“选”本身已经很困难了,读几十首作品未必有一篇符合要求,52大家又很少有专门创作绝句的,批量选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选取的标准又固执地不肯降低,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先从关注的诗友处按照体裁一篇一篇地点击查看,一天下来收集到二三十首作品已经很不错了。更难的环节在于“评”。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不光反映在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还反映在他对别人作品的评论上。像自己这样的初学者,对于入选作品的评论很多时候便只好三言两语,一言以蔽之了。守愚藏拙是不错的策略,不过检讨下来,还是颇觉惭愧,毕竟功力还差得远。因此,所谓《52绝句选评》,“选”的意义还是大于“评”的。

在此,希望热心诗友积极推荐52上面优秀的绝句和创作者,按图索骥就方便多了。另外,希望诗友也对入选作品及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互有进益。

是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