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的自信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7-05 发布于北京

写过几篇有关日本的文章,被一些人称为“媚日”或“精日”。其实,这已经成了这些人的标准思维,比如你要写一篇肯定美国某方面的文章,那就是“舔美”,总之,只要说别人好就不行。

这些人其实很可怜,让人感觉可怜的地方就是高傲下的自卑,或者说自卑已经入骨,所以特别的敏感。

之前看到一篇写中国抗日电影《八百》在日本放映的文章,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也让这些张口闭口给人扣帽子的人学一下,什么才是自信。

一个人的高贵来自他的自信,一个国家也是。而支撑高贵的,其实就是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解,让自己的精神高贵,需要的是走在大多数人前面的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肯定。

我们先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一部日本电影,拍的是他在中国某次战役的胜利,我们会引入吗?引入会不被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些已经不需要我们担心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在日本也是被彻底否定的,虽然日本也有人企图美化那段历史,但主流是否定的。所以明目张胆去翻案的电影,日本人也不会去拍。

当然,我们也会说,我们拍的是抗战,是日本人自己都谴责的历史,这有什么不好接受的呢?可如果日本人拍一部甲午战争打败北洋水师的电影,我们会引入吗?我想答案也是肯定的。虽然这段历史谁胜谁败,没有异议,但从民族感情来说,国人肯定不愿接受。

后来,2021年秋天《八百》在日本上映了。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方制作的电影海报:

文章说:海报的主画面基本沿用了中国版海报,不过从海报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发行方并没有将电影名直译为《八佰》(“八佰”二字其实在日语里可以用汉字表示)………。虽然音译“EightHundred”也是800的意思,但由于是从英文音译而来,显得更洋气,有好莱坞大片的感觉,日本观众更吃这一套。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日文副标题:战场的英雄们。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一部讲中日交战的电影,而日本发行方居然称中国士兵是“战场英雄”,那日本士兵是啥呢?难怪中国网友看后直呼“耿直”,也担心这部电影因为这个译名被禁,或是被日本右翼抵制;同时也担心日本发行方会被日本网民大骂“屁股歪”,或是被骂“日奸”。

从作者的文章不难看出,海报的内容基本就抄我们的内容,我们把自己的士兵称“战场英雄”,日本人也一样叫“战场英雄”。怪不得作者要说,“那日本士兵是啥呢?”这说明日本方也觉得日本士兵就是侵略者,就是暴徒,就不可能称得上英雄。

日本也有很强的民粹势力,所以电影也怕受抵制,但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还没看到有抵制的迹象。

其实中国的抗日电影进入日本市场很早就有了,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

姜文的《鬼子来了》当然和后面的神剧不同,只不过拍得有点另类,但说他是抗日电影应该没有异议。由于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有自己的标准,这部很优秀的电影在国内居然被禁了五年。幸亏姜文的性子倔坚持不改,这部片子我们看到的时候还是他原来的样子。

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里,鬼子(日本人)是被漫画化了呢?这样的片子在国内禁了很久,但引入日本在日本放映却很受欢迎。

姜文的《鬼子来了》在日本卖出了好票房,居然达1.8亿到2.2人民币。如果我们对照一下重映的《战狼二》在国内的票房,可以说惨不忍睹。

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大多都是这样的,发展越落后的时候自尊性越强,发展越强大的时候,自信心越强。自尊性越强,总担心别人要伤害自己,所以保护的特别紧,甚至到了敏感的程度;自信心越强,对周边的反应接受度就会增加,也显出更多的宽容。

日本现在这代人,对文艺作品中的政治敏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关注的是艺术、是趣味,甚至是好玩。

这就不难理解我们的抗日神剧,不只是那些愤青看得过瘾,不少日本人也看得很开心。

两者的不同是,这边是有着强烈“爱国”情感的,那边是觉得特好玩,有着娱乐的趣味。

自尊过头了,就显出自卑;自信过头了,会显出松懈。不过我们还没有到自信的阶段,现在最重要的是从过分敏感的自卑中走出来。

超越别人,最重要的是越来理解,懂得包容,而不是仇恨,不是你死我活。

历史就在那,怎么总结,怎么对自己有利,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