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码 | 笔画的性格(上)

 醉吟墨斋 2014-09-09

 

书法君:昨天写《笔画的性格》,今天勘误之余梳理表述方式,信手之间不觉又添了近两千字,有点多了。而且前、后文风格迥然,前文比较深沉繁琐,后文轻松随意。想了想,分成上下篇发布。


上篇主要谈笔画与人的性格的关系,如果能领会并运用在创作中,也许笔下会添不一样的精彩。下篇举例论述了几种典型的笔画性格,略作提示以启发思考。上篇略显沉闷晦涩,习惯于浅阅读的朋友可以略过,看明天的下篇。


上篇:笔画与人的性格


最近答网友问,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有些人的临作外形标准,临摹时刻意求方,让字的菱角鲜明,与原帖相似度高、识别度好,而且美观。说好吧,好像有哪里不对劲,说不好吧,可是也难说出所以然。是不是很多作品都给人这样难以言说的感觉?


这时候,如果我们越过形质层面,从作品的气质上观察,很容易发现它在用笔上的单薄。再漂亮的外形,也掩饰不住微观笔法上的僵直生硬。硬而无气,僵而乏韵,用笔没有意趣,作品便缺乏打动人心的部分。


可能有人会说,用笔漂亮,美观不就够了吗,还不足以动人么?不妨这样理解,世上漂亮女人不少,暗暗YY者有之,其实若没了也没什么;老婆却不同,回忆在一起的时光,点点滴滴的往事,哪怕想起一句普通的话,都会令人动容。那些美好或不愉快的记忆,共同的丰富经历,才是最动人的部分。


我在《君子不器》一文中讲过,艺术的美是我们人类自身情感和想象力在目标物上的投射,我们创作或欣赏艺术,也是观察自身的一种方式。我习惯将书法与人对应起来思考:每个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个体构成的,这些笔画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性格,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成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书法创作就要勾勒出不同的面目与神情,它会哭,也会笑;会飞奔,也会慢走;会伤心难过,也会开怀大笑。


我总说,笔沉下去,慢一些,丰富些,写出意味来。


很多人不能领会这一点。运笔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总是直扑目标,端着机械的架式,走个S型猫步达到目的地,就以为得古人笔法。这符合现代人直逐功利的价值观,笔中间怎么走不重要,到达终点就是成功。每一笔本身的面貌、气息呢?不好意思,他会轻描淡写地回答,我忽略了。书法剥离了用笔上的丰富性,还剩下什么呢?你会发现他笔下的字,其实是一个单线条世界,没有层次感,没有鲜活的气息,即使披着再漂亮的外套,也难以掩饰内涵上的空乏。


我还说,除了要写好,还要写出变化,允许脱离原帖的禁锢,有更多样的表现方式,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模式。


正如你问什么是好孩子?标准的答案可能是听话、懂事。但我觉得调皮的小孩也不错啊,你能说掏鸟窝、做鬼脸的孩子就扔掉算了?有些孩子的性格或许不同于常人,或许出人意料、跳脱不羁、变化莫测,说不定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的性格,那世界该丧失多少童趣!


再比如一次旅行,可能到目的地有很多种方式,走不同的路会遇到不同的故事和风景,有不同的精彩。如果所有的行程都按严格的标准线赶路呢?一路掐着钟点,只想着从一个点赶到另一个点,除了收获舟车劳顿仆仆风尘,还能感受的就是车窗之外不断延伸的公路线。


有人说我直接安排最便捷的路直达,有什么不好吗?您说的那是赶路,不是旅行。狼吞虎咽是填肚子,一口口品味才是享受美食。同样的道理,笔从一点直到另一点,那是写字,体验运笔过程中角度、力度、速度上的变化,有驰、也有驻,有张望、还有呼应,才使书法具有了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我解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很多人欢欣而去,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我的意思。


也有人会追问:您看我这一笔写得好不好,应该怎样写,等等。这是追问到了“器”的层面。我其实不想讲太具体的层面,不是“器”不重要,而是因为我的主张:要么不讲,要么得说透彻。不讲,是不欲形成思维上新的樊篱,一旦我提出了某种笔法上的参照,反而可能抹杀问者在用笔上更多的可能性。而要说透彻,需示以诸般变化,这是老师悉心指导下才能做好的事,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仓促之际我也说不好。


以前带班的时候,我喜欢用红笔圈出学员作品中写得不好的部分,颇有些自鸣得意。那时候眼界拘于一笔一画之得失,无非是参照传统的笔法路数来套,形貌越近便是越好。而现在,我评判一件作品,早已过了以像不像为标准的阶段,我只看它是否符合审美规律并得以圆满。对于书法,理解越多,越是心存敬畏,便越不敢胡说。(敏感的朋友别介意,书法君不是故意自吹自擂,也没这个必要。只是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表达我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经验,是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


有的朋友几乎是每天问我一次,我今天的用笔是不是好一些?我只能说,您先别着急,沉下去写一段时间,戒急戒躁,让笔慢下来,用心体会每一笔的运行过程。等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再来问我。


现代人太着急了。


用笔轻滑空泛、孱弱乏力或直楞无神,笔法缺乏变化、没有面貌、没有性格,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这类问题解答起来相当费劲,若表述不准确,可能还会导人进入新的误区。


正因为此,使我萌生了讲欹侧取势、讲笔画性格的想法,将这些思考、或者说思想体系中的小火花,一点点地阐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果学习者懂得从更微观的层面审视书法,知道将笔画视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并从每一笔的性格上去理解书法时,思维便进入了新的层次,眼界、格局都会大不一样,运笔时着力点也会不同。


当然,须知性格丰富多样,绝非寥寥数千言所能穷尽。本文不是鸿篇专著,只能略作提示,引发思考。


明天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