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鳳洲雜編

 百城主人 2014-09-14

鳳洲雜編

【明】王世貞 撰

 

    鳳洲雜編一

  鳳洲雜編二

  鳳洲雜編三

  鳳洲雜編四

  鳳洲雜編五

  鳳洲雜編六

 

 

  ●鳳洲雜編一

  王世貞

 

  鳳陽

  南京

  北京

  偶於戶部覆疏見近來邊費之詳錄於此

  會典載番貨價值偶附記於此

  南京守備恊同參贊坐次

  考察之法

  御史言劉瑾奸黨

  御史復交奏

  有兼掌文武二印者

  太常翰林告改教授

  外任改翰林京秩

  翰林書散階于職下

  上幸妖妓

  櫛工皂隸至二三品

  一部二尚書管事

  元遺諸臣

  壬午諸臣

  用印之異

  賜夷狄姓名

  安南偽官見張輔所上表

  朝鮮使臣

 

  ○鳳陽

  國初欲都之不就今為中都留守司城周三十里門九正南曰洪武南之左曰南左甲第右曰前右甲第北之東曰北左甲第西曰後右甲第正東曰獨山東之左曰長春右曰朝陽正西曰塗山

  ○南京

  京城周四十六里門十三南曰正陽南之西曰通濟又西曰聚寶西南曰三山曰石城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曰金川曰鍾阜東曰朝陽西曰清凉西之北曰定淮曰儀鳳後鍾儀二門塞外城周百八十里門十六曰麒麟曰仙鶴曰姚坊曰高橋曰滄波曰雙橋曰夾岡曰上方曰鳳臺曰大馴象曰大安德曰小安德曰江東曰佛寧曰上元曰觀音

  ○北京

  京城四十里凡九門正南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德勝東之南曰朝陽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北曰西直

  ○偶於戶部覆疏見近來邊費之詳錄於此

  查邊錢糧原額二項民糧出自各省起運屯糧出自衞軍國初三分守城七分屯種歲入之後利尤無窮至如馬蒭亦止給採青收放所以其時隨在各足邊糧常勾防秋數支用直至正德末年通計各邊年例猶止銀四十三萬內宣府十萬兩大同五萬兩遼東十五萬兩延綏三萬兩寧夏四萬兩甘肅六萬兩今本部歲???山西等布政司直隸河間等府起運宣府糧料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二十五石布一十八萬九千六百一十八疋綿花絨三萬七千五百斤馬草七十萬束大同糧料三十八萬七千四百七十五石布一十八萬三千五百疋綿花絨八萬斤馬草二百四十四萬八千五百五十束二分八釐山西寧武關糧料九萬七千石馬草一百一十萬束遼東麥米折布三十二萬石綿花絨鈔一百九十三萬二千三百四十五斤錠馬草二十二萬三千五百六十三束銀一萬七千三百九十七兩四錢二分一釐固原糧料二十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九石九斗馬草二十八萬三千二百三十六束延綏糧料三十二萬一千二百八十五石九斗九升馬草五十五萬二千八十六束布四萬疋寧夏糧料一十四萬三千八百五石四斗馬草一十六萬一千二百四十束甘肅糧料二十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一石四斗薊州糧料三萬五千一百八十八石麥折布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一疋馬草一百萬束昌平糧料布花准米麥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七十五石二斗馬草八十五萬六千一百束密雲粮料一十三萬八千六百二十石易州糧料三十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八石綿花布五萬一千六百八十八疋綿花絨二萬四千九百七十斤八兩馬草一十一萬七百束屯田原額宣府屯軍八千六百七名屯地四千三百三頃五十畝各色子粒二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四石三斗一升大同屯軍一萬六千七百名屯地一萬五千八百三十頃各色子粒五十一萬三千九百四石五斗五升山西屯軍九千四百九十名屯地六千一百一十二頃一十畝各色子粒二十五萬七千七百四十六石五斗五升遼東屯軍四萬五千四百五名屯地二萬五千三百七十八頃二十八畝額糧七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石以後歲徵四十五萬四千石固原延綏二鎮屯軍舍人二萬六千七百三十八石屯地二萬六千一百一十八頃二十一畝各色子粒三十六萬伍千一百四十石五斗四升六合寧夏屯軍一萬一千一名屯地五千五百二十七頃九十二畝五分各色子粒三十二萬二千七百二十二石二斗七升九合四勺甘肅屯軍二萬三千三百八十三名屯地一萬一千六百九十一頃五十畝各色子粒陸十萬三千一百八十八石四斗二升五合薊州屯軍五千八百七十五名屯地二千八百二十八頃五十一畝細糧六萬八千五百六十七石五斗九升拾數年並無一處通關奏繳而宣大延綏屯癈尤甚

  嘉靖二十八年一年延綏一鎮發銀至二十九萬一千四百七十七兩加以宣府銀八萬兩大同二十二萬四千二百五十三兩山西廣武等站一十六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兩遼東十五萬兩薊州三萬兩固原五萬八千八百二十兩寧夏四萬兩甘肅六萬兩謂之年例宣府一十一萬五千六百四十四兩大同五萬四千五百兩山西五萬八千七百四十三兩遼東四萬一千一百五十四兩固原三萬兩寧夏八萬七千九百九十九兩甘肅一十萬二千一百五十兩謂之補不敷大同陸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兩遼東三萬二千二百兩甘肅二萬兩謂之募兵糧宣府四萬大同七萬兩謂之預備宣大三十四萬四千五百八十四兩大同二十六萬兩山西七萬兩密雲易州昌平十八萬四千兩寧夏二萬兩謂之防秋宣大四十萬八千四十六兩謂之修邊京營宣大等處七萬二千五百二十一兩謂之賞賜

  ○會典載番貨價值偶附記於此

  胡椒每斤鈔三貫丁香每斤一貫蓽茇每斤二貫速香每斤二貫木香每斤三貫乳香每斤伍貫蘇木每斤五百文黃蠟每斤五百文油紅布每?一貫五百文青布每?一貫五百文玳瑁盒每箇一貫玳瑁盂每箇一貫藤竭表裏每斤一貫沒藥每斤五貫金銀香每斤五百文大楓子每斤一百文錫每斤五百文苾布每疋一十五貫肉荳蔻每斤五百文古剌水內大合一貫小合五百文荳蔻花每斤五百文腰刀每把三貫鐵每斤三百文花布每?一貫大花手巾每條二貫小花手巾每條一貫一應各樣粗布每?一貫沉香每斤三貫黃熟香每斤一貫蓽澄茄每斤一貫翠毛每斤三百文烏爹泥每斤五百文紅紋節知被每條五貫鹽每斤一百文梔子花每斤一貫丁皮每斤五百文悶蟲藥每斤二百文象牙每斤五百文花氈單每條一十貫撤哈喇每疋一百貫珊瑚枝每斤三十貫血竭每斤一十五貫龍涎香每兩三貫蘇合油每斤三貫大玻璃缻每箇三貫小玻璃缻每箇二貫大小玻瓈碗各同玻瓈燈甌一箇二貫鶴頂每箇二貫赤金每兩伍十貫足色銀每兩十五貫降?香每斤五百文妥剔牙每斤一貫膽礬每斤二貫回回石青每斤一貫珊瑚珠每兩二貫烏木每斤五百文安息香每斤五百文紫檀每斤五百文木鱉子每斤三百文雄黃每斤五百文阿魏每斤二貫兠羅被每?十五貫絲手巾每條二貫粟米珠每兩伍貫油血石每兩二貫番砂每斤二百文夕牙吸答納每斤五百文八的阿納每斤四百文三額阿剌必每斤五百文別模剌每斤五百文厥枯露每斤三百文加定每斤五百文哈都味思每斤五百文阿思達模塗兒氣每斤五百文暗花打布每?一貫沙連布每?一貫查青禮布每?一貫加籠宜布每?一貫烏連布每?一貫勿那朱布每?一貫蘇?達每斤二百文番弓每張二貫番箭每枝一百文

  ○南京守備恊同參贊坐次

  正統中襄城伯李隆正中坐戶部黃少保福左側坐公退左右對坐少保卒兵部徐侍郎左側坐襄城去豐城侯李賢代徐侍郎陞尚書仍左側坐都督趙倫恊同地平下左側坐後革靖遠伯王驥代徐尚書為總督與豐城分左右正坐靖遠左寧遠伯任禮代豐城仍在右靖遠伯還朝徐尚書復來杜侍郎寧始推尚書與寧遠分左右正坐張右都純監督操軍不預守備事下教塲與徐尚書分左右正坐張都御史在左趙都督仍舊坐戶部張尚書鳳來右邊稍偏正坐戶部沒張都御史陞兵部尚書參贊右邊正坐寧遠告老平江伯陳豫代與張尚書仍分左右坐平江去張尚書致仕魏國公徐顯宗代平江獨正中坐鎮遠侯顧恊同右邊稍偏正坐兵部蕭尚書維禎參贊鎮遠坐左魏國鎮遠俱沒蕭尚書獨右偏正坐成國公朱儀代魏國如魏國坐兵部李尚書賓來如蕭坐馬都督良恊同地平上右側坐李尚書馬都督皆還朝兵部程尚書信來如李坐後添設泰寧侯陳經恊同與程尚書分左右正坐泰寧左泰寧漕運定西侯蔣琬代如泰寧坐程尚書去吏部崔尚書如程坐崔尚書去左都御史王恕來尋陞兵部尚書如崔坐定西侯還朝新寧伯譚祐代如定西侯王尚書廵撫兵部薛尚書遠來如王坐新寧還朝太子太保豐城侯李勇代如新寧坐薛尚書歸陳尚書俊坐如薛巳後守備參贊坐大約相同惟增內守備大監據首席而恊同者為侯伯則上坐都督則側坐耳

  ○考察之法

  成化中用吏部尚書李裕言外官考察自貪酷老疾罷軟之外復設才力不及對品改調別省嘉靖間用吏部言才力不及外官調用俱降一級

  ○御史言劉瑾奸黨

  正德庚午劉瑾伏誅給事御史言奸黨二十八人大學士曹元吏部尚書張綵戶部尚書劉璣兵部右侍郎陳震南京禮部尚書朱恩都御史魏訥楊武劉聰徐以貞翰林院修撰康海侍讀焦黃中編修劉仁大理寺少卿董恬太常寺少卿劉介去任司務孫聰都給事中李憲捕盜御史薛鳳鳴員外改御史朱袞河南僉事白思誠參議王欽掌真定府參政楊儀順慶知府莊襗徽州知府楊孟瑛吏部郎中王九思王納誨得旨綵巳逮問曹元劉聰恬海襗訥武鳳鳴孫聰儀思誠思英欽介孟瑛黃中仁等俱為民徐以貞王九思王納誨降二級俱調外任璣巳致仕巳

  ○御史復交奏

  致仕大學士焦芳劉宇去任侍郎韓福見任兵部尚書王敞通政吳釴南京工部尚書李善都御史屈直刑部右侍郎張子麟南京太僕寺卿王彥奇工部右侍郎胡諒丁憂都御史馬炳然南京戶部尚書張澯南京禮部右侍郎常麟都御史秦昂趙扣左布政潘楷按察使張禎仲本順天府丞石祿檢討?炅主事侯自明員外郎徐聰寺丞紀世梁御史宇文鍾副使閭??絜郎中高選得 旨王敞釴炳然子麟澯麟等仍留用李善屈直彥奇諒俱致仕秦昂扣聰世梁俱閒住潘楷禎鍾皆?民石祿仲本降三級閭潔高選降二級侯自明?炅對品調外任

  ○有兼掌文武二印者

  正統中尚書楊善以興濟伯掌左軍都督府兼禮部事成化中湖廣左布政使陶魯兼廣東按察副使正德中江西右布政使吳廷舉兼按察副使嘉靖中山西右參政王輪兼按察僉事

  ○太常翰林告改教授

  錢唐王羽以太常少卿告改本府教授永樂乙未進士第二人李貞第三人陳景著俱以翰林修撰告改貞得高州景著得福州俱教授

  ○外任改翰林京秩

  永樂庚寅許州知州潘文奎以事當降?有文學改左春坊司直郎乙未按察僉事言蘄州同知桂宗儒柔懦當黜以任淺問刑都察院三載擢翰林院修撰宣德丙午吏部言四川按察使陳璉不諳憲法改通政使掌南京國子監

  ○翰林書散階于職下

  文臣署官俱書散階於職行?缶之上惟翰林書於下或云始自 文皇時不然也觀遼金史知元時亦然矣

  ○上幸妖妓

  景帝時召妖妓李惜兒入宮 武宗時狎晉陽妓劉氏號劉娘娘

  ○櫛工皂隸至二三品

  以櫛工至太常卿者洪尚觀也以皂隸至布政使者蔡春王興宗也

  ○一部二尚書管事

  宣德初吏部蹇義郭璡戶部夏原吉郭資又郭敦正統吏部王直何文淵又王翱禮部胡濙楊寧兵部于謙儀銘工部江淵石璞嘉靖兵部張瓚樊繼祖工部林庭木?昂甘?霖

  ○元遺諸臣

   傳曰楚雖有才晉實用之夫興國之取亡國之遺也勝棋之著敗碁之棄也元不能識拔劉誠意輩困之下僚以遺我 太祖雖欲不亡烏可得耶諸君子棄夷就夏滌垢向新或至參謀猷議政事綰史筆盛哉首陽之風遠矣彼受勝國顯爵祿如危素輩又其下者武弁則奚誅焉吾不錄錄文臣

  元翰林學士承旨危素改弘文舘學士治書侍御史秦從龍未任翰林侍講學士張以寧王時刑部侍郎程儒漢學士承旨詹同俱仍原職羅復仁?弘文館學士總管府判劉基見前李善?燕府紀善戶部尚書張日?永改中書參政山東行省左丞安然樞密同知朱守仁改工部尚書樞密同僉李質改刑部尚書禮部員外郎曾堅改本部侍郎主事蕭肅改工部侍郎翰林編修宋濂改承旨答祿與權改侍講國子助教王僎改待制儒學提舉劉三吾改學士

  ○壬午諸臣

  壬午之變方孝孺鐵鉉諸君子烈哉然論者多以死事許齊黃而以不死罪楊觧非也建文 文皇帝從子也非彊敵世讎者比喪君有君伊何殉之齊泰黃子澄其所密勿獻替之臣?侵削計者也降亦死不降亦死死等耳楊觧二君子秩甚微僅一審理待詔易處也委曲以全其宗引避以全其志不亦快然幾中道哉乃大用得亡過矣今錄其著者

  兵部尚書茹瑺戶部尚書王鈍吏部右侍郎蹇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工部右侍郎黃福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尚書古朴工部尚書鄭賜戶部尚書郁新兵部左侍郎劉儁工部左侍郎張思恭禮部左侍郎王達翰林學士董倫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陳洽吏部郎中胡廣翰林修撰楊榮中書舍人黃淮待詔觧縉審錄楊士奇巳謫而後用者工部右侍郎張顯宗大理寺卿薛嵓

  ○用印之異

  皇后東宮各王府俱用金寶東南諸國俱用鍍金銀印其朝鮮日本浡泥國王哈密忠順王瓦剌西番王俱金印宗人府五府六部都察院各都司布政司衍聖公張?人用銀印應順天府三品亦銀印文淵閣五品亦銀印印特小用玉筯篆掛印總兵用銀印柳葉篆永樂間灌頂國師烏思藏闡化王用玉印螭紐金匣龍袱

  ○賜夷狄姓名

  太宗時夷狄來歸者為賜姓名然不為以國姓如忠勇王也先土于曰金忠安順侯脫火赤曰薛貴清平侯買驢曰吳成都督把都帖木兒曰吳允誠倫都兒?曰柴秉誠都指揮僉事把住曰楊效誠朵兒只曰馬惟良鐵住曰柴克恭行都指揮同知滿束兒?曰柴志誠都指揮僉事阿兒剌台曰楊汝誠指揮使伯帖木兒曰柴志敬指揮同知猛歌曰安汝敬僉事脫脫曰楊必敬只蘭曰吳克誠朵列子曰吳存敬火失答曰韓以謙祖住不花曰柴永謙

  ○安南偽官見張輔所上表

  偽大虞國上皇黎季犂季犂子偽大虞國主黎蒼推誠守正翊贊弘化功臣雲屯鎮兼歸化等鎮諸軍節度大使洮江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持節雲屯歸化嘉興等鎮諸軍軍領東路天長等路大都督府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檢校左相國平章軍國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衞國大王黎澄偽太原鎮兼天開鎮節度大使驃騎上將梁國王黎 新安鎮節度大使驃騎上將軍新興郡王黎孫太子黎芮偽郡嗣王黎滷郡亞王黎??泥幼孫五郎弟臨安鎮兼大安海鎮驃騎將軍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右相國平章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唐林郡王黎季貔從子望江鎮輔國大將軍入內判中都督河陽郡亞公黎原昝領龍興路都統府平陸縣上侯黎子綽從孫御輦局正常卿侯黎叔火?蕭清亭侯黎伯駿石塘卿侯黎廷燀永祿卿侯黎廷爌將偽入內僉聞朝政兼內侍省都知知左班事諒山鎮僉行軍行諒江路同知總管府事賜紫金魚袋柱國東山卿侯胡杜入內行遣同知尚書左司事樞密院副使阮光正奉大夫入內行遣門下左諫議大夫同中書公事兼三江路太守新安鎮討置使國子學祭酒賜紫金魚袋護軍黎景琦寧衞大將軍知威衞營左登翊軍賜金團符縣伯?鼙神勁營高伯陳湯鉤鈴衛中郎將領龍捷軍兼領壯勇營范六材嘉靖中莫登庸篡弒上將征之其國人鄭惟僚供穪偽丞相臨國公武護督山西地方守明光興化等處北軍都督申國公督京北地方守諒山等處南軍都督鎮國公阮伯驪東軍都督麟國公杜世卿分督山南地方守本國世孫攻出等處總太監廣國公院立撰督北河府守太原等處中軍大都督端國公楊金鑣總太監太國公阮世恩兵師海國公視朝不拜范嘉謨禮部尚書良國公阮時雍

  ○朝鮮使臣

  嘉靖辛亥秋習儀朝天宮見朝鮮使臣任虒臣問其年四十五為刑曹僉判猶中國刑部侍郎也秩從二品中辛卯進士授翰林應奉擢世子說書累遷觀察使京兆尹以至今官因言其國三歲一開科取子午卯酉初塲試經義論二塲表誥三塲賦策壬午狀元姜崇德 【 故】 乙酉沈光彥為吏曹僉判戊子鄭希顏 【 故】 辛卯金忠烈為知府甲午金希聖 【 故】 丁酉尹鉉庚子金允鼎癸卯盧守慎丙午沈守慶為吏禮各部郎中巳酉閔時中為吏部主事其左右議政一品六曹判書正二品左右僉判從二品觀察使凡八道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鳳洲雜編二

  王世貞

 

  臣切念 祖宗積德之厚 父皇創業之艱立法垂訓以傳萬世錫子孫保全之福為 宗室久安之計宣德元年八月江西布政司移文謂 太祖高皇帝子孫以祿米定品級臣不勝惶懼伏惟 祖訓所載祿米葢親親次序無有品級誠以子孫皆 祖宗一氣之分不與異姓同至今四代乃定品級臣恐萬世之下謂自今日始也昔 父皇在位時靖江府將軍比正支減一等亦無比品凡朝賀祭廟皆與諸王同班惟駙馬儀賓有比品駙馬比從一品而冠服與侯同班列侯下郡君儀賓比從四品常服亦用麒麟玉帶班列都督之前葢亦以至親不以品級論也又 父皇嘗謂靖汪世子兄弟做將軍但異姓相見還行君臣禮其衣服且著穿素二十年後諸孫有冠者袍用四爪龍冠用唐帽葢不欲與外人同也今定品級則列於外官之下 聖子神孫皆 祖宗遺體臣不避斧鉞之誅干為 天聽伏望赦免誠宗廟之福骨肉之幸也

  宣宗復寧王書

  燕王與曹國公李景隆戰書

  書復 太上皇帝

  書與太師也先

  書與岷王等

 

  ○宣宗復寧王書

  承喻以祿米定品級非舊制忿切之情溢於言表再三披閱駭愕良深葢事有非然理應明白所言 太祖高皇帝子孫舊無品級之說今考 祖訓錄內凡郡王之子授鎮國將軍三品孫輔國將軍四品曾孫奉國將軍五品玄孫鎮國中尉六品五世孫輔國中尉七品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八品是郡王子孫未嘗無品級也又云靖江王府將軍比正支遞減一等亦無比品凡朝賀祭廟皆與諸王同班必若此言則諸王兄弟子姪同?行列是無尊卑之分曷?而可又云 太祖高皇帝於郡君儀賓比從四品常服用麒麟玉帶班列都督前葢以親親不論品級今考 祖訓錄 皇明祖訓及禮制皆無明文可稽今之所云未審載於何典禮也又云 高皇帝嘗謂靖江世子兄弟做將軍衣服且著穿素而郡君儀賓既比從四品則令用麒麟玉帶如此即是抑族屬而重外親疏戚倒置於禮可乎

  又云 高皇帝謂靖江世子兄弟做將軍但是異姓相見還行君臣禮今考 祖訓錄 皇明祖訓及禮制並無明文可徵但有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欽定靖江王庶子鎮國將軍與郡王相見禮儀云鎮國將軍凡與駙馬儀賓公侯相見將軍居左駙馬等居右皆再拜與文武一品官至三品官相見將軍居中各官拜將軍答拜與四品以下官相見各官拜將軍坐受凡遇將軍於道駙馬儀賓公侯讓左並行文武一品至三品引馬側立四品以下者下馬凡傳其言曰鎮國將軍裔旨稱呼之曰官人此有明著而別無行君臣禮之說若必如所云行君臣之禮是教子孫越禮犯分不知有君矣且羣臣於靖江府將軍前皆行君臣之禮是天下紛紛多君也春秋之法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聖人之道尊尊親親各有攸當故知此語决非 太祖高皇帝所言今郡王庶子以下品級則載於 祖訓錄靖江府將軍與羣下相見之禮則載於洪武二十九年欽定禮儀此皆 太祖高皇帝所制以垂範子孫臣民所慮者甚遠所定者甚精皆非一朝一夕之所成也

  至洪武三十五年八月 太宗皇帝臨御之初即令禮部申明舊制行此數事 太宗皇帝當時見 祖訓錄內鎮國將軍等品級與歲祿不相應遂加鎮國將軍從一品輔國將軍從二品奉國將軍從三品鎮國中尉從四品輔國中尉從五品奉國中尉從六品今行之二十有八年矣子自嗣位以來恭體 祖宗之心恭循 祖宗之法非敢毫末有所增損况於諸叔祖諸叔及諸兄弟上念 祖宗之重親親之意未嘗敢薄亦未嘗輒有咈逆之事往者逆賊高煦在 太宗文皇帝時屢造大罪及予嗣位加厚待之而包藏禍心終謀不軌然求朝廷之過未得輒妄稱 太祖高皇帝時未嘗頒給羣臣誥?以?擅改舊制具本指斥遂舉兵反及被執至京出洪武中諸司職掌示之逆煦俛首無言愧悔不及今叔祖輒有不避斧鉞乞為赦免之說 宗廟神靈鑒臨在上何冤何抑而忿恨不平予覽畢以示公侯伯五府六部文武大臣咸謂叔祖意非在此葢托此為名耳不然何以宣德元年八月之事而至今始發也予巳悉拒羣臣之言不聽尚望謹之或復不謹非獨羣臣有言不巳天下之言皆將不巳是時予雖欲全親親之義有未易能今故畢陳本末惟叔祖虛心聽察庶幾君臣之分定尊卑之序明而所議品級又何繫於輕重何乖於禮法哉若以謂族屬之長必誣執為朝廷之過天理人心不可罔也惟叔祖亮之

  ○燕王與曹國公李景隆戰書

  覽書知無恙甚喜但書詞何其虛誕矯飾而矜高誇大也夫言貴以誠事貴論理誠斯無往不孚理斯無往不服予 太祖高皇帝之子汝 太祖高皇帝之甥至親也吾所為是非曲直上有 天地有 宗廟神明昭鑒之下有羣臣有一國軍民共見之而至親乃不見不知可乎大抵今日之事為權姦之勢所脅雖天子尚在其掌握凡是非邪正瞭然明白者皆移易變置以眩惑之自天子以下惟其言之聽生殺予奪惟其所欲惡予素不能諂事權姦故今日必欲見害雖天子不能不從之爾亦不免為所驅迫而來也然爾為所驅迫者屈於其勢而巳之力不足也若汝之心彼固不能迫而昏之也今反覆來書是汝心亦為所昏乎何其虛誕矯飾而無誠矜高誇大而無理歟權姦所指予罪凡八其六事皆予遵承 祖訓而行於 皇考之世者何圖今日反以為罪乎其一謂第二子高煦擅笞驛吏固是過矣而遂指為其父之不軌其亦可以服人乎其一謂予招納異人術士此尤是茫無聲影凌虛駕誕之說天地鬼神其可欺乎以此而輒加之極惡大罪勢壓威迫將戕其一家權姦所為毒切如此故自救之計不容巳也

  爾今言欲息兵固上合天心下合人心矣然當明兵禍實始於誰明其所始而一言以弭之孰不忻願而凡事有本有末為之必自其本庶幾可成今權姦肇兵禍之本也誠欲弭兵必自去權姦始權姦去則朝廷清明朝廷清明則上下之情通上下之情通則兵不待言而自弭矣汝不思此而但盛稱謀臣之精勇士之眾甲馬之富疆傲自矜大以為泰山壓鷄子之勢此固權姦所恃以肇禍者而汝亦同之汝亦愚矣哉夫區區北平一隅之眾不足以當天下之力三尺童子知其然也然師行有以忠為勇以義為壯以仁而勝者亦有恃眾而覆好驕而敗者初不係人之眾寡力之強弱也况今天下謀臣勇將素受 皇考之恩而於今嫉權姦之跋扈憫宗室之無辜者所在有之故臨戰之際倒戈來歸巳數萬人雖卻之不納而遣之不去助謀効力翕然同心吾何足以得此哉

  葢忠義之心人人所同則汝所哆然以自矜大者又可終恃乎此葢因汝誇詐聊?言之然不足深辯但當推誠以明今日之事理夫吾所欲去者惟姦臣齊泰黃子澄數輩耳去之而使紀綱政令一出於天子朝廷清肅 宗社奠安悉復 皇考之舊即歸守藩屏永祗臣職非敢萌分毫踰分之望此吾之誠心也如固匿權姦不去禍本而惟欲散吾之眾豈獨吾心所不能從將士忠義之憤其肯從乎懇懇之心惟在於此前嘗兩奏書於朝敷訴中悃悉不賜答此必姦臣慮非巳利邀截蔽匿不以上聞今備錄往爾觀之如汝不惑於權姦之所迫而能篤念我 皇考之大德 宗社之大計以及予至親之誼則以密聞於朝達予之誠於上聽上處之若爾惟知有姦臣不復他念即無益之書繼今宜絕遂以兵刃見加予亦不得而辭避矣其亮之

  ○書復 太上皇帝

  弟御名再拜復書 大兄皇帝陛下邇因 大兄以保 宗廟 社稷之故率師廵邊不幸被留邊庭自 聖母皇太后以及弟與羣臣不勝痛恨我 皇太后復念 宗社臣民無主巳立 大兄皇庶長子為皇太子布告天下以繫人心以待 大兄駕回柰何日久 宗廟缺祀 國家無主我 皇太后及宗親諸王皆統率人馬赴京衛護 宗社同念太子年幼不能親理 國事臣 民無望命弟即皇帝位以慰輿情在京公侯駙馬伯及文武羣臣萬姓亦令辭請早定大計又使臣回亦傳大兄之命令弟主典 宗廟之祭弟不得巳受命主宰天下尊 大兄為太上皇帝弟身雖巳如此心實痛恨不巳仰望 大兄早旋誠弟千萬幸也近得賜書捧讀再三且喜且痛若太師也先果欲送 兄回是能上順 天道下順人心為大丈夫所為豈不名楊千古 大兄到京之日君位之事誠如所言另再籌畫兄弟之間無有不可何分彼此但恐降尊就?有違 天道望 大兄與也先太師言之送 兄回國不必多遣人馬恐各王軍馬在京眾大勢有相犯不能自巳非弟所能保無恙也只宜用五七騎送來即可以全和好伏望 大兄深念 祖宗 社稷生靈為重善為之辭 天地鬼神必加保佑臨楮惓惓不勝痛恨伏惟 大兄亮之正統十四年九月二十日

  ○書與太師也先

  皇帝書復 太師也先 使臣來得 太師致書欲遣使送 大兄太上皇帝回京足見 太師上順 天道之心比先朝廷與 太師處皆因下人之言彼此都動軍馬我朝廷為奸邪所誤以致一時生靈受害太師又念兩家自 祖宗來和好之情救護人民足見下順人心之意大抵古今之人能順 天道合人心者無不長遠享福此是一定不易之理先因朕兄不知存否國家無主宗室諸王統率天下軍馬皆來保護 宗社我 聖母皇太后及王公侯伯并臣民皆言自古生靈不可一日無主朕當嗣位主宰天下又得指揮嶽謙梁貴回京口傳 大兄皇帝聖旨命朕嗣位以典 宗廟之祀朕不得巳勉遵大命敬順 天道人心奏告 天地 宗廟 社稷詔告天下即皇帝位尊 大兄為太上皇帝尊居朕上太師果能送 兄回京朕有大事必當稟命而行若 大兄仍居皇帝位則?降尊就卑是罔 天矣罔 天之事朕豈敢為太師必同此心朕謂太師送 兄回京以全和好為大丈夫所為古今少有豈不使好聲名播揚千古但今各處軍馬皆來聚集京師保護 宗社布列遠近太師宜少遣數十人送朕 兄回京庶幾眾軍之心不疑不至相犯尤見太師保全和好之盛心也往事彼此俱勿留意頒去禮物至可收領惟太師亮之

  ○書與岷王等

  皇帝書奉 曾叔祖岷王茲者虜寇乘機入關肆為刼掠侵犯京城危急之秋尚賴 曾叔祖宗室至親念以 宗社為重命將統率精兵不拘多寡星馳赴京勤王以除虜寇以安國家期在旬月畢集會合懸望懸望仍自鎮靜固守藩疆專此奉達惟 曾叔祖亮之正統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叔祖周王

  叔祖魯王

  叔祖蜀王

  叔祖肅王

  叔祖遼王

  叔祖慶王

  叔祖瀋王

  叔祖唐王

  叔祖伊王

  叔趙王

  叔鄭王

  叔襄王

  叔荊王

  叔秦王

  叔楚王

  叔代王

  叔韓王

  叔寧王

  叔晉王

  叔淮王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鳳洲雜編三

  王世貞

 

  文臣謚

  武臣謚猶不詳今志十之一二

  謚及三代

  父子得謚

  賜夷王謚

 

  ○文臣謚

  太祖時文臣無謚如劉基王褘皆後代加者 太宗時亦少 仁廟追錄舊功臣遂有金襄榮等數十人弘正以還益濫矣爰摭碑誌故牒所記得十之五六俟後續焉

  文貞

  太師楊士奇

  文正

  太師李東陽太傅謝遷

  文忠

  太傅曹鼐太師張孚敬

  文成

  太師劉基

  文靖

  太子賓客王璲少保金幼孜尚書魏驥太師徐溥太師劉徤太保賈詠

  文莊

  吏部侍郎葉盛太傅丘濬太子少保王鴻儒太子少保謝一夔太子少保邵寶太子太保羅欽順太子少保歐陽德

  文敏

  太師楊榮太子少保鄒濟少保姚夔太子太保李廷相太子太保張璧吏部侍郎徐縉禮部尚書崔銑太子太保霍韜

  文定

  太師楊溥太子太保吳寬太子太保張邦奇禮部尚書王瓚

  文憲

  學士承旨宋濂太師彭時太師費宏

  文清

  禮部尚書薛瑄

  文毅

  侍郎李時勉 【 初謚】 太傅商輅少保倪岳尚書黃孔昭

  文恪

  祭酒宋訥太保耿裕太傅王鏊祭酒魯鐸南京禮部尚書楊廉

  文肅

  禮部侍郎陳敬宗太常卿岳正禮部尚書謝鐸太子少傅何喬新太保劉忠太子太保王??與禮部尚書羅玘

  文端

  太保王直太子太保周經太子太保吳一鵬

  文介

  禮部侍郎劉儼

  文懿

  禮部侍郎呂原禮部尚書楊守陳太子少保章懋禮部尚書儲瓘

  文安

  禮部尚書王英太子少師鄭賜太子太保周謨禮部尚書劉定之太子太保李傑太子太保林瀚

  文恭

  左侍郎劉鉉

  文襄

  工部尚書周忱太傅曹鼐 【 初謚】 太傅席書太傅桂蕚太保方獻夫太保楊一清少保唐龍

  文義

  太保高穀

  文裕

  太子太保白鉞溫仁和禮部侍郎陸深

  文簡

  少傅馬京太子太保儀智太保黃淮少保毛澄太子太保劉春太保毛紀禮部侍郎穆孔暉

  文達

  李賢

  文通

  太子少保錢溥太子太保王一寧少保費寀

  文穆

  少師胡廣太師劉吉太子太保傅瀚太子太保傅珪

  文和

  太保劉珝少保尹直

  文節

  學士王禕 【 初謚】

   文淵

  少詹事徐善述

  文昭

  太子少保江瀾

  文康

  尚書苗衷太師萬安太師梁儲太保顧鼎臣太傅李時

  文僖

  學士張益太子少保倪謙太子少保董越太傅靳貴太子太傅張昇

  文隱

  太保石珤太子太保張治

  忠文

  學士王禕侍郎李時勉

  忠定

  太師蹇義尚書朱復太傅韓文

  忠靖

  太師夏原吉

  忠肅

  太保王翱

  忠宣

  太保王福太保劉大夏

  忠敬

  興濟侯楊善

  忠毅

  靖遠侯王驥光祿少卿鄧顒

  忠襄

  湯陰伯郭資太師儀銘

  忠節

  刑部尚書吳雲禮部尚書許逵知州何忠

  忠烈

  禮部尚書孫燧

  忠愍

  太子少保鄺埜翰林學士劉球

  忠安

  太子太保胡濙

  忠簡

  太子少保王佐

  恭定

  戶部尚書年富

  恭靖

  少師姚廣孝太醫院使蔣用文少保李敏

  恭敏

  刑部左侍郎廖莊少傅白圭太保李燧

  恭毅

  禮部尚書章綸太子少保王槩

  恭襄

  少保馬昂少保王瓊禮部左侍郎孫賢太保張瓚

  恭肅

  太子太保周用

  恭簡

  太保尹旻太子少保戴珊太子太保李鉞工部尚書歐陽鐸禮部右侍郎魏校

  恭惠

  副都御史范鏞

  恭愍

  大理寺丞鍾同光祿寺卿陳選

  恭順

  兵部尚書盧淵

  恭僖

  大學士張景明尚書韓邦問

  貞襄

  太子少保徐琦

  端肅

  太師馬文升

  端毅

  太師王恕

  端敏

  少保胡世寧太保秦金

  襄毅

  右都御史韓雍太子太保項忠太子少保程信少保秦紘太子太保許進

  襄敏

  兵部尚書丁鉉少保李秉太傅王鉞少保王璟太子太保潘鑑戶部左侍郎唐澤

  襄惠

  太保屠滽太子太保秦民悅

  襄簡

  太子少保高友璣少保王軾

  莊靖

  少保陳文太子少保宋景尚書趙璜

  莊毅

  兵部尚書王竑

  莊敏

  少保林聰少保楊鼎少保崔恭少保許誥

  莊襄

  太子太保俞諫太子少保劉天和

  莊簡

  太子少保鄒文盛尚書熊繡太子太保李浩

  莊懿

  太子少保周瑄太子太保張鎣

  毅愍

  右都御史馬炳然

  肅敏

  太保俞子俊

  肅愍

  太傅于謙

  敏肅

  工部尚書陳壽

  簡肅

  太子少保張敷華刑部尚書熊繡尚書胡詔

  清惠

  太子少保耿九疇

  靖簡

  太子太保孫需

  節愍

  少保陳洽少傅劉儁按察使周憲

  惠安

  太子少保彭韶

  康懿

  少保陳俊少保林庭木?昂

  康靖

  太子太保鄒幹

  康惠

  工部尚書周季鳳太保楊志學少保李承勣

  康敏

  太保白昂太子太保趙鑑

  康僖

  太保屠勳太子少保陸瑜太子少保王承裕刑部尚書周倫南京吏部尚書黃珣太僕卿邵銳

  康簡

  太子少保楊守隨工部尚書方良永

  安簡

  南京禮部尚書王宗彛

  懿簡

  太子大保張門?鳥

  榮襄

  莊平伯吳中少師金忠沐陽伯金濂少保袁宗皐

  榮毅

  少保墨麟

  榮簡

  太子太保盛端明

  榮愿

  刑部尚書朱濬

  榮和

  太保汪鋐

  榮靖文康

  少師邵元節

   ○武臣謚猶不詳今志十之一二

  武寧

  中山王徐達

  武靖

  岐陽王李文忠

  武順

  寧河王鄧愈

  武烈

  東平王朱能

  武毅

  夏國公顧成漳國公王聰宣平王朱永

  武莊

  越國公胡大海泗國公耿再成巢國公華高太保梁震

  武襄

  安遠侯蔡遷穎國公楊洪撫寧侯朱謙寧平王朱永 【 初謚】

  武信

  芮國公楊璟

  武桓

  梁國公趙德勝

  武義

  蘄國公康茂才

  武肅

  滎陽伯潘毅湯陰侯高顯

  武勇

  裕國公蔣貴

  武閔

  鄖國公廖永安

  武愍

  平陰王朱勇

  武僖

  黔國公沐英

  忠武

  開平王常遇春河間王張玉國公薛祿廣寧侯劉江定襄侯郭登

  忠烈

  虢國公俞通海定興王張輔國公徐忠

  忠節

  崇安侯譚淵

  忠靖

  武進侯朱榮

  忠壯

  安國公曹良臣金鄉侯王?凉國公吳瑾莒國公李遠清源伯冀傑

  忠敬

  定遠王沐晟

  忠襄

  樂浪公濮?靖國公陳珪

  忠毅

  漳國公鄭亨霍山侯王?威遠伯方政潞國公張武安陽伯曹隆萊陽伯周長

  忠勇

  富春侯孫世成武伯陳伍滕國公孟善

  忠愍

  燕山侯孫興祖蘄國公康鐸

  忠僖

  文安侯張輗

  忠敏

  榆次伯張廉

  壯勇

  宣城侯衞穎國公吳管者渠國公吳澄伏羗侯毛忠邵陽伯馬聚

  壯毅

  廬江侯趙馘

  勇襄

  裕國公張軏

  襄武

  東甌王湯和沐昂英山侯於顯

  襄毅

  海國公吳禎懷遠伯山雲

  襄烈

  江國公吳良

  襄靖

  滕國公顧時

  襄簡

  許國公王志

  襄敏

  淇國公陳亨

  襄恪

  鎮遠侯顧溥

  景成

  昌樂侯丘廣

  剛毅

  國公李彬

  剛勇

  新泰伯張彬

  敏毅

  凉國公蔣琬

  孝勇

  東海侯陳文

  崇武

  合浦侯陳清

  懷僖

  都督郤永

  莊肅

  昌國公張巒

  莊敏

  黔國公陳豫

  莊簡

  恩國公張赫成國公朱儀

  莊襄

  白?宛國公仇成

  恭和

  國公周壽

  恭襄

  平江侯陳瑄

  惠襄

  平西侯沐春

  桓襄

  永國公薛顯

  桓毅

  臨沂侯王簡

  威襄

  營國公郭英咸寧侯仇鉞

  威毅

  黔國公吳復彰武侯楊信

  榮襄

  郯國公孫繼宗

  宣武

  陜國公郭子興

  宣襄

  杞國公陳德

  僖順

  忠勇侯蔣信溧陽伯紀廣

  ○謚及三代

  開平王遇春曾祖四三謚莊簡祖重五謚安穆父六二謚靖懿國朝謚及三代者惟有此耳

  ○父子得謚

  儀智儀銘鄒濟鄒幹王文王宗彛周瑄周經耿九疇耿裕白圭白鉞王恕王承裕許進許誥林翰林庭木?昂

  ○賜夷王謚

  永樂六年七月賜朝鮮國王李旦謚康獻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八月浡泥國王?惹謚恭順日本國王源道義謚悼僖中年夭逝曰悼小心畏忌曰僖十五年九月賜蘇祿國東王謚恭定敬事共上曰恭純行不爽曰定十九年四月賜古?剌國王謚康靖撫民安樂曰康柔德教眾曰靖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鳳洲雜編四

  王世貞

 

  科目

  洪武四年京畿試士

   甲子重定三塲程試及三年大比之制

  襄陽任

  連科狀元出太學

  張信杜詩

  中原西壯士子無登第

  是歲得人最多

  二十八宿

  取副榜舉人

  翰林主考之始

  詔天下舉人會試

  唱名莫應

  孫暴邢寬

  舉人稱貢士

  上書願得一劇職

  周旋儀貌何如

  小錄

  天字稱??曳字

  教諭同考

  王越卷飛上天

  閱三科為正科

  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

  詩戲題目之誤

  不稱囊三木

  會試大火

  刻五經程文

  得策擊節賞

  取士分南北卷

  問策秘人罕知

  焚香求才

  劉瑾片紙書姓名

  焦芳為題名記

  李文正先以策 示慎

  彌封官不得送卷

  御批品題卷首

  大欽破文格而文氣甚奇

  上於進呈卷俱悉批答

  上復御批首三卷

  言官劾科舉私狥

  欽賜舉人

  欽降秀才

  登科錄書伯叔祖父官秩

  讀卷凡三伯

  十知貢舉

  十?讀卷

  三主考會試者

  二主考會試者

  閣臣出主會試者

  同考官秩太於主考者

  致仕主考者

  不由科目者

  師弟同為考試者

  恩宥錄

  設四輔官

  國朝實錄

 

  ○科目

  國朝尊尚儒教科目日重百餘年來非從此出者輒以為異路不得登庸顯矣按洪武三年庚戌始開科鄉舉士就試者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主考則御史中丞劉基治書侍御史秦裕伯同考則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弘文舘學士睢稼起居注韶鳳尚寶丞吳潛國史宋濂而序凡出於濂中未及會試者悉授官

  ○洪武四年京畿試士

  鄉試兵部尚書吳琳國子司業宋濂仍為序尋合諸省之士會試

  會試凡二百人中式者百二十人知貢舉官特進中書省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左丞相胡惟庸主文則禮部尚書陶凱前翰林侍講學士潘庭堅主考則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國子司業宋濂吏部員外郎原本前貢士鮑恂掌卷吏部侍郎顧貞監試御史孔希魯宋圭提調兼印卷禮部尚書楊訓文同印則中書左司郎中孫煜祖同提調禮部侍郎秦文繹禮部主事姜漸受卷吏部主事林光弼彌封兵部主事許方謄錄蘇州教授貢穎之對讀翰林應奉文字唐肅禮部主事孟兼此外有監門搜檢廵綽鎮撫供給主事及掌行科舉文字省椽令史供給奏差等官廷試總提調則前汪廣洋胡惟庸讀卷祭酒魏觀慱士孫吾與給事中李顧修撰王僎監試御史馬貫徐汝舟掌卷工部員外郎牛諒受卷工部主事周寅彌封秘書監丞陶誼對讀尚寶丞魏潛編修蔡玄提調前陶凱楊訓文及以散官攷之則尚書祭酒正三品侍郎侍讀學士正四品給事中從四品左司郎中司業正五品員外正六品主事修撰應奉正七品編修秘書丞正八品官秩不同故詳記之

  是歲狀元授員外郎及第出身俱授主事同出身授縣丞會元亦授縣丞而高麗一生亦與焉曰金濤三甲第五名後歸國為相儒籍六十三人

  ○甲子重定三塲程試及三年大比之制

  是秋京闈中試者多國子生 上悅命有司出榜原籍旌之次年乙丑會試黃子澄第一練子寧次之花綸又次之綸浙江觧元也及廷試花綸第一子寧次之子澄又次之既啟封 上自以夢故用丁顯為狀元子寧如故綸第三抑子澄三甲為庶吉士然三人俱授脩撰亡何亦擢子澄脩撰云

  ○襄陽任

  戊辰會試以蘇伯衡李叔荊為會試考官擢任泰亨第一命有司於襄陽建狀元坊旌之泰亨甚被 上寵任每召議手書襄陽任而不名後自禮書謫御史

  ○連科狀元出太學

  辛未天下會試六百六十人中式三十一人廷試賜許觀及第時年二十八張顯宗次之吳言信又次之 上以連科狀元出太學召祭酒宋訥面褒諭焉

  ○張信杜詩

  甲戌狀元張信信定海人也為侍讀後坐以教韓王寫杜詩含譏剌及敕稿削御製二語得罪復以考試事誅

  ○中原西壯士子無登第

  丁丑會試考官學士劉三吾吉府紀善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入對閩縣陳安???首吉安尹昌隆次之會稽劉諤又次之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言 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於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彛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楫及安??昌隆諤人各閱十卷或言劉白嘱信等以陋卷進呈 上益怒親賜策問韓克忠等六十一人及第有差主考信等俱歹?桀殺之三吾以老戍安??諤安置威虜唯赦戴彛尹昌隆安??諤取回復殺之

  ○是歲得人最多

  唐辰廷試王艮當第一貌不及胡廣且廣策斥親藩 上遂擢第一改名靖是歲得人最多如廣及二楊胡濙俱登顯要為名臣而艮能殉節尤可重也

  ○二十八宿

  癸未以 太宗渡江明年甲申會試是歲開科取楊相等四百七十二人廷試 上命採天文律曆禮樂制度?問欲以求慱洽之士惟曾棨卷獨詳 上喜御批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資啟沃惟良顯哉第二第三周述周孟簡從昆季也亦皆有御批褒許之辭既第選楊相等二十五人及棨等三人進學翰林曰二十八宿周忱自陳年少有志進學特許之時人謂之挨宿

  ○取副榜舉人

  丙戌賜林環等及第取副榜舉人廷試之擢周翰等三人進學翰林餘除學官

  ○翰林主考之始

  十五年兩京始專命翰林主考

  ○詔天下舉人會試

  乙未始詔天下舉人會試北京考官梁潛折卷得第一名曰陳循其鄉人也避嫌故改置第二而擢林文秸既又以秸字難識定洪英第一第五王翺者鹽山人也 上喜得畿輔士以布衣召見賜酒食既廷試復擢陳循第一賜宴行後軍都督府第三名陳景著年十八後乞恩改本府教授終

  ○唱名莫應

  戊戌賜進士李騏等及第騏初名馬 上為改之唱名莫有應者 上為道其故乃出

  ○孫暴邢寬

  甲辰賜邢寬等及第 上初取第一孫曰恭也嫌其名近暴曰孫暴不如邢寬遂擢寬第一梁禋第二曰恭第三俱用朱書填黃榜遠近稱異事云

  ○舉人稱貢士

  宣德庚戌會試錄禮部尚書稱總提調兼知貢舉革掌行科舉文字執事官由舉人稱貢士稍不同

  ○上書願得一劇職

  癸丑賜進士曹鼐等及第先鼐舉貢士為學官上書願得一劇職自效改泰和典史力學不廢以解糧至京與試果中第二人 廷試復第一人十年之內至相位矣是歲用致仕大學士黃淮主考淮以謝恩至

  ○周旋儀貌何如

  丙辰賜進士周旋及第或云首揆既取三卷未定問同事者曰有識周旋否狀何如或曰白而偉葢疑謂淳安周瑄也遂首旋既傳臚貌甚侵為之悵然

  ○小錄

  會試錄亦稱小錄見於壬戌禮侍王英序是年同考則有永新知縣陳員韜京衛武學教授紀振俱進士岐陽縣教諭彭舉中試十二名都察院吏三十三名南昱刑部吏一百二十一名鄭溫松陵驛丞

  ○天字稱??曳字

  乙丑葉侍郎盛云是科會試登科錄天子皆稱??曳字今考部本不然以為葉傳聞之誤然不知葉乙丑進士豈有誤理或部本翻刻未可知也

  ○教諭同考

  戊辰年同考二教諭一訓導辦事官舒庭謨中一百二十五名

  ○王越卷飛上天

  景泰辛未知貢舉官胡濙楊寧俱禮部尚書主考脩撰林文同考廣東參政羅崇本教授學正訓導各一是歲廷試王越卷飛上天復給卷足成之或云墮於朝鮮次歲進還 上悅擢越御史

  ○閱三科為正科

  甲戌考試官商輅輅正統乙丑進士閱三科為正科巳任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左春坊大學士同考則侍講兼中允楊鼎贊善兼檢討錢溥皆己未也先一年奏准會試考官翰林春坊專之其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兼取以充而郡縣教職為同考官絕矣受卷彌封對讀則用州邑正官為之

  ○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

  一甲三人孫賢徐溥徐轄各以貌色稱有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之目

  ○詩戲題目之誤

  天順丁丑薛文清以內閣呂文懿以通參侍講為主考同考則尚寶少卿錢溥司丞李泰翰林典籍徐佖葢官制也是科最號嚴整然外人有以詩戲之者如所謂薛瑄性理難包括錢溥春秋沒主張問仁既巳無顏子告祭如何有太王皆指摘題目之誤至謂總兵令姪獨軒昂葢謂取石亨從子後也

  ○不稱囊三木

  庚辰閻禹錫以國子學正為同考是科有下第舉人訴學士呂原中允柯潛私狥顛倒者 上試之不稱囊三木禮部以狥   ○會試大火

  癸未二月當會試日大火焚死者九十餘人餘及主試官俱踰越墻壁以出 上憐之贈死者進士出身八月再試取吳釴等二百四十七人明年 廷試初命學士陳文柯潛再命學士彭時錢溥

  ○刻五經程文

  成化丙戌五經各刻文三篇二塲刻詔 廷試賜羅倫及第未一月即上扶植綱常疏貶官乙未賜謝遷及第或云王鏊以鄉會元有盛名復當第一矣閣老為公抑之置第三

  ○得策擊節賞

  戊戌賜曾彥及第或云先一日其閣老萬公得彥策擊節賞使人覘之羙而長大也擢第一陛傳見彥老而多髭且短甚不稱萬惘然退取彥策讀之平平耳

  ○取士分南北卷

  丁未尹閣老直主考序稱宣德丁未大學士楊士奇議會試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為中數是年以言者又各退二以益中數云

  ○問策秘人罕知

  弘治巳未會試大學士李東陽侍郎程敏政為主考敏政問策秘人罕知者其故所暱門生徐經平日窺得之為其同年解元唐寅說至是各舉答無遺因自矜且得上第給事中華日?永林廷玉論之與敏政俱下獄按問經自誣服購敏政家人得之獄成敏政奪職經寅俱為民

  ○焚香求才

  乙丑廷試 上焚香籲天后宮期得真才以資實用

  ○劉瑾片紙書姓名

  正德戊辰大學士王鏊尚書梁儲主會試相傳劉瑾以片紙書五十人姓名欲登第因開科額三百五十人

  ○焦芳為題名記

  廷試賜呂柟等及第時焦芳子黃中二甲第一劉宇子劉仁第四皆瑾黨也因刻黃中及三甲第一人胡纘宗策俱授翰林檢討改仁庶吉士踰月超擢黃中仁為編脩再進侍講而焦芳為題名記盛稱所改之制為當後瑾誅黃中仁為民纘宗亦坐貶

  ○李文正先以策 示慎

  辛未賜楊慎等及第慎傳相廷和子也相傳時制問俱首相擬上李文正先以策 示慎策遂冠一榜云

  ○彌封官不得送卷

  嘉靖丙戌賜龔用卿及第先是舉人廷試納卷之日彌封官以會試首列數卷潛送內閣以備一甲之選或內閣密覘狀頭儀貌及生平有聲者閱卷官出自東閣歸宿私第是歲禮部尚書席書疏其獘乞彌封官不得與送卷讀卷官退朝直宿禮部詔曰可著為令

  ○御批品題卷首

  巳丑廷試大學士楊一清等以羅洪先程文德楊名唐順之陳束任瀚六卷進覽上一一品題卷首各御批于洪先曰學正有見言讜而意必忠宜擢之首者于文德曰探本之論于名曰能守聖學以為本此知要之說于順之曰條論精詳殆盡於束曰仁智之用本諸吾心此不易之說于瀚曰勉吾敬一之為主忠哉

  ○大欽破文格而文氣甚奇

  壬辰賜林大欽等及第先是禮部尚書夏言上疏請正文體諸刻意騁詞浮誕歹?桀裂壞文體者擯不得取詔可既 廷試言復令儀制郎中約束諸士咸拱聽而大欽實後至不聞也起不用對?而文氣甚奇吏部尚書汪鋐得之詫曰恠哉以示大學士張孚敬先巳定二卷覽之曰雖破格甚明徤可誦也取為第三既呈覽上御批改第一

  ○上於進呈卷俱悉批答

  乙未廷試大學士李時等以十二卷進覽上俱批答曰卿等以堪作一甲卷十二束呈朕各覽一週其上一卷說的正合策題夫周道善而備朕所取法其上三說仁禮為用夫仁基之禮成之亦甚得其意其上四論仁敬夫敬而能仁他不足說可以保治矣其上二畧泛而滯於行其下而卻似讜雖與題不合言以時事故朕取之可二甲首餘以次挨去不知是否卿可先與言鼎臣看一過再同讀卷官看行

  ○上復御批首三卷

  上復御批首三卷韓應龍曰是題本意可第一甲第一名于孫陛曰說仁禮之意好可第二名于吳山曰敬?心學之極此論好可第三名是歲併李璣趙貞吉敖銑郭朴任瀛沈宏駱文盛尹臺康大和九人策皆刻之

  ○言官劾科舉私狥

  甲辰主考禮部尚書張潮左春坊左庶子江汝璧時潮卒於貢院輿屍出考試唯江一人而後序則屬之同考脩撰茅瓚是歲少傅翟鑾二子汝孝汝儉俱登第廷試以進呈卷上疑有翟氏子在首甲因抑第一卷置第三第三卷置二甲第四而拔秦鳴雷?狀元言官劾科舉私狥置 【 缺文】 詔獄問江及編修歐陽日?奐閒住少傅及二子編修彭鳳進士崔奇勛焦清?民員外郎高節謫戍進士彭謙死杖下御史沈珩王越外任

  ○欽賜舉人

  景泰中北京鄉試陳循王文以考官劉儼呂原抑其子訴於上謂儼私解元徐經及所取士顛倒實不私也詔復試如初定然難陳王二相特各許其子會試時謂之欽賜舉人

  ○欽降秀才

  癸卯年北京冒籍者翟鍾玊丁子載等俱發原籍肄業時謂之欽降秀才二事正相對云

  ○登科錄書伯叔祖父官秩

  天順以前登科錄凡伯叔祖父有官秩者俱得書今不復矣戊辰李泰書父永昌司禮監太監甲戌牛綸書叔玊司禮監左監丞泰永昌飬子也後俱拔入翰林泰至詹事綸至太常少卿

  ○讀卷凡三伯

  天順元年讀卷凡三伯武功伯掌內閣靖遠伯掌兵部與濟伯掌鴻臚

  ○十知貢舉

  大學士嚴嵩禮部尚書胡濙

  ○十?讀卷

  吏部尚書蹇義王直

  ○三主考會試者

  徐溥曾棨

  ○二主考會試者

  黃淮楊士奇王直王英錢習禮呂原萬安劉吉彭華吳寬李東陽王鏊梁儲靳貴石珤張潮張治

  ○閣臣出主會試者

  胡廣黃淮楊士奇黃淮高穀商輅薛瑄呂原彭時劉定之萬安劉吉尹直徐溥謝遷李東陽王鏊劉忠梁儲靳貴賈詠張璁張治徐階李本李春芳凡二十六人

  ○同考官秩太於主考者

  庚戌侍講學士陳循同考大常少卿魏驥戊辰修撰林文同考侍講劉儼

  ○致仕主考者

  黃淮

  ○不由科目者

  楊士奇

  ○師弟同為考試者

  陳魏及尚書溫仁和學士張兗

  ○恩宥錄

  浦江義門鄭氏有恩宥錄予節其畧筆之以見 祖宗風厲天下之意洪武十四年?內藏金銀事發連鄭氏以義門故釋之家長鄭濂鄭湜面見擢湜福建左參政吏部奏無見缺添設左參議授之二十六年詔鄭氏子弟三十以上者來見擢鄭濟左春坊左庶子伴太孫三十年起取天下稅戶鄭沂入見授禮部尚書以其從子榦為御史永樂十二年御史七十二歲進平胡詩稱旨乞歸 上曰教翰林院寫策書禮部宴他用正官陪教坊伎樂陛辭賜金繡衣褚帛榦舉從子煁可用 上曰御史舉也除御史後累遷大理寺丞永樂十七年北京初受賀致仕御史榦及弟致仕長史楷來朝賜宴及褚幣與?善陰隲二部 上曰他家人多與二十部十九年翰林檢討鄭叔羙以告病例為民 仁宗立與子弟來朝 上顧長者非鄭檢討乎何為冠平巾呂震以故對 上特詔予冠帶致仕各賜鈔二千貫給驛舟還家

  ○設四輔官

  高皇帝設四輔官均職四季以上中下三旬人各司之驗雨晹時若春三月李祐司皆中旬十日龔斆司皆下旬十日夏三月杜斆司皆上旬十日吳源司皆中旬十日趙民望司皆下旬十日秋冬如之各兼太子賓客班列公侯都督之次尚書之上又有與四輔游東苑倡和詩不載

  ○國朝實錄

  太祖實錄永樂初命曹國公李景隆監脩戶部尚書夏原吉學士觧縉禮部尚書李至剛總裁再命原吉及太子少師姚廣孝監脩學士胡廣楊榮總裁 太宗 仁宗實錄英國公張輔少師蹇義少保夏原吉監修少傅楊士奇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金幼孜總裁太常卿楊溥為副總裁大學士陳山張瑛續總裁 宣宗實錄英國公張輔監修少傅楊士奇楊榮尚書楊溥總裁少詹事王直王英為副總裁 英宗實錄會昌侯孫繼宗監修少保李賢尚書陳文彭時總裁少卿劉定之吳節為副總裁 憲宗實錄英國公張懋監修少傅劉吉尚書徐溥侍郎劉徤總裁尚書丘濬少詹事汪諧為副總裁 孝宗實錄初命少師劉徤李東陽少傅謝遷總裁吏部侍郎張元禎詹事楊廷和學士劉忠為副再命東陽少傅焦芳王鏊少保楊廷和總裁尚書梁儲為副而監修則仍公懋 武宗實錄則定國公徐光祚監修少師楊廷和少傅蔣冕毛紀少保費宏總裁後廷和冕紀皆去申命宏及少師楊一清少保石珤賈詠尚書石珤毛澄侍郎羅欽順為副後增侍郎吳一鵬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鳳洲雜編五

  王世貞

 

  將軍之制有三

  太祖官制後革者

  陞降品級

  建文中官制

  添設提學官

  兵制

  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

  二祖公主所適

  宮中女官之制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宮官六尚品職及內官監司庫局與諸門官并東宮六局王府承奉等官職秩

 

  ○將軍之制有三

  宗室郡王下鎮國將軍秩正一品輔國將軍正二品奉國將軍正三品散階龍虎上將軍金吾將軍驃騎將軍正二品奉國定國鎮國從二品昭武昭勇昭毅正三品安遠定遠懷遠從三品廣威宣威明威正四品信武顯武宣武從四品武節武德正五品武毅武畧從五品其官不過左右都督同知僉事正副留守都指揮使同知僉事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儀衛正副而巳總兵官則有征虜大將軍左右副將軍左右副副將軍征虜將軍征虜前將軍征虜副將軍靖虜將軍平胡將軍平虜大將軍征西將軍征西前將軍平北將軍鎮朔大將軍鎮朔將軍平西將軍平羗將軍征南將軍征南副將軍征夷將軍征夷副將軍平賊將軍征戍將軍平蠻將軍征蠻將軍 太宗征安南益設神機將軍橫海將軍鷹揚將軍驍騎將軍輕車將軍及各邊設遊擊將軍嘉靖幸楚設都護將軍都護副將軍定兵制增神樞營佐擊將軍按征蠻巳前無員額無品秩或公侯伯或都督領之有事則設事巳則罷及今遼東宣府大同寧夏甘肅延綏湖廣雲南兩廣榷甚重可生殺人此外又有管大漢將軍管紅盔將軍葢宿衛之帥云

  武廟自稱威武大將軍江彬許泰為左右副將軍

  ○太祖官制後革者

  中書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參議左右司郎中四輔官員外郎太史令弘文舘學士翰林承旨起居注太子贊善大夫閣門大使秘書監少監考功監令監丞左右拾遺左右諫院正言司諫符璽郎六科庶吉士回回監正副營田使東宮率府左右率左右副使王府相傳武傳六科庶吉士大元帥大總管五軍斷事後俱易名

  ○陞降品級

  樞密院改都督府陞一級為正一品使即左右都督同知院事即都督同知僉院即都督僉事院判無御史臺改都察院降一級御史大夫即左右都御史中丞即副都御史侍御史即僉都御史詹事院改府知院為詹事同知及副詹俱為少詹事儀禮司改鴻臚寺太常司改太常寺司天監改欽天監行中書省改布政司降三級行樞密院改都司降一級肅政廉訪司改按察司原品六部舊三品陞二品翰林院舊三品降五品六科舊四品為九品巳後陞七品尚寶寺改司舊三品降五品

  ○建文中官制

  六部尚書陞正一品增侍中正二品所屬革去清吏二字戶刑二部改為四司工部增照磨所兵部革典牧所戶部革贓罰庫都察院改為御史府裁减十三道為左右兩院正二十八員改通政司為寺使及通政參議?卿少卿丞翰林復學士承旨在學士上改講讀學士為文學慱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文翰舘居侍講侍讀侍書五經慱士典籍待詔侍書正七品即中書舍人也文史館居脩撰編脩檢討改孔目為典簿又增設文淵閣待詔拾遺補闕增五軍斷事五軍制祿倉革大理寺左右寺正寺副增本寺首領官增太常寺典禮郎二員太祝一員光祿寺少卿舊五品陞四品寺丞舊六品陞五品增司圃所改司牲司為孳生所太僕寺丞舊六品陞五品增錄事及典廄典牧二署驌驦等十八羣滁陽等八牧監龍山等九十二羣管鴻臚少卿從五陞正五寺丞從六陞正六革司賓司儀二署而陞鳴贊序班品革行人司止以行人隸鴻臚陞國子監丞為堂上官欽天監增五官監候增選士院及應天府知候所改五城指揮為兵馬陞各衛經□品級增四十四衛武學及錦衣衛帶管武學教授增各王府賓輔伴書布政司陞正二品自使至參議俱陞一級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偶有問廵撫所始者記會典始永樂十九年然□□□不得其實也聖政記志之

  永樂十九年敕吏部尚書蹇義給事中馬俊往直隸應天等府州尚書金純給事中葛紹祖往四川都御史王彰給事中王勵往河南都御史虞謙給事中許能往浙江侍郎郭進給事中章雲往江西侍郎楊勉給事中徐初往福建侍郎郭敦給事中陶衍往順天等府州侍郎李日?永給事中劉渙往山東少卿周納給事中劉藎往湖廣大理寺丞郭瑄給事中艾 往廣東大理寺丞孫時給事中蕭奇往山西通政參議朱侃給事中楊春往廣西共二十六人廵行天下撫安軍民

  ○添設提學官

  宣德間用少保黃福言添設提學官擢兩浙鹽運同知胡軫為副使欝林知州劉虬監察御史薛瑄高超工部郎中高志吏部主事歐陽哲修撰王鈺編修彭琉檢討陳祚康振國子學正莊觀俱僉事湖廣檢校程富建寧教授彭勗俱御史軫浙江虬湖廣瑄山東超福建志山西哲河南鈺江西琉廣東璲廣西振四川觀陜西富北直隸勗南直隸

  ○兵制

  永樂中兵制五軍營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管操練京衛及中都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輪班騎步兵千二營管隨駕騎兵圍子手管上直?刀手及京衛步兵幼官舍人營管京衛幼官應襲舍人殫忠效義營管京衛報效舍人餘丁俱以公侯伯都督都指揮領之三千營一司管執大駕龍旗寶纛負御寶及兵仗局什物上直軍一司管左右二十隊勇字旗大駕旗纛金皷上直軍一司管傳令營旗牌御用監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軍一司管執大駕勇字旗五軍紅盔貼直上直官軍一司管殺虎手馬轎及前哨馬營上直明甲官軍隨侍東宮官舍遼東備禦軍神機營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管操演神銃神砲火器五千下管操演火器及護衛騎兵初止以英國公安遠寧陽陽武等侯?總兵官後添設提督坐營監鎗大監景泰中土木變後兵漸耗散選軟用兵部尚書于謙議擇三大營精銳騎兵十萬分為十營團操以備警急是?團營而以謙總督武清侯石亨昌平侯楊洪安遠侯柳溥為總兵太監吉祥等監之餘步騎仍歸三營曰老營

  天順初罷八年復置成化初罷三年復置分為十二營凡十二萬人曰奮武耀武練武顯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揚威振威十二營內各分五軍三千統騎兵神機統火器而以撫寧侯朱永定襄伯郭登懷寧侯孫鏜總之營務惟撫寧侯最久凡三十餘年而英國公懋自五軍營來代英國頗老成不朘削士而監軍大璫谷大用陸誾等橫甚不制也嘉靖初用武定侯為帥故太監張永尚書李承勛監之張李宿將頗亦欲更定振作與武定不相能繼以疾卒而兵政益大廢弛矣時虜報歲急團營見兵少乃僅遷三萬騎聽征號曰東西二官廳各都督一人總之而團營所餘者非老弱則入中貴元帥私家矣提督凡有三曰太監曰公侯曰尚書尚書或專設或部事兼理庚戌虜變後侍郎王邦瑞極言利獘詔勒太監高忠等歸內總兵官朱希忠陳鏸聽辭任改京營總兵曰總督戎政官以咸寧侯仇鸞領之專設侍郎一人恊理罷十二營併為三大營曰五軍營副將一員參將四員遊擊將軍四員三千營曰神樞營副將一員佐擊將軍六員神機營副將一員佐擊將軍六員練勇參將六員

  ○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

  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疋紵絲三百疋紗羅各一百疋絹五百疋冬夏布各一千疋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其段疋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靜江王歲米二萬石鈔一萬貫餘物比親王减半馬匹草料月支二十疋公主未受封每歲支紵絲紗羅各一十疋絹及冬夏布各三十疋綿二百兩巳受封賜莊田一所計歲收米一千五百石鈔二千貫親王子男未受封歲支紵絲紗羅絹冬夏布綿同公主未封例女未封者减半男巳封郡王者歲支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一十疋紵絲五十疋羅二十五疋絹及冬夏布各一百疋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匹草料每月支十疋女巳受封及巳嫁者歲支米一千石鈔一千四百貫其段疋於所在親王國帶造皇太子次子既封郡王後候出閣歲支與郡王同女及嫁者與郡王巳封女同及查會典所載周王二萬石襲封萬二千石秦晉楚蜀慶魯寧瀋趙鄭襄荊淮德秀崇吉徽興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王一萬石代王六千石唐王五千石遼韓伊王二千石岷王千五百石肅王一千石與前迥異豈非慮宗支蕃衍?試貢之地耶然中間差等不一如肅王之一千石反不如初封之郡王尚有二千而岷府之郡王五百石更不如本府之鎮國尚有一千此最不可曉者又惟周王本色二萬石或以太宗母弟之故至其子孫尚存萬二千則秦晉二王獨非太宗之母兄乎

  ○二祖公主所適

  太祖長女臨安公主駙馬都尉李祺第二女寧國太長公主梅殷第三女未適夭第四女安慶公主歐陽倫第五女汝寧公主陸賢第六女懷慶大長公主永春侯王寧第七女大名大長公主李堅第八女福清公主張麟第九女壽春公主傅忠第十女未詳第十一女南康大長公主胡觀第十二女永嘉大長公主郭鎮第十三十四女未詳第十五女汝陽大長公主謝達第十六女寶慶大長公主趙輝 太宗長女永安公主廣平侯袁容第二女永平公主富陽侯李讓第三女安成公主西平侯宋琥第四女咸寧公主西平侯宋瑛第五女常寧公主沐昕

  ○宮中女官之制

  太祖初年定者凡六局一司官七十五人女使十八人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功正俱正六品尚寶局總行六尚之事凡出納文籍皆印署之如六局徵取於在外諸司尚宮領旨署牒用印付內使監受牒行移在外諸司尚宅二人掌導引中宮總司紀司言司簿司闈之事司紀二人掌印宮內諸司出入簿書文字司言二人掌賓傳奏啟之事司簿二人掌宮人名籍廩賜之事司闈四人掌宮闈管鑰之事女使六人通掌文案尚儀局尚儀一人掌禮儀起居總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之事司籍四人掌經籍圖書教授之事司樂二人掌音樂之事司朝四人掌朝見宴會之事司贊四人掌賓會贊襄之事

  女使三人通掌文案尚服局尚服一人掌宮內服用總司寶司衣司仗司餙四司之事司寶二人掌寶璽符契司衣二人掌衣服首餙司仗四人掌羽儀仗衛司餙二人掌巾櫛梳洗女使二人通掌文案尚食局尚食一人掌宮內膳總司饌司醞司樂司供四司之事司饌四人掌烹炮調和飲膳之事凡進飲食先嘗之司醞二人掌醞酒醴司藥二人掌醫藥司供二人掌給宮人廩餼薪炭之事女使二人通掌文案尚寢局尚寢一人掌燕寢總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四司之事司設四人掌帷帳裀褥灑掃鋪設司輿二人掌輿輦司苑二人掌種植蔬果之事司燈四人司燈燭女使二人通掌文案尚功局尚功一人掌督女工總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四司之事司製四人掌裁衣服司珍二人掌珍玉寶貨司綵二人掌段疋司計二人掌尚功局度支衣服飲食薪炭之事女使二人通掌文案宮正司宮正二人掌戒令責罰之事女使二人通掌文案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宮官六尚品職及內官監司庫局與諸門官并東宮六局王府承奉等官職秩

  尚宮局尚宮二人正五品掌導引中宮總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四司之官屬凡六尚事物出納文籍皆印署之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司紀掌印宮內諸司簿書出入錄目審而付行典記掌記佐之女史六人掌執文書司言二人正六品典言二人正七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司言掌宣傳奉啟之事典言掌言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司簿掌名籍廩賜之事典簿掌簿佐之女史六人掌報文書司闈六人正六品典闈六人正七品掌闈六人正八品司闈掌宮闈管鑰之事典闈掌闈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尚儀局尚儀二人正五品掌禮樂起居  總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之官屬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司籍掌經籍教授筆札几案之事典籍掌籍佐之女史十人掌執文書司樂二人正六品典樂四人正七品掌樂四人正八品司樂掌率樂人習樂陳縣拊擊進退之事典樂掌樂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賓二人正六品典賓二人正七品掌賓二人正八品司賓掌朝見宴會賞賜之事典賓掌賓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贊二人正六品典贊二人正七品掌贊二人正八品司贊掌朝見宴會贊相之事典贊掌贊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后妃羣妾御於君所書其月日尚服局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內服用釆章之數總司寶司衣司餙司仗四司之官屬司寶二人正六品典寶二人正七品掌寶二人正八品

  司寶掌寶符契圖籍典寶掌寶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司衣掌衣服首餙典衣掌衣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飾二人正六品典飾四人正七品掌飾二人正八品司餙掌膏沐巾櫛器玩之事典餙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司仗掌羽輿仗衛之事典仗掌仗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尚食局尚食二人正五品掌供膳羞品齊之數總司膳司醞司樂司饎之官屬凡進食先嘗之司膳四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醞二人正六品典醞二人正七品掌醞二人正八品司醞掌酒醴貤飲之事典醞掌醞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藥二人正六品典藥二人正七品掌藥二人正八品

  司藥掌醫方藥物之事典藥掌藥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饎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司饎掌給官人廩餼薪炭之事典饎掌饎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尚寢局尚寢二人正五品掌燕寢進御之次序總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四司之官屬司設二人正六品典設二人正七品掌設二人正八品典司設掌帷帳裀席灑掃張設之事典設張設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輿二人正六品典輿二人正七品掌輿二人正八品司輿掌輿輦繖扇羽儀之事典輿掌輿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司苑掌園苑種植蔬菜之事典苑掌苑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司燈二人正六品典燈二人正七品掌燈二人正八品司燈掌燈燭膏火之事典燈掌燈佐之女史二人掌執文書尚功局尚功二人正五品掌女功之程課

  總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四司之官属司製二人正六品典製二人正七品掌製二人正八品司製掌衣服裁製縫線之事典製掌製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司珍掌金玊寶貨之事典珍掌珍佐之女史六人掌執文書司綵二人正六品典綵二人正七品掌綵二人正八品司綵掌綵物繒錦枲之事典綵掌綵佐之女史六人掌執文書司計二人正六品典計二人正七品掌計二人正八品司計掌度之衣服飲食薪炭之事典計掌計佐之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官正司宮正一人正五品掌紏察宮闈責罰戒令之事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女史四人掌執文書

  內官監十一曰神宮曰尚寶曰孝陵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司設曰內官曰司禮曰御馬曰印綬曰直殿監皆設太監一人秩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秩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人秩正五品典簿一人秩正六品神宮監掌灑掃太廟殿庭廊廡尚寶監掌御寶璽教符將軍印信孝陵神宮監掌灑掃殿庭及栽種菓木蔬菜之事尚膳監掌供養奉先殿并御膳與宮內食用之物及督光祿寺供奉宮內諸筵宴飲食之事尚衣監掌御用冠冕袍服履舄靴襪之事司設監掌御用車輿牀榻衾褥帳幔諸事內官監掌成造婚禮奩冠舄傘扇衾褥帳幔儀仗及內官內使貼黃諸造作并宮內器用首餙與架閣文書諸事司禮監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御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并長隨當差內使人等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寺供應諸筵宴之事御馬監掌御馬及諸進貢并典牧所關收馬騾之事印綬監掌誥券貼黃印信選簿圖畫勘合符驗信符諸事直殿監掌灑掃殿庭樓廊廡之事

  又設長隨奉御秩正六品各門官七掌晨昏啟閉關防出入曰午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曰玄武門曰奉天門曰左順門曰右順門每門皆設二人門正一人秩正四品門副一人秩正從四品設司二曰鐘皷曰惜薪司皆設司正一人秩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秩從五品鐘皷司掌祭樂及御樂并內宮宴樂與更漏早朝鐘皷諸事惜薪司掌宮內諸處柴炭之事局庫九局有六兵仗曰內織染曰計工曰巾帽曰司苑曰酒醋麫庫有三曰內承運曰司鑰曰內府供用每局庫皆設大使一人秩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秩正五品兵仗局掌御用兵器并提督役造作刀甲之類及宮內所用梳篦之刷牙計剪諸物內織染局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疋絹帛之類計工局掌成造諸婚禮服裳付內官監收用及造內官諸人衣服鋪蓋諸事巾帽局掌造內官諸人紗帽靴襪及預備賞賜巾帽諸事司苑局掌宮內諸處蔬果及種田之事酒醋麫掌內官諸人食用酒醋麫糖諸物內承運庫掌收支段疋金銀珠玊象牙諸寶貨之物及同司鑰庫掌鈔錠之數司鑰庫掌各門鎖鑰及收支錢鈔之事內府供用庫掌御用香米及內用香燭油米并內官諸人飲食菓實之類其東宮典璽典藥典膳典服典丘典乘六局各設局郎一人秩正五品局丞二人秩從五品惟典璽局增設記事奉御秩正六品典璽局掌璽寶翰墨諸事典藥局掌同御醫修合藥餌供進湯液之事典膳局掌供進膳羞

  典服局掌冕弁冠帽袍服佩刀靴襪諸物典丘局掌甲冑戈矛弓矢刀劍諸物典乘局掌車馬之事其親王府承奉司掌王府諸事凡事則呈長史司并護衛指揮使司行之與內官衙門不相統攝設承奉正秩正六品承奉副秩從六品所三曰典寶曰典膳曰典服典寶掌王之寶設典寶正一人秩正六品副一人秩從六品典服掌冠冕袍服諸事設服正一人秩正六品副一人秩從六品門官二人掌王城宮殿門啟閉關防出入設門正秩正六品門副秩從六品設內使十人司冠一人司衣三人司佩一人司履一人司藥二人司矢二人又各公主位下設中使司掌府中諸事司正司副各一人皆雜職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鳳洲雜編六

  王世貞

 

  古賞格最重覆軍破城者至黃金千斤綵帛萬段我朝規制最為不浮今得而畧志之

  太祖破陳友諒降武昌賞常遇春廖永忠田土餘有差

  吳元年平張士誠賞格

  洪武三年賞平中原將士功

  征南功

  守禦功

  洪武四年賞平蜀功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

  洪武十七年平雲南功賞格

  洪武二十年破北虜功賞格

  永樂元年靖難功賞格

  永樂五年先賞平安南功

  永樂六年大賞平安南功

  永樂十三年賞重破安南功

  永樂八年賞征北將士

  永樂十年賜忠勇王金忠

  宣德中賞陽武侯薛祿等擊敗北虜功

  扈從北征平胡功

  賞寧夏獲虜寇功

  討寧王賞格

  宣皇帝即位賜藩封公主及在京官吏軍民等物

 

  ○吳元年平張士誠賞格

  召見右相國徐達等戟門封達信國公綵段十二表裏遇春鄂國公十表裏都督馮宗異平章胡廷瑞九表裏平章湯和參政曹良臣八表裏右丞廖永忠華高都督康茂才七表裏參政薛顯趙庸副都督梅思祖汪興祖六表裏指揮人五千戶人四百戶人三軍士米一石鹽十斤

  ○洪武三年賞平中原將士功

  大將軍達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副將軍遇春同副將軍馮宗異白金三百兩文幣三十表裏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同平章曹良臣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平章韓政幣同良臣金殺其十三平章俞通源右丞梅思祖參政陸聚都督副使顧時白金一百五十兩文幣殺政二參政陸仲亨文幣十二表裏左丞王傅及各衛指揮七千戶衛鎮撫六百戶所鎮撫四旗軍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小旗米同總旗白金减一錢軍米同小旗白金又减二錢

  ○征南功

  御史大夫湯和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平章廖永忠都督吳禎金同文幣殺五等

  ○守禦功

  平章楊璟胡廷羙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左丞周德興金同文幣殺其三都督同知張興祖白金二百兩文獘同德興參政朱亮祖張彬戴德僉都督郭子興陳德白金三百兩文幣十五表裏僉都督華雲龍金殺其半無文幣各衛指揮至所鎮撫興從征同

  ○洪武四年賞平蜀功

  穎川侯傅友德德慶侯廖永忠白金二百五十兩綵段二十表裏濟寧侯顧時白金一百五十兩綵段十五表裏臨江侯陳德白金一百兩綵段十二表裏都督同知汪興祖戰歿同中山侯湯和綵段十五表裏都督僉事王簡何文輝藍玊張溫金朝興白金五十兩綵段十表裏鞏昌侯郭子興江夏候周德興綵段十二表裏南安侯俞通源宣寧侯曹良臣僉都督陳桓殺其二僉都督王成仇成葉昇又殺其三汝南侯梅思祖又殺其二凡從穎川侯指揮人綵段八表裏千百戶衛所鎮撫六總旗白金十二兩小旗十一兩軍十兩從德慶指揮人綵段六表裏千戶衛鎮撫四百戶所鎮撫三總旗白金十兩小旗九兩軍八兩從中山指揮至百戶??虎减一表裏軍校??虎减一兩從永嘉政保寧者同至重慶??虎减一等軍校减半不從入關及守船患病者千百戶一表裏旗軍白金二兩軍病自河南還者與錢千八百自臨潼還者二千四百自西安還者三千六百自秦州還者四千八百自階州還者六千陣亡者倍前給白金溺墜病死者與見軍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

  李善長徐達文綺帛各百疋常遇春馮勝八十疋李文忠鄧愈四十疋中山侯湯和等二十八侯各四十疋臨濠地若干頃佃戶及守墳儀仗戶各有差

  ○洪武十七年平雲南功賞格

  穎川侯傅友德進封公永昌侯藍玊安慶侯仇成定遠侯王弼許世襲加祿五百都督陳桓胡海郭英張翼俱封侯餘將士??虎遷有差總兵而下人賞錦繡雜綵二十表裏鈔一百錠

  ○洪武二十年破北虜功賞格

  大將軍藍玊白金二千兩鈔一千錠文綺五十疋副將軍唐勝宗郭英白金一千兩鈔四百錠文綺三十疋左參將王弼白金一千兩鈔八百錠文綺四十疋右參將孫恪白金五百兩鈔三百錠文綺十五疋都督徐司馬等六人各白金四百兩鈔一百錠文綺八疋指揮使蕭綺等八人各金三百兩鈔百五十錠文綺四疋指揮同知陳鏞等十人白金二百五十兩鈔百四十錠文綺五疋指揮僉事張敬等三十五人白金二百兩鈔百三十錠文綺四疋千百戶鎮撫各有差按賞格唯此最重云

  ○永樂元年靖難功賞格

  都督丘福朱能進封公白金四百兩綵幣四十表裏鈔四千貫僉都督張武陳圭鄭亨孟善火真顧成王忠徐忠張信李遠郭亮陳旭房寬都指揮張輔房勝孫岩駙馬王寧進封侯白金三百五十兩綵段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僉都督徐理唐雲都指揮徐祥李濬白金三百兩綵段二十五表裏鈔三千五百貫僉都督劉才白金二百五十兩綵段十六表裏鈔三千貫指揮張興金綵同鈔二千貫曹國公李景隆白金綵段鈔同丘福兵部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僉事陳 白金三百兩綵段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儀制正張成白金二百兩綵段十表裏鈔一千五百貫餘有差

  ○永樂五年先賞平安南功

  都督柳升白金二百兩鈔一千錠綵幣十表裏織金紵衣一襲都指揮魯鱗白金一百五十兩綵幣八表裏衣同獲黎季犁為首軍人王柴胡陞指揮使白金二百兩鈔六百錠綵幣五表裏織金紵絲衣一襲級金花帶一為從者李福等四人皆陞僉指揮白金一百兩鈔四百錠綵幣四表裏織金紵絲衣四襲素帶一獲黎澄為首者李保保陞賞如李福為從者張榮祖等三人陞正千戶白金五十兩鈔三百錠綵幣二表裏織金紵絲衣一襲級花銀帶一條獻俘官指揮使張勝等白金一百兩鈔四百錠綵幣六表裏織金紵絲衣一襲護送官及軍人醫者三百六十五人鈔幣有差

  ○永樂六年大賞平安南功

  英國公張輔賜冠服白金四百兩鈔一千錠綵幣四十表裏黔國公沐晟冠服白金鈔同幣殺其二豊城侯李彬雲陽伯陳旭白金二百兩鈔六百錠綵幣十五表裏清遠侯王友賜冠服白金一百五十兩鈔四百錠綵幣十表裏安遠伯柳升白金减王友十五之一鈔幣同右都督朱榮白金一百兩鈔二百錠綵幣八表裏贈建平伯高士文同柳升

  ○永樂十三年賞重破安南功

  英國公輔黔國公晟白金五百兩鈔二千錠綵幣五十表裏都督朱廉方政江浩白金五十兩鈔三百錠綵幣五表裏都指揮師祐减一等都指揮師祐金幣又减一等鈔一百六十錠都指揮陳濬等五員白金二十五兩鈔一百四十錠綵幣二表裏胡通海等白金二十兩鈔一百二十錠綵幣一表裏擒鄧景寅指揮陶弘等白金三十兩鈔二百錠綵幣三表裏織金紵絲一襲為從者金幣减三之一衣鈔同百戶路坦等金幣减三之二衣鈔同

  ○永樂八年賞征北將士

  總兵官鄭亨白金三百五十兩綵幣十二表裏鈔六百錠安遠伯柳升白金三百兩綵幣十表裏鈔五百錠餘皆如賞格

  ○永樂十年賜忠勇王金忠

  誥命鐵券金印公服朝服玊帶繡蟒衣黃金百兩白金四百兩鈔二千錠紵絲五表裏裏紗綾羅各二十疋鞍馬二匹牛百頭羊五百頭居第牀褥薪蒭器用咸備歲祿千石別賜其妻黃金五十兩白金百兩紵絲二十表裏紗羅綾各十疋鈔千錠冠服全都督馬台罕都指揮察罕下八員各白金五十兩鈔七百錠錦衣一襲紵絲六表裏綿布三十疋指揮卜荅帖木兒等三十員各白金三十兩鈔五百錠錦衣一襲紵絲五表裏綿布三十疋百戶所鎮撫格干帖木兒等二十五員各白金十五兩鈔三百錠錦衣一襲紵絲三表裏綿布十五疋冠帶鞍馬牛羊薪蒭居第以次等

  ○宣德中賞陽武侯薛祿等擊敗北虜功

  薛祿加太保及副總兵吳克忠鈔四百錠綵幣六表裏武進伯朱冕奉化伯滕定鈔三百錠綵幣二表裏都督柴永正等六人各鈔三百錠綵幣一表裏都指揮馬昇等并軍士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二人共鈔四十一萬八千二百三十錠絹五百八十五疋綿布一萬二千七百四十八疋

  ○扈從北征平胡功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忠勇王金忠各鈔六百錠白金三十兩綵幣三表裏陽武侯薛祿安順侯薛貴恭順侯吳克忠各鈔四百錠白金二十四兩綵幣二表裏清平伯吳成應城伯孫傑遂安伯陳瑛武進伯朱冕各鈔三百錠白金十兩綵幣一表裏中府都督同知任禮高文僉事李玊李英左府左都督柴永正右都督馬亮都督同知程忠婁里僉事吳也兒克胡守義把敦右府左都督蘇火耳?右都督蔣信郭志滕定嚴宣前府都督同知馮斌僉事韓僖梁成後府都督僉事沈清郭義馮與李通各鈔二百錠銀五兩綵幣一表裏坐營定國公徐景昌鈔四百錠綵幣四表裏西寧侯宋瑛等各鈔二百錠綵幣二表裏安鄉伯張安鈔同綵幣殺一右都督冀傑鈔又殺半綵幣同指揮以下及官軍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九人賞有差

  ○賞寧夏獲虜寇功

  進右都督賞白金五十兩綵幣四表裏參將丁信僉都御史郭智白金三十兩二表裏偏頭關破虜功總兵李謙為左都督賞鈔三千貫紵段四表裏馬貴為都指揮使鈔二千貫紵段三表裏李庸為指揮使鈔一千貫二表裏獲首級百戶各鈔一千貫一表裏總小旗各鈔七百貫絹布各二疋追獲馬匹指揮鈔一千貫一表裏千百戶鈔七百貫絹三疋總小旗軍鈔五百貫絹一布二奮力向前指揮各鈔五百貫絹二疋千百戶旗軍各鈔三百貫絹二疋

  ○討寧王賞格

  領軍內官將官并提督廵撫等官督兵擒斬宸濠者俱封侯下手擒斬者陞五級本管千總官三級把總官二級管隊官一級督兵擒斬首惡主謀用事者一名陞一級武官至正一品文官至從一品止原係伯者五名以上進封侯左都督五名以上進封伯不及數者每一名本色俸一百二十石下手擒斬者每名為首陞三級為從陞二級本管千總每名陞一級把總每名陞一級管隊每名賞銀二十兩二名以上加賞四名以上??虎陞二級督兵擒斬從賊二百名以上陞一級四百名以上陞二級隨伍軍人擒斬三名陞一級六名陞二級而止二名賞銀十兩陣亡者陞實授一級原無軄役不願陞者賞銀十五兩陣陽回營身故者陞署一級原無職役不願陞者賞銀十兩前項俱世襲

  後王守仁等擒獲寧王有旨江西反賊勦平地方安靖各該官員功蹟顯著你部裏既會官集議分別等第明白王守仁封伯爵給與誥券子孫世世承襲照舊參贊機務伍文定陞右副都御史蔭子孫世襲正千戶戴德孺陞三級邢珣徐璉各二級伍希儒一級陳槐賞銀二十兩紵絲四表裏謝源吏部陞用王守仁本當行取來京宴勞但 先帝山陵甫畢禮儀從省寫敕差行人前去慰諭賞銀一百兩紵絲四表裏南京光祿寺辨宴內外守備并府部掌印官侍宴按此與前格微不同矣

  ○宣皇帝即位賜藩封公主及在京官吏軍民等物

  周寧慶代瀋五王各白金五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錦五疋紗羅各二十疋兠羅錦五疋西洋布十疋鈔三萬貫漢趙二王加黃金百兩餘同晉楚遼肅魯韓唐伊蜀秦十王各白金三百兩文綺十表裏錦三疋紗羅各十疋兠羅錦三疋西洋布五疋鈔二萬貫寧國大名南康永嘉含山汝陽寶慶七大長公主及永平永安咸寧三公主白金二百兩鈔萬貫其餘俱同十王在京官吏軍民白金公百兩侯伯八十兩一品二品六十兩三品三十兩四品二十兩五品十五兩六品七品十兩八品九品雜職各五兩將軍旗軍校尉聽選辦事優給官監生生員人才吏典僧道耆老醫工廚樂人等四夷朝貢使各有差凡三十二萬九百五十人白金五十六萬三千八百二十九兩

  湖州府後學吳仕旦覆訂

  建昌府督刊知事毛禎

  督寫檢校季士俊

  對讀教授徐文淵

  訓導陸勝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