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历史图说(系列1)

 醉吟墨斋 2014-09-06


中国书法历史图说 中国书法家协会编

文字起源(约公元前16世纪前) 中国书法是一门使用特定工具材料——毛笔、墨和宣纸,通过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来表现作者抽象审美风格的艺术,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汉字的点画结构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距离今天五千至六千年前的陶器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此后汉字形体的发展和演变,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展开和完成的。从那些古老和简单的刻划符号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汉字是人们根据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类自身以及生活器物等事物形象的观察,再通过归纳和概括的加工,而被创造出来并加以确认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汉字从它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与人类思维相结合的统一体,在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同时,汉字字形更是人类观察、提炼和表现自然事物特征的产物,体现出了人类对于线条分割的空间结构的把握运用能力。正因为如此,在汉字被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字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书写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造型能力的表现,而这一点正是汉字的书写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山西襄汾陶寺朱陶壶 龙山晚期陶器上古老而简单的刻划符号。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汉字的应用得到了一次显著的发展,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商代社会是一个弥漫着原始宗教的神秘国度,人们信仰鬼魂,崇拜祖先,占卜和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商代的人们——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对于祭祀、生育、丧葬、疾病、战争、狩猎、农事、气象等生活内容都要预先进行占卜,根据占卜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们利用龟甲和牛、羊、鹿等动物胛骨进行占卜,然后将结果书写并刻划在龟甲兽骨上面保存起来,这些书写或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与此前的陶器刻划符号相比,甲骨文的字形数量大大增多,而且具有稳定的结构规律,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汉字成熟体系。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还保留着较多的象形—图画因素,具有一种原始和天真的美感。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研究证明,不同阶段的和出于不同巫师之手的甲骨文作品,在书写和刻划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风格差异。这说明巫师们在做自己的作品时,不仅显示出各自的书写刻划技巧习惯,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字形结构的理解、把握和塑造能力。对于后人来说,甲骨文同它所记述的占卜过程一样,充满了神秘和奇异的吸引力。

自右至左从上到下: 青铜器铸刻图 先进的青铜重器铸造工艺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妇好方鼎器铭 殷商早期族徽文字的代表。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朱书甲骨 证明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接下来的周代(公元前11世纪~221)是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在长达9个世纪的时间里,周朝的王室以及它所分封的大小诸侯们,铸造了难以计数的各类青铜器,同时把当时的战争、祭祀、赏赐、分封、进贡等重要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铸刻在青铜器上,这些保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后人统称为“金文”。 金文的字形延续了甲骨文的结构规律,并且趋于复杂,在风格上则与甲骨文完全不同。这首先是由于二者制作方法的差别:甲骨文的线条因出于刻划而比较尖锐劲健,富有弹性;金文的线条则因铸造而显得粗壮厚重,具有端庄严肃的气氛。其次,甲骨文因出于巫师个人之手,在结构上带有某些不确定的随意性;金文的创作却要经过书写、刻模及浇铸等多道程序,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因此在文字结构和整体风格上需要更加统一和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在周朝,熟悉和使用文字,与礼制、音乐、射箭、驾驭车马一样,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有标准的教材。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在结构上和书写上,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周代的金文虽是通过铸造来达到最终完成的效果,但工匠们在铸造过程中,还是努力保留了一部分书写的痕迹,甚至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特别是金文刚健雄浑的线条和严谨庄重的布局,与周朝王室及诸侯们威武善战的王者风范达到了如此的统一,使人不能不对金文制作者驾驭和塑造字形的高超技巧与良苦用心赞叹不已。

散氏盘 西周晚期青铜礼器,铭文字体自由抒放。
大盂鼎 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造型雄伟端正,铭文字体雄浑端庄。
石鼓文 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承前启后,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在周朝的中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由于王室的权力和地位极度衰弱,诸侯争霸,各自为政,政治、文化及礼制秩序都被破坏,这一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载体方面,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外,还有许多书写在竹简、丝帛及雕刻在石头上的字迹被保存下来,而出于书写、铸造和雕刻这些不同手段的作品,在具有各自不同效果的同时,也更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工具上,考古发现证明,此时的毛笔已经相当成熟,这大大有利于书写时对线条质量的把握及各种线条效果的实现。在风格上,各地诸侯的独立,使各诸侯国的书法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它们有的严谨整齐,有的随意自然,有的则在原来的结构中加入龙、凤、鱼、虫等形象,显示出美化装饰的追求。风格上的多样性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书写活动来满足某种审美需要,将文字的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上“百家争鸣”的自由气氛。当然,诸侯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影响到文字结构的统一,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诸侯国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因而造成了文字的混乱和使用上的困难。

编年纪竹简 秦人墨迹,为我们研究“秦隶”提供了珍贵资料。
侯马盟书 春秋晚期晋国文字的代表,诸侯盟誓书遗迹,毛笔书写,篇章完整。
秦公簋 是西周时期的大篆籀文与小篆之间的金文,既不失一定的规范,又有金文大篆的苍劲雄浑。
战国楚简 楚简文字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与楚地文化环境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