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子没走

 昵称34770822 2016-11-17

本文共2898

需要8分钟

鬼子没走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大腕》《甲方乙方》等冯小刚系列,去电影院看了《驴得水》,《卡特教练》这样的豆瓣高分电影也看了几部,除了给《驴得水》写了影评,其他几部电影都没写。

一是最近太忙,分身乏术,另外就是感觉不太有必要。

比如《卡特教练》,说的是一个篮球教练不止教授篮球技战术,还希望高中的那些黑人孩子们能步入上层社会。在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样的视角非常值得一说。

最后还是没有写,总感觉有些东西就是说破大天也改变不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冷漠,于是批判冷漠,但冷漠的还是冷漠;我们都不希望阶级分化,但不同阶级正变得越来越平行。

《鬼子来了》不一样,这个必须写。

鬼子没走

从电影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又是一部抗日片。

抗日片这个叫法非常笼统,都是扛枪打仗,不同的抗日片实在是千差万别。有的抗日片是样板戏,唱红歌,比如各种以抗日领袖做题目的电视剧,有的是突出抗日战争中我军军人的品质、个人魅力,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抗日只是个皮囊,为的是通过审核。

总的来说,抗日片一直是从“过来人”的角度,以一种上帝视角来歌颂。主题也以我军军队、军人为主。这样的角度当然是政治正确的,但时间一长,铭记就变成了数歪嘴,千百遍也不会进入到人的心里去了。

《鬼子来了》正是跳出了这样的怪圈。整部电影没有一处落入俗套,总是在你以为“奥,后面应该是这样”的时候给你一个大耳帖子。

两小时十九分钟,没有一分钟敢怠慢。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说。

鬼子没走

鬼子没走

故事发生在抗日即将结束的时候,地点是河北省唐山市,没错,就是我的家乡。

导演姜文就是唐山人,整部电影,除了“日本子”,所有人都操一口流利的唐山话。

那种唐山话是我爷爷辈的人才说的,我这么大的孩子,能听懂,但是很多词都已经不说了。因为姜文是正经八百的唐山人,所以整部电影里的唐山话非常正宗,比《唐山大地震》里徐帆的唐山话好多了。

唐山话这东西,自带喜剧属性。除了韵调土得掉渣之外,说起来跟唱歌似的,尤其是几个人凑在一起聊点东家长西家短的东西,再配上表情,活脱一出舞台剧。

鬼子没走

主角是姜文饰演的马大三。

一天晚上,一个人拿枪顶着马大三的脑袋给他送来两个麻袋,里面装着两个人,让马大三帮忙看着,顺便帮着审审。

一个是日军军官花屋,一个是翻译官。

鬼子没走

说好的大年三十来取人,拿枪逼马大三的人没有出现。审也审了,马大三和整个挂甲台村的农民省吃俭用,养活着一个日本人,一个翻译。

转眼半年过去了,还是没人来领。村民也想杀了他们两个,谁也下不去手。最后,在花屋的提议之下,马大三把他们两个送回了日军据点。作为交换,日军提供两大车粮食作为回报,还立下了字据。

粮食送来了,也把村民送走了。

日军送粮食之后和村民大摆筵席,一度给人一种日本军队和中国农民其乐融融的感觉。结果还是日军翻脸,全村人除了马大三和他老婆,其他人都死了。

鬼子没走

鬼子没走

鬼子没走

鬼子没走

那天,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一天。

之后,马大三埋伏在日军战俘据点周围,找准了机会,冲进去杀了几个“日本子”。

马大三被国军抓起来,砍了头,行刑者是被马大三“伺候”了大半年的花屋。

鬼子没走

我说这部《鬼子来了》不一样,是因为在这2小时中,没有出现一个八路,连国军都是日本投降之后来受降的。和日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完全是唐山挂甲台村的农民们。

我想说,这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常态。

就算是外敌入侵,就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命悬一线,大部分人都还是做好自己的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没错,和日军正面抗争的是八路军,是国军,但对大多数在手机前刷来刷去的人来说,那个时代的农民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影片中的马大三是典型的中国农民,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缩影,他善良、淳朴、有点窝囊、小农思想。日本人欺负了自己八年,花屋还三番五次想逃走,然而村民决定让他去杀掉花屋的时候,他还是下不去手。

鬼子没走

我们把视角放大,纵观整个中华历史,底层的农民一直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被统治者的高压压迫出各种畸形的奇葩姿势,但只要自己还能保持平衡,家里还能勉强糊口,没有人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反抗,维护自己的权益。

习惯了奴才的身份,是给地主老财捧臭脚,还是给皇帝老儿磕头,再或者跪在“日本子”的刺刀下,这都不重要,只要日子过得去,白天当奴才,晚上给自己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机会,那就凑活活呗。毕竟,民族大义这样的词语也不能让庄稼丰收。

马大三知道当时的日本人就是一群魔鬼,手里的刺刀和枪炮从不认人。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日本人签下的契约,愿意用日本人换粮食,以求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更好地活下去。

鬼子没走

这样对吗?不对。

这样对吗?也对。

一直以来,大部分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传递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如果你是抗日时期的农民,你应该对日本人嫉恶如仇,看见一个“小日本”,就应该和他拼了,他把刺刀抵在自己脖子上,我们就应该吐一口吐沫在他脸上然后说“去你妈的老子不怕!”

你我都知道,这不现实,没人会这么干。

鬼子没走

除了马大三,我还想说说城里唱京东大鼓的那位艺人。

他是个配角,没有名字,三个镜头加在一起充其量一分钟时间。但他唱的两段京东大鼓和说的一句话却直插中国人的命门。

第一个镜头是日军还没投降的时候,艺人给日本军官唱大鼓,台词是“打是亲骂是爱,八格牙路我不见怪。”

鬼子没走

第二个镜头是日军投降,国军占领唐山之后。艺人唱的台词是“盟军是中英美苏,大国是我中华民族”

鬼子没走

第三个镜头是马大三被杀的时候。艺人说:多感人的故事啊,回去写个拿人的段子。(拿人就是吸引人的意思)

鬼子没走

只要没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死离别都是别人的事,都是自己“艺术创作”的素材,连“八格牙路”也他妈不见怪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弹丸岛国能够征服大半个中华的原因。

话又反过来说,那为什么日本人只征服了“大半个”中华呢?

看看马大三之后的表现就明白了。村里人都被杀了,家没了。马大三急眼了。他冲进日军战俘营,拿着斧子砍砍杀杀,哪怕最后人头落地。

鬼子没走

我和家里人吃饭的时候,有人说觉得现在的中国,如果日本人再入侵,就没有那么多英雄了。其实不一定,只要不再有后路,只要压迫狠到“八格牙路”也不得不见外了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马大三被砍头的时候,乡亲们都来看热闹。好像死的是一个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回家之后,他们会和家里做饭的老婆声情并茂地讲,那人脑袋掉地上之后,眼皮还会动,大眼睛滴流乱转,盯着那个行刑的日本人。

把马大三脖颈喷出的血就着大饼咸菜吃下肚。

鬼子没走

还有花屋,也很有趣。

这哪是人哪,明明是一只思想被控制了的狗。刚来到马大三这里时,他态度非常强硬,要自杀,要绝食而死。后来,马大三真的想找人来杀他的时候,吓得他屎都出来了。各种求饶,各种“我再也不敢了”。回到日军据点之后,他又牛逼了,觉得天皇是不可亵渎的,觉得日本人才是人,支那人只是畜生。行刑时,二话不说,砍了马大三的脑袋。

鬼子没走

鬼子没走

日本文化,向来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据说《菊与刀》不错,还没读过,但一种极端的心理变态已经在A片中暴露无遗了。

鬼子没走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列了提纲,把电影快进着又捋了一遍,光是截图就截了40多张。只希望把这篇文章写得深刻一点,有条理一点,不要把这样一部好电影写坏了。

最后写得还是没法让自己满意,所以,再一次推荐这部电影——《鬼子来了》,它告诉我们,鬼子从来都没走过,他们一直住在中国人的心里,住在日本人的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