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事
今天,和雨田、杨润谈《如何叙事》。 在整个初中阶段,记叙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就考试而言,可以说,会写记叙文,应付各种考试都吧在话下;就生活而言,会写记叙文,可以很好地记录生活,感悟人生。而写人、叙事是记叙文中两种非常基础的表达方式。
前面,我们讲了《如何写人》,今天我们讲《如何叙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写人与叙事的关系。 在一篇记叙文中,以写人为主,我们就说这是写人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我们就说这是叙事的记叙文。换句话说,读罢一篇记叙文,某个人物形象鲜明,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他来写的,我们就说这是写人的记叙文;如果一件事情让我们牵肠挂肚、回味无穷,我们就说这是叙事的记叙文。 但是,这又不是绝对的,记叙文,记叙文,实际上就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写人,必然要通过一件事情的展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则又必须通过刻画人物来铺开事件的过程,展示生活的面貌。所以说,写人与叙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如何才能叙好一件事呢? 第一,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真实。也就是说,叙述的事情一定要符合生活真实。生活可能有的,让人家看了以后认为可信,不会认为我们是胡扯瞎诌,根本没有那样的事情。比如,我们写一篇文章说一只老虎跑到常坟中学校园内,这就不真实,当然不可信。 第二,交代清楚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不一定要在一段中集中交代,可以分散开来,分别交代。 尤其是事件的经过,要交代具体、详实,条理清楚。比如,雨田写的作文《弹琉琉》,在什么情况下弹,和谁弹,如何弹,弹的结果如何,这里面如何弹就要交代具体、详实,特别是弹琉琉的动作、姿势,就是文章叙述的重点。 第三,合理选择叙述的方法。我们在初中阶段了解的叙述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就是按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顺序交代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这种叙述方法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倒叙,先交代结果,再回过头来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这种叙述方法设置悬念,容易引人入胜;倒叙,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插入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人,补充交代,这种叙述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事件更有感染力。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法,关键还是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想表现的主题(中心)是什么。 第四,处理好详写与略写的关系。这与第二点事件的经过要交代具体、详实有点重复,但是我们还是要单独作为一点强调。叙述一件事情,不是要我们完全照搬生活,而是有所取舍,合理组织材料。合理组织材料,就要学会取舍,取舍的标准就是要能够很好地表现主题(中心)。能够表现主题(中心)的,详写;表现力度不大的,又想忠实于生活,略写;不能表现的,不写。详写的内容,是为了把人物或事件写得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加具有表现力,而生活事实可能没有这么具体,这么充实,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想象、虚构、扩展。有时可能把人物其他时候做的事情拉过来,或者把别人做的事情拿过了。当然必须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然,人家阅读我们的文章,就会认为我们胡扯。
理论就简单讲到这里,下面开始写作。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特别是经过要具体、充实,题目自拟。
四十多分钟后,两个小伙子都完成了任务。
这是杨润的初稿 这是孙雨田的初稿
杨润这一篇作文比上一篇写得好。中心比较突出,过程也比较具体,所选择的事例在中学生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有一定的可信度,句子总体来说比较通顺,很不错。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想提高就必须准确地看出问题。 一、没有标题。这是很要命的。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中心体现,驾驭全文,起统帅作用。就像下中国象棋,你连老帅都没有,你还下什么棋? 二、文体意识不强烈。我们这一次写的是叙事的记叙文,可是,这一篇文章呢,读完全文,我感觉这肯定是写人为主的文章。开篇说“起初我没太在意他,后来我对他令(另)眼相看”,这很明显在写人。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同桌借书给“我”而自己手抄课本的事件,比较感人。可是,这叫什么呢,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嘛,事件似乎不是主要的,而人物的高大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塑造。所以说,文体意识不强烈,把叙事的文章写成了写人的文章。 三、事件有点虚假,不够真实。开始,我在书包中找不到语文书,可是“等我回家打开书包一看语文书竟然在我的书包里躺着”,语文书体积不大,但在学生的书包这个空间里,恐怕也不算小了,“我”在上课前竟然会“在书包中找不到语文书”,而“等我回家打开书包一看语文书竟然在我的书包里躺着”,让人难以置信。“到了第三天,我想把书还给他,刚进入教室,就发现他在桌子上沙沙沙地写些什么”,既然当天回家就找到了自己的语文书,为什么要到第三天才还同学的语文书呢?把书借给同学,同桌有必要抄语文课本吗?这些细节本来是可以很好地表现同桌的高尚品质的,但是,因为与生活实际出入太大,反而显得有点虚假。 四、语言不够凝练。第二段补充叙述同桌当选为班长,写的是主人公的“尽职尽责”为同学服务,对于着力叙述的“借书”事件没有什么表现力,可以不写。结尾处“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班长”,因为全文想表现的是同桌与“我”的友谊,所以,应该表达为“他不仅我们的好班长,更是是我的好朋友”,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修改建议: 一、认真拟一个标题。文好题一半。写好了题目,文章就算是完成了一半。作文拟题要醒目,有表现力,叙事的文章最好用一句话来作为标题,让人家一看作文题目就大体知道我们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主体事件过程要描写细致、具体。“我”上课找不到语文书,表现是什么样的,同桌发现后有什么表现,同桌把语文书给我使用后,我对他有什么表示,我有了语文书以后课堂学习有什么表现,教师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行为,如果发现了我们的行为会有什么表示,等等,有了这些细致、具体的描写,叙事的功能便得到了凸显,文体意识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锤炼语言,集中表现主题(中心)。开篇,强调因为“一件事”“我”深深地记住了“我”的同桌。主体事件过程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材料叙述上要做到详写。第三天同桌抄书的细节大胆删去。后来同桌当上班长的事情也没有保留的必要。结尾处要卒章显志,突出文章的主题(中心)。
雨田的文章粗读之下,觉得文从字顺,构思巧妙,社会生活表现力度比较上课,也算是一篇很不错的习作。 有没有提高的空间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标题不够醒目。“信任”,题目的范围太大了,亲人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敌我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都可以产生“信任”或“不信任”的关系。要在“信任”之前加上一个限制性的词语,使题目的范围缩小一点,这样才可以驾驭的了。比如,我们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同志的信任》,写的是方志敏同志临牺牲前,把自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总结我党革命经验教训的文章和材料托人交给鲁迅先生保管的事情,虽然方志敏同志与鲁迅先生素未谋面,但是方志敏同志却以生死相托,鲁迅先生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最终在临终前一年把方志敏同志的遗物转交到了中共中央,这难道不是“同志的信任”吗? 二、过程的具体要与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既然标题是《信任》,全文叙述的是两个曾经是“一对好朋友”,现在敌我交战的两国的士兵,他们在与自己的军队走散了以后,在沙漠中偶然相遇,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言怎么样描写才能表现处他们既是敌对的士兵又是曾经的好朋友呢。这一处要有细致、具体的描写。 三、结尾的力度还应该加强。“战争,仍在继续;厮杀,仍在继续;怀疑,依然在继续……”“战争”、“ 厮杀”、“ 怀疑”,这三个词语的顺序应该是什么样的更有表现力。我认为“怀疑,依然在继续,战争,仍在继续;厮杀,仍在继续……”这样更有表现力。 这是杨润的修改稿
这是雨田的修改稿
19日上午,我去怀远参加高一录取通知书发放会议;下午回来,把我校学生的高一录取通知书发放给六位班主任。 晚上7:00,带雨田和杨润到办公室把作文输入电脑。
难忘的语文课 杨润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给我按排了一个同桌。我的这个同桌个子矮小面黄肌瘦,像似大病新愈一样,起初我没太在意他,可是,后来他借书给我的事,却使我终身难忘。 第二天,我来到教室发现同学们在读书。于是,我来到座位上打开书也读了起来。当我拿语文书的时候,却发现语文书没有了。我想应该昨天在操场上玩的时侯弄丢了,这可怎么办呢。今天,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就在我焦急的时侯,我的同桌似乎发现了什么。他说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我的语文书丢了,他用手轻轻地把书向我的桌子上推了一推,我看了他一眼,他向我使了一个眼神。像是在对我说我们俩可以看一本书呀。我谢过他后,于是,我们俩便同看一本书,到了上语文课的时侯,老师说谁来朗读一下课文,锻练一下朗读能力,我勇跃的举起了手,我的同桌把书放在我的桌子上。我朗读完后老师说我朗读的非常好。同桌也为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次的荣耀,不仅是我的也是我的同桌的。 不久,他当选为我们班的班长,我也非常祝贺他。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俩也成为了非常要好的同学。 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他不仅是我的好班长,还是我的好朋友。
朋友=信任? 孙雨田 A和B是一对好朋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A是甲国人,乙国则是B的家乡。直到一天,两国开战了。 可能是天意,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A和B在沙漠中相遇了。 这一天,参了军的A一如既往地走在沙漠中。忽然,他看见远方过来一个人。A不由自主地紧了紧握刀的手,一脸的谨慎。接着,只见A的脸上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先是由慎重到疑惑,再到错愕,最后笑了。原来过来的人是B。 A和B不约而同地收起了手中的刀。不过B好像稍微犹豫了一下,A也没在意。 两人交流了之后才知道,他们的经历简直一摸一样:两人都在战争爆发后参了军,当了兵;两人都是与大部队走散,进了沙漠。 商量之后,两人决定结伴而行。 每天,他们平静地重复着同样的行动:前进,前进,再前进!扛不住了,才停下来吃一点,喝一点。 平静的心湖被一颗从天而降的巨石打破了!那天,天快黑了。A和B发现在天边有一座巨大的古堡——飘扬着甲国国旗的巨大的古堡。因为古堡距A﹑B 两人还有不短的距离,所以A﹑B决定先睡一觉,天亮再出发。 漆黑的夜幕使天空变黑了,不知名地东西使B的心也变黑了。午夜,B悄悄爬起,拔出自己的刀对准了A的脑袋…… B扒下了A的衣服,准备靠它蒙混过关,从而进入古堡。结果从A的衣服里面翻到了A生前每天必写的日记本,天蓝色皮的。B自己也有一个,黑皮的。 在好奇心驱使下,B打开了日记本。最后一页的内容是:“今天,我看见了我国的古堡。不过B的乙兵身份倒是个问题。算了,我进去拿点食物和水再送份地图给他吧,怎么说自己大小也是个军官么,嘿嘿\(^o^)/~。” “啪”,日记本从B手中滑落,B状若疯魔,边流泪边喊道:“不,我不信,我不信,我死也不信,我不信……我对不起你呀……”声音逐渐变小,直到消失…… 结果,造化弄人,古堡是空的。 十天之后,沙漠上躺着一本被风吹开的日记本,上面赫然写道:“我不该怀疑他的,他不过是看了我几眼……哈哈哈哈,如果我信任他,或许我们都不会死了,哈哈哈哈……” 战争在继续;厮杀在继续;怀疑,依然在继续……
稍做修改,作为定稿: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杨润 上初中后的第一天,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同桌。我的这个同桌个子矮小,面黄肌瘦的男生,看起来像大病初愈一样。起初我没太在意他,可是,后来他借书给我的那件事使我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来到教室发现同学们在读书。于是,我赶紧到座位上坐下来准备打开书读。当我去拿语文书的时候,却发现语文书没有了。我想了想,应该是昨天下午在操场上玩的时侯弄丢了,这可怎么办呢?今天,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就在我焦急的时侯,我的同桌似乎发现了什么。他说:“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我的语文书丢了。”他用手轻轻地把他的语文书向我的面前上推了推。我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他却向我眨了一下眼,像是在对我说“我们俩可以看一本书呀”。我谢过他后,便同他共看一本书。到了上语文课的时侯,老师说:“谁来朗读一下课文,锻练一下朗读能力?”我踊跃地举起了手。在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我的同桌把书放在我的桌子上。我朗读完课文,同桌立即为我竖起了大拇指,老师说我朗读的非常好。我感到无比的荣耀,但我知道这次的荣耀,不仅是我的,也是我的同桌的。 后来,他当选为我们班的班长,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俩也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他不仅是我的好班长,更是我的好朋友。
朋友=信任? 孙雨田 A和B是一对好朋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A是甲国人,乙国则是B的家乡。直到有一天,两国开战了。 可能是天意,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A和B在沙漠中相遇了。 这一天,参了军的A一如既往地走在沙漠中。忽然,他看见远方过来一个人。A不由自主地紧了紧握刀的手,一脸的谨慎。接着,只见A的脸上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先是由慎重到疑惑,再到错愕,最后笑了。原来过来的人是B。 A和B不约而同地收起了手中的刀。不过B好像稍微犹豫了一下,A也没在意。 两人交谈了一番才知道,他们的经历简直一模一样:两人都在战争爆发后参了军,当了兵;两人都是与大部队走散,进了沙漠。 商量之后,两人决定结伴而行。 每天,他们平静地重复着同样的行动:前进,前进,再前进!扛不住了,才停下来吃一点,喝一点。 平静的心湖被一颗从天而降的巨石打破了!那天,天快黑了。A和B发现在天边有一座巨大的古堡——飘扬着甲国国旗的巨大的古堡。因为古堡距A﹑B 两人还有不短的距离,所以A﹑B决定先睡一觉,天亮再出发。 漆黑的夜幕把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变黑了,不知名的东西使B的心也变黑了。午夜,B悄悄爬起,拔出自己的刀对准了A的脑袋…… B扒下了A的衣服,准备靠它蒙混过关,从而进入古堡。结果从A的衣服里面翻到了A生前每天必写的日记本,天蓝色,壳子是牛皮的。B自己也有一个,黑皮的。 在好奇心驱使下,B打开了日记本。最后一页的内容是:“今天,我看见了我国的古堡。不过B的乙兵身份倒是个问题。算了,我进去拿点食物和水再送份地图给他吧,怎么说自己大小也是个军官嘛,嘿嘿\(^o^)/~。” “啪”,日记本从B手中滑落,B状若疯魔,边流泪边喊道:“不,我不信,我不信,我死也不信,我不信……我对不起你呀……”声音逐渐变小,直到消失…… 结果,造化弄人,古堡是空的。 十天之后,沙漠上躺着一本被风吹开的日记本,上面赫然写道:“我不该怀疑他的,他不过是看了我几眼……哈哈哈哈,如果我信任他,或许我们都不会死了,哈哈哈哈……” 怀疑,在继续;战争,依然在继续;厮杀也在继续…… |
|
来自: 昵称1932172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