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病中医治疗及用药规律; (一)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主要是指心的功能不足;心阳虚则除见心气虚的证候外,又见畏寒肢冷等。 主证: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结代。兼见自汗、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喜出长气等则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冷的则为心阳虚;若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的则为心阳虚脱。可见于某些心力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神经官能症、年老久病等。 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慌、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等;心气不足,阳气不能固表,故见自汗;心阳不振,阳气不能外达,故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心阳虚脱,心液随阳外溢,故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 熟附子 干姜 桂枝(温心阳);党参 远志 炙甘草(补心气)。 (二)心阴虚、心血虚 血为阴津的一部分,血虚主要见血不养心和血不充脉的证候,心阴虚则又可见热象。 主证:心悸,健忘,心烦,失眠多梦。若兼见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者为心血虚;若兼见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可见于某些神经官能症、贫血、津液丧失等。 分析:心藏神,心的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多梦等;血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弱;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故见心烦、低热、口舌生疮、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汗为心液,阴虚火旺,逼津外泄,故盗汗。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补心丹加减 北沙参 玄参 生地 麦冬 五味子(滋阴);党参 当归大枣(养血益气);柏子仁 茯神(安神)。 血虚可加熟地、黄精;低烧加银柴胡、地骨皮。 (三)心火上炎 主证:舌尖红、口舌粘膜糜烂或溃疡,口渴、唇裂,或见心悸、心中烦热、小便黄赤或排尿灼痛,舌黄、脉数。可见于某些舌炎、复发性口腔炎、泌尿系感染、体液消耗过多等。 分析: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见舌红糜烂或溃疡;心火扰乱心神,故见心悸、心中烦热;热灼津液,则见口渴、唇裂、尿黄、苔黄、脉数等。 ‘ 治法:泻心火,滋心阴 方药:导赤散加减 黄连 淡竹叶 木通 莲子心 生甘草(泻心火);生地 麦冬白茅根(滋心阴)。 (四)心血瘀阻 主证:心前区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痛势剧烈、牵引肩背,喘息短气,心悸不宁;重则唇甲青紫、自汗、四肢厥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脉细或结代。可见于某些心绞痛、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分析:瘀血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痛势剧烈;心血瘀阻,气血不能畅通,故见唇甲青紫等;心脉瘀阻,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故见四肢厥冷、自汗等。标实本虚,心气虚导致血瘀,故见心悸、喘息短气、脉细或结代等。 治法:振奋心阳,温通血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桂枝 薤白 瓜蒌 炙甘草(振奋心阳,行气宣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丹参 当归 红花 川芎 延胡索 水蛭粉(通经化瘀)。 (五)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主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昏糊,严重者可昏倒于地。若见神情抑郁,静默痴呆,语言错乱,举止失常,不知饥饱者为痰浊扰心。病久正衰,神志不清,喉中痰鸣,苔腻者亦为此证;若见狂躁妄动、打人骂人、喜笑不休或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扰心。可见于某些精神病、癫痫、癔病、脑血管意外、危重疾病后期等。 分析:心藏神,痰阻心窍,神明蒙蔽,故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不清,痰火扰心则见狂躁不安、便秘尿黄等。正衰痰湿壅塞,气机阻滞,故见喉中痰鸣、苔腻等。 治法:若痰浊扰心宜涤痰开窍 方药:温胆汤加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竹茹(滁痰);菖蒲 远志 郁金(开窍)。 若为痰火扰心则宜清化痰火,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胆南星 礞石 川贝母 竹沥 天竺黄(滁化热痰);黄芩生大黄 生牡蛎(泻火)。 (六)心肾不交 主证:虚烦失眠,多梦易惊,心悸健忘,亦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遗精、舌质红,脉细数等症。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身体虚弱等。 分析:肾阴不足,不能滋润心火,使心火偏亢,引起心神不宁,故见虚烦失眠、心悸、多梦易惊等;肾精亏少,不足充盈骨骼、髓海,故见头晕、耳鸣、腰凌腿软等;阴虚则火旺,故见舌质红、脉细数等;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遗精。 治法。滋肾,降火,安神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 黄柏 丹皮 熟地 山茱萸 茯神 生龙骨(滋肾安神);白茅根灯芯草(降火)。 (七)小肠气痛 主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脉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肠痉挛、疝气等。 分析;小肠气滞,不通则痛,故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等;排气后气滞暂通,故排气则舒;气滞寒盛,小肠下坠阴囊,故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治法。行气,散结,温肾 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减 乌药 川楝子 砂仁 延胡索 制香附 木香(行气止痛);橘核 荔枝核 郁金(散结温肾)。 1 小肠病主要治法分析 据临床调查统计,小肠病主要治法大致包括:理气、祛湿、止痛、调和肝脾、清热、温运祛寒、活血化瘀、平调寒热、涩肠止泻、通腑、养阴增液、益气、润肠通便等。其中理气法又包含行气、消胀、降逆等法;祛湿法又包含化湿、利湿、燥湿、渗湿等法;温运祛寒法又包含散寒、温肠、温中、温补脾肾、温化水饮等法;调和肝脾法则又包括健脾、疏肝等。其中以理气、祛湿、清热、温运祛寒、活血化瘀及平调寒热等为核心治法,此与小肠病的病机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小肠病虽治法繁多,但结合其病机规律及基本证候[2,6],归纳起来不外以“理气血、调寒热、除湿滞、和肝脾、平阴阳”为基本治则。 2 小肠病用药规律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小肠病以陈皮、木香、黄连、生甘草、厚朴、白芍、茯苓等为常用药物。其中陈皮、木香、厚朴均为理气药,陈皮理气调中,木香行气止痛,厚朴理气消胀,且能燥湿散满,三者配伍应用对小肠气滞之腹胀、腹痛有效。黄连清热燥湿,配伍木香为香连丸,对小肠热郁气滞、下利腹痛有效。白芍与甘草配伍则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脐腹疼痛症状。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上述常用药物与小肠病机特点及其证候规律基本符合。此外,从用药规律也可反映出小肠的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临床常用黄连等清泄之品,此与小肠属阳、为火腑相合;临床多用理气通腑之品,如木香、陈皮、厚朴、枳实、大黄等,说明小肠须以通降为用。 其他常用药物还有延胡索、当归、炒白术、生姜、炮姜、砂仁、炒莱菔子、川楝子、大腹皮、黄芩、法半夏、薏苡仁、花椒、乌药、炒枳壳、枳实、桃仁、党参、乌梅、防风、大黄等。这些理气、化湿、清热、活血、散寒、健脾等类药物,在性味及配伍上基本反映了小肠病机的复杂性、用药的多样性,并与主要证候分布规律基本符合。 3 小肠病主要证候用药特征 据统计,主要证候具体用药情况如下:小肠气滞多用厚朴、木香、陈皮、莱菔子、延胡索、大腹皮、川楝子、乌药、炒枳壳等行气理气之品;小肠湿热多用黄连、黄芩、厚朴、陈皮、茯苓、薏苡仁、法半夏、苍术等祛湿清热理气之品;寒热错杂多用黄连、生甘草、炮姜、花椒、乌梅、黄芩、太子参、乌药、法半夏、干姜等寒热互调之品;小肠瘀血多用当归、赤芍、桃仁、大黄、川芎、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另厚朴、陈皮、炒枳壳、大腹皮、乌药等理气药也常同时应用,可见血瘀与气滞关系密切,活血必先行气;小肠虚寒多用炒白术、甘草、炮姜、党参、太子参、花椒、附子、乌药、小茴香、干姜、吴茱萸、桂枝、高良姜等健脾温肠散寒之品。 4 古今小肠病临床用药比较分析 通过临床小肠病证治规律调查,基本归纳出现代小肠病用药规律。同历代医家(特别是宋元明清)用药经验加以对照,可大致得出古今用药之不同特点。 古代用药特点主要是:①运用温热药较多,如丁香、肉豆蔻、胡芦巴、附子、川乌、大茴香、砂仁、吴茱萸、肉桂、荜茇、荜澄茄、小茴香、高良姜、干姜等。②运用温性泻下药亦偏多,如巴豆、千金子、牵牛子、大戟等。③运用利小便药治疗小肠病,如赤茯苓、木通、车前子、石韦、泽泻、海金沙、猪苓、灯心草、瞿麦、滑石、白茅根、赤小豆、竹叶等。④常用祛风药治疗小肠病,如独活、细辛、防风、藁本、蔓荆子、羌活、紫苏等。⑤用补气药或甘温、酸温之品治小肠虚,如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牡蛎、巴戟天等。其形成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古代气候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与前人重视小肠泌别清浊、主水道有关,小便异常多从小肠论治。现代临床用药特点为:①运用健脾运脾类药较多,如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苍术、党参、太子参等。②常用理气类药,如木香、厚朴、枳壳、川楝子、大腹皮、陈皮、乌药、炒莱菔子、香附、槟榔等。③用调理寒热药,如黄连、黄芩、炮姜、乌梅、干姜、吴茱萸、花椒等。④用调和肝脾药,如白芍、白术、当归、川楝子、枳壳等。⑤用活血化瘀类药,如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丹参、大黄、川芎等。 古今小肠病用药经比较确实存在某些差异,考虑与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自然气候与环境不断变迁、人体质与身心不断变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我们在汲取前人用药精华基础上,应当努力丰富用药理论及临床用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中医小肠病临床用药和治疗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