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一段,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是人体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胃的伸缩性很强,如同一个球囊,其大小会随着内容物的多少而变化,充满时胀大,形似饱满的茄子;空虚时缩小成管状,与黄瓜相似。 那么胃的各个部分又是如何命名的呢? 胃大致位于腹腔左上方,与食管连接,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几个部分。贲门是胃的入口,即胃与食管的连接处,在胃与食管的交接处有条齿状线,起着括约肌的作用,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幽门是胃的出口,即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幽门对胃内容物的排空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慢性胃炎多发生在幽门或以此处为重,幽门螺杆菌也常寄生于此处;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以上的隆起部分;胃体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于贲门与幽门之间。有人可能会问:我们把胃分成这么细有必要吗?其实,这样做并不是简单地区分命名,而是有助于我们区分疾病的病变位置、明确病因并且推断其预后。 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贲门比较固定,位于11胸椎水平,在脊椎的左侧。幽门可以活动,位于第1腰椎水平,在脊椎的右侧,有时可以降到第3腰椎水平。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的位置因体形、体位、充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 胃的“邻居”有哪些呢? 胃的前壁相邻的器官有肝、膈和腹前壁。胃前壁的右半侧包括胃小弯为肝所覆盖;左侧上半部为膈肌所覆盖;左侧下半部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与腹前壁相邻处常为游离面,此处因经常随呼吸而上下移动,所以胃前壁有溃疡时不宜形成粘连。胃后壁有小网膜囊前壁的一部分,膈腹膜与胰腺、左肾上腺、脾、横结肠以及膈肌脚等结构相邻。胰腺与胃后壁关系密切,后壁的溃疡易与胰体粘连并传入其中。胃大弯紧靠横结肠上缘,因而胃大部的恶性肿瘤或转移的淋巴结常侵犯横结肠。明确了胃的具体位置和相邻器官,有助于我们诊断疾病与其他器官疾病相鉴别。 胃的形态与位置,因体形不同而差异很大。 矮胖体形者,胃多呈“牛角”形,称为高度张力胃,其位置较高,幽门部偏向右侧,该处发生溃疡时,疼痛多在右上腹部;强壮体质者胃呈“丁”字形,称为正常张力胃,位置在肚脐上偏左;瘦长体型者胃多呈“鱼钩”形,称为弱力形胃,其位置可下降脐下3-5cm;体质极度瘦弱者,胃可下降至盆腔,称作“无力型胃”,通常也称为“胃下垂”。 婴儿的胃多呈水平位,贲门较松弛,关闭作用差,幽门较紧张,关闭作用强。因此喂奶后的婴儿容易发生溢乳或呕吐。了解胃容量能有效指导小儿喂养,胃的解剖容量为:新生儿30-35ml,1岁时250-300ml,2岁时500ml,4岁时700ml,其生理容量较解剖容量稍小。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母乳需要2-3小时,牛乳需要3-4小时,水需要1-1.5小时。因为胃有较固定的排空时间,所以喂奶间隔时间不能过短。小儿的胃液分泌较少,胃液酸度较低,有助于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在胃内不被破坏。胃液中的凝乳酶含量较高,凝乳酶能使乳汁结成小块,延长在胃内停留时间,有助于消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