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研究核心期刊

 1992逆风飞扬 2014-09-09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当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刚性过强,规模数量过大,科研训练空洞和质量评价形式化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而控制数量、保证质量、调整培养模式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困境;对策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84年我国开设了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己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已经并还正在为快速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急需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类同于其他文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本身自由的专业特色和特点,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为此,就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困境,探寻提高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1培养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遵循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这三个成纵向直线的培养环节:即把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年,研究实践在此之后,最后集中一段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这一培养模式注意到三者之间的衔接,但忽视了对培养层次、学科性质、研究方向、课题性质等进行有效的调整,难以充分发挥三个关键因素内在的互相驱动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循环联动功能,甚至有的还造成“学知无所用,研究无所知,论文难定向”的困惑局面。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要素的优化与整合,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本文认为应突破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按时间顺序纵向安排的传统模式,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构建循环开放式模式,使得三个主要的过程要素相互穿插、密切联系、共同促进。

  具体地说,不宜把课程教学任务集中在研究实践、学位论文之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共性的课程可以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之后第一学期,专业方向课程以选修方式安排在第二学期,科研方法论课程、交叉学科、跨学科课程穿插到研究实践阶段,学位论文撰写等辅导课程由导师(导师组)安排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以相同的专业方向集中研讨、交流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的撰写相对前置,在第一学期基本明确专业方向后,就应该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依托研究实践,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最后综合提炼成学位论文。研究实践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采取边学、边研、边明确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模式。

  过于重视应用取向,研究能力受到忽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人才;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从前面引言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分析,教育硕士具有应用型的特点。但是在其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在强调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不同的基础上,对教育硕士的应用型特点存在片面地、机械地、线性地理解。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应用型的含义,应用型是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内涵有所不同。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都在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该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既不应做笼统理解,也不应做片面解释。对于教育硕士的应用型,不应也不能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同等看待,其有自身的层次与特点。教育硕士首先是研究生层次上的应用型,其特点是深入教育实践或者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趋向,似乎总在犯一种非此即彼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线性化的毛病,把教育硕士具有面向教育实践的应用型特点机械化、简单化,教育硕士的应用型似乎就隐含着应放松其研究能力的提升,或者说研究能力对于教育硕士的重要性完全可以忽视,而过分地去强调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考虑真正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什么来做支撑,忽视其研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培养出的教育硕士只能无奈地落入了低层次而非应有的高层次范畴。

  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误区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写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较宽广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学科的不甚成熟和整个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限制,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重视论文写作,轻视课程学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弊端所致,另一方面在于从导师到研究生都认为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硕士学位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较注重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轻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扎实,论文质量不高。

  重视理论积累,轻视实践锻炼。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它是应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中的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以是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为其主要目的和归宿。在绝大多数高校,高等教育学都是作为选修课为本科生开设。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复杂,生源质量层次不齐,由于对高等教育的模糊认识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学生入校后主要抓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实践锻炼更少,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了培养质量,导致培养的研究生往往因为实践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而削弱自身的竞争价值。

  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受到生源选拔、学科实力、导师水平、课程设置、科研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外,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而且管理工作的适当与否对保障培养质量和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来看,课程学习是为了奠定知识基础,科研训练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实践锻炼是为了增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果一味地追求学位(毕业)论文的质量,忽视培养过程的管理,会掩盖研究生自身和培养环节的缺陷,不利于研究生个性的发挥和培养工作的持续开展。

  从培养模式改革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对策.1改革教学制度教学制度是指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教学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尽管教学制度在培养模式的构成中不是独立的要素,但它却对“模式”的进行起着一定程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可忽视教学制度的“力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实行的教学制度主要有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拓宽培养途径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即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求该专业硕士研究生重视理论研究的同甘雄,等: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困境及其对策时也要应系统化地加强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极意义。

  重视高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实践在该专业硕士研2.3实施科研训练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是指,将书本知识与教育实践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练相结合,这种“结合”是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综,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成功做法。通过高等教育实培养过程也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或单纯的科学研践,该专业在校的硕士研究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宽泛究转变为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掌握系统的理的高等教育事业里,将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是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虚拟的课堂到实际的教育现实中有所建树的前提。而实施科研训练就是要求硕士中,这必然促进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研究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科研的提高,并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使书本知课题研究中,包括对所选课题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识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转化为有社会价值的“财整理、分析,以及科研报告写作等。在此过程中,不富”。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断提高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科研素养。另一方面,系,参加高等教育实践的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了导师也要统筹安排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座谈,及时双重身份:在校园里,他们仍是“学校人”;而在高等了解学生学习和科研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得予以指教育实践过程中,他们又必须担负起“社会人”所必导培养,保证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且,须承担的职责,这无疑是增加了该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都需要时刻关注高等教育实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使社会参与到该专业硕士研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促进规范究生培养的领域中,这对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缓解短高等教育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