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蟳蜅女——海风吹过满头香

 西山刀客 2014-09-14

【蟳埔女】

  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蟳埔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据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由此可见,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传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从西域移植而来,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蚝壳厝是最具特色的闽南民居,据考证蚝壳厝所用的大蚝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的。由此可见,“簪花围”及蚝壳厝都带有宋元时期泉州海洋文化的显著印记。

【蟳埔女的服装】

  蟳埔女的服装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宽筒裤”。


  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适合于渔民劳动需要。

  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

  蟳埔女的骨笄头饰乃古代“骨针安发”之遗风,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蟳埔女的耳饰别具一格,成为不同年龄辈份的区分。


【代表性传承人】

  黄晨,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泉州丰泽区蟳埔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1973年师从王良务师傅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1977年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蟳埔女服饰,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具有高超的制作技艺,既保留了蟳埔女服饰原滋原味的传统特色,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突出实用性,简朴宽松,稳重大方,曾在蟳埔女服饰制作大赛获奖。

  近年,为配合蟳埔女习俗保护,呼应打造“蟳埔女”民俗文化需要,他创办了一家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其作品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专家收藏,并曾参加2011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成果展,多部舞台演出节目采用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作为演出服装,被蟳埔女带到海外参加交流活动。同时,他不忘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收黄希望、黄芳芳为徒,积极传授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