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安

 家住苍烟 2010-09-18
        历史遗迹之:将军坟
  位于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第一阶为四层石条铺砌,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 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两至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据考证,将军坟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当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高句丽王朝始建于公元前37年,到这时已传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长寿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将军坟距好太王陵不远,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此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的,一直流传至今。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干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历史遗迹之: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的墓碑。亦称广开土王碑 , 或广开土王陵碑。
  
  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 ) 。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 , 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 6.39 米 , 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 , 将它立起来 , 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 , 共付 44 行 , 每行 41 字 , 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 , 共 1775 个字。碑文为汉字 , 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 , 为方严厚重的隶书 , 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 , 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好太王碑文大体主分三段内容。
  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 : 惟昔始祖 , 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 , 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 , 生而有圣德。口口口口命驾 , 巡幸南下 , 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 :"我是皇天之子 , 母河伯女郎 , 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 " 。应声即为连葭浮龟 , 然后造渡。于沸流谷 , 忽本西 , 城山上而建都焉。
    
  据此 , 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 ,(扶余是以现吉林市为中心的两汉时期最强盛的民族政权) 高句丽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现桓 仁五女山城 )创立了高句丽政权。
  好太王名谈德 , 是故国壤王的儿子。 " 生而雄伟 , 有倜傥之志 " 。公元 391 年 , 只有 18 岁的高安继承王位。公元 ,412 年 , 昊天不吊 , 卅有九 , 宴驾弃国。 "公元 414 年 , 即"甲寅 年九月廿九日乙酉 , 迁就山陵。"谥号"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 好太王" 。
  好太王在位 22 年 , 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 军事力量强大。碑文记载 ,"庶宁其业 , 国富民殷 , 五谷丰熟 " 。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 , 铭刻守墓烟户 , 立了这块碑。
  
  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 。
    公元 395 年,王以碑丽不归口口 , 躬率往讨。
    公元 396 年,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
    公元 398 年,教遣偏师观帛慎土谷 , 因便抄得莫斯罗城,加太罗谷男女三百余人 。
    公元 399 年 , 百残违誓 , 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
    公元 400 年 , 教遣步骑五万 , 往救新罗。
    公元 404 年 , 倭不轨 , 侵入带方界 , 王躬率征讨。
    公元 407 年 , 教遣步骑五万 , 攻打百济。 ; 斩煞荡尽。
    公元 410 年 , 王躬率大军讨东夫余。
  
  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 , 同时救援新罗。 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 , 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 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 扰新罗、百济 , 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因此 , 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 , 征服百济 , 夺得百济 64 座城 ,1400 多个村子。
  公元 396 年 , 好太王讨百济 , 退倭寇之战 , 为出师有名 , 碑文刻下了原因 , 这就是有名的 "辛卯年"条 , 在第一面第八行下部和第九行上部 , 百残、新罗 , 旧是属民 , 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来渡 , 每破百残、新罗 , 以为臣民。
  过去释文中 , 大都将"每" 释作 "海" 。同时在断句、解释上也有较大的区别。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有很大的分岐。
    
  好太王的一生 , 攻城略地 , 表现了强大的武功,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 , 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当然 , 碑文不记好太王失利之战 , 并不是说从来未打过败仗。另外,碑文中的"步骑五万 ", 恐有夸大成分。尽管如此 , 碑文中记载的史实 , 可信程度高 ,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烟户, 国烟30, 看烟 300,共330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
    
  同时 , 还镌刻了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初康乾之世 , 长白山区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没在荒烟浸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 年), 桓仁设县 ,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百多年来 , 人们捶拓 , 考释 ,研究 , 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
    
  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 好太王碑的发现 , 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 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
 
 
又一次的拾阶而上,不过这次是木台阶了,也就是为了游客方便而人为创造的山间小径,但是沿路的巨石,古藤,分明是千万年的沧桑,那根横亘于山路之上的古藤竟然能禁住老土这饱酒之躯荡把秋千,可见扎根破岩之深!
    洞天皓月的一线天,十层楼高的山岩,刀劈斧凿一般整齐的兀立成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等宽,只见那一米多的阳光一线大的天,最绝的是悬佛,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分明就是一个身首明显的大佛,好象在用个人的力量在舍身撑开两侧的岩壁,只为留给世人一条攀登之路,所以悬佛也有人称为一线天上舍身佛。好奇地望去,眼嘴,五官和皱纹隐隐可见,真的要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灵山有灵佛,见佛有香火,就在老土和众人鱼贯通过之时,一直有人在燃香膜拜,呵呵,心中有佛,拜的恐怕不是我们经过的芸芸众生吧,老土只惊赞,只仰慕,仅此而已。
过了一线天,又是一陡峭的山崖,看导游标,竟然是“登天涯”,不知是以讹传讹还是别有掌故,真的没错,有照片为证。石阶陡峭,初时还有古木扶手,小心拍上去,竟然是水泥塑成古木形状,哈哈,原来不是真的古迹--不过,这费的工夫和心思可真不小啊!险峻处几近直攀,只有铁链可援手,上之也难下也难啊。登临其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处郁郁苍苍的群山尽在眼底,还有青翠中那醒目的“仙人台”几个鲜红的大字万绿丛中别样红。远远望去,仙人台边那可真是“云山雾罩”啊--绝非贬义,而是很恰当地形容出那边如水墨丹青般秀丽的山景。远山、石径、亭台小榭、古木苍天,那叫一个字,美!那叫一堆字,心旷神怡!!
 远眺仙人台
 
26#作者:东北老土  回复日期:2007-5-11 11:24:00
  前面“登天涯”的“天涯”二字在照片右上方。
  下面这个石“福”谁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