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五官坐标图
什么是五官色部?
1、什么是女七男八的色部变化规律?
五脏的色部在脸上的定位是非常精确的,通过我这些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也得到的一些发现,比如用红外线的方法了解人脸温度的变化,我发现在两个内眼角向上的区域总会两条明亮的高温带,正好相当于中医所讲的“太阳主一身之表”。实际上,我们的太阳经从内眼角一直到头顶、后背分成两条线,它对外界风寒暑湿造成的抵抗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阳气足这个地方就格外的亮,阳气不足,这个地方的亮就会有所减弱。所以,古人的说法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而且古人说心脏的色部偏红,肝脏的色部偏青,脾脏的色部偏黄,肾脏的色部偏灰。中年以上,男子过了40岁,女子过了35岁以后,在脸上的部位我们都可以看到,不但是肉眼可以看到,而且可以采用色差剂的方法,可以得到数字上的证实。
主持人:比如男子的变化,我们目测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洪谟:一般是这样的,男孩子在8岁以前基本上肾脏色部和周围的颜色是一致的,是小红脸蛋,都是红色的。等到16岁前后,肾脏的色部周围还是红的,但是肾脏的色部大约1.5-2.5厘米直径范围内逐渐的发青,不是病态的青,而是明亮润泽的青白色。它根据人的脸色变化,有的人脸色偏白,那么,他这个部位就偏白;有的人脸色发黑,这个部位就发青。等到结婚之后,青色会逐渐的消失,再一次跟周围的红色融合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之后,这个部位颜色逐渐逐渐的偏灰。等到过了64岁,这个颜色又和周围的颜色再一次接近。所以,肾脏的色部和周围的气色的关系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体肾气的阶段性变化。而这个阶段性变化在《黄帝内经》中曾经有过明确的记述。可见,我们古人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人体面色的观察有多么的细致!这些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的科学仪器与中医得到证实。
我曾经在全国进行过四大城市女性面色普查,也进行过全国四大城市男性面色的普查,无论是男女,确实是按照中医所说的女七男八的规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但在脸上有所反映,而且在各个色部也有所反映。因此,非常钦佩两三千年以前的古人,在临床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归纳出这么精确的理论,有多么的科学!
2、中医色诊学的“相不独断”
我再举一个例子,很多慢性的病人,我们必须观察它的色部的变化,而这种色部的变化,有的时候不是单一显现的,中医的原则叫相不独断,同时会显现出脸上很多的部位。比方说当我们观察鼻头的颜色不是那么明亮润泽的黄色,我们考虑脾病的时候千万别以鼻头这一个部位来判断,我们还要看他的口唇的颜色,如果颜色也淡也黄的话,很可能是脾虚。还有一个最关键部位被两千年以来的被忽略掉,《黄帝内经》中明确的记载,“脾其华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在哪儿呢?我的嘴唇周围一圈大概一个毫米宽,黄中有白、白中有黄,非常明亮、润泽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唇四白,如果脾胃功能健全,这个人食欲特别好,吃什么都特别相,吃什么都食量特别大的话,而且运化功能很好的话。那么,唇四白就会像我的嘴唇一样特别明亮、润泽。如果这个人脾虚的话,唇四白就会失去光彩。
当我们判断脾虚的时候,要看看鼻头的颜色、还要看看嘴唇的颜色,还要看看唇四白的颜色,这就有三个证据。那么,我们还可以让大伸出舌头来,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舌中央是诊察脾胃的。因此,看看舌中央的颜色变化如何,又多了一个证据,这就四个证据了。另外,两耳也是全身的反映,在耳夹也有色部区,这就是五个证据了。在眼睛上,上下眼睑是属于脾的,虹膜上也有脾的特殊定位,这样就六七个证据了。
所以,按照中医色诊学的色部定位,去综合判断,诊断的准确率就会提高。肾脏也是如此,肾脏有病的时候,不但要看一看耳前的区域,而且我们还可以看看耳朵的大小,比方说我们看到耳前的区域颜色发灰、发暗,这个人耳朵很小,而且耳朵到不了眉毛,比眉毛要低。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先天的肾脏发育不足;如果上面虽然高,但是颜色枯萎,而且萎缩了,我们就知道是因为后天疾病而引起的萎缩、肾脏不足。这样就又多了个诊断的证据。我们还可以让大伸出舌头看看舌根的区域,我们还可以看他的瞳孔是否有神,我们还可以在虹膜上找到肾脏的特定区域,还可以在两耳上,对耳轮上角和对耳轮下角分杈的地方,还可以找到肾脏的区域。
所以,中医色诊学讲“相不独断”,我们可以把明堂色部和五官色部结合起来。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叫明堂色部。刚才我讲过了综合诊断“相不独断”,我们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叫做“五官色部”。
3、什么是“五官色部”?
什么叫“五官色部”呢?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五官七窍,眼睛、耳朵、鼻子、嘴、舌,中医把它叫做五官,而五官也是脏腑的特定反映部位。比如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气华在唇,肾开窍于耳,这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把眼睛分为五轮,眼睑属脾,白眼仁属肺,内外眼角血络属心,黑眼仁属肝,瞳孔属肾。第三个层次,可以把黑眼仁进一步的划分为所有的脏腑心脾关节。现代科学检查眼底也可以反映人五脏六腑的变化。所以,人是越来越精细的研究色部,而它可以逐渐的证实我们的诊断可以越来越精确。所以,用“五官色部”这个词已经不能概括五官对人体脏腑色部的反映。所以,我在1981年把它命名为“五官微诊系统”,越分越微细,使色部的诊断得到更精确的反映。这是第二种方法。我在刚已经讲过了,如果能够把明堂色部、五官色部微诊系统综合起来,一张脸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十来个信息确定我们的诊断,我们确实可以像扁鹊一样。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五官耳朵主肾,色部、耳轮这块主肾,《黄帝内经》写耳朵焦枯是一个病到后末期,是生命垂危的时候。
王洪谟:是的,如果是耳轮焦枯,就像烤羊肉串的木炭灭掉了之后,又灰,又干,又萎缩,这个人立刻就会有生命危险,马上就要死了。我曾经统计过五种严重的疾病,比如心力衰竭、肝硬化,病人在临终前的几点耳朵都会逐渐的萎缩。因此,中医色诊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非常准确的诊断意义。
提到这儿也不得不提到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流传久远的一种定位方法,叫面貌色,把脸上分为五个区,眉毛上方叫做额区,诊心病;左颊区诊肝病,右颊区诊肺病;鼻区诊脾病;下颏区诊肾病。这种方法是在《黄帝内经》里面的《素问》里提出来的,当时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色诊可以现胃病。中医讲“胃病先防”,这个疾病还没有发生,只要它已经有所萌芽了,它就会在脸上有所反映。这个时候如果采用针刺、艾灸、汤药等方法治疗的话,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使这个疾病完全逆转过来,不再发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提出来,心有热的话,前额会先赤;肝有热的话,左颊会先赤;肺有热的话,右颊会先赤;肾有热,下颏下赤;脾有热,鼻先赤。后来到宋代的时候加以肯定,因为儿童的气色变化是非常敏锐的,皮肤比较薄,气血比较娇嫩,反映出来是比较灵敏的。后来到了清代的教科书中提出来,不但小儿这种方法适用,而且成人也是非常适用的,于是在全国中医界都得到的推广。但是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推测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的。比如小姑娘红脸蛋没有一侧红另外一侧不红,当发烧的时候也没有一侧红不红的。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实也有一些情况,特别危重的情况,比如肺结核晚期,向走侧卧的时候,一侧偏红;调过来之后另一侧又红了。有一侧发红的时候是因为血管的输送功能发生障碍了,于是可能有先后的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发生一侧红、一侧不红。所以,我在1971年就提出左右单侧发红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发现在临床上病人病色的变化很少有出现单侧变化的,也很少出现单区的变化。于是,我发表了一篇论文《面貌色部五脏分区置疑》,把面貌色部五区分属五脏的说法在临床上、在科学研究上是得不到临床证实的。所以,大家在学习色诊学的时候,对这种方法应该区别对待,如果确实发现这样的例子,请大家告诉我,修正我的理论;如果大家发现确实没有这种理论,千万不要受这种方法的局限。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如果真是按照这种理论找的话,你可能会发生误诊,找一辈子也可能找不到这样的变化,就会对色诊产生怀疑。
因此,总括我刚才讲的,通过我祖传的经验和我本人40多年的临床经验,明堂色部是科学的,是可信的,可以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也可以通过现代仪器研究,无论是红外线成像的温度学的检验,或者是色差剂的色度学的检验,都是可以证实的。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五官微诊系统,它也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一个单细胞逐渐分裂而成的,所以在我们人体每一个独立的器官都是全身的缩影,我们叫全息学。全息学在色诊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比如整个的脸可以反映全身的情况,我们脸上的局部可以反映脏腑的情况,我们的五官也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反映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因此,我提出来一个生物特征和内脏都有多层次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色部的现代科学的基础。
主持人:今天王教授讲的这些可能还是色诊、色部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有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在这个地方发黄了,还有很多很具体的情况,我们下次还有直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今天的直播时间就到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