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集安 三】高句丽王 千年石碑古冢

 z足迹j 2015-07-03

【走进集安 三】高句丽王 千年石碑古冢

几苇渡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心花路放相约集安#之旅,重要的一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址”中的“好太王陵及好太王碑”和“长寿王陵(将军坟)”,上一次2013年冬天冰雪之中曾经到这里,这次是夏季完全不同的景色。

  集安,这座边疆城市之所以被世人关注,就是因为它曾经是东北边疆古国“高句丽”都城,前后使用了425年之久。说起“高句丽”,人们自然会直接想到“高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政治及学术界还有分歧。简单说,以中国为代表的,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与后来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没有直接传承关系。而韩朝两国一致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直系祖先。

  2004年,吉林集安及辽宁桓仁两地的多处“高句丽王城遗址、王陵及贵族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其中主要部分都在集安,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处、贵族墓26处。目前开放参观的有四处,可以购买联票(100元,单买每景点30元):长寿王陵(将军坟)、好太王陵及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丸都山城及城下贵族墓。另外国内城就是今天的集安市区,残存一些城墙遗址,有一座遗址公园。

  高句丽历史上一共有28代王(不是“皇帝”),第十九代是好太王、第二十代是长寿王,两座王陵是众多高句丽遗址中最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 好太王陵及好太王碑】

  虽然“好太王碑”是“好太王陵”的附属建筑,但碑的文物地位远高于王陵本身,因为这块碑几乎是高句丽历史上硕果仅存的文物文字记录。

  自清初康乾之世,长白山区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湮没在荒烟浸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 年),桓仁设县 ,书启关月山才发现了好太王碑。一百多年来,人们捶拓、考释、研究,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

  

  好太王(374-412年),名“高谈德”,亦称“广开土大王、广开土王”,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的第十九代君主,故国壤王高伊连的儿子,公元391-412年在位(中原王朝的东晋时期)。

  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割据势力范围达到全盛,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大半,即传统的汉四郡。为纪念他的功绩,其子长寿王在好太王陵北360米处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矗立了1600多年。

  好太王碑由一整块天然角砾凝灰岩稍加修琢面成,呈方柱形。碑高 6.39 米,幅宽 1.34-2.00 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 44 行,每行 41 字,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 9-10 厘米。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 1775 字。因裂隙剥落损失,目前尚存1590字左右,可基本识读。(1878-1879年间,为除掉碑上的青苔以便识读,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痕。)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1961年,好太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拨款修建新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为其题额。2003年,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

  

  碑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关于高句丽起源和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雏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省而有圣德。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雏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创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战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碑文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新罗的救援。公元396年,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和“看烟”的区别是,“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谷民”。“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高,一户“国烟”可以领十户“看烟”。

  

  在好太王碑,恰好遇到一群小学生集体参观,后来了解到是一次集安市优秀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景区讲解员认真的讲述者好太王碑的历史(如上面的文字介绍),孩子们听的却“目瞪口呆”。毕竟这些历史对于一般成年人来讲听的都是云里雾里,更不用说孩子们了。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专业态度,同时也需要针对不同对象而从繁就简。

  

  距离好太王碑不远处,一座巨大的山丘,就是好太王陵。考古依据是出土瓦当的建筑风格年代,和砖石刻字“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而断定,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有考古认定的王陵,其余几座均是推测,或者尚无墓主人任何信息。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早年已被盗。目前可见 16 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 2.95 米,南北 3.25 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 8.4 米,短径 5 米,厚 0.8 米。很多护坟石散落在周围。

  

  沿着太王陵坟丘的人工台阶逐级而上,可到达墓室区域,这里目前是开放参观的。墓室高 3 米,墓道长 5.3 米,宽 1.85米。墓室内的已空无一物,只有两座石棺床保存了下来,应该是好太王与其王后合葬墓。

  

  

  

  站在太王陵坟丘顶上,俯瞰周边,群山环绕,村庄错落,不自油然而生一种“大风水”的感叹。历史兴衰,多少建造巨大陵墓的王侯帝后,都不曾想到有一天会被刨坟掘墓,尸无葬身之地。

  

  【 长寿王陵(将军坟)】

  这座陵墓位于市区东北约 4 公里的龙山脚下,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银川西夏王陵也有这个比喻的,但规模都比吉萨大金塔小得多)。“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的,相传认为是守边关的将军的坟墓,一直流传至今而约定俗成。

  集安旧县志曾把“将军坟”定为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考察,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应为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陵。

  长寿王(394—491),名高巨连或高琏,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3-491年在位),当时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公元427年,他将高句丽的都城迁至平壤,标志着高句丽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辽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长寿王在位70余年,寿近百岁,死后,其孙文咨王继位。

  下图源自互联网,左为第十九代好太王,右为第二十代长寿王画像,均是今人臆断创作的。

  

  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边长约 32 米, 高 13.1 米。墓基用大石条铺垫的墓坛,与地表持平,其上有七级阶坛。第一级为 4 层石条堆砌,其中最大石条长 5.7 米,宽 1.12 米,厚 1.1 米,重约 32 吨。上面 6 级每级由 3 层石条砌筑。墓底面积 997 平米,墓顶面积 270 平米。七层共 22 层石条,1100多块,石条内以鹅卵石充填。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石条上部边缘处凿有宽约 7-8 厘米的凸棱,层层内收相叠。

  在第三级上起筑墓室,墓道口设在第五级西南面的中间部位,该墓西南向。室呈正方形,边长 5 米,高 5.5 米,四壁各用 6 层石条砌筑,近顶端各置 1 个大石条为梁,使藻井成为 1 层迭涩,其上加 1 整块巨大石板覆盖,石板平面面积 60 余平方米,重 50 余吨。墓室内有两座东西排列的棺床,棺床的周边凿有凸棱。(以前墓室是开放参观的,前几年关闭保护了)

  这座巨大的石材建筑,放在机械化的今天,也是不小的工程,且造价相当可观。

  

  为抵消因自陵墓石材重产生的向外张力,墓底部四面都用重约10吨的3块巨石倚护,现存 11 块(后面中间缺失 1 块),每次到这里,我都会把 11 块护坟石都拍下来。站在护坟石旁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矮小。

  a、正面(南向)三块

  

  b、东向三块

  

  c、后面(北向)两块,遗失一块

  

  d、西向三块

  

  将军坟周边曾出土一些文物。如1964年,在墓南侧的土堆中发现铁链、板瓦和莲纹瓦当等建筑构件,推断墓上原有栏杆和亭堂一类建筑设施。2003年,在墓外南壁下的土堆中出土鎏金头饰和金挡等文物。但墓室内除了石棺床外,也是一无所存。据说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时,这里还曾经作为观察哨。

  考古推测长寿王陵曾是一个很广阔的陵园。在王陵东北与西北各有两座陪冢,今仅存东北的一座,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在其西南部 200 米处有祭祀遗址,面积约 5 公顷。从这座陪坟的石阶上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石棱”,层层收敛,放置上层石材滑落错位。

  

  

  高句丽历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源于王陵墓葬。千年之前的再700年的历史,众多史料已湮没于尘埃中,同时也因为今天还存在重大政治争议,更为焦点。

  保存较为完整的将军坟,是个拍片的好地方,希望有魔幻般的云,苍凉的草地,衬托巨大岩石孤坟的苍凉与神秘。但两次去都很遗憾,没有遇到想要的天气。原计划夏天还要去拍丸都山城及城下贵族墓的全景,这次也没有成行。等——再去!

  更为详细的集安高句丽遗址游记和历史背景介绍请见之前的博文:

  《集安高句丽遗址:湮灭七百年的边疆古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