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多舛的《好太王碑》

 关东老圃 2017-10-29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好太王陵东200米处,刻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的《好太王碑》,又称《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该碑由一块天然的基本呈方柱形角的砾凝灰岩(火山石)稍加修琢而成,其造型有如巨大的阳物,表现了高句丽民族生殖崇拜的原始观念。《好太王碑》无碑额,其基础是一不规则的五边形花岗岩石板,再下面是双重花岗岩石板夹沙砾构成的抗震基础。

碑高6.39米,宽度在1.352米之间。碑底周长达6.29米。碑阳朝东南,四面环刻碑文,每面文字均横竖成行,并且行间有竖刻的界格,共44行,满行41字,合计1757字,现存1590字左右。各面宽度分别是:东南面1.48米,西南面1.35米,西北面2米,东北面1.46米。到清末民初时,已有141字无法辩认。

碑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了好太王的经历;第二部分记述有好太王征夫余、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等史实;第三部分则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有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好太王碑》碑铭是研究高句丽古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其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日本列岛倭人的活动,所以自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备受中外史家关注。

所谓“好太王”即墓主人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名安,又作“谈德”,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即位,时年18岁,在位共22年,于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去世。在位期间,高句丽“国富民殷,五谷丰登”,“威武震披四海”,曾先后征服了百济、扶余,并多次击败倭寇。一生共攻取城池64座、村镇1400多个,可谓功勋卓著。他的儿子即第二十代高句丽王长寿王即位后,为纪念其父开疆拓土的功绩,谥其父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于高句丽长寿二年(414)勒石竖碑。13年后的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

作为来源于中原一带东夷族的高夷后裔高句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北迁至辽东、辽西,与岁貊族(岁族与貊族之结合)系杂居。一部分融入汉族或女真、满族;另一部分则南迁朝鲜半岛,与古朝鲜族、三韩族、沃沮族和汉族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朝鲜族。夏时,高夷人活跃于山东、河南一带,属东夷族鸟夷的一个分支。商代,高夷人自山东迁至豫北一带,为商朝属国。周灭商后,高夷遂为周朝属国。周武王时,高夷即高句骊,居于正东,当在今山西晋城一带。到高丽建国时,因国王喜骑骊马而获名高骊。

汉元帝建昭2年(前37),高句丽由夫余人朱蒙(邹牟王)建国,定都讫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夫余,在西汉、东汉时均属玄菟郡管辖,为九夷之一凫臾之后。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先于公元前32年,发兵征服了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琉璃王类利是朱蒙之子,在位时屡受夫余、鲜卑骚扰,干脆在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类利亲率兵马,斩杀夫余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公元26年,又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在不断扩张过程中,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数濒灭亡。长期以来,高句丽主要活动于中国鸭绿江北岸。公元312年美川王时,攻取了汉朝属地乐浪郡,将势力扩大到大同江流域。但接下来,高句丽进一步南下的宏图受到了强势阻击。公元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公元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斯由出城拒战,中矢身亡。为重振基业,小兽林王丘夫继位后,将主要精力用于内政,经过十余年治理,实力有增。公元384年,故国壤王伊连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拓展。这时,好太王谈德(一名安,又称广开土王、广开土大王)即位了!

这个英年早逝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执政前期,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尚无暇攻辽东。再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很是强大,高句丽不得不对其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在顺利击溃百济之后,公元404年,谈德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博斗,终将辽东一举拿下。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历时300年。此间,历经大小数十次战争,高句丽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在谈德手里,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东进目标。

“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魏书·高句丽列传》)——到谈德之子高巨连即位,高句丽达到了疆域空前的全盛时期,其境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至汉江、北抵辽河,兵强马壮,雄视一方。公元427年,长寿王将都城迁徙到今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为了征服高句丽,公元644年,唐王朝开始出兵东征。在随后二十余年中,唐朝一直保持了对高句丽的强大攻势。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据《资治通鉴》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臣民。其余小部分则融入突厥及新罗。

《好太王碑》从某些方面填补了高句丽从建国到好太王统治时期450年的空白,成为研究高句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史料。只是它刻立之后1400年间偏居辽吉东隅,置身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清军入关后,长白山一带和鸭绿江流域曾长期封禁,《好太王碑》刚好在封禁区内。由于当地丛林茂密,蒿遮藤绕,苔藓封蚀,致使无人问津。直到光绪三年(1877),一位名叫关月山的县衙小吏,偶然发现了《好太王碑》。此人嗜好金石,平日最喜访古寻碑,发现后欣喜若狂,立拓数字分赠友人。消息传开,访碑椎拓的人越来越多。拓本也很快传入京师,爱好者争相求购、鉴赏和收藏。一时间,考释《好太王碑》形成热潮。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碑刻出名也遭殃”。光绪十年(1884),当地县官为使拓本更清晰,竟让一位农民把马粪涂在碑版上面,待晾干后用火焚烧,苔藓杂草倒是烧干净了,可碑版却被烧裂。这位农民为了便于椎拓,竞异想天开地用白石灰把有沟有洼的地方抹平,结果严重损坏了碑文书法的真迹,造成了拓本的严重失真。也就在这一年,日本陆军曾派参谋本部的间谍来到当地,带回日本一套双钩加墨本拓文,此后陆续有日本学者前来考察此碑并著书立说。

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又几乎使《好太王碑》葬身异域。1905年,有个叫百鸟库集的日本人建议把《好太王碑》运到日本去。1907年,日军第五十七联队长小泽德平又提出用军舰把《好太王碑》运到日本,结果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当年,法国人沙畹来到集安,进行拍照并购买了拓本,把古碑介绍到西方。1927年,当地各界有识之士为防止日本侵略者把古碑盗运出境,发动民众集资修建碑亭,把《好太王碑》遮蔽起来。1949年建国后,文物部门对《好太王碑》进行了有效保护,把填补在裂缝处和缺损部分的白灰除掉,对被火烧后残缺的部分进行了转接。19799月,文物部门决定拆除旧碑亭,改建新碑亭。198211月,新碑亭竣工,为四角攥尖,琉璃宝顶,4条垂脊饰以怪兽,12根浅豆绿色水刷石方柱,瓦当为仿高句丽莲花纹。整个造型古朴而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