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浅读

 杂货店伙计 2014-09-11

 

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

——弗洛伊德

 

我们的心灵恐怕是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却不知道这思想来自何处,是怎样进行的。由于心灵的这种神秘性,在西方就形成了心灵实体的概念,把心灵看作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东西。到了近代,随着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确信人的本质是理性,人能够按照理性行事,从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因而人是自由的。但是,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引论》却揭示出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人不是自己心灵的主人,相反他是受潜意识控制的,潜意识才是人的本质。这是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条原理。

 

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过程,而意识仅仅是心理过程的微小部分,潜意识是比意识更本质的部分。这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关于“心理的即是意识的”观点。所谓潜意识,是指隐藏在意识后面的东西,其所表达的意义往往与表面的意识相反。这类似于过失、口误等背后的意向。如一个仆人到门口给主人开门,本来想说:“仆人来了,我的大人”,可是却说成了“大人来了,我的仆人”。表面上看,这是口误,并不是仆人本来要表达的意思,但实际上恰好表明了在仆人的潜意识里,是瞧不起他的主人的。可见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区分为显意和隐意,隐意属于潜意识的领域,这是精神分析学竭力挖掘的对象。

 

心理活动中的潜意识当然要比口误复杂得多,显意与隐意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一个显意有时表达数个隐意,一个隐意有时借助于几个显意曲折地表达出来。潜意识并不直接地表达自身,而是趁意识或理性放松的时候显现出来,所以常常借助于梦境来表达,因为人在梦中的时候意识和理性是最放松的。

 

那么潜意识为什么要曲折地表达自身呢?这是因为,潜意识的要求是与意识相反的,它所表达的是本能的欲求,而这些欲求是违反日常的伦理和人们的理性的。因此,如果被人们意识到了,便会受到严厉的压抑,使之重新回到潜意识的状态。可是,潜意识并不是被动的,它总是想方设法绕过意识的检查,显现出来。

 

精神分析学的第二条原理就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原因,并且,性冲动对于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弗洛伊德把性冲动(狭义的和广义的)概称为“力比多”,它代表本能欲望的总体。人的成长期就是力比多逐渐实现自身的过程,要经过口区恋、肛门区恋和生殖区恋三个阶段。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力比多有时会在某个发展阶段上得到过多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这时它就会固结于此,致使人格发育不正常,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和心理的畸形。力比多的目标就是满足自身的欲望,所以人一开始是自私的,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去寻找自我满足的客观对象,走向他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产生利他行为。

 

力比多若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寻找非正常的满足途径,寻找替代满足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出现精神疾病或畸形行为;若是得到正常的满足,则人们就会把力比多的多余能量用于文化的创造,如文学、艺术甚至政治上的伟大功业,都是剩余力比多的产物。换言之,人类的种种伟大创造和发明,是性欲升华的产物。

 

由此可见,人的教化过程就是对于性本能力比多的升华过程,是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动物性本能领域的限制过程。在这里存在着两种力量的较量:一方面是本能的要求,它受到社会的限制,由此给人造成了痛苦,从这个角度说人的痛苦要有社会来负责,如果一切本能欲望都得到满足,自我就不会有痛苦;但另一个方面,若是任由本能泛滥,则社会将会毁灭,自我也将无存身之地,因此必须对本能加以限制。正是这种限制使性本能升华为文化成果,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限制和反限制的过程中呈现出活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人的本能的社会存在形式。

 

文明社会对于性满足的约束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使个体的性要求不能够都得到满足,确实给个体造成了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性爱的价值:假如一切性要求都能够唾手可得的话,这种满足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为降低,我们的文化中就不再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了。在较为原始的社会里就没有对于爱情的歌颂,因为在那里性的满足太容易了。

 

精神分析学的任务是通过对于病人潜意识的分析,使那些被压抑和固结的潜意识得到释放,从而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梦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弗洛伊德主要是借助于对梦的解析来探知病人的潜意识活动,从而了解其心理疾病的症结,制订解决方案。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主要场所,潜意识在那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示。当然,潜意识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梦中,而是经过了化装,即用曲折、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如通过象征、修饰、暗示、比拟、影射等。可以说,梦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愿望的达成,又起着检查的作用。这种复杂的情况是由于意识的检查和过滤作用而造成的。由此造成了梦境具有显意和隐意,解梦者就是要通过显意来探知其背后的隐意。

 

通过对梦的分析,弗洛伊德得出结论:人的心灵中存在着相反的倾向,如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伦理的和反伦理的等。它们既相互冲突、对立,又相互制约和影响,如果两者失调,人就易患精神疾病。

 

人既然是高级的理性动物,怎么还会有类似于反理性和反伦理的本能呢?这是种族发展的遗物:从个体说它来自人的幼年,是幼年期遗留的痕迹,在儿童的意识里并不存在成人的伦理观念,没有乱伦和非乱伦的分别——这些观念是从外部,也就是社会灌输给他的,所以到了具有比较成熟的意识的时候,儿童才懂得人伦;从种族说,是人类原始阶段的留存物,原始时代的人类也没有文明人类的伦理观念,他们在性的满足方面是自由的,没有文明世界的种种约束。个体的幼年不过是对种族童年的重演。人类虽然已经演化到很高的程度,但每个人都要重新经历种族所走过的道路,精神的成长道路也是如此。那些低级的阶段作为遗迹依然保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弗洛伊德本人曾经这样评价精神分析学的意义: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发现,严重地打击了人类的自尊,第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人类中心说;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填平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鸿沟;第三次便是精神分析学,打破了人是自己主人的迷梦。精神分析学表明,人不是自己的主人,理性不是决定性的心理因素,相反,潜意识和非理性占据着心理过程的主导地位。这给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及由此产生的自我的自信以沉重的一击,精神分析学使人们怀疑:作为一个个体,人还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吗?人还是一个主体吗?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我们的心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念头呈现出来,它们就如同大海上的浪花此起彼伏,而我们最后的抉择,似乎只是从这些不同的念头中间选择了一个而已。这表明,我们的心灵并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怎样想,有何种想法,那个自我,仿佛仅仅是一种选择的能力。寂寥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