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必修三门课

 虹72 2014-09-12
 

人生必修三门课

管理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管理经验,管理技巧,管理理论,管理艺术。所谓的管理艺术,说到底就是做人的艺术,会做人才能管好企业。

 

有三门课是我们人生必修的,可惜的是,这三门必修的课程学校却没有教给我们,而在我们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它的重要,才开始用心地去学。这三门学校应该教学生应该学、但是学校没有教学生也没有学的课程是:做人,能力,团队精神。

 

我相信有人一看到这几个字眼肯定会说:哦,是这个呀,我知道。是的,这几个字眼我们是经常在提,书法家说见其字而知其面,文学家说,识其文而知其人,从商的也讲,做生意要先会做人。然而,在学校里面,有多少老师提“欲为人师先要为人”的?有多少学生提“欲学知识先学做人”的?能力我们老师倒是经常提到,会说,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那方面的能力,然而,到底什么是能力?做教师的心里有没有个清晰的概念?如果没有,又谈何教学生这样或那样的能力呢?再一个是团队,我想,恐怕我提到团队时,周围就沉默了,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团队、把团队放到第一位呢?或者说,是否有人真正的知道何为团队呢?

 

做人,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该如何理解做人?到底该如何做人?做人包括哪些方面?我努力地想从别人那里寻找到答案,但结果很失望,提的人很多,但谈的都狭隘,都是从某一个点上来教人做人应该注意些什么,却没从广义上阐述做人的含义,所以我不得不重新来审视它。

 

我们知道,人有两重属性,一是个体的独立性,一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做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自我修养的提高,一个是人际关系和谐。自我修养是指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所应该具有的一些心理素质,比如:自信,进取,乐观、执着、宽容等等。学生应该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格,换句话说,就是向所有的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品质。生意上我们常说:不会做人的人,即便是他现在做得很好,迟早有一天他也会做砸的,会做人,那么,即便是他现在做得不好,他以后也是会做好的。做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有利于个人与他人或组织和谐的关系,或者叫做互惠互利的关系。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在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上,要坚持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原则。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在学校,你也许会觉得你和其他同学的关系还可以,似乎你已经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方法,可到社会上却发现周围的人很难相处了,原因很简单,在学校时,同学之间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关系的,一旦走上社会就不同了。这里有个小故事很耐人寻味:一条黑狗和一条黄狗以前总是撕打,这次他们发誓以后再不打了,要成为好朋友,话没说完,主人扔出一块骨头来,他们两个便又立即冲上去,为争夺骨头而撕咬起来。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就要学会包容、奉献、感激。

 

能力,能力我们也谈得很多,理解能力,做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但具体起来,如何理解能力二字呢?在我们公司举办的一次家长会上,有位家长问我:你们说你们三教的办学宗旨之一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来理解能力呢?我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是很吃惊的,因为,熟视无睹,能力这个字眼太熟悉了,还真的从来都没认真地想过,到底什么是能力呢?当时用了不短的时间来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我相信这位家长肯定听得很糊涂,因为我自己就很糊涂。这之后我就一直在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我想,我应该是找到了。所谓的能力,就是指解决某一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所使用的方法。之所以我在这里强调能力,是因为大多数人习惯地总把能力仅仅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干脆和技能等同在一起,这肯定是不对的。学校里一再提素质教育,一再提能力培养,其实,最多的,只是技能训练而已。这里面,重要的是态度,而这个却被太多的人忽视了。这个态度讲开去就是看你对未来是充满信心还是茫茫然不知所往,对于定下的目标是马上行动还是一味的幻想,面对困难时是知难而上还是萎靡不振,面对新事物是欣然面对还是漠然处之,等等。有本书的名字就叫《态度决定成功》,所以我说,成功其实是一种态度。

 

方法也很重要,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要成功,就要走对路,用对的方法去做事。而好的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我这里没必要过多地强调技能,因为,中国现在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技能的教育。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学的技能不够好,而是技能太好而技能以外的太差了。有人常会问一些公司的老总,你在招人的时候是看重一个人的态度多些还是一个人的能力(请注意,和大数人一样,问这个问题的人把能力与技能混同在一起了)多些?其实这都是废话,聪明的老板都是一个答案,两个都重要。你态度再好,但却没有好的技能,仍然不可能做好事,这叫做有其心无其力;你技能再好,但不用心做事,也不能把事做好,这叫做有其力无其心。能力就是好的态度加上好的方法或技能。

 

团队,现在社会上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了,但明显的,学校里团队意识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我们是个缺乏团队意识的民族。这当然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面常讲五伦,所谓五伦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你发现没?这五伦都是一对一的关系,皇上对大臣,老爸对儿子,老公对老婆,哥哥对弟弟,张三和李四,并且,五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强调的是你这一方和另一方的关系,所以,这不能叫做团队。另外,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现在也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中国的家庭算是一个小的团队,但现在这个小的团队也不团队了,现在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好,这一个就是小皇帝,长到十五岁了,一家人出去玩,你看,小皇帝一个人轻松走在前面,爷爷奶奶后面拿吃的,爸爸妈妈背行礼,这家伙长大我不相信他会为别人着想,他会有团队精神。

 

上次去听清华大学管理博士徐沁讲企业的团队建设,他提到,他一次在一个学校讲团队,他说你们学校的学生会就是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集体,结果学生会主席就站出来问他:你为什么说我们是没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徐沁就问,你们是不是会举行些活动,比如出去爬山?你们约好是30个人早上八点在校门口集合,请问八点钟时人会不会全到?是不是经常要到八点半了还有人没到需要打电话问他在哪里?到了山脚下,会不会有人说我一个亲戚或朋友就住在这附近,他要去看看,并且还会有两个人跟随着去了?到了山腰会不会有人提出来说走不动了,我不上去了?到了山顶再看,又少了几个,都是情侣,成双成对去别的地方了,结果下山后吃饭,本来三桌的饭菜,却只有一桌的人在吃?如果是这样,这能叫一个团队吗?学生会主席再不说话了。其实,想想你们的班级,你们有多长时间没举行过集体活动了,为什么每次有人提出要举行什么活动,但最后都是无果而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团队精神。

 

所以,那天我就问徐沁博士,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团队?实际上,在问之前我就把答案写在了本子上,我只是想做一个印证,结果是不谋而合。团队就是:一群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为的人的集合。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共同的信仰,而事实是,不要谈什么共同的信仰,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信仰。所以,即便是你告诉我说,你们班也常举行活动,效果还不错,你们有目标有共同的行为,所以你们是个团队。那我请问你,你们在举行完活动之后呢?是否还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你们有共同的信仰吗?实际上,只有两个地方有真正的团队。一个是军队,一个是企业。而军队是最有团队精神的一个群体。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点军校出来的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懂得合作,更懂得集体的具大力量。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发展就更要求我们的合作,现在天才越来越少,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天才的时代,现在是合作的时代。一个天才离了他人将一事无成,一群有着强烈团队精神的平凡的人却能创造奇迹。

 

现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走上社会,而企业却说,他们找不到人才,学生也奇怪,这么多的企业,怎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实也不奇怪,学校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而不是按照企业需要的标准来培养人的。那么,在校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该静静地思考一下,除了学校教的那些技能的知识以外,是不是还要学些之外的东西?比如做人?比如能力?比如团队?

 

做人,能力,团队,人成功之本,立世之本,人生必修之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