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核心文化,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是人们长期创造积淀的产物。吴文化是吴地的区域文化,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吴文化是吴地的传统文化。 自吴王阖闾建城以来2500多年,以苏州城为中心的苏州地区,始终是吴地的核心地区,是吴文化发展演变的中心。因此苏州文化是整个吴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的部分,是吴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代表了吴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特征,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吴文化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核心,吴文化始终影响着苏州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也影响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吴文化涵盖了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成果,种类极其丰富多彩。吴歌、昆曲、评弹、吴语小说,是吴侬软语吴语文化;稻渔并重、船桥相望、小桥流水人家,是独特的水乡文化景观;精巧优良的众多手工工艺,曾经独步全国;相互影响的园林、盆景和书画艺术,名满天下;丰富的吴地民俗堪称人文景观的“聚宝盆”。
吴语是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苏州属于吴语区,苏州人所讲的方言称吴方言。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苏州话发音清丽软糯,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感,被形容为“吴侬软语”。 吴语还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有的已被普通话吸收。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末年周王派长子到江南无锡建都并“以歌养民”, 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从此吴歌这条灿烂的文化长河开始流淌至今。吴歌是中国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 明的特色。自古以来,通常是用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它的特点的,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昆曲,也称为“昆剧”, 发源于苏州昆山,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因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的美称。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荣登19个项目中的榜首。昆山腔始于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个支派,与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最早只是流行于吴中民间的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成为文人散曲吟唱的词曲音乐的主流,称为昆曲。戏曲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次将昆曲搬上舞台,由清唱成为戏剧。昆曲的著名剧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沈璟的《义侠记》等。另外还有一些经典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至今常演不衰。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盛行于江南一带,俗称“说书”,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苏州评弹,以它轻便灵活的形式、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入胜的内容而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在古代农耕社会时期,所有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物品,包括种地的农具,身上的穿戴,日常的用品,家具杂物等,都是靠手工做的。用手工制作的东西,除了材料本身的特质外,都含有制作者的手艺,通过代代相传流传下来的手艺,称为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既体现了人的智慧和技能,也蕴涵着制作者审美上的想像和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传统工艺是极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手所创造的财富,不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而精神财富的价值不仅更大,往往还保持得更久远。【苏绣奇葩】【怀袖雅物——苏扇】【桃花坞年画】【灯彩艺术】【苏州玉雕】【红木雕刻】【戏剧服装】【苏派盆景】【吴门医派】【苏派古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