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毒活血汤治疗急性黄疸肝炎50例临床总结

 杏林脉香 2014-09-07

解毒活血汤治疗急性黄疸肝炎50例临床总结

近年来,肝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笔者自20012003年采用自拟解毒活血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肝炎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系门诊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龄20岁以下15例,204024例,40岁以上11例;HBSAg阳性者19例;病程一般在发病37天,就诊前均经西医保肝对症治疗,疗效不显著,退黄不明显。治疗后1520天复查肝功。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肝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急性发病,具有不同肝炎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厌油腻;肝大触痛体征和肝功异常;转氨酸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并经B超等检查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

2.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肝太乐,每次2片,每日3次;ATP40mg,辅酶100UVitC2.5g,肌苷0.4g,强力宁4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治疗期间,忌酒,禁辛热、油腻之品。

2.2 中医药治疗

主方解毒活血汤:板兰根20.0g,白花蛇舌草30.0g,丹参20.0g,赤芍15.0g,苍术15.0g,茵陈30.0g。随证加减用药。(1)兼表证者,加麻黄、薄荷、藿香。(2)若湿重于热,加大苍术、茵陈用量,并可加茯苓、泽泻、猪苓。(3)热重于湿,加大黄、栀子、公英用量。(4)湿热并重,加茯苓、泽泻、猪苓、大黄、栀子。(5)呕恶、纳呆,加半夏、神曲、麦芽。(6)临床症状消失后加陈皮、白术、扁豆、党参、茯苓、泽泻、炙甘草以健脾化湿。15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痊愈42例(一疗程后症状消失,复查肝功正常),痊愈率84%;好转6例(一疗程后症状消失,复查肝功未全部恢复正常),临床好转率12%;无效2例(一疗程后临床症状无改变),无效率4%。总有效率96%

4.典型病例

患者,男,35岁。4天前患者始见全身发黄如橘子色,乏力,腹胀,纳差,厌油腻。曾在当地给予输液保肝治疗,其疗效不显著,症状如前;伴脘腹痞满,头闷自重,口粘,小便如浓茶。于200110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倦怠,全身皮肤发黄,白晴黄染,色泽鲜明,如橘子色,腹软,肝大肋下2cm,触痛(+),脾未及。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查肝功:总胆红素64.1μmol/L,结合胆红素18μmol/L,谷丙转氨酸200U/L,麝浊5U/LHBSAgl64。诊断:黄疸,阳黄症(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瘀毒内阻;治宜解毒活血,利湿清热;处方:解毒活血汤加减:板兰根20.0g,丹参20.0g,赤芍15.0g,白花蛇舌草30.0g,苍术20.0g,茵陈30.0g,茯苓20.0g,泽泻15.0g,半夏15.0g,每剂水煎2次,取汁500ml,早晚分服;10剂后诸症消失,精神转佳。遂予以板兰根20.0g,丹参15.0g,赤芍15.0g,白花蛇舌草30.0g,苍术15.0g,茵陈30.0g,陈皮10.0g,党参15.0g,茯苓15.0g,炙甘草6.0g,水煎服5剂,以固疗效。1020日复查肝功,恢复正常。

5.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内科常见病,多属中医黄疸病之“阳黄证”范畴。阳黄多因时气疫毒,湿热之邪侵袭,以致肝胆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蒸以及气机郁滞,肝胆失其疏泄,胆液渗溢肌肤而发。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黄疸》“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临症指南》认为“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瘀热在里,胆热液泄”所致。本病主要病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胃失其健运,肝胆失其疏泄,遂致胆液运输不循常道而外泄肌表致发黄。治当以解毒活血,清热利湿为则。方中板兰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参、赤芍归肝经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以除生湿之源,并制苦寒伤胃之弊;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全方配伍使瘀毒解,湿热清,胆液循于肠道而病自愈。所以临床上患者退黄快,疗程短。此症符合肝病专家关幼波“治黄必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及西安肝病专家黄保中所认为湿热疫毒之邪是病毒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