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敢的心》没把历史当小妾没把观众当傻瓜

 上善竹林 2014-09-13

雷人的抗日传奇剧已成众矢之的,导演消费公众爱国情感的陈旧落后思维,已经赶不上日益理性的观众品味。那些将观众当傻子的雷人剧情,将抗日英雄描绘成神,将对手描绘得或奸诈狡猾,或形容猥琐、愚蠢不堪的安排,已经成为舆论笑柄。把鬼子描绘得既坏又蠢更无能,等于在打自己的耳光:我们的英雄那么英勇神武,对付那么不堪一击的鬼子,干嘛那么艰苦地打了八年的抗战?自从小学毕业后,基本就没看过抗日剧,不过最近热播的抗日传奇大戏《勇敢的心》挺能勾引观众,不乏人性和历史的复杂。郭靖宇导演没把人物脸谱化,没把历史当成随意涂抹的小姑娘,更没把观众当成傻瓜。没有雷人,只有感人和动人。


《勇敢的心》在歌颂主人翁霍啸林勇敢刚毅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并不避讳男主霍啸林的懦弱、痞子作风和大男子主义,就像《亮剑》在勾画李云龙时一点没掩饰他身上那些明显的缺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反派角色赵舒城也一反过去非黑即白的春秋笔法。赵舒城年轻时满腔热血,带头反对父亲赵金虎横征暴敛,中年沦为日本傀儡,身负家仇国恨,内心善恶交织。你说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抗日剧、谍战剧等类型剧宣传意味极强,这种过于生硬、意图明显并且反常识的宣传,常倒了观众的胃口。从文革前的红色经典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到如今为通过审查的抗日或国共斗争题材影视剧,英雄往往高大化,敌人则小丑化。成王败寇的逻辑之下,容不得英雄有半点缺点和弱点。近年来抗日剧的雷人情节更是登峰造极,英雄手撕鬼子步枪击落战机令人瞠目结舌。


需要保持政治正确,但不必要天马行空曲意逢迎。《勇敢的心》的政治正确毋庸置疑。主人公霍啸林正是受到韩亲仁等共产党人的感召,才从打码头的地头蛇变成扛起抗日大旗的民族英雄。能在诸多限制的情况下,摒弃高大全,还人物之丰满血肉,才见导演的真功夫。而这正是《勇敢的心》感染人心之处。屏幕里首先是一个人,才会感染同为人的观众,抵达他们的内心。这也正是《勇敢的心》能完胜那些雷剧而创暑期收视传奇的原因。


能够感觉到导演对那些雷人抗日剧的抵触,尝试在这部剧中还英雄以血肉之躯。霍啸林骄傲自大,自诩“文韬武略,天下第一”,在汉口为争夺码头杀人不少,明明与女主角梅小姐两情相悦,却屡屡纳妾,如愿以偿与女主结合后又欲抛弃妻妾,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痞子。但英雄有痞子之意气,痞子也会获得英雄的豪气。


国共博弈中的反动派总是奸诈狡猾,搜刮民脂民膏;抗日战争中的鬼子总是一顶狗皮帽,两撇八字胡,进村就找花姑娘。神化英雄和丑化敌方,这种幼稚化的审美品味也只能滋养无脑愤青的快感了。《勇》的反派角色赵舒城有多重身份:热血青年、北伐英雄、国民党军官、汉奸,他是善是恶,很难一言以蔽之,这种谨慎处理正是对历史的尊重。


不管是政治宣传还是影视传播,公式化、脸谱化、符号化的高大全形象已经开始失效。受众需要多一些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回归多一分理性和人性。近年来两部电影,《鬼子来了》和《南京南京》,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们触碰了两个很少人敢于触碰的话题,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日本侵略者的人性。人性与历史何等复杂。越是触碰这些题材,就越需要谨慎、敬畏,不要在对政治正确的曲意逢迎中,意淫出一个完美的英雄和想象中的胜利中国。


这部剧让人很容易想起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讲述苏格兰民族英雄传奇故事的电影《勇敢的心》。郭导演选择这个名字,或许也是想表达他对拥有一颗勇敢的心的民族英雄的理解。很多观众都说这部大戏传递了真正触动人心的正能量,确实如此,如今“正能量”这个词泛滥成灾,甚至到了让人恶心的地步。真正的正能量,不是无视观众智商的生硬塑造和刻意美化,正视人性的复杂、现实的幽暗和历史的真实,在跌宕起伏的多重冲突中凸显民族大义。正能量不是导演强塞给观众的一个结论,而是让观众自己感受的一个过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