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诗话小品之39:16则

 江山携手 2014-09-09

                                   现代诗话小品之39:16则
                                                昌政
                                 《反克的诗》
  福州水为刀的摄影作品很棒。摄影之余,兴犹未尽,时常写诗以抒怀。这是他的《海殇·用毁灭的方式坐在鱼的门口》,恣肆放纵,对现实(人类掠夺行为)的批判相当锐利:
  何以动摇和冲破永恒之门,在浪的庇护之下得以安息。
  在可测量的时空中保持尊严与风范,脚下移动的泡沫,敲响鱼的门环。
  天真,浮夸,俘虏,疯狂,高尚,情人,神经质,核尘埃,瘦肉精,一切的耸人听闻,
  抓一把灵魂投入疏而不漏之网,在海贝的坟场做最后的挣扎。
  微不足道的辐射拯救不了一段故事,习惯
  在黑暗中唱歌,摇曳的船桅压断了小泽征尔的长箸,餐桌上,鱼骨
  在窃笑,命运安排在榨取利润之后
  回归如饥似渴。失眠的风,我命令你,在明天中午之前的世俗时间里
  偷回我的圣杯。
  和他同属反克诗群的诗人巴客读后,写了《预见——送给水为刀》,就像一首诗激活了另一首诗,两首诗相互辉映,以一束来自高处的光抵达人类内心的幽暗:
  当你写到鱼的门环,写到
  疏而不漏之网以及餐桌上的鱼骨
  你是燃烧的

 

  一匹大海的母兽从你的笔端出发
  你成为船长和水手
  心里的远方
  有鸦啼声声,和死去的阳光

 

  撕下一页沒有执照的日子
  读出刀尖上的滾动的零
  水穿透了你

 

  听从字母的暗示
  拯救画好的门,你无须选择

  何为反克?巴客说:反克詩群,是中国诗歌界新近涌现的有別于以往诗歌流派的先锋詩人、画家、雕刻家、摄影家组合。“反克”詩人自喻为是这个年代的“沒有立场的其他人”,突显其边缘性、先鋒性和試验性,其真实立場恰恰是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相容並蓄”與“百花齐放”,完全从“存在”出发,以批判性的审视展現“反向思維”,以水之凝、火之勢、金之硬、木之純、土之容的詩歌文本來展示新現实時空的人文状态与生命体验,追求不拘一格地“回到自己,回到內心”,在多元化文本里安放他們躁动的灵魂并试图借此重构其独立于世的精神家园。反克詩群每半年出版丛刊《反克》。 

                       《动感》
  让诗产生动感的方式之一是化静为动。离开这样写《油菜花开》:
  换了人间。铺天盖地的金黄
  借一辆马车,折返

 

  一个人奔跑
  一个人盛开
              2011年4月10日
  “换了人间”是总体印象。他不说花儿一望无际,而说必须借用马车往返来回地跑着看。想象着,这些花属于自己,以及自己也成了花。全诗跳跃、轻灵、生动,意趣充沛。
                      《讽今》
  诗人忧愤,时有今不如昔之叹。周公度羡慕古代“好运气的人”:

        《好运气的人》
  古代的书上,
  有许多好运气的人。
  他们爱一个人,
  就爱到死。

 

  古代的坟墓里,
  也有许多好运气的人。
  他们爱一个人,
  就埋在一起。
  爱到死,埋在一起:无非执著专一,如愿以偿而已。这么小的事如今竟成了大问题。首先当然是爱无所爱,其次想必是爱而无终——诗人想说的是信仰问题。
                        《暗示》
  公园里,年轻的母亲将报纸摊开,铺在地上,把熟睡的婴儿放在上面。这是寻常之景。而诗人西娃从中发现了诗意:报纸载满了繁杂的世象,把孩子放在里面,相当于放在一个不安的社会: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慢慢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诗歌是通过暗示来完成的。将公园命名为中山,这只能是在中国;将报纸确定为晨报,意味着原本是一天的开始,是有希望的,如婴儿般可期待的,而却那么不纯洁、杂乱不堪,所幸这晨报是旧的,也就是说,写的是历史(表达的策略)。第二节的罗列是精心的:由独裁者想到和平日,由和平日温饱思淫欲的皮条客想到监狱,由苦役想到乞丐想到无忧的公务员,想到他们的解说权(破折号)想到说不完情话的恋人,由恋人头顶的星空想到宁静的星空下动荡的灾区,由灾想到祈求想到一切的一切都永远说不完的播音员。然而,诗人说了:所有的这一切,阳光下,“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安宁,意味着习以为常,同一平面既指报纸的同一面,更指同一个社会。婴儿熟睡,指的是身不由己、无辜、不知情,暗示醒来或许会哭会闹的会反抗的;把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意味着交给鱼龙混杂的社会,惊心动魄,也暗寓着社会要以婴儿为重,以纯洁为榜样——婴儿长大了能改变社会。

                       《故事》
  有个名叫“勿”的诗人,写了《带红外瞄准镜的步枪》,如下:
  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
  借助于红外瞄准镜
  可见一个女人在透过窗户望着窗外
  什么也望不见的风景
  狙击手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
  甚至想把自己的步枪借给她
  表达的不是血腥,是对血腥的放弃。首先,那个女人是狙击目标,不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狙击手看不见她的细小动作;其次,那个女人——被狙击的目标,“借助于红外瞄准镜”的行为,必有隐情,甚或冤情,所以,“狙击手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放弃了最佳时机,“甚至想把自己的步枪借给她”,让她决定。此诗有个故事,但不以讲述为主,着力表达的是人性的胜利。
                         《神来之笔》
  北岛生活在域外,写诗依然善于出其不意,时有神来之笔。这是他的《无题》(哈,他写诗多无题):
  苍鹰的影子掠过
  麦田战栗
    
  我成为秋天的解释者
  回到大路上
  戴上帽子集中思想
    
  如果天空不死
  苍鹰的影子掠过,麦田会战栗吗?是感觉吧?没关系,诗人说:“我成为秋天的解释者。”其实,关于掠夺、关于侵害,关于威胁,诗人什么也没解说。但他“回到大路上”——与众人在一起,“戴上帽子集中思想”——这是神来之笔:既防晒,又防鹰。他防的是来自天上的一切。所以,“如果天空不死”,苍鹰当然也不会死。不过,苍鹰易死,作为背景的天空,难说。
                      《译的诗》
  不识外语者,为何会相信译过来的诗?因为经过译者二度创作的诗,符合心目中的好诗标准。如果一首诗有多个版本,即使无法断定谁译得更准确,也不妨碍认定其中一个为好。这是前苏联鲍罗杜林的《刽子手……》:
  刽子手……
  充满了绝望神情的眼睛。
  孩子在坑里恳求怜悯:
  “叔叔啊,
  别埋得太深,
  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
将残忍与天真对比,从人性的角度让读者震惊。此时,我根本不去探究什么流派理论,我只相信自己的心灵。
                     《自由的样子》
  自由是什么样子的?张惠芬在《24小时之外》作了诗意的表现:
  24小时之外
  我有自己的领地
  我是自己的国王和王妃
  有一片完好如初的河山,温暖的田园
  这里水草繁茂,牛羊肥美,花果飘香
  这里阳光永远保持初升时的色彩和光芒
  这里语言直爽
  除了道路是弯曲的
  有风的时候炊烟是弯曲的
  如果有臣民
  我允许他们像草木一样生长
  允许他们四季如春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何来“之外”呢?是的,不可能。这是属于想像的自由。假如有自由,它应当就是这个样子的:属于自己的领地。然而,“如果有臣民”——那就有不平等,所谓的自由等于空谈。自由的样子?恐怕只有“国王和王妃”见过。诗人建了乌托邦,又轻轻推翻了它。
                       《悲悯》
  在《诗三明》诗歌论坛,读到杏黄天的《忆故园》,也读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他说爸爸你不要唱歌,你的歌总是让我想哭
  他搂着爸爸,惶恐地呼吸,终至困倦,睡去
  他还那么小,不到六岁

 

  窗外楸树下蟋蟀开始以双翅为锯,切割秋夜
  月光悲悯,恰照父与子
                    2010-9-25
  “你的歌总是让我想哭”——那会是什么歌呢?在有月的秋夜,一个早慧的六岁小儿的惶恐,足以让为父者心碎。这是底层的凄凉,感谢诗人关注了它。
                       《绝望》
  记者要避免写概念,诗人则将概念具象化。严力写的《鱼钩》:
  经过了许多年的等待
  我的鱼钩啊
  终于在没有鱼的池塘里
  自己游了起来
  但在更多年的游动之后
  它满脸无奈地
  一口吞下了自己
             (2003)
  其实写的是寂寞:因为寂寞,鱼钩学鱼游了;因为更深的寂寞,以致绝望,鱼钩吞下了自己。没有对手的年代,也没有英雄。
                     《郁葱的短诗》

  郁葱的短诗机巧而有灵气。他的《水果皮》像下定义,写得巧,有弹性:
  被人最早,
  抚摸的部分,
  和被人最早,
  抛弃的部分。
  他的《一天》明白如话,也写得很机巧,将一种态度写得决绝,透出一股子锐气:
  我是那种,一条道
  走到黑的人,
  走到黑,
  我还会往
  更黑里走!
                       《写人不见人》
  晶晶的《青岛之恋》很美,很生动,但也让人诧异:
  一只米虫
  遭遇一只蚂蚁
  在厨房里
  而夏天
  海风从红凉鞋上吹过
  很多的旧日子
  向岸边爬去
  写人不见人,全是绕弯子表达。游客去青岛,犹如米虫、蚂蚁相遇在厨房;“红凉鞋”属于女性,“旧日子”属于回忆,这一切都与海有关,与青岛有关——在这里,有过难忘之恋。

                          《意味》
  杨黎近年提倡废话写作,认为:写作就是把字写得没有意义。对于他的理论,我理解,但不接受。不过,他写于1998年的《大声》,我喜欢:
  我们站在河边上
  大声地喊河对面的人
  不知他听见没有
  只知道他没有回头
  他正从河边
  往远处走
  远到我们再大声
  他也不能听见
  我们在喊
  写的是一种意味:比如,对时间的挽留,对真理的呼唤,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着急,执著,渴盼……总之,只是意味。它证实,诗与意义可以无关;它表明,诗是一种虚空的建筑,以能从多个角度出入为上乘;它还启示,好诗要让读者忘记语言。
                     《望月记》
  人生几何?对月当歌。但在某个元宵节,李双鱼却望月兴叹:
        《元宵节》
  月亮出来了,天下人正煮汤圆时
  我仰望了片刻
  高楼之上的月亮
  大而圆
  大而无当
  烟花不时响彻云霄
  遂念:人生如是,璀璨有之,荒凉有之
      2009-2-10于深圳
  这一刻,人间璀璨,月亮荒凉;从这一刻,顿悟了人生滋味,淡定从容。
                    《压迫感》
  量变引起质变。余怒的《抑郁》通过几个语词的反复运用和精心组合,构成一种场,产生一种力,生动表现了抑郁症状下的压迫感:
  在静物里慢慢弯曲


  在静物里
  慢慢弯曲

 

  在
  静物里

  慢慢,弯曲:汤汁里的火苗
  隆冬的猫爪
  一张弓在身体里
  咔嚓一声折断
  最后的轻不堪承受。而造成生命的内伤和隐痛,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累加的,也是不为人知的,说不出的。这真抑闷。
                        《欣赏》
  骑驴上街,在大城市是少见的,难怪诗人饿发在写一首《他和他的驴》:
  他骑着一头驴,走在城市的大道上
  所有的人,都看着他
  还有一些不是人的,也侧过脸来看他
  他就像个君王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江山
  骑驴引人注目很正常,但“一些不是人的,也侧过脸来看他”,就不止于看了,表达的是一种对抗,而他满不在乎,故而“像个君王”。

                                 2011。4.12于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