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压力的生理症状 心境恶劣障碍(精神官能性忧郁症)是一种慢性情绪失调

 青衣问道 2014-09-08


【慢性壓力,會讓腹部脂肪堆積!】

可體松是知名的「壓力荷爾蒙」。

如果壓力持續,『過多的可體松』會讓血壓不穩定、胃酸增加、骨質變化、大腦皮質細胞縮減、記憶力變差,還會壓抑免疫系統!

長期壓力的影響有多大?即使只是20分鐘,就有可能壓垮免疫系統3天.





慢性压力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一些来自家庭,工作,学校,资金和其它方面的压力。尽管有一定压力有助于保持动力,但慢性压力会给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根据健康机构提供的资料,慢性压力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包括外貌和情绪方面的变化。

焦虑。长期压力会使人感到焦虑,并担心生活,而这些担忧会给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消化问题。慢性压力可以导致失去食欲,反胃,便秘和腹泻等消化问题。

心脏疾病。慢性压力可以增加发展成不同类型心脏病,以及血压和血糖升高等疾病的风险。

感染。身体免疫系统在有长期压力的情况下往往难以正常工作,因此很容易导致频繁生病。

疼痛。慢性压力会造成包括头痛,偏头痛,肌肉和身体疼痛在内的各种不适。

睡眠紊乱。如果经常失眠和睡眠中断,就往往意味着是慢性压力的症状。
     



有压力的生理症状

 

压力会破坏整体健康,让人变的更容易生病。美国心理学协会在几年前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每个人有过极端压力体验。并且大多数人都出现过与压力有关的生理症状。学习掌握有效的压力控制技术是降低压力水平并保持健康的关键。

压力发生在受到威胁或过度劳累时。在压力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心跳率和血压会升高。血糖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以尝试提供给身体更多能量做好逃跑准备。在压力升高时,身体大肌肉还会开始接受大量血液以提供更多力量做好攻击准备。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尽管这些东西在狂野中应对野兽很实用,但这与面对盛怒的老板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这些反应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

压力是怎样引起疾病的?

如果不停的经历压力,你的所有身体系统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免疫力下降会使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感染。血压水平升高还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此外,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受孕能力。慢性压力甚至还可以让人看起来更衰老。

身体症状

压力的生理症状包括头痛,脖子或后背痛,晕眩,荨麻疹,恶心,腹泻,胃胀气,多汗,耳鸣,吞咽困难,手脚战抖,口干,烧心,便秘,胃痛,尿频,心悸,胸痛,睡眠紊乱,性欲降低或性功能问题,以及体重增加或降低等。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还会导致心脏病,免疫疾病,皮肤病,消化疾病和慢性疼痛。

心理症状

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症状也可以与生理症状一样危险。你会注意到注意力难以集中并经常难以完成工作任务。有孤独和自卑感,甚至严重时还有想自杀的念头。压力还会影响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小事情过度反应时,就会变的具有侵略性。经历慢性压力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开始通过滥用药物,喝酒或吸烟,甚至自我毁灭行为加以缓解。

控制压力

要重新恢复健康需要你消除生活中的压力源,并尽可能改变对压力的反应方式。锻炼,参加活动,与朋友分享爱好,学习放松技术都有助于降低压力水平。某些时候,唯一减轻压力的方法就是离开压力场合,如难以完成工作的地方等。此外,如果感觉自己难以应对压力,还可以考虑咨询心理医生。
     














压力与盗汗之间的关系

 

压力与盗汗往往联系在一起,并且会相互诱发。焦虑和压力是盗汗的常见原因之一,并且在男人中更多见。另一方面,盗汗会影响睡眠,并成为痛苦的来源。大多数情况下,在治疗盗汗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压力和焦虑问题。

盗汗涉及大量出汗,并有可能严重到浸湿床单和睡衣。在湿床单上睡觉显然不舒服,并且还会让人发冷。在盗汗严重时,还需要在半夜更换衣服,枕头和床单。这无疑会造成困扰,使人难以放松和重新入睡。此外,担心再次盗汗还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和失眠。

盗汗与很多疾病和因素有关,并且还会因为焦虑而加重出冷汗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如果是室温等环境因素造成压力和夜间出汗,排除这些因素就能控制盗汗。有些时候,盗汗是服用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在更年期的荷尔蒙水平变化也会造成压力和盗汗。虽然夜间出冷汗还与某些严重疾病有关,但通常是是压力的结果。

焦虑是盗汗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多见于男性。压力干扰睡眠,然后引起盗汗。虽然还与其它因素有关,但压力过大会增加出冷汗的严重程度。

可以借助一些措施和方法缓解压力和盗汗。例如,减少咖啡因摄入量往往对减轻这两个问题很有帮助。药物和锻炼等压力缓解技术能降低盗汗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如果压力不是盗汗的主要原因,治疗会变的比较困难。例如,如果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就不能简单的停止用药,需要咨询医生降低剂量或用其它药替代。
     




压力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在身体有压力时,会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荷尔蒙)之间诱发一系列复杂互动反应。神经系统感知和解释事情,如果觉察到压力,内分泌系统就会得到报警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荷尔蒙传递的化学信号最初是由叫做下丘脑的大脑结构发起。通过使用神经系统的电子信号,下丘脑利用内分泌诱发释放荷尔蒙。心跳率,呼吸,消化和其它代谢过程都受荷尔蒙,压力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反应影响。

由大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迅速传递和接收电子信号。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号被传输到大脑进行解释。大脑通过发送诱发肌肉活动的电子信息做出反应。除了控制活动以外,大脑还感知情绪,心理或生理压力,并给内分泌系统发送适当释放荷尔蒙应对紧急情况的信号。神经系统应对压力的正常功能是保护人体免受伤害,但慢性压力会破坏这一系统。

要应对压力,需要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抵御反应,这会诱发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增加心跳和呼吸率,并升高血压和延缓消化。这是身体在遇到危机时的迅速反应。中断压力和神经系统的联系会导致问题。压力过大时有可能发生焦虑,失眠和心脏受损。慢性压力会阻止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平衡和放松状态。

压力导致内分泌系统释放荷尔蒙,并迅速给全身带来影响。免疫系统被压制,人体组织的康复速度减缓,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都能增加身体的压力感觉。还会形成包括焦虑和抑郁在内的情绪问题。消化功能受损,并有可能出现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如慢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等。医学专家建议人们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帮助控制与慢性压力和神经系统反应有关的潜在问题。








压力与焦虑之间的区别?

往往很难界定压力与焦虑之间的不同之处,因为它们都有类似症状,甚至原因也相同。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压力通常有一个明确的诱发原因,而焦虑往往是没有具体原因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忧。

压力和焦虑可以由类似的情况导致。包括忙于工作,需要在众人面前讲话,或担心完不成老板安排的任务等。然而,其中一个焦虑和压力之间的区别是焦虑可以归类为心理障碍,并能演变成恐惧和其它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压力不属于心理障碍。存在焦虑的人通常能通过与咨询师交谈或服用抗焦虑药加以缓解。其它选择还包括瑜伽或冥想等放松技巧,以及尝试面对恐惧从心理上加以克服等。焦虑有可能是需要毕生控制的问题。

而压力通常是暂时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克服压力源加以控制。例如,如果是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工作而产生压力,要求宽限时间就是消除压力的一个方法。如果是与配偶争论造成的压力,通过适当沟通一般就能解决问题。在压力源消除后,压力也会自然消失。

压力和焦虑都会导致头痛,肌肉紧张,疲劳,恶心和心跳加快等类似症状。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因素会给总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很重要。持续性压力还会导致高血压,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其中一个控制压力和焦虑的好方法是每天锻炼。即使是饭后短暂的散步也能产生积极影响。降低咖啡因摄入量,获得充足睡眠和健康饮食很重要。控制压力和焦虑是迈向健康生活的积极措施,并对情绪和能量水平有促进作用。







白头发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尽管没有科学依据证实长白发与压力之间存在关系,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压力在长白发的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遗传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头发开始变白的时间,但具体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所知的是少白头不是人体衰老的准确迹象,这意味着比其他人早长白发的人未必会早衰。有些压力是正常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对人有好处。但如果影响持续时间太长,压力就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虽然控制压力不能防止长白头发,但对延缓这一过程有帮助。

发表于2005年皮肤病学杂志的研究报告证实长白头发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和基因决定的。白种人通常是在30多岁开始出现白发。亚洲人较晚一些,而非洲人长白发的年龄最晚。大约有50%的人到50岁时至少有一半白发。但该项研究没有发现压力与白头发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家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头发为什么会最终变白。头发颜色是黑色素提供的。黑色素有深棕色或黑色,以及黄色或红色之分,这两种类型混合能产生所有可能的人体头发。在卵泡分泌的黑色素减少时,头发就会逐渐失去颜色并转变成灰色。在完全不产生黑色素时就会导致白发。

一组欧洲科学家在2009年研究发现过氧化氢能阻断黑色素的合成。每一个头发细胞都会自然产生和积聚过氧化氢。这种聚集会阻碍黑色素给头发添加颜色,并逐渐变成灰色。尽管研究没有发现压力与白头发有关,但证实这种化学品涉及这一过程。对这种化学品的认识或许能证实压力是否会影响白头发。

虽然科学家至今还没有确定压力与白头发之间存在联系,但有些研究发现存在这种可能性。著名皮肤病专家“Ralf Paus”认为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压力会导致炎症并增加损害细胞的自由基数量,这会造成黑色素分泌量减少。美国哈佛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皮肤病专家则认为压力荷尔蒙会破坏黑色素向头发的传递。

目前还没有任何产品,药物或保健品能减少或停止长白头发。即使压力与白发存在联系,遗传仍然是决定性因素,而压力只是诱发源而已。控制压力有助于延缓长白发的过程。然而,充足的睡眠和锻炼,有效的时间管理,以及放松活动都是降低压力并避免过早生白发的方法。















如何放松和减轻压力?

 

有很多简单的放松方法可以采用,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家里,这些技巧都有助于减少每天的压力。

    深呼吸。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能释放体内的压力。压力会导致呼吸急促,因此专注于呼吸能帮助你恢复平静状态。
    想象好事情也是能减少当前压力的简单方法。想象自己被爱的感觉多么幸福,可爱的孩子,曾经有过的美好度假,美丽的海岸等。简单的快乐产生简单的微笑。
    转变态度。对处境和结果有更多积极的想法。与之担心今天不能做的事情,还不如做好能完成的工作。尝试改掉总是往坏处想的习惯,而是考虑“这一切都会过去”。如果不耗费太多精力和思想,你会以更少的压力度过难关。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无法改变当前的恶劣处境或不能控制结构,遇到这种情况就顺其自然吧。
    走出去与人交谈。短暂的休息能让你离开环境,可以锻炼一下或与人交流一会。
    吃富含营养的健康饮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替代加工食品。在饮食中包含鱼,把坚果当小吃。
    每天锻炼。即使十分钟的拉伸和深呼吸也比什么都不做好。锻炼能促进释放大脑中的内啡肽并改善心肺健康。如果不喜欢到健身馆,可以考虑篮球,保龄球,跳舞,爵士舞或瑜伽等运动,你不仅能享受其中的快乐,还可以结交新朋友。
    拿出时间做喜欢的事情。打高尔夫,园艺,书法绘画,制作工艺品,阅读和演奏乐器等。总之,做一些能让思想放松的事情。
    大笑。无论是源自一个笑话,还是看一部有趣的电影,笑都有助于释放压力。
    放慢节奏。有时候,从办公桌站起来四处走一下也能放慢节奏让自己身心的紧张得到放松。

上述这些方法简单易用,但其中提到的一些食物未必适合所有人。建议在开始改变饮食和锻炼习惯前首先咨询专业人士。







男人与女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吗?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男人和女性应对压力的方式各有不同。这可能与生物化学方面的性别差异有一定关系。另一个原因是女孩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不同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在应对压力方面天生有一些优势,但也有人认为,虽然女人能比男性承受更多压力,但最终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纯生物化学角度看,女性分泌的后叶催产素(一种激素)数量远远高于男性。女人在刚生完孩子和哺乳期间分泌的这种荷尔蒙数量特别多。这可能对女性应对压力额外提供了一些帮助。分泌这种激素能让人产生一种平静感,并且男人如果也能拥有,同样可以获得这种好处。这种荷尔蒙的存在或许能解释女性能比男人更好的完成多重任务的原因所在。

女性在面临压力时有保护孩子并寻求朋友帮助的倾向。女人更喜欢与其他人讨论压力并寻求他们的帮助。而男人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应对压力。美国洛杉矶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认为女人在这方面可能有更好的进化基础。在人类早期,怀孕和保护孩子的女性不会以打仗做为应对压力的反应。在面对危险时,她们往往需要保持平静。

另一个女性能更好抵御一些压力的原因与女孩成长的方式有关。女孩比男孩更多的被鼓励讨论感受,这有助于避免难以克服的压力感,并使她们能更好的释放缓解压力。

根据研究发现,虽然男人应对压力更困难一些,但往往试图掩饰它,并且不愿意谈论压力源还会导致令人讨厌的行为或疾病。承受压力而不是通过沟通释放,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一些研究发现男人更容易通过酗酒和滥用药物逃避压力。然而,还有一些男人用打架做为对压力的反应,并会在压力水平升高时变的好斗。

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所有时候都能以更好的方式应对压力。另一项研究指出女人往往会对额外压力采取反应,如过度饮食等不健康行为等。虽然是应对压力的暂时方法,但会留下长期不良影响并增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由于女性的压力感通常比男性大,因此在应对长期压力方面,她们并不比男人有优势。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情是,男人和女人可以相互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鼓励男人向朋友倾诉非常有帮助,而女性则可以通过男人了解暴饮暴食并不是最终解决压力的好方法。









心境恶劣障碍(精神官能性忧郁症)是一种慢性情绪失调,属于临床抑郁症范畴。持续时间比重型抑郁症长,但症状相对较轻。




慢性抑郁症是一种轻度的抑郁症。《哈佛健康通讯》(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的说法是:“希腊单词dysthymia的意思是'心智的坏状态’或'病态心情’。作为临床抑郁症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其症状比重型抑郁症要少或轻,但持续时间更长。”《哈佛健康通讯》说:“病人中,至少四分之三患有临床上的身体疾病,或是另一种心理疾病,像焦虑症、药物成瘾或酒精成瘾。The Primary Care Journal说,慢性抑郁症“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且与显著的机能障碍有关。”《哈佛健康通讯》说:“The rate of depression in the families of people with dysthymia is as high as 50% for the early-onset form of the disorder.”“大多数患者不能明确指出抑郁开始的时间。”



慢性抑郁症是慢性的长期抑郁,其症状和重型抑郁症的亚型忧郁型抑郁障碍(Melancholic depression)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一般要轻一些,强度也会浮动不定[2]。要确诊的话,一个成人必须在“在至少两年内,有症状的日子多于无症状”,表现出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两种:[3]

    失望感
    失眠或嗜睡症(Hypersomnia)
    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作出决定
    精力差,或疲乏(Fatigue)
    自尊心差
    食欲低,或过食(Overeating)

症状不包括“一般与双极情感失调相关的躁狂,轻躁或是混合的症状发作”[4][5](有这种发作经历的人可能患有情绪交替违常。(或称循环性精神病))

慢性抑郁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重型抑郁症。症状的浮动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的重型抑郁症发作。这种情况有时称为“双重抑郁”[6],因为严重的发作时普遍有平时感觉的低落心情。

因为是慢性情绪失调,一个人可能在患病多年后才被诊断出来(也可能终生都没诊断),从而患者可能认为抑郁是他(她)性格的一部分,而不与医生、家人或朋友讨论症状。

如同重郁症一样,慢性抑郁症往往会有家族遗传。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且比男性多两倍或三倍。某些患者形容他们正处于慢性压力(chronic stress)的状况。当接受个别诊断时,在一般环境下,常常患者自己很难确定是不寻常的高压力环境还是慢性抑郁症造成他们更多心理上的压力。
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7]说,病患具有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的特征。主要的症状包括患病个体在两年内几乎每天抑郁,但不一定要达到重度抑郁症的标准。精力不足、睡眠或食欲的失调,以及低落的自尊也都是病人的典型临床状况。患者常常要在多年后才能被确诊。他们身边的人往往认为患者不过是一个“忧郁的人”。以下是诊断标准:[1]

    在过去两年或以上的多数时间内,大部份日子病人处于忧郁情感或对别人表现忧郁感。
    当忧郁时,病人有二种以上的如下症状:
        食欲减少或增加
        睡眠减少或增加
        疲倦或无力
        低落的自我意像
        专注力与决断力的减少
        感觉无望与悲观
        过度的肌肉疼痛,尤其在上背与脚部。
    在这两年期间,以上症状从未消失连续二个月以上。
    在这些症状开始的头两年,病人并非已处于重郁症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期间
    病人没有任何躁狂,轻躁或混合症状的发作。
    病人症状从未符合情绪交替违常的标准。
    症状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而非其他慢性精神疾病症状的一部分(例如像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的部分症状)。
    症状大多不是直接由生理疾病或物质使用所引起,包括处方类药物。
    症状可能已经给患者在社会、工作、学习以及其他生活方面造成了重大困扰。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情绪可能变得敏感且持续时间至少一年,不同于成人要诊断出情绪敏感至少需要两年。


老人慢性压力大可致痴呆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展到完全的老年痴呆症的进程因人而异,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承受慢性应激压力的能力。

在英国老年痴呆症协会的资助下,南安普顿大学的生物精神病学教授克莱夫·霍姆斯主持了一项研究,希望发现持续时间很长的慢性应激压力是否会增加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从而在早期就采用心理和药物等介入疗法来预防。

 这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将监测140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存在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者将会对这些受试者所承受的慢性应激压力程度做出评价,还会随时评估他们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展到老年痴呆症的进展情况。按发展几率,这些患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中,有60%的人会最终发展为老年痴呆症。

  霍姆斯教授认为,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展到完全的老年痴呆症的进程因人而异,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承受慢性应激压力的能力。它既包括单一的负面事件,如持续时间很长的疾病、外伤或大手术,也包括丧失亲人、精神或肉体上的创伤性经历,甚至是搬家;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慢性应激压力的潜在来源。



老人有火发出来能增寿
 
 

很多老年人觉得年龄大了老“发火”不好,会让人觉得缺少涵养。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也发现,适当发怒比压抑怒火更有益于解除压力,保护心脏

  大部分老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愿意和子女或者周围人说,有情绪也自己压抑下来,自己依然觉得烦闷、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因为,压抑下来的情绪不会消失,有些会积累起来等机会加倍爆发,有一部分会进入潜意识层面,通过别的方式寻求暂时满足。但情绪过分压抑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容易引发神经性头痛、精神紧张、焦虑症、抑郁症等一些身心问题。其实,管理好情绪,学会有效沟通,许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生活中和子女或者周围环境中的人有些意见相左甚至发生一些小摩擦后,不妨大声的把想法、意见说出来,或者发发火,唠叨唠叨都行。

  老年人和外界沟通相对较少,身体和情绪多处于比较平抑的状态,如果遇到事情再往心里装,无异于在把情绪垃圾背到自己身上,越背越多,更加憋屈而难以消化。适当“发火”,把情绪表达出去,反而是在及时清理情绪垃圾。

  另外,在冲突中,通过“发火”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容易引起对方的重视,说明你在意这件事情才会这么做,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尤其是在和子女有不同意见时,不理不睬是切断了沟通的渠道,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和冲突的化解。而发个小脾气,说明你在意他,你很着急,想要他重视这件事情。

 当然,这里所表达的发火,不是无原则的发脾气、大吵大闹,而是适当的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诉,喝茶聊天、煲电话粥都行,把烦心的事情都说出来,一来可以从朋友处得到些安慰和支持,二来倾诉的过程还可以帮自己梳理思路,寻找解决的方式。发泄情绪,还可以去运动健身场所,去公园唱首大合唱,把不开心的事情打出去、吼出去,还可以找机会大笑。







【慢性壓力,會讓腹部脂肪堆積!】

可體松是知名的「壓力荷爾蒙」。

如果壓力持續,『過多的可體松』會讓血壓不穩定、胃酸增加、骨質變化、大腦皮質細胞縮減、記憶力變差,還會壓抑免疫系統!

長期壓力的影響有多大?即使只是20分鐘,就有可能壓垮免疫系統3天.








減輕慢性壓力的食譜




■ 奇異果玉米番茄蔬菜捲· 材料/奇異果、玉米粒、番茄、洋蔥、香菜、檸檬汁、橄欖油、葵瓜子、蘿蔓葉。

 

· 作法/1)奇異果、番茄切丁備用。

2)洋蔥、香菜洗淨,切成細絲備用。

3)將以上全部的備料拌勻,滴入新鮮檸檬汁、少許橄欖油,最後灑上一點點鹽和胡椒提味,即成了蔬果莎莎醬。

4)將蔬果莎莎醬鋪在蘿蔓葉上,最後灑上一些葵花子。

 

· 營養分析/

 1)這是一道做法簡單、適合當餐前沙拉或點心的蔬菜捲。蔬果莎莎醬做好後可放冰箱,肚子餓或嘴饞時拿來當零食。

2)這一道蔬菜捲是高纖、低GI值的食物,加上番茄和洋蔥都是對血糖穩定有幫助的食物,一旦血糖穩定,情緒也比較不容易浮動。

3)奇異果中的維生素C和葵瓜子中的鎂,都能使皮質醇的分泌下降,減少慢性壓力對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 蔬菜棒佐堅果醬· 材料/綠蘆筍、美國芹菜、紅蘿蔔、小黃瓜、杏仁、葵瓜子、南瓜子、黑芝麻、橄欖油、寡糖、鹽。

· 作法/1)綠蘆筍、美國芹菜、紅蘿蔔、小黃瓜洗淨,切成條狀備用。

2)將杏仁、葵瓜子、南瓜子、黑芝麻等堅果放入烤箱,以大約165℃烤出香味,注意不要烤焦,冷卻後備用。

3)烤好的堅果放入食物調理機中,加入些許橄欖油打成糊狀。

4)最後加入一些鹽、寡糖拌勻調味。

5)最後以蔬果棒沾堅果醬食用。

 

· 營養分析/

 1)蔬果棒非常適合當零食,不但富有嚼勁,可抒發潛在的壓力,加上熱量低,一口接一口也不會有發胖的擔憂。

2)蔬果棒中豐富的維生素,能幫助腦部合成許多神經傳導物質,讓心情放鬆。

3)此道堅果醬富含礦物質,尤其是鎂不但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偕同鈣的作用還可以放鬆肌肉組織,並能幫助入睡,是釋放慢性壓力的好食物。

 

■ 忙碌族之聰明急就章因感受到壓力而想吃零食時,可以去便利超商買一包芭樂或一顆奇異果,順便買一些葵瓜子或南瓜子。

 

· 營養分析/

 1)芭樂是一個釋放慢性壓力的好零食,不但脆脆的咬勁很好,也是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數一數二的水果。奇異果也不錯,只是價位稍高些。維生素C是讓壓力荷爾蒙下降不可或缺乏的營養素,不要忘記隨時補充。

2)不論是葵瓜子或是南瓜子都含豐富的鎂,也有助降低壓力荷爾蒙。3)吃堅果時,請控制分量,一天總量不要超過30公克為宜,以免熱量過高。目前部分便利商店販售的小包裝,一包大約就是30公克,相當於一日的分量。

 









慢性壓力 食在不健康



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最新研究發現,同樣是吃高脂肪、高糖分垃圾食物,心理壓力大的人所受傷害會比較重。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助理教授克莉斯汀?阿斯奇巴伽表示,慢性壓力對生理功能影響很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壓力如何影響身體機能運作。

阿斯奇巴伽解釋,很多人認為,一卡熱量就是一卡熱量,對每個人都一樣。事實上,如果兩位女性吃同樣食物,因為壓力程度不同,身體新陳代謝反應也會出現差異。這代表壓力會透過飲食產生種種影響力。像以前曾有老鼠、靈長類動物實驗顯示,身體遭遇慢性壓力時,如果又食用垃圾食物,脂肪細胞會長得比較快。而這是首次研究發現人類也會出現類似現象。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心理神經內分泌學」期刊。共有六十一名健康女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要報告平常高糖分、高脂肪食物攝取量,其中三十三人因要照顧失智症家人而承受長時間壓力。另外二十八名女性壓力程度較低。研究人員評估她們各項生化指標,持續追蹤約一年。

阿斯奇巴伽指出,食用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腰圍都會比較粗大,但心理壓力較大的人若常吃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就更容易產生氧化傷害,且軀幹脂肪較多,胰島素阻抗程度也較嚴重。由此可知,慢性壓力可能讓某些疾病惡化更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