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乡愁不再无处安放

 红豆居士 2014-09-11


美丽乡愁不再无处安放

2014-09-03 11:31中国文明网-文明网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源自中央文件中的文艺表达,成了近来热议的焦点。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人去楼空,甚至成为了名存实亡的“空心村”。空旷的房屋、闲置的田地,不再鸡鸣犬吠,炊烟袅袅,这也成了游子回不去的乡愁。

  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近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建设美丽乡村,硬件设施要先行。“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与其强迫农民迁入高楼,不如改善村落基础设施。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多一些对传统和自然的敬畏尊重,因地制宜;少一些大拆大建的政绩冲动,多保留一些村庄的原始风貌和儿时记忆,少制造一些面目全非的“人造村镇”,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切切实实的把乡村打造成宜居的村落。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看到它的物质表象,又要看到它的精神内涵。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那种“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诚挚无邪,那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邻里亲情,乡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温情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要加强对其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自然村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既镌刻着中国人的过去,也孕育着中国人的未来。对于民间文化来说,特别不能忽视某些宗族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时这些恰恰正是一个民族其旺盛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和使之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寄托。

  现代化不是土地房屋的城市化,而是人的现代化。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自办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打造团结友爱、邻里互助、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淳朴乡风,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有乡愁的村庄才能锁得住记忆,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才有生命。农村是文化的根脉和记忆,是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也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农村的发展不是消亡,而是完善。风景优美,环境怡然,民风淳朴,政通人和,才是真正宜居的农村,才是回得去的乡愁。(张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