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世界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11-10-09 09:18 0 0 高句丽的代表,东方的金字塔——将军坟(摄于2011.9.28) 一个垂涎已久的边陲小城,今日终到得此地,写字记叙,是为记。 对于向往许久的地方,终不惜余力的前往,心中自然颇多感悟。能亲眼目见这存世千年的珍惜之物,又何能不爱惜生命,对世界充满感激。 洞沟古墓群山城下墓区 我起的早,便在车窗前不断的张望。进入山区,遍山的黄叶、红叶是色彩斑斓,路边的稻田金黄一片,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焕发生机,山间的小溪清洌见底,早起的农家已在辛苦劳作。我感到这是一片不同的天地。这与我居住20余年的东北大不相同,让人不禁身感隔世。火车到站,我便立即前往客运站购买最早班的长途车票。 8点50分,我乘坐的长途客车准时启程。风景在两侧不断变换,金秋时节,蓝天白云,耀眼阳光下是五彩斑斓的草木。这是大自然的调色板,任人间的妙手都难以调配。一切,都仿若世外桃源。 车过五女峰景区,便急速下行。前方是一个富饶的盆地。那里就是我的目的地——集安。 集安地处鸭绿江畔,四周环山,拥有东北地区最好的气候群。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座小城绿意无限,本地人都称这里是“小江南”。 除了自然方面的无与伦比,集安还因与朝鲜隔江相望成为边境游的首选地。同样,集安的文化根基更是深厚无比,这便不得不提到“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其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独立世界遗产。(注:盛京三陵、沈阳故宫分别是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其中包括部分王陵及众多的贵族墓葬,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加之三座高句丽早期王城,共同组成了这处惊世骇俗的世界文化遗产。 太王陵的护坟石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等。现在又称为“高氏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至隋唐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园七世纪),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曾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高句丽民族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了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遂逃离扶余国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高句丽。 至公元5世纪末,高句丽好太王继位时期,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还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并迫使新罗屈服。 高句丽遗迹——好太王碑 公元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长寿王在公元427年迁都至平壤。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形成交锋,并持续保持着对新罗的控制。公元668年,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共同夹击高句丽,遂使其灭亡。这个存在时间长达705年之久的地方政权才悄然离去。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这些地方也留下了众多灿烂文化的印迹。虽然这些辉煌早已被历史长河湮没,但这些遗存都无刻不显示着高句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但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朝鲜、韩国。因此,各地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并产生了对高句丽遗产的争夺。在此次旅行中,我也颇感此类情况的产生。 也是因此,对于高句丽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墓葬没有开放,究其原因便是无法进行科考研究。部分开放的墓穴也是破坏严重。在查阅历史的过程中,我甚至发现关于高句丽的历史,都有着多种说法,没有定论。(注:因个人能力原因,此篇博文中记述的高句丽历史均为网络资料,不具有代表性及确定性。) 在五盔坟、将军坟等墓区,我都有见到中国一方正在对景区内的配套建设进行修缮,这是否预示着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融合,特别是开放旅游带来的交流与进步。会让一些隔阂满满消逝,并为高句丽的研究已经未来景区的大范围开放提供契机,毕竟历史早已过去,遗产是世界的,而并非某一国或者个人。
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the ancient koguryokingdom)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注:在此次遗产委员会上,同时被例入的还有朝鲜的“高句丽墓葬群”(complexof koguryo tombs)。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处关于高句丽的世界遗产。) ●五女山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高句丽初期山城 ●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山城 ●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平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对于“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其进行考察评估,并给出如下结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是游览了最为著名的五盔坟墓区、禹山墓区部分墓葬、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及山城下墓区的部分墓葬。此行我没有游览到丸都山城,国内城也仅是匆匆而过,来不及细细品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想来,我心中都有无比的冲动想要亲自抚摸那历经千年沧桑的城墙。 但相信,遗憾便意味着再次的相见。这座美丽的小城——集安,再见。 五盔坟墓区唯一开放的墓葬——五盔坟5号墓 【五盔坟五号墓】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壁画墓,周长120米,高5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墓室低于地平面3—4米,由修琢工整的石条砌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4.37米,南北3.56米。四壁高2.18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覆盖顶石,墓室举高3.94米。墓室内置三座石棺床,东西并列,中间为一整块花岗岩石材修凿而成,为室主任。两边石棺床紧靠东西两壁,一大一小,分别为妻、妾。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甬道两壁各绘一力士,室内四壁:南壁朱雀,北壁玄武,东壁青龙, 西壁白虎。 【五盔坟4号墓】编号ym2104,高句丽贵族墓葬。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壁画墓,封丘周长160米,高8米,墓室用大块花岗岩砌筑,近方形,两重抹角叠涩藻井。石壁上直接作画,主壁绘四神,间以火焰、莲花、汉装人物、怪兽托梁。梁枋绘蟠龙,藻井绘神仙、流云、星辰等。色彩艳丽辉煌。年代约6世纪末。 【禹山2112号墓】编号ym2112,高句丽贵族墓葬。方形阶坛积石墓,边长19米,高3.7米。阶坛共3级别,上有长方墓室,内抹白灰。墓上有瓦砾和熔石,出土莲纹瓦当等。年代约5世纪中。 【四神墓】编号ym2113,高句丽贵族墓葬。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封丘边长25米,高8米。有墓道、甬道和方形墓室,中置两组石棺床,抹角叠涩藻井。墓室砌石工细,表面施彩画:东绘青龙、西绘白虎、南绘朱雀、北绘玄武。四隅绘怪兽,梁枋绘仙人、翔龙、流云、星辰及伏羲、女娲、花草等图像。年代约6世纪末。 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 【太王陵】始建于公元391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方坛阶梯石室墓,正方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阶坛墓外,现有13块高3-5米、宽2-3米、厚约1米、重十几吨的巨型花岗岩斜倚在阶坛石上。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为顶。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高句丽第19代王谈德(374—413)的记功碑。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宽在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 太王陵高高在上,周边绿草环抱,园中的步道两侧也是树木相迎,并拥有多国语言的指示牌。很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 历经千年的风雨,太王陵已无法显现当年的辉煌。但我们可以凭借想象,那高大的皇陵,曾经是怎样的景象。 高大的护坟石高大十余米,重数十吨。在今日看来,这都是不朽的奇迹。 高句丽墓葬很独特。外部为巨石累砌,内部填充圆滑的卵石。因此一旦外部破损,卵石便无法固定,这也使得高句丽墓葬难以长久保存。 我登临太王陵顶部,环视四周。集安正处于两山夹持的中央盆地,东南方又是鸭绿江。风水极佳。 太王陵内部景象。如今只有盛放棺木的石板。 将军坟——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 【将军坟】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由石条铺砌而成。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有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 将军坟1号陪葬墓 【将军坟陪葬墓】将军坟后面原有两至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 远观将军坟,它高大、雄伟,外形与埃及法老金字塔相似。不同的地域,人们对神灵与生命都有着想通的敬畏。 将军坟整体由巨石累积,内部填充卵石。但其保存完整,可以让我们感受高句丽皇陵的雄伟身姿。 站在1号陪葬墓上,远观将军坟。 洞沟古墓群——山城下墓区 山城下墓区 【山城下墓区】是洞沟古墓群中墓区之一,是高句丽保存下来的主要遗迹,墓区内有早期石墓,也有晚期土墓。墓葬排列有序,数量庞大,对研究高句丽人的文物典章制度及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冢 【第冢】编号sm0635,高句丽贵族墓葬,因相邻相似的两座墓葬对比得名。方形阶坛圹室墓,边长20玉米,高5米。阶坛共5级,墓圹居上部,墓道北侧有单耳室。年代约5世纪末。 折天井墓 【折天井墓】编号sm1298,高句丽贵族墓葬,因藻井盖石两坡状得名。方形阶坛石室墓,边长20.3米,高6米许。阶坛见3级,墓室筑于第2级阶坛,平面方形,室内抹白灰,为壁画墓。年代约5世纪初。 当你步入这样的墓群,会是怎样的感受?步道两侧是近百座高句丽贵族墓葬,它们身形高大雄伟,身姿孑然,有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般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山城下墓区,均为高句丽贵族墓葬。多数为石墓,也间杂着部分土墓。但无论何种形式,都高大无比。 我在远处拍摄,兄冢与第冢。 山城下墓区两侧是高山,山下有河流,整体与集安市区的地形相近。或许这便是这里被选为墓区的原因吧。 曾经高大的墓葬,今日多余破败。但底部的巨大基石仍然坚挺。 秋天的,绚烂的,璀璨的,雄伟的。 一座土葬上长了杂草,在秋日的艳阳下闪烁。 人行的步道穿梭在坐坐贵族墓葬间,就仿佛步入了一个千年前的辉煌时代。 它们离我或远或近,但能间隔千年,我们仍能相见,不能不说是生命的造化。 高句丽,这个无比辉煌的民族,这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今日,就留下这些供今人凭吊。哀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