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限透明的蓝色的日志

 昵称14979747 2014-09-06

格莫拉

2009-05-20 15:51

罪恶之城被上帝的天火烧成灰烬,散落在凡间,然而邪恶的阴魂不散,凝聚成亚平宁半岛最古老的黑社会团体----格莫拉。导演Matteo Garrone把至今依旧收到黑道追杀令威胁Saviano的同名纪实小说搬上屏幕,他舍弃了耍酷的造型、夸张的枪战、故布疑阵的无间道风云这些黑帮电影惯用的手法,没有煽情的讴歌,也没有道德的批判,摄像机后的他冷静得像是一座没有感情的大理石雕像,他用最原始粗糙的纪录片手法,把被黑帮控制下封闭世界完整展现在屏幕上。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118)| 评论(0)

冈拉梅朵

2009-05-20 10:08

我很庆幸这个夜晚自己首先选择的是《冈拉梅朵》,而不是《Touch The Sound》,这才让自己能有多一点耐心一直看到结尾。

  因为厌倦了尘世的羁绊、不愿再开口说话的女主角,悄悄离开烦嚣的都市,只身来到西藏流浪。她用录音机捕捉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热闹的宗教节日、风吹过脸庞的呢喃、小喇嘛幸福的笑语……她静静感受着这一切,不言不语,只为了洗涤自己的心灵,然后寻找适当的时间,去梦中的圣湖寻找打开自己灵魂封印的圣徒。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90)| 评论(0)

暗杀希特勒

2009-05-20 10:07

刺客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为了减轻目标的戒心,他必须名不见经传,或是卖友求荣接近目标;他缺乏民族英雄的高大闪亮形象,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众多事迹被世人传诵,而在中国传统正传野史的塑造底下,这个政治斗争中的棋子,往往被赋予纯洁悲壮的光环。

杀一人就可以毁灭一个王朝的谎言,其实是幕后主使混淆视听怂恿正常人进化为“死士”的伎俩,想要颠覆统治者的强势,靠的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刺客只是楔子,只是启动另一副整装待发全新国家机器运作的开关,代表的不是正义,而是复杂黑暗的政治斗争。借助近几年重新审视历史的热潮,《刺杀希特勒》重现了二战期间希特勒强权统治下德国政府内部的分化,好莱坞式的简单二元正邪定义、煽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貌似中立的政治态度,让整部电影流于平淡。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70)| 评论(0)

蝴蝶

2008-12-15 18:08

呯!

那一声枪响震耳欲聋,飞溅出的鲜血在镜头前形成翅膀的形状,天空此刻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87)| 评论(2)

浪潮

2008-12-15 12:39

“随幻觉随动作,随着急促音乐

在盘旋每个角落。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101)| 评论(0)

女傧相

2008-12-05 15:04

真“佩服”电影译名的“拿来主义”:Claude Chabrol的惊悚之爱,怎会与Gordon Douglas的浮夸影像扯上关系?就只因难以舍弃诗意无边的名字《情韵动春心》,就硬要把两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扯上关系,万人迷猫王的电眼神功与木讷少年的青涩狂爱并蒂而生,总也不伦不类,难以交相辉映。

七旬老翁老而弥坚依旧辛辣,一个略带狂野的爱情故事,到了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76)| 评论(0)

[原创]莎姐,小心

2008-05-30 16:42

明星最怕被世人冷落遗忘,后浪推前浪的定理恒古不变,想要继续聚焦传媒的眼球,唯有另辟蹊径。跌膊走光、酗酒闹事、劈腿绯闻……无分种族肤色,明星们八仙过海无所不尽其极,传媒自然乐此不疲,有些手段屡试不爽,有些伎俩却适得其反,或许可以刹那间得到全球关注,但接踵而来,分分钟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曾经风靡一时的性感尤物、智商高达154的性感女星Sharon Stone,在嘎纳电影节上的一番话,迅速成为全球娱乐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但热议的倾向却难得一致,清一色全部是痛斥和咒骂,智商高不等于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68)| 评论(0)

[原创]杀人的夏天

2008-05-30 16:40

有些惊心动魄的美丽,如同年少轻狂的夏天,只能凝固在光影交织的片段中细细回味,但究极余生都没法寻回。

就如当年的Isabelle Adjani,那么嫣红的双唇,皓白的齿,吐出的芬芳气息,在空气中不肯散去,迷乱的眼神与招展的腰肢,没有那一双注视的眼睛肯把目光移走,没有那一对眸子不感受到烧焦的灼热,性感原来可以与青春划上等号,从此再没有那一幅躯壳能充满如此的欲望和诱惑、时而忧郁时而狂暴、满是清澈纯真的密码,等待男人去咀嚼解答。《芳芳》里的Sophie Marceau与《盗美人》的Liv Tylar,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却缺少了Isabelle Adjani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93)| 评论(0)

午后的37度2,闻到夏天的味道,帮Cakes照相是痛苦的事情,既要在融化前抓拍,还要压抑味蕾的欲望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57)| 评论(0)

《In Love We Trust》,一次打着“爱与诚”幌子的背叛,一场没有救赎的沦亡,在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面前,左右我们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的私欲与懦弱。

我们都了解母爱的伟大,它可以让最弱小的女性体内蕴含无比的坚强与勇气,它可以让生命的价值一次又一次被重写,它可以摧毁所有道德的防线与世俗的束缚,在高歌赞颂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冷静的想一下,这种不离不弃的爱里,是否也包含了背德与畸形的成分?至少在经历过《左右》120分钟的煎熬后,我不禁向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

为了挽救白血病的女儿,女主角枝竹用尽了一切的办法,包括了对自身尊严道德的放弃,包括了无耻的谎言,也包括对深深爱护自己丈夫的背叛,所有这一切都出自“母爱”,似乎在这个名词的光环笼罩下,一切荒谬的行为都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一切无情的伤害都会得到救赎与宽恕,这和高喊“解放伊拉克人民”的美军暴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分类:默认分类| 阅读(64)| 评论(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