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杭州的古城门两篇

 昵称13975006 2014-09-09


 杭州古城城门的历史和作用

我喜欢历史,对古城墙和城门感兴趣,如老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

而且内城的九个门的作用各不同。

比如:

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走运木料的车。这些木料主要是从大运河水运而来的。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走粮车。 明清时北京的粮食多是从江南地区用船只沿大运河运到通州,再将粮卸船装车运到北京朝阳门内的海运仓、东门仓和禄米仓,所以朝阳门也有"粮门"之称。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别称哈达门。走酒车。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走囚车。清代的刑场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也出宣武门。 

"崇文"是崇敬文化的意思,"宣武"是宣扬武威的意思。两座城门并列东西,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的涵义。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东方为木,主生;西方为金,主死,所以进北京赶考的举人要进崇文门,死人出殡要走宣武门,死刑犯押赴刑场在清代也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刑场。明清两代从南方运来的各种货物经大运河到通州后,都要经陆路从崇文门进城,在崇文门接受检查,交纳税金。所以专走酒车。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走水车。西直门则多走水车,因为当时北京城内的水井的水质不佳,宫廷的饮用水要从西郊玉泉山用水车运到城内。

阜成门多走煤车,因为当时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地区产煤。 

德胜门,军队凯旋时从此门入城,走兵车。德胜门也叫“修门”。

安定门,军队出发从此门出城,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

正阳门是国都的正门,在元代名叫"丽正门",是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中得名。正阳门是内城的正门,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而只能走东西两边的瓮城门。

我到了杭州,不免对杭州的古城门和作用感起兴趣,研究一番。可惜只拍到了几个遗址石碑。

城门最多时有21座

  杭州城墙达到顶峰,是在赵构逃到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的时候。当时大量修建城墙,目的当然是为了保命,抵御金兵入侵。

  赵构刚来杭州那会,还特别穷,只能把皇宫定在凤凰山上,一来这里风景不错,二来这是当时杭州的制高点,方便他控制全城。赵构完全是省钱省力的做法,沿用早些朝代的皇宫遗址修筑,整个皇宫内城只有三个城门:和宁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如今,在万松书院这一带还能找到当时城墙的遗迹。

  杭州作为当时的首都,人口倍增,于是只好把城区往外扩张。杭州外城的城墙共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旱城门的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城楼有嘉会门;北面的城楼有余杭门;西面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此外的水门五座,分别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修建水门,既出于关防的需要,也是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自明朝起有了如今流传的十门

  南宋亡后,元朝明文规定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21座城墙毁坏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军阀张士诚占领了杭州,于是更换和废除了一些城门,杭州的城门变成了13座: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余杭门、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北新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

  后来自明朝起,杭州城门名称又有了更改: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候潮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这7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改为了凤山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也被称为北关门;永昌门因在附近有草桥,也被称为草桥门,后因“永昌”为李自成号,此处又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故改称“望江门”。

  改名后的这几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如今,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杭州十门。

  光绪年间,沪杭铁路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被拆毁,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民国之初,也因建设之需,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去。

话说杭城十门

  杭州十大城门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所有的辉煌都随之灰飞烟灭,但每个城门背后的故事却是永远的。

从前人们把十大城门及各门的物产编成杭曲小调:

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

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

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

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

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

几经沧桑,随着杭州城池的不断变迁,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均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武林门外鱼担儿
    武林门是杭州老城区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约公元589-610年),
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五代吴越国(公元983年)时筑罗城,建北关门(谐称百官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此,明代改称武林门。 
武林门外自隋代以来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京杭大运河的起迄点,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每当夜晚“篝火烛照,如同白日”,赶集的人“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这就是古时被称为钱塘八景之一的“北关夜市”。从武林门至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淡水鱼聚散地,因此杭谚有“百官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而得名。
    如今的武林门一带高楼林立,一派现代都市气派。虽然没了“北关夜市”的景象,但这里依然是杭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拆除武林门现场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武林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艮山门外丝篮儿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外城),为十城门之一的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门(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国之意)。艮山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艮山门因而也名坝子门。  
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州城,艮山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在保德门故址重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就为驰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这里个体丝织户与机纺作坊遍布,机纾之声,比户相闻,因此杭州民谣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称。艮山门于民国初期(1913年)因筑路被拆除,故址上立有石碑。
    艮山门如今是杭城的东大门,进出杭城和到沪杭甬高速公路都可由此出入。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也坐落在艮山东路上。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艮山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凤山门外跑马儿 
凤山门是古时候杭州城的南大门。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把杭州改为临安,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为大内北门和宁门所在。元初(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不久,南宋皇宫大内毁于战火,凤山门也遭毁。元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墙,在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阳门。  
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边有六部桥,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为南宋时的政治中心。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是连接江干一带和游览西湖的交通要道,风景优美,成为游人骑马踏青之处,因此杭州人有“正阳(即凤山门)门外跑马儿”的民谣。在古凤山门的遗址处立有石碑。如今,凤山门附近被杭州市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中山南路传统商业街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南宋太庙、三省六部遗址保护区。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民国时期烟标上的凤山水城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修复后的凤山水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凤山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庆春门外粪担儿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宋末元初,元兵进占杭州城,城门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临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而改名庆春门。
庆春门内的庆春街,历来为杭城繁华街道之一。门外为郊区农民的菜地,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出入,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说。庆春门残存城墙于1958年筑环城东路时拆去,在贴沙河西边的庆春立交桥旁立有“古庆春门”石碑。
如今的庆春门外已难觅郊区的迹象,随着城市东扩,这一带将是未来杭城新的城市中心地带。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庆春门遗址
清泰门外盐担儿 
    清泰门是杭城古代的东门,南宋初,在其南面另辟一门叫崇新门,门近荐桥,因此亦名荐桥门。南宋末元初时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占杭城,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东延伸三里筑门,名清泰门。
   清泰门俗称螺蛳门。因清泰门外水网交错,河中多产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因而民谣有“螺蛳门外盐担儿”之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而入,于是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这是杭城最早拆的城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清泰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涌金门外划船儿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936年),吴越王钱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筑涌金池,筑涌金门,门濒西湖,东侧有水门(亦称涌金闸)。传说西湖中“金牛涌现”即在此地,因而得名。 
涌金门历来是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涌金门也称小金门,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涌出小金门”就是写涌金门。涌金门早在古代就有游船码头,西湖游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涌金门在1913年与清波门、钱塘门同年拆除,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英国女旅行家毕晓普夫人于1898年来到杭州,拍下了这张“杭州西城门”的照片。这个门就是涌金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涌金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清波门外柴担儿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涵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杭城,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楼濒西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为历代沿用。清波门因有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清波门老照片
    清波门一带古迹甚多,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古时候市民需用柴炭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墙数丈,进占杭州。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南山路、湖滨路,于清波门故址立有石碑。
    清波门一带向来是休闲赏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就在西边,附近还有“聚景园”、“钱王祠”遗址,它的东边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和河坊街。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清波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候潮门外酒坛儿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时,当时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盛巨石,用车运去以定城墙的基石,故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建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门。
    南宋时,候潮门以北有保安门、保安水门,它的南面是便门和南北水门,西面是六部桥,东临钱塘江。古代,杭州城内的绍兴老酒都由候潮门入城,因此,杭谚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称。候潮门于民国二年(1913年)杭城拆城筑路时被拆除,在原址上立有石碑。
    如今的候潮门一带建设日新月异,钱江四桥也在候潮门以南连接钱江两岸。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侯潮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望江门外菜担儿 
    望江门是杭城古代东南部的城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门。因为它的东面有茅山河草桥,又名草桥门。宋末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望江门也毁于战火。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东城三里,在此建门改永昌,因在此登城楼可远望钱塘江潮,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
    望江门外原为郊区,这里乡民以种菜为业,然后挑到城里来卖,因而有“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之民谣。望江门早在元代起就是“观赏钱塘八景”之一的“浙江秋涛”所在,“秋涛路”也因此得名。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望江门遗址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钱塘门外香袋儿
    在杭州庆春路和湖滨路交叉处,立有一块“古钱塘门”的石碑,这就是古时杭州十城门之一的“钱塘门”旧址。 
钱塘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为杭州西城门之一。而杭州有“钱塘”之名,始自秦朝。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出昭庆寺(今青少年宫)、看经楼(望湖楼)直通灵隐、天竺。古时往灵隐天竺进香之人,必由钱塘门出入,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民谣。民国二年,当时杭州拆除钱塘、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从此西湖又与市区连接。如今这一带已是游览西湖的最佳地段。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钱塘门老照片

杭州古城的城门和作用
古钱塘门遗址


 

杭州古城墙琐谈

作者:刘大培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三十六郡,以吴越地置会稽郡,其郡内有钱塘县,为杭州最早的行政制置。县治所在地据多数专家认定在灵隐山下。

  杭州城垣最早修筑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那时隋代大臣杨素在连续平定了江南的叛乱以后,为了加强杭州的防御功能,主持发动杭州军民在柳浦西(今凤凰山东、南星桥一带),依凤凰山建造州城墙。当时的杭州城墙周长三十六里九十步,东到盐桥河(中河),西濒西湖,南到凤凰山,北抵钱塘门(今六公园圣塘路口附近)。隋代杭州城门有四座:西北面的钱唐门,南面的凤凰门,北面的盐桥门,东面的炭桥新门,使杭州城市功能和对外军事防御作用有了实质性变化。

  唐代杭州城址无大变化,一如隋建规模。

  唐代末年,临安人钱镠因战功授任杭州刺史、防御使、镇海军节度使和吴越王。当时军阀混战、战乱频生,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考虑,钱镠多次拓建杭州城墙。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钱镠开始第一次修筑城墙,杭州城垣分夹城和罗城两种,夹城为王城,罗城为外城。他在隋代城垣的基础上修城,这一次扩建,扩展了隋唐杭州城垣的西南部。夹城有王城城门二:南门为“通越门”,北门为“双门”,皆包以铁皮,制作坚固。新修的夹城南从包家山向西直到六和塔西侧,使防守薄弱的杭州西南部得到加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钱镠率军士,征集民夫20多万人,第二次建筑罗城,西从秦望山沿新夹城,东亘江干,经钱塘湖(今西湖)霍山(宝石山北)到范浦(艮山门外),城墙周长约70里。以今天的地名考之,大致从鼓楼起,东北沿淳祐桥、菜市桥西,至艮山门。向西到武林门外,折而南,到少年宫后的霍山,沿西湖东岸到雷峰塔、六和塔,连接包山一线,这外城成了名副其实的罗城——城中之城。罗城的修筑,则大大开拓了杭州城的范围。杭州城范围南到六和塔,东到菜市河(中河),北到今武林门,西到今天的涌金门一线。钱镠二次扩建城墙后,设置城门10座:龙山门(今六和塔西)、西关门(今雷峰塔附近)、朝天门(今鼓楼)、南士门(今淳祐桥西)、北士门(今菜市桥附近)、保德门(艮山门附近)、北关门(今武林门);第二次拓筑罗城后,由于防御潮水侵袭的考虑,又筑竹车门(今候潮门),还保留了炭桥新门和盐桥门。经钱氏三代五王的不断营造,杭州城的范围增大,城市规模基本形成,防御力量大大增强,使杭州成为“东南形胜第一州”。那时在城墙围合下的杭州城,形成东西狭窄,南北修长,形似腰鼓状,故自吴越以后,杭州就有“腰鼓城”之称。自修罗城和子城后,由于杭州的防御功能大增,使军阀杨行密拟攻打杭州、钱镠部将徐绾反叛,皆因城池坚固而放弃或失败。

  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王朝的创立者宋高宗赵构选定杭州为都城。面对强大的金兵军事压力,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墙和敌楼(城楼),必然成为南宋统治阶级的重要军事准备。

  南宋城垣,也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是皇帝所居的皇城,出于建国初期国力有限,只能节俭建皇城,加上凤凰山为杭城制高点,便于控制全城,和风景优美等原因。所以赵构选吴越国王宫遗址修筑皇城。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筑成皇城(皇宫),周围九里。皇城南门为丽正门。门并列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盖铜瓦,史书上称其“镌镂龙凤飞骧之状,绚丽绝伦”,其址在凤凰山麓;北门为“和宁门”,也列三门,与丽正门同样宏伟巍峨状,其址在凤山门北;皇城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因皇城座落在地形起伏多变的凤凰山丘陵地带,故宫内各种建筑均随地形而建,布局显得错落有致,灵活多变。

  南宋外城是首都临安的城垣,赵宋王朝因首都人口倍增,用地需求增大,故将东部城垣向东扩展。南宋初建的杭州城墙,共有旱城门十三座、水城门五座。旱城门的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城楼有嘉会门;北面的城楼有余杭门。西面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此外,还有水门五座,分别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水门的修建,既出于关防的需要,也是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南宋的城门和形制一般都建有楼阁,城墙高三丈余,横阔一丈多,水门都是平屋,城墙门洞即舟楫通利之处。

  南宋首都临安城墙内侧驻有军队把守,平时担任站岗、巡逻等任务,战时则严阵以待,防备敌军攀登偷袭。城门有吊桥,白天放平架在护城河上,供人通行,战时则高高悬起,用以拱卫皇都。从《南宋京城图》上可看到东部驻扎着雄武营、亲兵营、修内司营、马司营等部队;北面驻扎着班直营;西面驻扎着教骏营、骐骥营、架子营、亲兵营等部队。

  南宋亡后,元朝统治者为表示天下一统,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城墙与城楼、城门逐渐被毁坏或夷平。到了元代末年,郡雄并起推翻元朝并争夺天下,其中长江中下游的军阀张士诚割据了两浙地区,因杭州是他重要的根据地,故令军民数万人昼夜施工修筑城垣,把东城向外伸展三里,将中河包纳于城内;南城则向北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西北城墙改曲为直;废除南宋的西部的钱湖门、东部的便门、保安门,南部的嘉会门,修建了和宁门,又更换了一些城门的名称。杭州城门13座,即有南面的和宁门、清平门;西面的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北面的余杭门,增设天崇门、北新门二门;东面的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这次大规模的扩城工程,使杭城面积又增大不少,其城界大致北到今环城北路,东到环城东路——江城路一线,西抵今南山路——湖滨路——环城西路一线,南界到万松岭,杭州城市地形也由南宋时的北部平原与南部丘陵面积各半,变为以平原为主。城市形状仍为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

  明代初年,朱元璋令李文忠攻取杭州,张士诚守将潘原明投降。明代杭州城门名称有了更改:废除钱湖、天宗、北新三门。改和宁门为凤山门,因城门在杭城正南面,杭人也称正阳门;艮山门内有坝子桥,时人俗称坝子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时人俗称北关门;永昌门因在附近有草桥,时人俗称草桥门;清泰门因门外河池多螺蛳,有螺蛳桥,故俗称螺蛳门;庆春门内有太平桥,故俗称太平门。

  杭州在明代中期因倭寇(日本海盗)的入侵和掳掠,出于防御需要,城墙作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筑。特别是胡宗宪担任闽浙总督,全面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事后,更是加强了杭州城墙的修筑和加固,当时他在清波门南边城墙上新筑带湖楼,在东南城墙上新筑定南楼,在凤山门西城墙上新筑襟江楼,艮山门东城墙上新建望海楼(俗称跨海楼),又恢复了吴山东麓的镇海楼(俗称鼓楼)。由于加强了战备,抗敌御警功能增大,城墙在抗倭战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数次倭寇来犯杭州,皆因城墙上刀枪林立,严阵以待,只好放弃攻城撒去。

  清代城墙沿袭明代,其范围界限没有变化。只是部分城门称号有了更动,如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坏,浙江总督赵廷臣重建,因“永昌”为李自成号,此处又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故改称“望江门”。

  清代城墙最大的变化是城中又筑城。顺治七年(1650),为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和军事上的威慑力量,清廷令建“旗营”,供满人及八旗军队驻守。“旗营”位置沿今庆春路——岳王路——惠兴路——青年路——开元路一线,西部凭借杭州西城墙,新筑北、东、南三面城垣。满营城门设五座;东面有平海门(今五洲大酒店西侧),迎紫门(今官巷口新华书店附近);南面有延龄门(又称来熏门,今中国人民银行附近);东北设拱宸门(今市一医院北侧);西北设承乾门(今浙大湖滨校区南)。城高1丈9尺,城上架炮,又因满营城内有河流穿越出城,故设3座水门。

  民国之初,因建设之需,拆除旗营,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开辟新市场,现代城市开始产生。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拆毁大部,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到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去,1970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杭州最后一座城楼“鼓楼”被视作封建主义标志物被毁除。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中的杭州以建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1994年市委市政府在原明清杭州十座城楼遗址,竖立了10块古城门碑,又于2002年重建镇海楼(鼓楼),让游人和杭州市民参观、凭吊,重温杭州的历史文化。

编辑:[吴正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