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曼讲《道德经》(61-70章)

 月满千灯 2014-09-13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章是讲治国之道,第六十一章就讨论国与国相处之道。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对此,老子提出一个“下”字,这个“下”就是要谦虚,谦下。国家跟国家出最要紧的是“谦虚、谦下”;大国不骄慢不骄傲,小国又不傲尚,那么天下就无事,大国小国都各盟其利。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大国者下流”,这个下流是自居下流、住在下头的意思。只有肯居下才能够容纳,才能成其大。能下就能够柔,柔能克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永远处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能缺的了水吗?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水,这水利良田、利航行。而水自身却永远处下。

底下的注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江海只有处下,不择细流,才能够成其为大。所以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那江海肯容纳,才能成就自己的广大。

“天下之交”。“交”是交汇的意思。一个大国只有自己非常谦虚,天下才会都去归附它。好比唐朝,万国来归.它并不是用强力把人家灭掉,而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兼容的态度吸引小国来归附,仅此而已。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天下之牝”,注释说“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牝是安安静静的无所求。牝就是阴,是母。“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中国长期以来是男人的天下,可中国最多的笑话是什么?怕老婆。因为柔能克刚,所以当你静而不求的时候,物就完全归你来了。释佛两家都不太尊重女性,而道家则非常尊重女人,说大悲以为父,智慧以为母。牝常以静胜牡。因为“下”是高之基,下是建高的基础,静是天下之本。能够“下”就是能够谦虚,谦虚永远有好处。能够下然后再能够静,以静治动。动从哪里出来的?动从静中出来的,所以静为躁君,静是躁的领袖。我们的太极拳就非常静,可是能四两拨千斤,你别看它柔和,使出力道来却厉害得不得了;就跟水一样,你看水天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水不能克制的,使木头烂的是水,使土崩溃的是水,使火消灭的也是水,水滴石穿,这一滴下来一个大石头能被穿个洞,所以老子对于“静”非常注意。

老子说“以静为下”,什么叫“下”啊?他先提出“大国者下流”,跟着就提出“牝”,为什么提出“牝”?因为“牝”能“静”,所以他说“静”才能够“下”。人家骂我们,毁谤我们,对他最好的办法是不还嘴、不还手。所以英国的绅士受到侮辱的时候,他们只是瞪着眼看你,一动都不动。结果骂人的反倒觉得非常难为情。因为骂人的最希望看到被骂的暴跳如雷,若是对方不回嘴,他们就觉得没意思,骂不下去了。这就叫以静治动。

注: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以其静故能为下也”。我们常常说雌伏雄飞,雄永远在外头飞,雌是趴下来的。但是雄躁动贪欲,脾气很暴,因为贪欲而动个不停,雌常以以静来治雄。因为他静,所以它能下。我们知道怎么发动,往往不知道怎么停止。能动而不能静。打仗用兵也是,打胜仗不难,你能够全师而退才叫难。假设诺拿坡仑知所止,希特勒知所止,今天的历史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知道如何发动,但是不知道如何停止,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东方圣人,西方圣人都谈出这个东西来。所以老子说要“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比如汉高祖,他是“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要下马才能够治天下。

因为静才能受,受才会有益处,有了益处才能够得。所以有人说老子非常现实,他的学说完全是厚黑学。不是的,老子谈的都是事实,是真理。

他说,只有真正最聪明的人都是利他,只有笨人小人才自利。因为你利他,别人都得其利,大家就能拥护你。你自下则人必上之,自后则人必先之,我们越谦虚人家越把我们推上来,我们越骄傲人家越不爱理你。所以可以说,圣贤是最能够自利的人,也可以说是最自私的人,他把算盘都打得非常精。我们宁可做君子,做个聪明人,不要做小人,短视,只看到眼前的利害。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注: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小国则附之。大国纳之也。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以下”就是说大国你能够谦虚来对付小国。“则取小国”,注解说是“小国则附之”,小国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你。我们从古以来反对霸道,而提倡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霸道是以力服人。当你能够以德服人的话,别人都能近悦远来。离你近的非常高兴都舍不得走,远方的人都跑过来归附你。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下边的注解是“大国纳之也”。小国能够谦下,就取得大国的保护和帮助,取得大国的容纳。大国能下,小国就服从你了。所以不管你是大国也好,小国也好,你能下都能受益匪浅。小对大能谦下,就可以取得彼此相安,这是外交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就是说你服从我就最好了,大国不过就是要把天下的人都兼收并畜而已。“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的目的则是要免于灭亡,不要有战乱,只求自保,我没有求别的。“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于是各得其所,为什么不做呢?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笨人是不识时务的。

春秋战国就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所谓合纵连横,所说的就是这套东西。大国不过欲兼畜人,这是仁;小国不过为保存自己而以小事大,这是聪明,这是智慧。

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以下而取,或下而取,两个各得其所欲,大国也满足了他的欲望,小国也满足了他的欲望。“小国修下自全而已”,小国谦虚为的是自己保全,“不能令天下归之”,不可以说我一个小国,让别国都到我这儿来,不可能的。国与国之间,没有道义可讲,只有利害可讲。你自己能够知道利之所在,然后因势利导,才能够自己自全。“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你大国能够谦下那天下都归你了。“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你大国要非常谦下谦虚,这样的话不必出兵,老出兵跟人家打是很不好的事情。就是战胜国自己也不好,更不用说战败国了,所以“大者宜为下也”。大国能够谦下地对小国,你看哪个小国不愿意跟你做朋友,哪个不愿意听你的。美国现在到处碰壁,为什么?太骄傲了!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

这一章是讲天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道,再也没有比道更宝贵的了。所以最贵重的东西不是身外之物,是我们身内的东西,而身内的东西最要紧的就是你了解道是什么东西,所以他提出天下的金银财宝多么名贵的东西,比不上道,所以说道者万物之奥。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注解说“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意思是外头马马虎虎都遮起来了,等于把东西遮在里面了。道是什么东西?道就是非常深奥。《论语》里说,“与其媚于奥”。这个“奥”是在房子的西南。中国人都以北边的房子为上,在北边房子的西南边那是真正最隐秘的地方,所以我们拿这个来供神。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要尊贵。“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意思是说,与其去巴结王,还不如巴结我呢,我们去巴结克林顿,我们还不如巴结我们的区长;我们与其去跟美国的军队说请你保护我,我们还不如让我们当地的警察保护我们更好。所以用“奥”来指称万物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东西。这东西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愚夫愚妇都知道怎么用,但就是最了不起最聪明的圣人都摸不着它的根底。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个“奥”后来引申成为奥妙、奥秘,就是表示非常深,这个道是万物之主都是从他出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宝贵他。只有善人能够明白深奥的天道,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清楚深奥的道的启用。看这个道认为是至宝,比天下的金银宝贝都贵重,时时刻刻都本着道来运用。因为我们大家都靠右边走,于是车子不会出事,你偏偏要行左道,你看你不撞车才怪?这是善人之宝,你能够以道为运用的话,于是你知道,这个东西有多宝贵。“不善人之所保”,这个善表示又是能干、又是善良。不善人不是说不好的人,他不能干又不聪明,这种人是可以得以保全的。他们虽然不明白这个大道,可也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按照这个东西走就是了。他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然后春耕夏长,秋收东藏。他不知道原因,他就知道只要按照这个走就有好处,所以不善人虽然没有得到深奥的大道,但是他也依赖道保护他自己,能够维持生命,这就是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注: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

我们看低下王弼的注,“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他说这个道没有一个不是在先的,都是先有道,物没有再比这个更贵的了,“虽然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宝玉宝马,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跟它媲美。“美言之则可以得众货之贾”,假如你说话都中听的话,就可以把所有的买卖都可以抢过来。“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所以说话说的好听,你就可以做买卖了,两三句话说的很好就成交了。“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你行为非常尊重,千里以外都能够响应你,于是就可以把你加于人也。另外一个古本就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个意思就是美好的言词可以换取尊敬,你美好的行为就可以使你的身份增高,同时也可以使别人“见贤思齐”,受你影响。这一个本子我觉得也对。但是王弼是没有用这个本子。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假设一个人要不聪明,也不能干,又不是太好,你不要扔掉他,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用处。“不善当保道,以免放”,你一个不善的人,又不聪明又不能干,安分守己保这个道好了,以免被人家放弃。事实上,天底下无可弃之人,每一个人都有用。因为所有人的人性都一样的,只要以美言诱导之,以美行来示范给他,他们也就跟着学了。人性是善的,看见好人了,就觉得自己很惭愧,就也要学做好人。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芦草东倒西歪的,他要是生在麻的中间,麻都是一根一根直的,你不必扶他,他自己就直了。影响人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美言,一个是美行。我们的美行可以示范,可以使人听起来受用,慢慢引人上了正道。所以美言美行都是善人最宝贵的,可以使不善之人得到保护,维持生活,使他们不成为可弃之人。“何弃之有?”没有什么可弃的。常常赞美一个人,最容易让人家改过错。

一个人有毛病,你老是责备他,听也听烦了,反而变本加厉;你赞美他,他就感觉到别人了解我认识我,于是更要做好。一个真正会做领袖的人,赞美要施加之于公堂,责备要用之于密室。夸一个人在大众前夸他;我们批评一个人,责备一个人,劝一个人要在私室,背着大家,这样才能人人都向善。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注:言以尊行道也。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我们立天子,这是一国最高的领袖,最高的领袖我们立了,然后他就要安置三公,三公是国家最高的官位。天子三公是人间的至贵。

“拱璧”,古时候非常大的一种璧。那个璧很大,所以拿手要两个手拱着、捧着它,表示这个璧又大又尊贵。“驷马”,古时候四匹马拉的车只有大贵的人才能坐。所以这拱璧驷马代表人间的大富贵。

人间之至贵,又加上人间的至富,大富大贵都全了,但是怎么样?“不如坐进此道”,你也不必要拱璧,也不必要驷马,你就干脆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干什么呢?就是按照日常生活,使这个道不停地精进。你能够这样的话,才能够表示恭谨。古时候礼貌很多,说“坐进此道”,也表示说我非常恭敬,对于这个道非常恭谨。

“此道,上之所云也”,所谓“此道”就是上面所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不宝,不善人之所保”。“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因为这些天子、三公都是善人,他们是最有才能的、最聪明的、最好的人,我们才立他,安置他。

“物无有贵于此者”,所有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贵的了。与其有拱璧和驷马,还不如恭恭敬敬的来精进这个道。天子虽然大富大贵,只有行正道,你的朝廷就正了,国家就正了,天下就正了。所以治国平天下必须从本身来做起,不管你怎么样尊贵,唯一不可以丢掉的是你的德行,你的德行越施展受益的越多,人家越恭敬你。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老子解释说,为什么道比人间的一切珍宝、一切位置更尊贵?他自问自答,“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不是说吗,你只要求你就可以得到,你假设有了错,你的这个错就免了罪,“故为天下贵”。为什么说求以得?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仁远吗?仁不远,你只要要它,它就来了。这也是求以得。

道之所贵,比其他的珍宝更贵是因为有求必得。普通的珍宝要花钱的,道不用买,问你要不要而已。你要以求,你就有得,有罪则可以免。

注解说,“求以免则免”,你一求就得到,不善人的罪也可以免掉,“无所而不施”,善人我想要求也可以,你不善之人想求免罪也可以。“施”就是可以起作用。“故为天下贵也”,所以我们说这是天下最尊重的事情。

《老子》虽然说的都是政治,治国、处事、待人,但也可以用到修行修道。我们不要自己以为自己年纪老了,气力衰了,这辈子算了,。或者认为自己我不够聪明,我学佛刚刚学这么两天,我根基又浅,智慧又不够,都不要,因为这个道永远现成,永远不变,佛菩萨、老子、庄子、苏格拉底这些大智慧人有的我们都有,问题是只问我们求不求,所以说求则得,只要你肯求就可以得到,就跟我们口渴了,我们得去找水,没有水来找我们的。道也是如此,天下的道都得我们去求,道就在那儿,而且求要坐进此道,恭恭敬敬地学什么东西。只要活着一天,每一天都精进不已。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第六十二章说道至贵,比世间所谓拱璧驷马都尊贵。这一章就谈到道启用,道真正启用了以后,于是才真正无为而无不为。对此,他提出三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样东西就是指示人怎么入道。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以无为为居”,拿什么为居住点呢?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不说话,我只是身体力行做示范给你看,说多了反而不好。“以恬淡为味”,恬,平平常常的;淡,不浓厚的,拿这个来作为味。“治之极也”,这才是真是治的极点啊,最要紧的了。道德经曾经说,“乐与饵,过客止”,我们一听见音乐,一看见好东西,本来是旅行的客都停下来了。但是天下最没有味道的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味。你听之不足闻,见之不足视,你尝它淡而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功夫就在这三样事情。有为有事有味都是人为的,都加了人工。比如我们的味道都是人工加味道,加得最厉害的就是味精,结果吃完了以后嘴苦。凡是人做出来的有所为的,离不开智巧,有图谋,有一个目的在那儿。这样只要加人为就有欲望掺杂在里面,有了欲望都违反本来的真和自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为不事也不加味道。如果这样人就心如槁木,心同死灰了。那要“为”什么呢?为之以礼,为之以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对。这个“无为”是不加上强迫权利智巧有目的有图谋的那个“为”。要做的话,硬挨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地做。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也不是为逞个人的私欲。天理跟人情都是自然的,我们要这样的,别人也要这样的,能够这样子的话,你无为就能自然成就一切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事无事”,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千万不要做那个拔苗助长的傻事情。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很笨,但是我们有多少事情都在那儿做拔苗助长。所以“事无事”,不是说让我们懒懒的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无事不可以生事。真正无事不要生事,真正有事了不可以怕事、躲事、推事。一个政府一个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没事就搅乱它,今天立一个法,明天立一个法,立了法又不能实行,等到闯祸了,事情生出来了,就这个推那个。无事生了事,有了事怕事躲事推事,结果反而把事情越弄越坏。假设专门做一点事情,而做这个事情本来可以不必做,为了装面子一定要做,结果是无事忙。真正“事无事”,就是你静静地在那儿,绝不是乱七八糟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所以事情来了,你立刻可以应付,可以处理,这才叫做“事无事”。

“味无味”,老子在第三章就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说的都是实话,我们天天到外头去吃酒席吃到后来怎么样?没味道了,没了味觉。所以真正的味在什么?最要紧的真味就是清跟淡。为什么家常菜永远吃不腻,因为清淡。所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招待她吃饭一个茄子,她就问这个茄子怎么烧成这个味道?这是什么东西?说这是茄子,我们乡下的茄子不是这个味道,然后凤姐就解释这个茄子这么烧那么烧,她说难道我都吃不到茄子的味道了。天底下有多少事情,就是说我们加入的人工太多,结果反而真正味无味了。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句“大小多少”解释有千千百百,各人的解释都不同。像姚鼐就说,大小多少底下有字脱落了,所以不能够勉强解答。高亨解释说是,把大的当做小的,把多的当做少的,所以才能够报怨以德。朱谦之就说,难从易做出来的,大是从细做出来的,所以大是由于小而成,多是由于少而成。苏辙是说庄子的,他说其大小易多少,这是庄子的说法。他说庄子的《齐物论》里说没有东西是可以分出来的,大小多少都是齐一的,根据这个他说这些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是大小多少都不要了,也没有分别心你才可以德报怨。所以各种说法都不同。这里头我认为像姚鼐所说的底下有脱字的有道理。

我们看看王弼的注解,他说“小怨则不足以报”,小小的怨不必报了,这种小芝麻绿豆的事情何必这么报呢。比如说像郭子仪,这个真是大富贵,他把安史之乱平了以后,不得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婿,他的妾侍室非常之多,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大富贵啊。结果有一个人来看他,平常他要见客这些姬妾都坐在旁边一块儿说说笑笑。这个人来了,却让所有的女人都退下去。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小人,长得又难看。自己的姨太不懂事,一定会取笑他。他说这一笑将来我的子孙全都会完了。所以郭子仪能够处乱世。

“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是个大怨天下人都要杀他,这样的话你“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就成了。报怨以德,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别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乎?”孔子说:“何以报德?”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你拿什么来报德?那么孔子对于怨怎么办呢?“以直报怨”。我们很不喜欢这个人,可是我们还勉强跟他做朋友,跟他敷衍,这就是虚伪,所以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何以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的所有难事情开始一定是很容易的,不过后来就难了。难事之所以形成本来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儿火星,天气干燥的时候,就可以燃起大火来,烧掉多少树林子。“祸患常积于忽微”,你忽略的微细的地方慢慢会变成祸患。人常因为是小事情,反而轻乎它,结果反而变成难事情了。好比跟一个人结怨,人跟人真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吗?没有,都是小小的东西积攒出来的,许多小过结而成了大怨。所以我们常常说防微杜渐,一定要防备那个细的,把那个渐渐快要成的堵住。因为天下的真正的难事情开始是容易的,天下的大事开始的时候是很细小的。不要开口就夸大,现在的人很喜欢这样,事实上不切实际。你目前的事情能不能处理好,这么这么接近的人你都不能交好,你谈什么大的?要知道功夫不怕深,一切都要循序渐进。凡是速成的东西都没有好的东西,都是粗制滥造的。急功近利,不能够长久。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见到小的就知道大的,从他最微细处来处理事情,他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前已经完全了解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叫洞见机先。他有先见之明,为事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不让这个事情弄到太难太大才去处理。所以圣人都是在事情容易的时候就控制住了,小的时候就制止了。绝不会说等到事情变大了,变难了,一种手忙脚乱。诸葛亮一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一生很谨慎,能够洞察机先。

真正有智慧的人,好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事实上最小的事情已经看到了,所以他不好大,也不喜功,不好高,也不骛远,所以反而能成其大。圣人最聪明的人,常常都走死后的运。他们的功夫、道德、学问非常深,非常厚,只有深厚才能够久。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凡是我们随便答应人的,一定不能守信用,古时候人教我们,激喜的时候不要轻许人,激怒的时候不要急着写信。当你最高兴的时候,容易什么都答应人,说完后准得后悔。当你气急的时候千万不要跟人家写信,因为这时候非常容易激动,非常容易出问题。“轻诺必寡信”,“信”是“人言”也,你说话一句话失信了,失信了以后恢复信用非常难。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多易必多难”,一切的灾难都是由积小而成的,我们常轻易马虎地对待,最后养成了日后的大难。“多易必多难”,你把这些容易的事情都看得太容易的话,以后难的事情都跟着来了。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连圣人对于细的容易的有时候都发现不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圣人之才。我们还要这么马虎,怎么可以呢?由于圣人看细微的容易的事情,都拿难事大事来对付,因此从头到尾就没有难事发生了。

对于难的事情,“图难于其易”,在他还容易的时候立刻抓住。“为大于其细”,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所以不要让容易的事情变成难办的事情,不要让一个小的事情变成一个大事情。拿这个来解释“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勉强可以。对于人有恩有怨,但是要记得大怨多怨都是由微细积累而成的,圣人对于这些事情怎么样?都事先处理了。于是就没有怨可报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注: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我们看底下的注,“安不忘危”,我们常常让人家说居安思危,现在都很平安,你要记着有危险的时候。所以古人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你常常在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没有的时候当做有的时候,多少败家就是这么败的。

“其安易持”,平安的时候非常容易把持。安定安定,安而后能定,不安定不住,所以这安定的状况之下非常容易把持。我们常常不知安的可贵,也从来没体会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分。等到事情发生了,知道自己有病了,才说假如没有多好。我们是没有病的时候多,还是健康的时候多?是有危机的时候闯祸的时候多,还是无事也没有危险的时候多呢?因为我们喜欢新鲜东西,常常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

“其未兆易谋”,这个“兆”是兆头,事情刚刚开始还没成形就叫做兆。这时最容易想办法。“谋”是图谋,这件事还小,容易想办法。“其脆易泮”,我们都知道新鲜的、饼干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很脆,你一咬就咬断了。即使薄薄的一个东西要受到潮气了,你看你咬吧撕吧很难的。就是说任何事情刚发生的时候要赶紧解决。

“其微易散”,小的东西很容易散掉。当你积少成多的时候,积小成大了以后,什么事情多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一多一大势力就成了,势力成了你来散就不容易了。

再看注解。“虽失无入有”,虽然你把无已经丢掉了,天下没事情就是无,现在你已经发现刚刚把这个无丢掉,刚刚进入一点有;“以其微脆之故”,因为它又很小又很脆的缘故;“未足以兴大功”,你不必费大事,“故易也”,所以非常容易。

“此四者”是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以泮,其微易散”。这四样东西说什么呢?注意要慎重。我们开始的时候都很谨慎,能够全始全终太不容易了。“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你不能够说这个东西还没有发现,所以你不必来注意。

“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你不能说这小小的东西没有关系,就留在那儿算什么。但是,“无而弗持,则生有焉”,还没有兆头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还平安的时候,就要保持这个平安。没有时你不保持,有就生出来了。“微而不散,则生大焉”,这个小的东西你不赶紧散开,大的就出来了。“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你能够考虑到末了会有什么结果,把这个忧患能够考虑到的话,你怎么考虑呢?考虑刚开始的时候,一样的那么考虑这个事情就不会败了。

为之于未有

注: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于未乱。

注:谓微脆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你在没有的时候就去做,你在没有大乱的时候去治理。还没有乱的时候,就是又小又脆的时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这是“为之于未有”;所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是“治之于未乱”的时候。“未兆”是还没有显出来,因为脆,因为微,都是形还没成。

能够做普通人还没有见到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有一次有位小姐看见人把香蕉皮扔到地上,就过去捡起来。捡个香蕉皮多简单,等到你摔了一跤了,进了医院骨头也折了,还得上石膏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好,这个多麻烦。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个“为”是等于无为,这个人看来什么都没做,事实上你们大家都没看到的时候我已经做了,所以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注: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合抱”,一个人手臂合着抱才能抱过来,可见这个树有多大。但是这个树的芽刚发出来的时候,就跟毫毛一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个九层的高台怎么打起来的,一筐土一筐土搭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走一千里路,是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天底下没有不开始的,所谓的早缝一针,少缝十针。做针线都知道,裂一个小口真麻烦,你这一针不早缝,呆会儿要缝十针。能够早预备,就事半功倍。等到乱成了,事发了,再去做,就事多而功少,事倍而功半。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很能干,看到乱来了,才去把它理好了,其实这并不能干。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你应该谨慎终了,慎微就可除乱了。“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假设说我一定要有所为,这个就叫无事而要生事。“形名执之”,这个东西我必须怎么做,一定要有形的,还要加一个名堂。结果怎么样?反而生出事端来了。当这些事情发生了以后,所有的巧、邪门的事情都出来了。等到乱生出来了以后,你这时候一定会失败的,“故败失也”。

上面所说的是,如果能够在事情小、微、近的时候谋之、泮之、散之、为之、治之,都很容易做到,这是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圣人知道“难事成于易,大事成于细”,我们不是要成大事吗?先从容易着手。要从根本做起,从毫末、累土、足下做起。老子说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的不能站太久,大跨步往前的话走不了多远,你更不能从空中建起楼阁,你必须脚踏实地,这都是告诉我们从根本做起。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不慎终也。

所以他说圣人无为,我不做,没做就没有成,也就没有失败。圣人不为,你别以为他什么都没为啊,他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是我们普通人都还没注意,没有看到,已经出了乱子我们才注意到。而圣人是还没有闯出大祸时,已经先治之、为之。这时候的“为之”只是个小动作,“治之”也不费力气,所以好像完全“无为”。因为你没见他为,所以他没有失败。

“无执故无失”。你执着固执己见,就先存了私欲。如果没私欲,多听别人意见,把这些意见取其长,补己短,能够知道这样的话,天下就无事了。所以有成有得,就必须有坏有失,凡是说这个事我做成的,就一定会有做完的一天。有得到的,就会有失掉的,这是非常自然的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般人做事情,都是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为什么?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当你走了九十里时,还只是走了一半。因为最后的十里非常难,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疏忽。做事也一样,开始的时候都是兢兢业业,非常谨慎、热心,但是慢慢天长日久,就没那么大的劲头了。不要急功近利,更何况是学问,它是一天一天增长的。这就像拔苗助长、跨步快行一样,“不慎终也”,只知道慎始,不知道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你能够在终结以前跟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我们学任何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都是很热烈,然后就慢慢生出怠惰来了,就丢下了。所以跟我那时候学佛的人,现在掰着指头算,算不出三个来。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一个圣人知道欲不欲,知道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

昨天楚先生就说,老师说“无欲则刚”来,可是我在那儿打坐的时候也有欲啊,我要学佛啊,这怎么办啊?我说让你无欲是无世间名利权情之欲,但是你学佛的欲不能没有。

圣人不跟我们世人一样的,我们世人所要的是难得的东西,是平常人要的名利权情,人人都要,数量又少,才称为“难得”。圣人所欲的东西是“道”,这个道自己受用,你得了道别人偷也偷不走,抢也抢不去。他对天子三公珠宝拱璧驷马根本没放眼里,所要的就是“道”,你拿这个来换都不要。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注解是“好欲虽微,争尚为之。”你只要好这个欲,就会争先恐后地想要爬上去。“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你难得的货虽然很少,但贪盗还是来了,谁惹的麻烦?你自己。“复众人之所过”,都是过分用什么?过分用聪明、过分用技巧和计谋,这就是人的欲。修道的人不这样, “为学是日益,为道日损”,为道要日损,所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就叫做“学不学”。所以圣人就是告诉人以“学不学”来恢复人的本来。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知道世人已经远离正道了,但是圣人并不是说把人愣扭回来,北方人说驴不喝水强按头,它不喝的,必须要顺其自然来辅佐他。所以我们佛家要用四摄法,引诱他,让他返璞归真,回到本原。不要强加作为,否则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第六十五章

 

今天讲第六十五章,这一章是专门讨论以道来治国的好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注: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道是天下的至贵,比什么金银珠宝财富都宝贵,因为道没有人能抢走。一个治国的领袖,不是要让老百姓都变得聪明,而是让他们变得愚蠢,这一章是自古以来就被讨论得非常多,大家觉得老子谈的是愚民政策,其实并非如此。

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着天的,顺着自然的道理,而不是强加人为进去。因为你强加人为常常会掺杂你的私意。老子不是提倡愚民政策,古时候真正会治国家的人,不是让老百姓变得聪明,而是让他们不要太聪明,我们看小注,不要让老百姓那么聪明,因为一个人聪明了以后,机巧欺诈都来了,反而把原来的朴实本色遮盖了。

“愚谓无知守真”,愚就是你有点无知无识,于是你才真正守着这个真。”顺自然也”,守真的话你就顺着自然了,不强违自然。“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把原来的朴实都遮蔽了。所以我们古时候“日出而做,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我早上起来了就赶紧去做工,晚上太阳下去了我就赶紧休息,饿了种田,渴了挖个井,政治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都是自己在那儿弄,这是非常朴实的。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注: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老子之所谓愚,是为的让人民不要太多的智慧。王弼解说,在上主政的人,专门拿巧诈计谋来治理人民,老百姓怎么对付你啊?老百姓也用巧诈智慧来对付你。而且当政的就这几个人,没有老百姓聪明。你法令如毛,老百姓就想尽了办法可以钻空隙。老百姓绝不会安分守己,一定要行险徼幸,这是儒家的说法。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我们常常说我们图个徼幸,也许可能的,来冒个险。在上头的花言巧语,这样当政的人一旦被老百姓识破,老百姓就会比你更狡猾,智巧比你更多。

智慧是什么?分别心。当亚当夏娃一吃了这个智慧果以后,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天下就大乱。当你有了分别心,就有了是非心,有了是非心就有了爱憎心,于是我们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在取舍爱憎中间造孽,所有的是非烦恼就是在这儿出来的,纷乱就起来了。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聪明很容易,糊涂好难啊,装糊涂就更难了。

当你用智巧来治老百姓的话,老百姓比你还会智,所以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智慧太多了。

注解说“多智巧诈,故难治也”,因为聪明人都不安分的,一定想了很多欺诈的方法,所以很难治。所以以智治国,巧智以多太聪明的,欺诈就多了,欺诈多了以后,上下没有一个人完全坦诚相见。

人家问孔子,他说立国最要紧的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个最要紧的条件,给老百姓吃饱,给老百姓安全,让老百姓信服你,有这三样国家就治好了。不得已必须去一样,去兵;再不得已再去一样,去食;老百姓没东西吃都没关系,但是民无信不利,老百姓不相信你的话,国家就完了。

这样,在位者不能够以诚相见,发布多少命令老百姓都不会不理你,专门投机取巧,阳奉阴违。上下无所不用其极。“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你要拿智巧来治理国家,你就是害国家,跟贼一样。

“智,犹治也”,这个智慧的智就是等于治理的治,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你拿智慧来治国,就是害这个国家,“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人民难治因为太多智慧了。

“当务塞兑闭门”,这是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少说话,凡是向外流的东西尽量不要,我们的心也是不停地向外奔驰,把这个门关上。道家认为说话非常伤气。“令无知无欲”,让他不知道这个,然后他就没有欲念。人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就跟我们太太小姐们一样的,我们满厨子的衣服,只要在外头的铺子一走心就动了为什么让他无知无欲呢?你见到可欲你就心动了,心一动就乱了。让老百姓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你千万不要用智慧,这样做的话把民的邪心激发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上头只要喜好这样东西,老百姓更有过之无不及。

“复以巧术防民之伪”,在上的人不要以智跟术来对付老百姓的邪心,老百姓心里已经动了,你再用巧妙的方法来防老百姓做假;“民知其术”,老百姓知道你用什么技巧;“防随而避之”,于是他也知道你怎么防备,你出什么招,你有什么点子,他就有什么招回你,都把你定的法令全都躲避了;于是“思惟密巧”,当政的人想出更多的方法把这个法令更秘,定的条例更巧;“奸伪益滋”,作奸犯科做假的越来越多。你方法越多,他们做的坏事就更厉害;“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你拿智慧来治国,就跟贼一样的,你把国家完全弄坏了。

你要拿智慧来治人民,老百姓也会拿智慧来应付你,于是上下也用智慧,在上者用智慧是为了要怎么克制老百姓,老百姓反过来就是用智慧得到好处,上下互相的伤害。

这个智是妄做聪明,自以为是,这是虚伪的,假的,不实的,私智。这样,所有的法律纪律伦常都没有人遵守了。所以孔子说,我们可以没有国防,甚至于没有吃的,但是不可以政府没有信用。真正治民的头一个就是要立信,立信用比什么都要紧。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你不拿智慧来治国,这是国家的福气啊。不以智治国,完全是公平的,是正当的,老百姓就安其所有了。在上面的人做表率,非常朴素、俭省、爱惜武力、爱惜人力,老百姓的狡猾的技巧的都没有了。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注: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则而不可费,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知此两者,亦稽式”,这个稽字有些地方写成“楷”字,稽的意思就是相同,也许是古时候这两个字很相象。

以智治国是国家之贼,不以智治国是国家之福。你知道这两个东西,弊病跟利益都明白了,明白的话就是治国的楷模,治国的法则,也是治国的标准。

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是好人,就跟着学,这个是坏人,因为看着他,我心里头照了镜子,很讨厌他,就会学做坏人。结果好人和坏人都变成老师了,所以说“知此两者,亦楷式”,你只要知道这两个,以智治国有多么大的毛病,不以智治国有多么大的福气,这两个知道的话就跟孔子择师似的,用智跟不用智两个都成了我的楷模了。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这是说你知道了以后,这个玄妙到不可以言说的德行,只能够意会,没办法言传,说不出来。玄德只有真正最大的智慧最聪明的人才能体会到。

“玄德深矣,远矣”,这个玄德很深很远,“与物反矣”,这个玄德这么深这么远,不是浅薄的人、急功近利的人所能够了之的,能够这么做反而跟世俗相反了。我们现在干什么都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就登天。而玄德深矣远矣,必须从前头一步一步慢慢走。

“稽,同也”,就是相同的,你要知道这两个都是相同的,都可以做你的模范。“古今之所同则而不可费”,老子、孔子、释伽牟尼为什么经历了两千六百年,现在还在说,因为他们说的是原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这个理变不了。古时候是如此,现在也是这样。“则不可费”,不能够废掉的。

“与物反矣”,跟世间的世俗完全相反。因为跟世俗相反,才很少人能了解多多深厚多远多大。知道了这个以后,自然返璞归真。“然后乃至大顺”,知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顺自然的,这样的顺自然就叫做大顺。“乃至于大顺”,是能够达至无所不顺的地步,什么都顺,这就叫做大顺。

世间上读老子的都看了头一句,没有看末句,以为老子是愚民政策,为了什么?为了帮帝王的忙,让老百姓都笨一点,于是帝王就可以治理了,不是的。主要是对于最末一句没有懂。

 

第六十六章

 

上一次讲到六十五章,这一章是说所谓愚民政策。人家批评老子批评得很厉害就是因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其实,不只是老子说,连孔子也说老百姓知道太多了就出问题。治国是如此,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即修道也要用愚的办法。为什么呢?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好比说我们在打坐,打到无我,无人,无物,随着连“忘”都要忘掉。当你们打坐打到很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存在,也也不知道外头的存在,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就叫“致虚极”。所以修行也是要愚的。假设太聪明的话,就做不到这一点。

六十六章也是跟六十五章一样的,还是说怎么治民。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一个大政治家能把众人的事、老百姓的前途都安排的很好,自己不掺杂一点私心。而真正的政治家要把人民治理好,首先要“言下”,说话要客气,不可以吹牛皮的。你若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的话,就只能汇合那么点水。江海不择细流,什么小水臭水脏水都接受,才能成其大。在此可以说只有两个国家可以吹这个牛皮,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美国如果不能接纳外国移民,那能成为现在的泱泱大国?中国之所以大,就是因为能够融合各种民族。尽管历史上曾经被野蛮民族征服,最后还是它们被我们所同化。譬如犹太族,他们是最难同化的,但是在河南也都跟中国人同化了,没有犹太村,也没有犹太教。“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就是因为能其“善下之”,这个“善”字在道德经里都表示“能”的意思。因为它“大”,方能容;也是因为它“居下”,才能容;反之,因为他“能容”,才能大。老子常常说,“上善若水”,最了不起的、最高者的应该跟水一样。江海居下,自下,能下,这就是“善下”。因为能“下”,所以百川都归到它那大江大海里去了。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百谷王”。王是什么?王是首领、领袖,这个概念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中国很反对霸道,都提倡王道。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绝不自己夸自己,也不自尊,也不自大;最要紧不自私,一切为公;自奉非常之俭,待人非常之厚。“王”的意思就是以德服人,于是天下的人近悦远来,与你近的人愿意跟你接近,远的人都来依附,这才真正是“王道”。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有人又说老子这个权术用的太大了,他要做领袖,要在人民之上,采用说话谦虚的策略。古时候我们中国人读书,有“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说。

为什么要做良相?你真要做这么大的官吗?不是的,因为你的位子越高,人家看你看得越清楚,然后你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表率。良相是治国;而假若你不能治民,就宁可做一个好的大夫。不能把老百姓的日子治得很好,那么至少老百姓生病的时候,你能给他治治病。真正古时候的读书人,是以天下为已任的。而你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出言谦下,你谦虚怎么表示,先用言语表示。所以看古时候的人,皇帝自己称什么?称孤道寡,孤家寡人,我是孤,孤鄙。寡人,寡德之人。现在大家都在谈民主,事实上最早提倡民主的是中国人。无论是儒家,无论是道家,可以说这个民主的思想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正的做领袖的人,如果处处争先,大家并不会欣赏他。只有退后,不自以为贵,不自以为有学问、能干、聪明,虚心接受一切人的建议,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能够这么做,才是善下,才能把众人的智慧和能力合在一起,集思广益。这样天下的智慧天下的能干,都可以为你所用了。这个所用不是自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集合这么多人的能力和智慧来更好地治天下。这样的力量就非常强大了,于是“天下莫能与之争”。谁会跟你争呢?

要上民,必以言下之,你要先民,必以身后之,以身作则,我绝不争先恐后,绝不争出风头,绝不争着要表现自己。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圣人处上,老百姓高高在上,老百姓不觉得这个负担很沉重。

“处前而民不害”,他站在我们的前头做我们的领袖,老百姓不感到受伤害。领子袖子是最要紧的,我们能把衣服提起来关键的就是抓住领子和袖子。这不是说领子袖子最高,因为真正要紧的是衣服本身,而老百姓就是衣服本身。领子不是最尊贵的,但它一定居于衣服最关键的部位,正如领导的人一定位居人前。领导虽居人前,但要记得必须要身在人后。很多人批评老子,说老子善用权术。其实他的本意并非如此。老子非常懂得心理学,他处上而人民不觉其重,因为圣人没有私欲。饮食居士车马这些东西,他都不大在乎,他位居人前并非为了自己要盖个大房子或是为自己做什么事。这样的领袖给人民加的税也不多,他对于物质不重视,不会把自己的私欲加在大家人的身上,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负担一点儿都不重。

于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在上的人喜欢这样,在下面的老百姓比你还要过分,为的是投其所好。如果领袖自己不重物质,让天下人觉得负担太重,那么老百姓也会以此为风尚了;如果领袖欲望很重,底下人就会效法,他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只好偷、抢、绑票,无所不为无恶不作,这样老百姓就会受不了。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鱼不要老搅合它,搅合以后就变成一堆烂泥了,什么都没有了,最要紧不要扰民,不要法令如毛。你法令定了多,老百姓就在毛缝里头钻,这样是引导老百姓虚伪造假投机取巧。比如刘邦,他比项羽先进咸阳,本来楚王已经说了,先入咸阳者就做王。刘邦入关以后,就约法三章,只有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十分简单。而秦始皇则法令如毛,以为自己的皇位能传千秋万代呢,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刘邦的对手项羽也是文武都了不起,刘邦只是个大混混,结果汉朝的天下维持了四百年,项羽最后乌江自刎,他说是天亡我也,哪是天亡他?是他自己做了扰民伤民的事。老百姓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吃饱穿暖,能够安居乐业。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领袖在上,老百姓不觉得你做的让他们觉得负担太重;领袖处前,老百姓没有觉得你把他们的钱花得太多,。人民如果觉得你没有给他什么害处,全天下都会愿意推你坐在上头。不想纣王一样,老百姓个个盼着他快些死。所谓“千夫所指”,一千个人拿手指指着就盼着你早点死,为什么?因为你给老百姓太大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所以后人说,“自下则人必上之,自后则人必先之,”你自己在下,人家一定把你推上去,你自己退后,人家一定要把你推上前去。争先恐后的话,跟你争的人很多,你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反而不争上,也不争先,就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夺得有对象,得有比较才叫争。如果我什么都不争,既不求知名度,也不要多赚钱,既不要什么权威,也不稀罕什么珍稀物品,就没什么可争的,也没有人能跟我争什么了。好比孙中山先生,当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定要做总统,那时候孙中山就让位给他。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以后,觉得不过瘾,又想做终身大总统,还不过瘾,终于要做皇帝,可怜只做了81 天皇帝,就不得不在民怨沸腾中宣布退位,退位没多少天,就一气而亡。而孙中山呢,虽没做几天临时大总统,可到现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中山路,中山陵。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你不要忧虑没有权位,你真正当位的话能够站得住吗?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你不要说人家不知道我,关键是你有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人家知道。所谓实至名归,就是你真正有东西的话,名声就自然来了。后来的道家修行也是从这里悟出东西来的。我们打坐的时候如果说头非常胀,这说明不对。应该往下,真正发热是从丹田发热,真正命根子在哪里?在海底,都是下面,犹如万川都归于大江大海,我们周身的力量周身的根本都在下面。也就是根据这个,道家的修行就注意到真正发动一切所有的气也跟江海一样要居下,这才是真的。道家所谓的真正的“大周天”,说的就是完全从脚板心出来的气才是真正的气。

 

第六十七章

 

我曾经在慈济讲过三大三宝,一提三宝我们就会想起佛法僧来了,其实并不相同。儒家有三宝智仁勇,老子的三宝慈俭谦。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个“肖”是“相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说我提出这个道太大了,大到人家赶不上,人家够不到,认为太高了,似乎我跟世间有形状的有形象的万物都不相像。”事实上我们知道,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结果老子把孔子骂了一顿。老子说:“提倡你问的那些东西的人的骨头都朽烂了,你还问他干什么?你把你的矫情,把你的自以为是,都去掉就好了。”大家看看,孔子带着一堆弟子去向人家恭恭敬敬地请教,然后被人家骂成这样。孔子出来以后说, “鱼能够游,我可以拿网网它;鸟它飞,我可以拿箭射它;兽能走,我可以拿陷阱逮它。只有一个,——龙,我没有办法。”我们的《易经》里头有所谓“潜龙勿用”,它在底下的时候你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当飞龙在天的时候就不得了,所以中国把龙看得极其尊贵。所以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做龙。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老子自己说,“夫唯大,故似不肖”。意思是,“就是因为他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假设他是张三的话,他就不是李四了,他是花他就不是树了,他是鸟,他就不是走兽了,但是他什么都是,他什么又都不是,就是因为大,实在太大了,大到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着。孔子说“君子不器”,你假设是这个杯子的话,你就不是麦克风了。但是杯子也是它,麦克风也是它,所以人家问庄子,道是什么呀?庄子说“道在瓦砾”,在破砖头烂土里面。人家就说:“我不是问这个,请你再高一点。” 庄子说,“道在尿屎”。他说:“怎么越说越坏呢?你说高一点。”道在大便小便里头,为什么?道,无所不在,但是又没有一个是它,什么都是它。这是一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的一个东西,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你不能够拘泥它是某一个东西,它是某一个像。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个像跟他相像,这就是所谓“故似不肖”。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来描写它;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包含一切一切,不能够用什么名词来指称。老子说他是“强名曰道”,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其实不是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你只要说这个才是道,可以把这个当做道的话,就不是我所说的经常永恒不变的那个道了。我们没有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之所以勉强叫它“道”,因为总得要说它称呼它。但是老子也说了,“名可名,非常名”,你给它这个名字很糟糕,它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名字了。所以不得已,你不能够指称它,也没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形容。为什么?就因为它太大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如道真像某一个东西,那就很小、很小了。你说它像什么?你说它像太阳系?比起整个大千世界来,太阳系还是很小。所以说“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设真像的话,要像任何一个东西,早已经成为最小最小的固定的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了,这样的东西你就不能称它为大了。真正的道大就是因为它大,“夫为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最后那句我们断一下断句,“久矣其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其细久矣”,老早就变得很小、很小了,你怎么能说大道呢?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实我的“道”之所以能够大,因为我有三件宝贝,这三件宝贝我“持而保之”,拿着它,保护它,所以才能大。我这个“持”是谨谨慎慎的持着它,而且是守着它。真正的持守是我们反求诸己,不要问人家,不要向外头找,像我们打坐一样的。真正的打坐,都不是在外头找,都是反照自己。

“慈故能勇。”当你真正有大慈的话,你非常勇敢。老子所谓的“慈”不是妇人之慈,“勇”不是匹夫之勇。我觉得《汉书》对项羽的批评很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当然对于我们女人很不公平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女人常常容易姑息别人的错误。“匹夫之勇”是血气之勇,一冲动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老子所说的“勇”不是这样的。这个勇要真正的勇敢,好比说韩信,我们都知道韩信年轻的时候永远带着个剑,城里头的不良少年看他带着剑,认为他非常懦弱。于是少年就把腿一跨,对韩信说:“要么你从我腿底下爬过去,要么你就杀了我。”韩信如果冲动的话,一剑就把他杀了。但他没这么做,而是老老实实地从他胯下爬过去。你说他是勇还是懦?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非常重要,大器一定要大用,绝不跟这样一个人来斗生死。所以真正的勇不是世俗的匹夫之勇,用儒家孟子的话来说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我把天下众生这一切的东西视为已任,这才真正浩然。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你才真正能够勇。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你能够节,能够俭,能够爱费,凡是消费的东西都非常宝爱它,不乱花它,天下就不会缺乏东西了,此即所谓“故能广”。老子上次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提出了一个“啬”,现在又提出一个“俭”。“啬”就是爱惜物,爱惜自己的精神,对一切都加以爱惜。我们爱惜一张纸,不是惜财,这叫惜福。能够这样,不是小气,是我们能够惜物不浪费。俭省的话就可以有富裕了。有了富裕你就可以用到更广的地方。我们真正能够爱惜这些东西,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钱财、物品,才能够博施济众。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假设要领导老百姓的话,你自己必须言下身后,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你能够俭省又谦虚善下,你就能够领导人民,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不觉得你沉重,你越下人民凡越推崇你;你越靠后,人民越推先你。能够做到这些,我们才可以成为器长。“器长”就是领袖,也就是万物之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舍慈且勇”,且,犹取也。你现在没有慈,你可是非常勇敢。“舍俭且广”,你不是节俭,可是你要扩充。“舍后且先”,你没有说我自己要退居于后,而我是要拼命争先,所以死路一条,说的非常简单。因为慈你才真勇,这是大勇。因为俭才能够广,这是真正的广。我们节用而爱民,这才是真正能够广。在老子那个时代,他之所以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就是因为周氏的子弟们互相争夺杀伐,他实在看不过去,就跑到函谷关外那个刚刚兴起来的还没有文化的国家秦国,老死在那里。老子死的时候,在秦国他隐居了好多年,老人哭他就跟哭儿子一样,年轻人哭他就跟哭爸爸一样。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慈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善,他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见齐宣王时,说起他听到的一件事情: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牛而过,看见牛怕得打抖,宣王就说用羊来换牛吧。孟子说,别人都说你特小气,因为你把羊换了牛。齐宣王说:不会的,我们国家虽然小,哪儿会在乎一条牛啊。孟子说,这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的主张是“人性善”。凡是有慈心的人,你对于人非常慈,别人都知恩报恩的,对你心服口服,因此我们才说“仁者无敌”。真正一个人有仁心仁爱的人,是没有人能抵抗的。凭这个来打仗的话,一定稳操胜券。

因为大家同心协力,所以“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将要救助这个圣人,就会给他一个仁慈的心,仁慈的性,然后使他能够自助、自卫。天助自助者,你自己都不能够帮助自己,你怎么能够别人?所以在三宝中间,慈是最重要的,只有慈才能够法天之德。天地人三财,天在上,地在下,我们人在中间,要学天学地,才知道天地最大的德是生生不已。我们慈才能使人生,也可以说,天地的大德就是慈。我们能够以慈治国,能够以慈来处理事情,一定能够很勇敢,非常广大,天下都归顺你,领袖就做成了。我们能够这样的话就无往而不利,同时拿这个来修行的话,你就可以慈爱自身。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就是谈到兵法了。我刚讲老子的时候说,因为老子后来的诸子百家,像《孙子兵法》等等一切都源于老子,这里面接连三篇都是谈用兵之术。用兵之道也是要用“慈俭”,那么做人处事更应该注意,不可以轻薄。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七章的“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就已经谈到兵法了,这里接着讲。我刚讲老子的时候说,实际上老子后来的诸子百家,像《孙子兵法》等等一切都源于老子。这里面接连三章都是谈怎么用兵之术。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注: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

他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是不耀武扬威的。这个士是武士,是能够将帅的。

汉高祖曾经问韩信,你可以带多少人?他说: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汉高祖就问,“那我可以带多少人?”他说你可以带百把人。汉高祖当然很生气了,他说你多多益善,我只能带百把?韩信说我自己是将卒,你是将将。他这个答复很好,刘邦也很满意。韩信就是“卒之帅”。而真正了不起的人如刘邦,能够将将,能够做领袖上的领袖。之所以刘邦能够成为成为开国之君,而不是项羽,关键就是会用人,会用士,用“卒之帅”。

真正士者是武士,这个武士能够将帅的。“武,尚先陵人也”,他是要强盛过别人的。

我们看这个“武”字,“止戈为武”,底下一个止字,上面一个戈字,不要用兵器,不要动

粗的,这才叫武。所以真正的武——孙子说能够不战而胜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不打仗,不跟

人家动刀动枪的,却能把人打胜了,这才了不起;否则就算你自己胜了,你也受伤害了,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就是这个意思。

“善战者不怒”。王弼说“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要看人家先怎么出招,你绝不要先发动。不要先发脾气,真正善战者会打仗的人,心平气和,非常镇静,绝不发脾气,你只要一怒,就变成意气之争了,这个意气一用,就容易鲁莽从事,遭到失败的结局。个人都不可以意气用事,更何况你是一个国家的领袖。比如项羽斗不过刘邦了,于是把他的父亲、家里人都绑起来。对他说,“你不降我就把你的爸爸烹了,煮了。”刘邦说,“在楚怀王的时候,我们约为兄弟,那么我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你要把你的爸爸煮了的话,请你分我一碗汤喝喝。”项羽一点办法都没有。

诸葛亮跟司马懿斗也是一样。刘备死了以后,那时候诸葛亮急着要用兵,想让司马懿出兵迎战。司马懿想你远道而来,我以逸待劳,,绝不出战,跟你耗。于是诸葛亮就派了个人,做女人的装束,笑司马懿跟女人一样。司马懿若是发脾气的话,一出战就中了诸葛亮的计了。司马懿偏不理会,你笑我跟女人一样很懦弱,我就懦弱,结果诸葛亮也没办法。

任何敌人要想激怒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善战者不怒”,能够这么对付敌人的话,就永远是深沉的、安静的,能够静以治动。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注:不与争也。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

“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是不与争,真正可以打胜敌人,你不要跟他争。比如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是十几个人近不得身的,它完全是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每一个招数都是你来了,再把你的力量借来,用你的力量制你。真正懂武术的,都不会在别人出招前出手,你一动手,虚实人家都知道了,所以不轻易显示给人家,才能制服别人。

打仗也是一样。孙子的兵法就说真正善胜敌者是妙算,这个妙算就是你在朝廷之内先一步一步都算好了,敌人要怎么用,我就怎么对付,这样就可以打胜仗了。当刘邦得了天下以后,论功行赏,第一赏就赏萧何。这些将士们都不平,说他什么仗都没打过,我们受了这么多伤跟人家这么拼命打,怎么第一个你赏萧何呢?刘邦说:因为萧何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帷幄是帘子了,古时候大厅很大,为了保暖就一层一层地张起帷幄。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先在家里头算清楚,然后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尚用人者为之下”,我们要知道老子《道德经》连押韵都是非常注意。这个“下”念“hǔ”(音同虎)。古时候这个下字都读虎,要不然完全不押韵。假设是按古音读的话就都押韵了。“善用人者为之下”,我们真正会用人,不能有我在你上的意思。谁都不愿意居人之下,假设你自高自大,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我比谁都能干,真正聪明能干的人就不来了。假设你能够为人之下,人家就都愿意归顺你,这就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意思。

“是谓不争之德”,你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这都是不争。你不拿武来争,你的涵养就深了。你不拿怒气来争,进退就可以深沉了。跟人家不以与争,于是你的方法战略都很精密了,你不以自高自上来争的话,有智慧的人能干的人就都来归附了。用它打仗,用它治国,用它领导人民,无往而不利。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三字经里面很要紧的六个字。你谦虚得好处的是你,你要自满自得自高自傲的话,受伤害的也是你。好些人批评老子,说老的最会用权术,实际不是,老子最通达人性,他把人性都摸得十分准确。

“是谓用人之力。”王弼注解说“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你用人不能够把他抬的高高的,于是所有的力就不能为你用了。天下不善用人的人,自高自上自满自大,觉得他比谁都有学问,比谁都聪明,比谁都能干,结果就得不到可用之人。而你一个人的聪明绝对抵不上大家的聪明,你一个人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大家的能力,真正会用人的人四两拨千斤,借人的力来使力,来取胜。我们常说上等的人用老师,中等的人用朋友,下等的领导人只能用奴隶,围绕他周围的都是他奴隶,听他的话,整天歌功颂德他听着就高兴,于是这种人所用的都是奴才,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都离他而去了。

“是谓配天古之极”,你能够这样的话,是配天的自然之道,天是什么?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有所自,而有所然,这叫自然,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佛家所说的,无主宰非自然。这个自然是有自而有所然,有所自是因,而有所然是果。老子所说的自然真正就是说因果,你能够这样就可以说配了天之道,配了自然的道,你无为有所自是因,有所然是果,老子所说的自然其实就是说因果。你能够这样,可以说配了天之道,配了自然的道,无为而无不为了。

道德经这本书不只是告诉我们怎么治天下,怎么修道,也告诉我们怎么说话,甚至于告诉我们怎么打仗,所以后来的孙子兵法都是从老子这儿出来的。三教九流或者三教十家这里头多少家都是从老子里面出来的。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彼遂不止。

第六十九章又是谈用兵,这一个“用兵有言”,参照另外的本子,应该加几个字就比较说得通了,——“古之用兵者有言”,意思是“古时候用兵的人有这么一句话”。“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前面有“古之善为士者”,“古之善为道者”,连着几个,所以这里说“古之善用兵者”。

古之用兵者有言,说什么呢?“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发动攻击,启发战争。开始打仗的人,为主;不得以而战的,为客。因为打仗这个事情是凶事,战争所到的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年轻人没有经过战争,觉得生活太平淡了,打仗很好玩。像我们经过战争的人,从民国初年就生活在战争中,才知道战争的可怕。因为兵是凶事,不是吉事,逼不得已我们才来打仗,或者是为自卫,或者是为除暴——太暴虐了,你非得把它除掉不可,那都是为了自救,又是为了救人。好比说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大战美国是不得以而参加,第二次大战为什么美国原本早知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为什么还要跟日本谈和,因为美国没有办法先打仗,他必须要为客,你打了我才打你。所以等到日本珍珠港一攻击,举国节哀,哀兵必胜。真正会打仗的人,绝不首先攻击。日本人那时候看不起我们中国人,他说三个月就可以把支那事件解决了,绝没有想到我们抵抗了七年,为什么?因为哀兵必胜。所以美国也深深了解这个事情,等着挨揍,等着你来偷袭,他早知道了,因为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没有办法参战。

“不敢进寸而退尺”,战争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必须要谨慎,不可以轻易冒险。轻敌就一定会遭致失败的。你虽然是进寸,只进一寸,也要非常谨慎地来做这件事情,宁可退让一尺。好比这个剑锋来了,没有哪个傻瓜反到迎剑而上,你总是要躲开。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以静待动。美国波斯湾的战争为什么打得那么漂亮,它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你们都知道这句话吧,用孙子兵法,拿坡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巴黎被重重包围的时候,这个五尺一寸的小矮子,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了。在他行军的袋子里头永远有一本《孙子兵法》,当然是法文的了。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注: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五敌,执无兵”,按理说应该先是“执无兵”,然后才是“扔无敌”。大家把这个“执无兵”搁在“扔无敌”之上,因为这样句子才显得顺,同时也押韵。“行,谓行陈也”,打仗需要用阵势。比如大家就很称道诸葛亮的八阵图。我第一次经过长江的时候,到三峡就问导游,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们看得见他在那儿布的八阵图吗?他说不成,江水完全落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看见诸葛亮布的阵,江水涨的时候就看不见。打仗的人都得要知道,你用兵是一字长蛇阵,还是做前锋冲他的前左边还是右边,古时候用兵都要讲这些东西。

各家的注解对这四句话都根据老子的仁慈来解,皆因为谦虚忍耐处下的缘故,所以不得以而用兵,不敢为主,不敢进寸,这实在非常迂。我们都知道老子主张“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你治国要用正道,打仗完全要出奇制胜,哪有说打仗还要讲道理的,打仗讲的都是权术。正所谓“兵不厌诈”。上一章已经列出来用兵的道是什么了:要不武,不怒,不与,这些东西不能用仁慈;也不是说自后自下来谦虚,都不是的。

行不行都是能,都是告诉你怎么能,你不能要表示能,像淝水之战,东晋根本是不能,但是他之所以最终打得这么漂亮,就是不能而使之能。美国在波斯湾一战,海军列了队,伊拉克都以为是海军来进攻了,但是陆军却从旁边攻进去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以奇以诈。如果说要规规矩矩的,要守信用,这个仗就没法打了。

“扔无敌”,扔就是“就”。你绝不要轻易地去就敌人那个风,他正冲过来了,你别去迎他,这就叫扔无敌。

我们看注:“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不是这样的,怎么打仗还用仁慈呢,不会的。“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王弼这个解释有点迂,不是这样的,真正打仗不要讲这些。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真正打仗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你既不自知,又不知敌,这就是轻敌。日本为什么败?日本几天就把香港打下来,偷袭珍珠港又伤了美国那么多的船,在其他国家也都是如此,它很快把整个的亚洲全都占领。于是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结果怎样?祸莫过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是“吾有三宝”的“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你能够勇是因为慈,你轻敌的话就是舍慈且勇,一定会打败仗。慈是为了除暴才能够勇;俭是善用军备所以才能广,才能够知道怎么样部署好,才能够真正不浪费人力兵力;不敢为先,就是为客,不做主动者。假设舍了慈而勇敢,舍了俭弄的跟广,舍了后且先,就殆矣,就是自取灭亡。这正是每一个兵败如山倒的人的真是写照。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人家来打你,你来抗争,是不得以而战。这种情况都是属于“抗兵相加”,是你来侵略我来抵抗,所以才说哀兵必胜。为什么我们抗战七年丢了那么多地方,死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能取得胜利?这正是举国皆哀,哀者胜矣,你只有哀才能胜。我们把王弼注解里面的句子断一断,“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因为你有这几样,天下才没有人能打得过你,能抵抗得了你。因为你是哀兵,因为你慈,不忍心;因为你谦下,知道怎么样不敢为先而为客,不是要争强取胜,无敌于天下;是不得已而战,才终于到了没有人能够抵抗你的地方。“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你认为天底下没有人打得过你了,这才是大祸患。祸莫大于轻敌,你这一轻敌,三宝就没有了,宝,就是三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抗是举,我举起兵来,为什么?我要来抗议。加,当也,来抵挡这些东西。当我们举国敌忾同仇的时候,我们大家真是跟一家人一样,不会趋利避害,这样对抗敌人的话,“故必胜”,一定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东西非常容易知道,也非常容易做到。好比前面所说的,你不必出大门口,也不必从窗户往外看,就知道天下的事情。我们过去常说,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你要怎么做呢?很简单,“不为”,就是不掺加你的私欲你的私利,只是顺应自然。现在美国、台湾都是向右边走,到了香港、欧洲都到左边走,你只要知道就成了。你知道我到这儿的话开车靠右边走,到了欧洲、香港要靠左边走,很简单,就是这样的道。这些事情是完全合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没有理。一件事情发生,一个物件的形成都有它的理,就是因果。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这一个事情成了,之所以做成,一定是先有理,才有事成。假设这个理不能够成事的话,这个理根本不会存在。我们心里头想了,这是心里头想的理,然后去做就成了事。同时,老子说没有一个事情不是“道”,所以知道它不是非常困难事。因此最高的最普通的都在这儿,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他说我的话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们把底下的王弼注断个句。“可不出户”,你不必出大门;“窥牗”,不必从窗户往外看;“而知”,你不出户,不窥牗,门户你都不必出去,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你只要加一点私欲这就是“有为”,孔子也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个“毋”,是说不要把自己的私欲掺杂进来,为自己打算的,这一有打算的话就不是原来的本体了。“无为而成”,就是不必加个人的东西,只是顺其自然。“故曰甚易行也”,所以很容易做到。“惑于躁欲”,我们迷惑在什么地方?“躁”,我们想要快。然后“欲”,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永远不会满足的。惑于躁,惑于欲是指又急躁,又贪多。“故曰,莫之能知也”,所以不知道老子说些什么东西。“迷于荣利”,利是实在的利,荣是虚荣。“故曰,莫之能行也。”我们一到这个关头,就因为害怕没有好处或不能出名而放弃,结果什么也做不到。要知道,不是道远人,不是道离我们很远,非常高,是我们人远道。孔子也说,“仁远乎哉?”孔子最爱谈仁了,仁远吗?不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要仁,仁就来了。这个道远人吗?不是的,是我们远道。我们迷什么呢?迷于利,迷于欲,所以道跟我们所要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天下的人都说,老子你说的东西太深了,什么东西都不像。

老子把人分成三等,最高明的人,最聪明的人和最勤快的人。“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闲的时候就修修,忙的时候就丢丢,所以或存或亡。“下士文道大笑之”,老子最后加了一个结语写的很妙,“不笑不足以为道”,假设没有人来笑的话,这就不能成为道了。那种根基不好的人,或者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会笑,他们会认为讲这些东西,跟实用有什么关系,所以说“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样,天下这样一个平坦的易知的东西,反而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注:宗,万物之宗也。君,万物之主也。他说“言有宗,事有君”。

王弼的注是,“宗,万物之宗也”,我们常说祖宗,就是宗的根本。说一句话出来都有宗,宗旨就是你主要的根本的意思。所以说“言有宗”,找出根本来,知道本愿是什么,这样的话才言之有物。儒家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要多说话,一说出话来就该切题,这就必须言有宗才成。“事有君”,君是主,主是什么呢?就是根据,主张。我们做这件事情都有根据,所以非常容易做。这个宗跟这个君都指的是道。

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注: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王弼注为,“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因为一句话说出来都有它的根据,一件事做出来都有它的主张,真正有知的人不得不知之,而大家不知道,是因为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你们不能够知道,就是老子的这些东西让大家觉得深得不得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一看见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一听好听的音乐我们也都喜欢,我们的感觉知觉全围着六根的欲望转。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很容易知道,也很容易做到。其实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争的就是名跟利。我们整日追逐的是名跟利,不知道道是完全依照自然的理,所以不知道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前头也说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一样的,所谓大道开始也是有个母亲,我们先知道母亲,然后了解她的儿子。我们都天天在吃饭,天天在睡眠,天天在走路,其实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走路会想,我们先迈右脚还是左脚,我们是迈出左脚是先摆左手还是先摆右手?不必啊,自然而然就做了,我们从来也没觉得,这就是“道”。为什么我们迈左脚的时候一定右边向前,身体自然平衡,许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知道。为什么要头发?因为头颅非常娇气。为什么有眉毛?流的汗可以从两便淌而不必落到眼睛里,就这么简单。

所以老子的东西是曲高和寡的。举一个楚国宋玉的故事,他跟屈原差不多同时,也是楚国人。有人毁谤他,楚王就把他叫来了,说人家都批评你好色、骄傲。宋玉就说,我东边的街坊有这么一个处子,美得不能再美了,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短,擦粉就太白,擦胭脂就太红。他说她就趴在墙上看我看了三年了,我都没动心。那个人找了一个破破烂烂很丑的女人就当做宝贝似的,还说我好色,我才不好色呢!楚王就问: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你呢?宋玉说曲高和寡啊!他说下里巴人这种流行歌曲一唱,国里头和的人有几千,等到一唱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能够跟他唱和的只有几个人,为什么?曲调越高,和的人越少。我们常说的“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无匹,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

对于“道”,假设他不笑倒不算“道”了。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底下的注解说“唯深故知者希也”,因为他深,所以知道他的就少了。“知我益希,我亦无匹”,知道我的人越少,越没有人能够跟我相比。“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所以才说知道我的人少,则是效法,依照我做的,贵也是稀少,少才能贵。所以上士非常少,下士非常之多。“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被褐,褐不是好的衣服,然而虽然外头穿的衣服普普通通,里头却怀着宝玉。这个玉是最宝贵的,就是老子的三宝,“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怀有三宝,慈俭谦,就凭这三样东西能够勇,能够广,能够为器长,所以可以妙用无穷。你只要有这三样东西,你做领袖,你做属员,无往而不利。

虽然他这样的三宝都有,但他跟一般人说我怀了一个玉,却不一定会被相信。连城璧的故事就是这样。有个叫卞和的人找到一块没有雕琢的玉,于是就献给王。可是玉匠检查了说不是块玉,是块石头。王说你欺骗君上就把他的左腿砍掉。第二个王即位了,卞和又说这是块了不起的玉,玉匠一看,还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王把他的右腿又砍掉。第三个王即位,他爬着去了,把这个献给王,他说请你看看,我两条腿都被前两个君主砍掉了,但是它确实是块好玉。这个王就让玉匠打开一看不得了,果然是块宝玉。这块玉我们后来就叫和氏璧。玉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孔子虽然有了这么好的宝贝,但还是“和其光,同其尘”,仍然谦虚自处,绝不自夸,就跟平常穿着粗布衣服的人一样。世上“则我者很贵”,效法我的人很少,因为大家以为他跟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他身里头有这样的宝贝,所以仿效他的也就很少。于是,大道难行,很难施行.唯有把我知道的好东西藏起来,跟普通人一样,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来表示我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的。

我们再看看注解,“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为什么人家不知道他是圣人?老子那时候只是周朝管档案的,就是等于管资料的,看见周朝的自己骨肉相残杀,他就离开周走了。到他要出函谷关时,把关的人一看,就看到“紫气东来”,——这个人是会看气的。他一看气,他说不得了,有一股紫气从东边来了,一定有了不起的人来。于是看见老子骑着青牛慢慢过来了,他把老子留下来,对他说:不成,你不能就这么走。你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就这样写了五千多字,就是这本《道德经》。写完了这本书后就放老子出了关。

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五千字从古到现在有几千家注解,甚至其中的一个字用一万字来解释。在国外,除了圣经以外,老子的《道德经》是翻译最多的一个。

“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跟一般人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就这么个老子,穿得普普通通的,也没有耀武扬威,也没有自我宣传,也不打知名度,谁知道他是圣人呢?“怀玉而不渝”,渝什么意思呢?就是满出来了。一个人假设觉得自己学问非常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就会容易炫耀。但是老子怎么样呢?他怀玉而不渝,一点都不自满。“故难知而为贵也”,所以这才叫稀少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