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劲松油画作品《印象》

 书画雅苑 2014-09-12

 
       冉劲松,1963年,生于贵州。1982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86年毕业学士学位199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1993年毕业现为杨飞云工作室研究员,职业画家。 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艺术博物馆、新加坡、法国、日本、委内瑞拉、香港、澳门及国内等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作品在国内外二十多种专业刊物上发表,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有《当代中国艺术家冉劲松油画作品集》。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印象]--冉劲松作品 - 石墨閣画廊 - 石墨閣

   超越写实———冉劲松作品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导 张晓凌
  在中国油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写实主义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薪火相传,蔚为大观。在中国油画所有的风格样式中,只有写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写实主义的强大,不仅由于其来源的丰厚———法国古典写实主义、俄苏的写实主义绘画、西方超现实主义流派,以及超写实绘画等共同构成了其文化的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社会生活、表述生存观念的功能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准确地说,写实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所获得的历史功能甚至超过了它本身的承载力,在世界艺术史中,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文化现象。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对写实主义风格仍有特殊的痴迷,冉劲松就是其中取得实绩的一位。
  在冉劲松的作品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既不是题材也不是技术,而是冉劲松对写实主义罕见的好奇心———他几乎游历了所有的写实主义风格:古典写实、超现实、超级写实,甚至包括许多画家已不感兴趣的苏派写实,冉劲松的作品也由此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综合性。
  答案在其作品风格的背后,在冉劲松特殊的文化谋略中。冉劲松认为:绘画的真正品质不仅在于风格、语言的创造,还在于它是否承担了某种思考的功能,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绝不是绘画的最终价值。因而,从一开始,冉劲松的绘画就是超越写实风格的,随意地使用各种写实主义的语言资源,使作品不在风格上驻足而直接到达观念层面才是冉劲松绘画的主旨。人们在阅读冉劲松的那些语言驳杂、风格多元的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到观念层面的拷问中。可以说,以驳杂多元甚至互不相容的风格调动人们的思考的可能性,才是冉劲松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
  冉劲松,1963年生于贵州。大学4年是他形成独立思考的时期,他大量攻读哲学书籍,并在高等数学上也有较深的研究。从哲学的宏观、数学的理性再到对艺术精神的探求,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跨越。对冉劲松而言,这个跨越的意义是多重的,它首先表现为冉劲松内心对科技理性从向往到绝望和对艺术拯救功能的重新认识与神往,在这一点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影响。这些先哲们关于科学的批判理论以及对艺术的推崇,极大地促成了冉劲松对艺术的痴情与渴望,尼采宣称的惟有艺术才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称颂的“只有艺术才能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等理论几乎成为冉劲松走向艺术领域重建人文关怀的宣言。同时,冉劲松童年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他的艺术天分。从童年时代起,他便经常在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中获奖,“成了在动乱时期家庭中惟一的欣慰”,后进入中央美院攻读完成了自身艺术观念重新架构的过程,他的艺术天分在人生的特定时期喷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央美院毕业留京后,冉劲松一直在沉默的状态中进行语言和观念的实验。在他看来,炼金术士般的实验状态远比在主流中寻找一个位置更诱人。面对新生代、晚生代艺术现象和五花八门前卫艺术群体的兴起与衰落,冉劲松冷静且固执地在边缘地带不为所动,进行着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的观点是:只有边缘性,才能保证艺术的实验性和敏锐的思考性。
  冉劲松的超现实境界既不来自于潜意识的梦境,也不来自于白日梦式的呓语,它更多地源于画家对当代社会事件、人文环境的内在特殊体验。在画面上,这种体验被赋予带有理性意识的结构之后,便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视觉效果,迫使观者进入疑问和思考的情境中……
  冉劲松还是一个热爱古典诗意的艺术家,透过古典诗意的面纱,敌意地审视当代社会和人的行为,构成冉劲松作品的另一个视点。在古典写实主义作品中,冉劲松试图重构古典美的理想模式,为静穆、匀净、单纯这些古典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力图在现代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重建它们,以企建立审视和批判当代社会行为的审美标准。
  对风格多元性的兴趣,对观念意义的追索,都表明冉劲松的艺术实验处在充满活力的状态中。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种状态甚至比他眼下的成就还重要。相信冉劲松会持续地保持这种状态,也深信这种状态会使冉劲松攀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之中。
  寻找油画语言中的民族情感———冉劲松的真实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赵欣歌
  顾恺之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反映了绘画创作人物最难,其中原因就是人物画创作需要迁想妙得,需要发挥画家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反映时代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在当代从事写实油画创作的画家中,能够熟练驾驭绘画语言、能够深刻理解民族情感,并能创造性地把这种精神因素糅合到画面中的画家并不多,在我接触的油画家中,冉劲松是具代表性的一位。
  前几日,受朋友之约,拜访冉劲松。一见面,似曾相识;一聊起来,甚为投机。在他的画室里转了一圈后,从与他直率而朴实的谈话中,直接感受到了当代油画创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油画语言或技法之上的精神情感。冉劲松曾经受过扎实的油画基本功训练,再加上多年的不懈创作,其油画写生创作方式已具备一定功力。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努力在娴熟的油画语言中追求一种艺术品性,正如画家所言:“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心灵深处的孤独,去寻找非我的我;做画家很难,因为还有许多的责任。”这种责任或使命反映在他的绘画中,就是人物孤独忧郁情怀的显现。这种淡淡的情思、平静的哀怨、无声的期望,是一个民族心理的昭示,也是一个时代精神情结的凝聚。
  作为一个坚定的走写实主义路子的画家,冉劲松也有他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些绘画以写实的笔法追求一种真实的唯美主义,这种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关怀。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古语眼睛)”的“传神”之说,说明画人物重在突出其眼睛的传神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最鲜明,也最能体现出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能够把眼睛画好,也是画家作品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目有神、嘴有情,嘴也是能传神的。在这里,冉劲松能够把这些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和创作追求应用于油画语言的表现中,形成了一种超越于中西方材料工具的民族精神的传达,尤其是对眼睛的刻画,真实自然,画中人物的表情使画面静中含动,无形中又使观众多了一层遐想和情思。这负载了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物质化呈现的理念,孕育了艺术家个体生命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产物,诞生了画家关注人生命中值得赞美的性情、崇尚人类心灵深处至高至美的需求和醉心于大自然中各样生命的完美和谐,体现出对绘画艺术的至高追求。
  除了人物画,冉劲松对风景画也下了很大功夫。为了提高创作水平,他曾多次前往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写生观摩,尤其是对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他更是乐此不疲。从冉劲松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他有意尝试把中国画的语言融入油画的表现手法,实质上是为了冲破传统绘画的精神底线和油画材质之间的隔膜,以寻找到以油画语言来表现当代人情感所适合的手法和技巧。他通过对中国油画本土精神的追求,力图把他笔下的市井风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他的画透出朝气、洋溢着勃勃的生命力。为了保持笔触的原生态,画家在不牺牲画面整体气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笔法果断纯粹,从这里便可以看到,画家力在追求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深入理解,并有意使之纳入自己的表现范畴中。
  画风如人格,人格似画风。在冉劲松的思维逻辑中,谦虚但不自卑、自信但不自负、尚美但不媚俗、感情洋溢但不冲动、理性推敲但不死板,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冉劲松其人其画。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和谐对比中,冉劲松孜孜以求,继续以自己最钟情和热爱的画笔,实践着自己的精神追索,开拓着当代写实油画的新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