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秉衡何来九宗罪?

 jiqing 2014-09-09

           廉洁奉公,忠贞赤胆李秉衡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年祭,媒体和学术界刊发了一些文章反思这场战争何以输得那么惨?波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近日,我見到一篇贬斥当年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文章,登载在中国历史,铁血论坛。篇名《文武将才,真伟人李秉衡的九宗罪》。文中称李秉衡有九宗罪,这与老人口中传说的廉洁奉公,忠贞赤胆李秉衡大相庭径。现将我听说的李秉衡生平摘录於后供参攷。材料来源於万立勋先生遗作《万慎子轶事》。轶事记叙了万慎眼中的李秉衡。

万慎原号万人敌名致璋字斐成,四川泸州安贤乡人,生于满清咸丰六年丙辰腊月(1856)。光绪年间曾任翰林院孔目,川东兵备道黎昌庶慕宾,甲午战争中李秉衡幕宾

李秉衡字鉴堂,清奉天海城(今属辽宁) 人,初入资为县丞,迁知县,历官知府,巡抚。光绪五年冀州岁饥,筹巨金、运土布易粮归,以解民困。时称北真廉吏第一。光绪十一年,广西法人寇边,财匮,战士不得响,蹂屍舆厮无人过问。李秉衡任广西按察史,益节俭,汰浮费,无分客主,给粮不绝。战恤功赏从厚。复创设医局治负伤军士,身自问病送药,日数四。一贯忌恶如仇,爱民如子。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奉召于1894912(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三日) 出任山东巡抚。一到职就严纪律,禁止贪污行贿。以旅顺锁钥北门,遂率师驻烟台。才五天,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受重创,李鸿章成了败军之将,惊弓之鸟。

不足两月,大连旅顺失守,渤海大门缺了半边,李立即弹劾罢免丁汝昌、龚照屿,以警威海守将。当月,日本总理伊藤博文向日本大本营提出进击威海卫,攻战台湾方略。同年、日舰在荣城湾侦察登陆地点。而我北洋水师,黄海战败后,尚有军舰七艘、雷艇十三只,小炮船六只,日寇不敢贸然正面进攻,于是在18951月先从国内调一军到大连,与辽东半岛日军合并,组成大山岩为司令官的军团近两万人,在联合舰队的二十五艘军舰,十六艘鱼雷艇掩护下开始进攻山东半岛。

1895114(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末,…) 清军机处奉旨电谕李鸿章,加意严防日军进犯威海。次日(15) ,李鸿章已经探知日军将在成山角登陆,可是秘而不宣。18日,日军水陆并进,声东击西,兵分两路,海军炮轰威海卫佯攻登州;陆军先遣部队强登成山角,猛扑荣城。从1923日,日本联合舰队分三批护送日军后继部队在荣城湾登陆,25日侵华司令官大山岩在荣城建立司令部,然后分两路进逼威海。清政府在2223日两天,先后两次电谕李鸿章,令北洋舰队狙击在荣城登陆之日军,李鸿章置之不理,倭寇得以无伤无损,大摇大摆进袭我军。

李秉衡令孙百龄,李楹二部于白马河,枫岭丶桥头集一带狙击登陆之日寇。时值北风怒号,大雪弥漫,我军衣着单薄,冒严寒斗顽敌,从12129日,苦战八昼夜,多次击退匪寇。而二、三、四批之敌,不断湧来,我军后缓不继,人少势孤,才被迫后撤。这是甲午中日开战以来,山东半岛在无海军配合的困境中与水陆并进的日寇最剧烈、持久的一场硬战、恶战。打出了山东防军的英雄气概。可是日军乘势进攻威海后防南邦各炮台,而其海军联合舰队之大小船只都从海道齐聚港口。威海卫在其水陆包围中,形势紧迫。

李秉衡尽到了自已的努力,未能挽回败局,时论非之,清廷横加谴责(山东巡抚,只有陆上防务和辖内兵勇及地方民团的组建与指挥之职权。而敌军海陆并进,海上航行,左右漂忽,进退自如。陆上兵马行动迟缓,又为海岸阻隔,火力不逮。眼睁睁,无法援手。部众情绪低沉,对于屯兵烟台多有疑虑,主将威严为迷雾所掩。李沉毅自奋,不置一言。此时慎子深信李抚、懂得李抚用兵之神奇。他放言:在荣城湾、成山头与敌拼搏是下下策,驻节烟台才是上之上者。 他以妙喻解说:山东半岛煞似小脚女人的三寸金莲,东南狭窄,荣城湾、成山头是小脚尖尖。纵使固若金汤,以脚尖立地,势难持久。西北地广人稠,物阜年丰,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脚后跟。只有站稳脚跟,才能顶天立地,巍然岿然,遮蔽全国,捍卫神州。 部众闻之,眼笑眉开,愁云顿解,部众称慎子先生妙译军机。这是发生在18951月末(光绪二十一年乙末一月五、六日) 的事

另方面,李鸿章于一月七日派出赴日乞和的全权代表张荫桓,邵友濓与日方会于广岛被拒。日本公开指名要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而且加速进攻,逼我就范。我方则废驰戒备,引领而望,以表示求和诚意的大有人在。相隔十二天,李秉衡到职只有五个月威海卫失守,丁汝昌自杀,北洋海军所余舰只尽为日寇掳掠。威海卫之失在于我方人心不齐。而不是这屹然东防重镇的设施不完备,不险要,不坚固,密集交错的火炮威力不夠强大,亦不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而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一昧避战求和,避战保船的领导起了致命的破坏作用。造成敢战之士不敢战,战则违令轻则呵斥,重则获罪。贪生怕死之徒有持无恐,既可苟且偷生,还可邀宠晋升。因此军无斗志反有戒心。守军主将戴宗骞累挫强敌,分统刘超佩不备不战敌来跄踉逃遁,所守之炮台拱手让敌,反诬戴宗骞失约。李秉衡征询看法,万慎曰:世俗常言:恶人先告状,做贼心虚,重蹈对门李四不曾偷之覆辙还有可能。 谈笑间,戴宗骞送来抗辩,并请收复己失之三座炮台,经李允准,戴乃募敢死士夺回炮台二座,尚有龙庙嘴炮台在争夺中,敌寇大至,得而复失。戴力战不胜,最后退走刘公岛,副将张德山无战守意,宗骞吞金死。<清史稿>论曰:旅大既失,威海势孤,() 步蟾、() 宗骞先后誓死,士气如此,遂不可一战,此主兵者之责。刘戴二人虽败,犹有荣焉。而丁汝昌之死,北洋海军之覆灭,李鸿章更是难辞其咎,是他李鸿章私心自用。把北洋海军视为一已之私物,拒不配合山东防军作战,是他强命北洋海军象可怜又可笑的秧鸡一样藏头露尾,躲进威海卫,既不敢战(战则违令,李鸿章之禁令) 又无路逃,只有埃打被歼灭。他一手经营建立的海军,被他葬送,他裁培提拔的丁汝昌,被他自已捏死。而他更为慈禧主宰的清王朝所倚重。

李秉衡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两次发电上奏清廷,痛陈签定和约之害;权利尽为所揽国势不可支方今泰西各国,耽眈环向……皆视我与倭之事以为进退边地祸变之兴,殆不旋踵。日本劳师袭远,死亡相继。” “财力用乏,人民愁苦。” “不过强力偾兴,外实内虚。主张以偿兵费之款养战士,严敇各将帅、督、抚效死一战。表示愿提一旅之师,以申天讨,即捐靡顶踵亦所不惜

消息传开,举国沸腾,反对和议的电文,奏折铺天盖地。可惜,十三天后,慈禧以光绪名义的谕旨下达,只说朝廷苦衷,不提罪责;只说战无一胜,不说原因;只谈死人陵寝,不提人民耐以安身活命的国土家邦;只说京师、宗,庙、社稷攸关,只谈慈禧个人的颐养,只怕惊了慈禧的太监奴才,不谈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存亡。所谓谕旨煞似浊水、污泥淋头下泼。把忾敌同仇、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冲淡了。慷慨激昂的封疆大吏,噤若寒蝉、屏息无声。义愤填膺的黎民百姓却还火热朝天,特别是被出卖的台湾人民,势与日寇拼死一博。

   此期间李秉衡委讬万慎代拟《致刘渊亭镇军书》支持刘永福。渊亭军门仁兄大人执事:弟前在镇南。执事屯兵宣、光间。大军所临,强敌披靡。……去承明诏,忝抚山东。当宣室召对之时,正倭策犯顺之际。朝廷虚衷下讯,言及台湾事宜。弟以台湾孤悬海中,非得雄才大略晓畅军事者,不足以效侯遮捍卫之功。故首以执事对,而请拨部款百万以济之,假以便宜,不问出入。为保台汁,不仅为保台计也。后为泄沓者所持,以致中止。吾谋不用,思之慨然。今大局糜烂至不可言,割地之外,继以赔费,并举列圣藏弓剑之区,沦为犬羊窟宅,而所谓台湾者,不特不思搘挂之。又从而弃掷之。是畏病先死,畏溺而自沉于河。彼权奸巨蠹,固别有肺肠,而为人臣子,处兹事变而毫无补救,亦可谓辜恩负国而咎无可辞者矣。

今幸执事义旗一举,众志成城,为古来廿二史中所未曾有人才。争我朝廿一省中不甚爱惜之弃地,收合余烬,为之掎角。一时中朝人士,上而公卿大夫,下而儿童走卒,败耗闻则为之泣涕交颐;捷音闻则为之距跃三百,若亲戚骨肉之关其虑疾,痛疴痒之在其体者,此系人心秉彝公好之同。然不特无事则掣其肘扼之,使不得伸;有事,则两其足去之,惟恐不速者自愧弗如,即弟亦自愧弗如也。第执事之节于此见,执事之所处,有足虑者。现台北已失,仅余台南,内无厮舆、白波之兵,外无蚍蜉、蚁子之援。呼吸自不通灵,指臂何由得助。况倭之兵力,愈积而愈厚;我之兵力,愈守而愈孤。其势岌岌,有同累卵。虽以执事之文武威信,固足以不战而屈人,而以弟之蔡公观井、彭祖过航之私意计之,则不免栗栗危惧。虽然,积诚而致之,杵可成针,杵可穿石,燎原之火不难烬,而稽天之浸不难平。故左氏云:克则为卿,不克则烹。谚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又曰:宁为玉碎,无为瓦全。……倘使全台恢复,固足壮中国之威,即使止保一隅,亦将挽将衰之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坚持一心,与台湾相终始。此天地、祖宗、社稷之兴者。有三战三北而复仇者。……执事觥觥奇男子,其建树岂后于古所云乎?……”

 

 

甲午战争的结果,日本如愿以偿,得巨额赔费,又得宝岛台湾,志得意足,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列强临渊羡鱼,垂涎欲滴,争相染指。大清权贵们却在停战言和的马关条约文卷上鼾然入梦了。山东半岛则在鹰瞵鹗视之中。

李秉衡托万慎代拟上奏清廷的《山东缓撤防兵疏》,文中指出:和局可持而不可久持;防兵可撤而不可剧撤;山东之兵断不可撤。反复论证当时之现实,是天下之事不外势与理二端,而御敌国,联邦交,但以势之强弱为恁而不以理之是非为断痛陈其力不足以相敌、相制而夢想以理以说,使敌不发难于我,我可安然高枕的可悲、可笑。一驳,挑衅矫诏怒彼召寇,为侵略者开脱罪责的谎言。二驳,足以制我,而不能制彼的所谓公法条约可以为凭,可以长恃而漫不设防的荒唐、愚昧。三驳,外强餍利贪地,可小容忍、一和之后,遂谓天下已安、已治的谬论。然后,引清王朝历代君臣对外国、外敌,由盛转衰的史跡为依据,对于不顾国家安危,不顾人民死活一味畏敌投降,奢言和议者痛加斥责。最后进一步指出赔费解防的危害。山东诸郡对国防之重要。在分析中日两国形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强我弱,无外交可言。俯就和局,割地之外,继以赔费。而彼百端要挟,款目繁多,亦若不尽我国之财、不尽我中国之地不止。痛斥投降派以和为上、委屈求全的误国言行。

 

《山东缓撤防兵疏》摘要:

奏为和局不可久恃,防兵断不可撇。恭折呈祈圣鉴事。……和局可恃,而不可久恃,防兵可撤,而不可遽撤,山东之兵断不可撤。敢为我皇上敬陈之。窃惟天下之事,不外势与理二端,而御敌国,而联邦交。但以势之强弱为凭,而不尽以理之是非为断。倘其势不足以相敌,其力不足以相制,惟恃理以胜之,有说以仰之,而欲敌之人伈伈倪倪,低首下心,而不发难于我,我可晏然高枕,此上古之世容或有之,叔李纷争,有未见为然者。而犹昧所从事,此宋襄、徐偃之行仁义,而亦敌人所窃笑者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又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兵可百年无战,不可一日无备。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其理固千古不易也。……

我朝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朝,平台湾,平青海、平大小金川、平淮部、回部,师之所至,如拉朽枯。武功震襮,超越古今,薄海内外,悉主悉臣,势可谓盛已。道光以来,海内厌兵。泰西诸国,挟其坚船利炮,航海越境,侵盗我疆。宣宗(道光)恭默,未遑远略。二三大臣,虚与羁縻。故示宽大,准其互市,初不没备。浸至咸丰季年,英吉利天津之役,木兰陟方,臣民共愤。自是订为万国公法、中西条约诸书,遵循勿失,悉泯猜疑,意可谓百年无事矣。乃光绪六年,俄人启衅于伊犁;十一年,法人称兵于越南;近英法亦寻隙于西藏、缅甸诸境,是岂有挑衅之王恢,矫诏之陈汤、甘延寿怒彼而召寇哉?岂公法条约所载固如此哉?亦见我势之不敌,力之不足,遂肆其欺凌吞噬之性,而不顾其理之当否也。然则所谓公法条约者,亦唯一纸之书,足以制我而不能制彼耳。于此犹执公法条约为凭,以为可长恃而漫不设备,岂非蒙首眸目,推而纳诸詈获陷井之中乎,不亦大愚乎。……

倭人国小而偪,同处一洲。其人狡诈,其性阴鸷。睽睽眈眈,巳非一日。自改从西制,制器造炮,日益讲求,思欲逞志兴国,以试其技。故始则扰我台湾,既则掳我琉球,终至夺我高丽。尝我者,可谓得步而进步。凌我者,可谓日肆而日横矣。今且大举入寇,动众兴师,以致重臣出使,俯就和局,割地之外,继以赔费。而彼百端要挟,款目繁多,亦若不尽我国之财、不尽我中国之地不止。此薄海人民之所同恨,而亦泰西公法之所无。此其心尚堪问哉。此岂一和之后,遂谓天下已安已治哉。夫台湾失,则江浙之屏藩撤矣。奉天七州县失,则陪都之疆域危矣。威海屯兵,则前此御之门户者,今且卧之堂奥矣。赔费二万万,则我国日贫,彼国日富矣。四口通商,则交涉多矣。万一倭人因我无备,心怀叵测,通商之地,人有违言,略起睚眦,全翻和局:平地之下,大起波澜;风雨之变,近在俄顷。以台湾之众,扰我南七省;以奉天之众,扰我东三省;以威海之兵,直抵京师,逼临畿甸。轮船驰突,近在咫尺。彼时不特掣动庙合,亦恐震惊乘舆。而中国放牛归马,人扭晏安,解防驰维,无所事事。一旦有变,苍皇召募,匆促兴师,兵不用命,将不知兵,其溃败决裂,有倍于今日者。……

臣以牧令,洊陟封疆,受国厚恩,糜身碎骨,无以报称。惟夷情难测,时势艰难,和局不可久持,防兵万不可撤缘由,谨沥愚诚,痛陈利害,如蒙择采,臣幸甚,大局幸甚

                以上两文出自万慎著《山憨山房杂著》卷一。

  

 

万慎告诉后人李秉衡廉洁奉公,忠贞赤胆,保国护民,死而后已。是逊清末叶,文武百官之庸中佼佼 还说:赵尔巽写的《清史稿》评论李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的话不失中肯。李秉衡一贯主战,耻于言和,身体力行,所作所为忠于国家、民族、人民、乡亲。他头脑清醒是众多官吏和将领中分别外人和敌人,外国和敌国而加以不同对待的难能可贵的人。是他自觉意识到卫国护民是为吏为将天职,敢冒矢石,不顾自身安危荣辱挺而护民,护民是他的第一要义经常勖勉部属:面对外敌屠刀,只有挺身而战。言和就是引颈受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绝无选择自由,只有同仇敌忾,合力杀敌,斩尽豺狼,歼灭盗匪,才会有百姓的安全

他对清王朝、对慈禧一直主战,上谕:,则请缨杀敌,积极奉行视死如归。上谕,則力争力阻,甚至抗拒,怠不奉命。

1897111日(光绪二十三十月七日)曹州教案发生,德国人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李秉衡奉旨察勘,当即转敇,按察使毓贤会同道台锡良率队去单县张贴告示,召集民众,抓为首滋事者,搜得大刀会会众宣誓结盟盟单,即刻当众焚毁,会众感畏散去。李则为此以庇匪仇教获罪。请廷俯首听命于德国大使海清,革职之后强令隐(藏匿)安阳三年,不容申诉。

他为曹州教案被迫隐匿三年,刚毅入中枢,始推荐啟用。1899年赴奉天觐西太后,适有御史请整饬长江水师,诏令秉衡往。恳辞,太后责勉,始就任巡视长江水师大臣。次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进攻日急,他参与东南亙保,旋又请募师入卫,至京见太后,力主战,遂令邦办武卫军事。拔张春发、陈泽霖、夏辛酉、万太华四军归他节制。七十老翁,白发掛帅,雄姿不减。斗志昂扬。战方合,张万二军先溃,泽霖自武清移壁,闻炮声皆走,秉衡不得已退通州,疾书致各将领,述诸军畏葸狀,饮金死。事闻,优诏贴恤谥忠节。当其北上勤王率军对敌也,自言宁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兵溃败,不隐、不遁而自尽,可知李秉衡之死,是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后为联军索罪魁,请重治,一而再,再而三,褫职夺恤典,而至于斩监候,不一而足,可是质本洁白还洁白,馨香不染烂泥污。

   以上摘录并非全是戱说,有许多史料依据,且能以九宗罪论李秉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