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海键(左二)和周祺询问需要立遗嘱的市民相关问题,并全程用相机记录。 对于任何人来说,直面生死,注定是一堂必修课。有人说,立遗嘱就像买保险,将生死两头的事,完成交接。 去年8月,重庆市公证系统开始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并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保管遗嘱公证。如今,重庆遗嘱库的遗嘱公证已增长到1.7万份。 这些以法律文书形式,将生死焊接在一起的群体,八成以上,是年逾60岁的老人。每一份遗嘱背后,都有一个有关爱恨悲欢的故事。 小儿子太让我心寒 遗产没他的份 在城市家庭,最值钱的莫过于房产,所以教了一辈子数学的雷大庆,打算在自己65岁前,理清这辈子最难算的一笔账:两套房产,究竟如何分割给3个儿女。 “除了要钱,他从来不来看我一眼,我摔了,他看都不来看我一眼!”“太坏了,他不是我儿子!”……这些话语发泄般反复出现在雷大庆的第一份遗嘱中,在前往律师事务所办理代书遗嘱时,他自理了一份草稿,打印的5页A4纸,3页是在讲述他与小儿子的恩怨情仇。 但最终,雷大庆这份类似于控诉状的“遗嘱”被律师告知,格式、表述等主体结构错误,今后若闹上法庭,遗产官司还有得打。经过好长时间的沟通,雷大庆才终于同意,在遗嘱上不控诉小儿子的“罪状”,只说关键内容。 “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本人意愿,订立遗嘱内容如下: 我去世以后,我的以下遗产(属于我的份额)由长子和次女继承……如果前述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先于我去世,或者他放弃、丧失继承权,则本应由其继承的这部分财产由我另作安排。儿子雷学军丧失对我财产的继承权…” 2014年2月18日,农历新年刚过没多久,雷大庆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在两名律师的见证下,立下遗嘱,老人说,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是小儿子的做法令他太心寒,老伴去世得早,他将3个子女拉扯大不容易,本想着一碗水端平,但他实在不愿意辛苦一辈子挣来的钱让小儿子败掉。 因为事前有沟通,30分钟,雷大庆就完成了后半辈子最重要的交代,郑重地立下遗嘱,整个过程有摄像、录音,对准摄像头,雷大庆自报家门,清晰说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信息,并回答出律师针对性的提问。 来立遗嘱,这事老人只告诉了最信任的二女儿,瞒住了家里的其他人,包括有继承权的大儿子。“我好强了一辈子,不想百年之后,子孙后代为钱扯皮,丢不起那个人。” 雷大庆妻子去世,留下3个子女,小儿子原本是他最心疼的一个,但父子俩的关系在儿子结婚后快速恶化,“他变得越来越自私,我存了一辈子的钱,12万,他骗走了,说好是借,几年没个信,借钱那段时间对我很好,之后就变了,我生病去要钱,他还骂我。” 退休后,雷大庆打算在三个子女家轮流住,唯独小儿子不愿意。“好吃懒做、好高骛远、人情淡漠”,他反复用这几个词来形容现在的小儿子。 最近几年,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如何处理好人生结尾时最重要的事情,雷大庆想了很久,尽管遗嘱上不留任何遗产给小儿子,但他说,还是给通情达理的女儿交代,若弟弟有难,钱能帮得了的,就把留给她的一部分拿出来。 不到落笔那一刻 不清楚放不下的是什么 跟雷大庆不同,吴岗立遗嘱时,身体无恙,每年坚持做体检,很健康。吴岗需要处理的财产,跟雷大庆一样,同样是房产。对于这一点,他想得比较清楚,“像我这样的离异重组家庭,关系复杂,先说断后不乱,否则,身后太容易扯皮。” 今年4月21日,41岁的吴岗在民政局领证再婚。一周后,他去律师事务所找专门的遗嘱律师立下遗嘱:婚前财产归其儿子一人所有,婚后财产,儿子与现任妻子共同分配。 重组家庭立遗嘱提前将各自财产分割清晰,无论是在公证处还是律师事务所,这类遗嘱,最近几年都在成倍上涨,特别是中产一族。 2006年,吴岗离婚,儿子只有3岁,最近几年跟朋友合开江湖菜馆,之后转战建材生意,如今,手上累计有大大小小4套房产,3间门面。 去年,经朋友介绍,吴岗认识现任妻子,对方也带有一个儿子,吴岗说,重组家庭前,他就在犹豫,复杂的家庭结构,会不会导致今后在财产分割上会出现纠纷,仍成为心头大石。 “我们都忌讳谈论生死,但不到书写的一刻,你不会明白自己最放不下的是什么,落笔那一瞬间,我算是明白了,我最重要的是我儿子,这些年欠的,不能亏待了他。” 立遗嘱这事,吴岗是瞒着现任妻子的,“我们这种家庭比较复杂,如果一方知晓遗嘱的存在,肯定会影响关系;但不立遗嘱,涉及数百万的房产,谁不想给自己小孩多分一份?” 吴岗有个朋友,38岁时离世,突发脑溢血倒在酒局上,身前,未留下一字半句,身后,为争夺两套房产,前妻带着幼子,跟二任妻子反目,打得头破血流,这事,对吴岗触动很大。 但不管怎么说,在遗嘱上按下指纹的一瞬间,吴岗还是觉得轻松了,他说,或许每一封遗嘱都承载着不同的人生,犹如缤纷万花筒,折射出苦乐酸甜。 趁早作个交代 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死 遗嘱似乎从来就很难与20多岁的年轻人扯上关系,所以当85后顾宇出现在公证处,表示要立一份遗嘱时,连干了20多年公证的公证员都觉得诧异。 顾宇,29岁,就职于外企,未婚。今年7月,他立遗嘱,将一套位于九龙坡区87平米房产留给母亲和继父,生父在他16岁那年死于意外。 “我只是希望当最不愿意的死亡到来,比老人先走一步时,我的父母能够老有所养。以后每隔几年,我都会来更改自己的遗嘱。” 活得好好地,为啥要立遗嘱,顾宇身边的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但他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国外,不管什么年龄,人们都会把立遗嘱当作一件生活中常会去做的事。“能讲清楚的事,何必因为忌讳,不趁早做出交代,活着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死和意外。” 现实生活中,顾宇活得很阳光,但父亲是死于车祸,这令他很清楚,死亡是他人生中最无法预判的风险。 通过网络,顾宇了解到,有一位大学老师,早在10多年前就将这一生死体验带进了课堂,每一位选修他课程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个作业——为自己写遗嘱和墓志铭。他也很赞成这位老师的做法,这样做,会对生命的理解更加完整。(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他们为何要立遗嘱? 老年人:防子女扯皮 公证处的遗嘱受理室,每天,不同的人生在这里轮回上演,在这个由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份的群体组成的世界里,每一份遗嘱,仿佛都能看尽人情冷暖,上演人生百味。 重庆市公证处副主任袁野说,立遗嘱的人,以老人为主,超8成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的出发点,大多是不想身后子孙为钱扯皮。此外,老人黄昏恋的增多,以立遗嘱方式提前交代清财产分配,防止身后扯皮,也比较普遍。 年轻人:重组家庭 袁野说,立遗嘱的“年轻人”,多以40岁到50岁为主,20岁到30岁的极少。中青年来立遗嘱的原因有四:突然患重病,安排好身后事;经常出远门办公,在外面跑,担心意外发生;事业有成,身家丰厚,为防止纠纷而立遗嘱;还有就是重组家庭,将各自财产分割清晰。 遗嘱里都写了些什么? 9成事关房产以及股权股票和存款 2000年以来,最近10多年,房产作为遗嘱的主要内容和继承财产,在重庆没有发生变化,市民遗嘱9成以上事关房产,内容逐渐多元化,涉及股权、股票、基金和存款等内容。 10年前,周祺还是助理公证员时,一周也遇不上几个来做遗嘱公证的,但现在,有意识立遗嘱的人明显增多,为避免子女间陷入遗产纷争,不少人改变了“生前不谈身后事”的观念,他们选择立遗嘱。 现在,市民订立一份公证遗嘱的费用是400元/件,费用并不高。但相对而言,有这样意识的人,整体并不算多。 遗嘱公证如何进行? 旁人不得进入全程摄像拍照 位于渝中区两路口的重庆市公证处,一间10多平米的小房间,坐落于5楼,不少老人在此进进出出,有时,公证员会拿着摄像机或照相机进入。 立遗嘱者会被安排到该受理间,关闭房门,私下交谈,除了公证员和当事人,第三方不得进入,以防止立遗嘱者的意志被左右。 安静地对话后,会开始立遗嘱的正常程序,整个过程,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遗嘱内容绝对保密,直至立遗嘱人去世。 立遗嘱者有什么特点? 以老人为主普遍多病多子女 重庆市公证处的数据显示,立遗嘱的人,以老人为主。重庆市两路口公证处监审部副部长周祺说,来公证处立遗嘱的群体,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会根据子女经济条件好坏和与子女关系融洽程度决定遗产分配,这个群体还有个共性:体弱多病,普遍育有多个子女,立遗嘱的人,也早由过去的富裕群体朝如今的普通人群过渡。 30多岁是立遗嘱的最佳时机? 今年7月1日,重庆遗嘱公证信息资源库完成与全国公证遗嘱备案查询系统的数据交付与对接,市民在各地办理的公证遗嘱,全国范围内均可查询,生者去世后,是否留有公证遗嘱,一查便知。 截至去年底,重庆遗嘱信息库已录入遗嘱公证信息1.7万余条,遗嘱量十年增长了8倍。2013年,1500人办理遗嘱公证。 重庆市公证处副主任袁野说,在2000年以前,一年也没几个人来办理遗嘱公证,但现在市民以遗嘱的方式来处置财产已越来越普遍。 去年3月,中华遗嘱库在北京成立,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它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办理遗嘱的登记、保管和传递服务。 昨日,中华遗嘱库负责人陈凯透露,中华遗嘱库在北京已试点成功,未来会有可能在重庆设立登记中心。“现在全国老年人中,设立遗嘱的不到10%,而在西方国家,立遗嘱是个常态化的人生规划。” 人生进入哪个阶段,可以考虑立遗嘱?陈凯建议,当成年人组建了家庭后,就有立遗嘱的必要,30多岁是立遗嘱的最佳时间,“我30多岁就立了遗嘱,别老了病了才想到这事,很多老人往往等不急就已经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