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何以生存至今(组图)

 白水神木山人 2014-09-15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何以生存至今(组图)

2014-08-27 09:16:35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碾皮料山东曲阜纸坊村
碾皮料山东曲阜纸坊村
傣族皮纸的浇纸云南勐海曼召村
傣族皮纸的浇纸云南勐海曼召村

  中国造纸的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及于书写、印刷、包装、卫生、祭祀等各个领域。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洋纸的输入,手工纸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纸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但即使如此,中国手工纸的产地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陈刚

  手工造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约2000年的历史,纸的发明对人们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造纸的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及于书写、印刷、包装、卫生、祭祀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洋纸的输入,手工纸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手工纸的产地、产量也在迅速减少,但即使如此,中国手工纸的产地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的现状

  中国手工纸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尤其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而北方地区,仅有河北迁安、陕西长安、山西定襄、山东曲阜、新疆和田等少数地区尚存手工纸的生产。中国手工纸的原料,现在主要有楮皮、桑皮、青檀皮、竹、稻草等,而麻纸、藤纸等则已绝迹。手工纸的种类,以用途分,可分为书画纸、文化用纸(书写、印刷)、迷信用纸、卫生纸等。其中,手工文化用纸及卫生纸市场已经不断萎缩,几乎完全被机制纸所取代,只有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古籍复制印刷中,需要少量的手工纸。在中国书画领域,则仍以使用手工纸为主,故书画纸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中国高档手工纸赖以生存的主要领域。中国人在祭祖、扫墓时,有焚烧纸钱、纸元宝等习惯,至今仍要消耗大量手工纸,虽然已有部分地区生产机制迷信用纸,但大量的仍是手工制造,这也是当今不少手工造纸仍能生存下来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手工纸的产量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20余万吨,有些年份还有所增加,但由于纸及纸板的总产量迅速增加,手工纸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近年来,下降到占纸及纸板总产量的1%以下。1980年代以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各地私营个体厂家数量增加,1993年,轻工业部改制为轻工总会,对手工纸的管理逐渐放开,手工纸的产量更是缺乏统计,但估计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中国在漫长的造纸历史中,各地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造纸技术,除使用麻、楮、桑、竹等多种造纸原料以外,原料的处理与成纸技术也多种多样。

  以打浆技术为例,有使用人工捶打、水碓、卧式水轮碾,以及畜力碾等。而成纸技术又可大分为浇纸法与抄纸法。抄纸槽可分为地上式和北方常见的地坑式。抄纸帘又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即床架式),活动式纸帘有手端帘和吊帘。即便是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吊帘也是形式多样。

  造纸技术的多样性,是我国悠久造纸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造纸术在各地的普及发展。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对于造纸技术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造纸技术发展的脉络,也可以了解各地技术传播的源流。同时,不少独特的传统技术,如人尿、米汤发酵技术、天然漂白技术等还可以为今后造纸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

  近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艺逐步受到保护与重视,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手工纸技艺就有6项。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手工造纸传承人有6名,2009年,宣纸还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多的造纸技艺,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传统造纸技艺被列入名录,受到保护。

  同时,各地区对本地区造纸技术的保护总结也日益重视,已出版的地方纸史著作,近年即有《长汀纸史》、《中国宣纸史》、《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中国富阳纸业》等。同样,为了保护、展示与宣传传统纸文化、造纸工艺,发展本地的旅游业,不少地方也建立了纸博物馆、纸文化村等,主要有:

  1.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1987年5月开馆,是中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后经不断改扩建,现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8平方米。馆藏文物和实物标本2300余件。共有四个展厅,展示了手工造纸的历史沿革,夹江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各类纸品、纸加工品等。

  2.中国宣纸博物馆:位于安徽泾县,主要展示宣纸的历史沿革、造纸工艺、明清至现代各时期的染色宣纸,洒金、描金宣纸等标本,另外,泾县还在建设“中国宣纸文化园”,作为展示宣纸工艺、书画艺术、古籍印刷的场地,同时也是宣纸等文房四宝的销售市场。

  3.中国传统造纸印刷文化村:在浙江富阳市,由当地主要的手工纸制造、古籍印刷企业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经营,1997年创办,全村占地面积2公顷,村内汇聚了自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各种劳作工具,以造纸作坊、印刷作坊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与印刷术。

  4.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汉中市洋县龙亭镇,史载,蔡伦曾受封龙亭侯,龙亭镇是其封地和葬地,保存有规模宏大的蔡伦墓祠。该馆由私人投资承包经营,于2002年开馆,占地2668平方米,展出了不同时期造纸遗址出土的造纸工具及纸张样品,在仿汉造纸作坊里,再现了中国古代制造纸张的生产工艺流程。

  此外,在贵州香纸沟、广东四会以及江西铅山、浙江温州等地也有传统造纸的体验、展示设施。

  抢救、重估与市场开拓

  中国手工纸有着辉煌的过去,至今无论在产地、品种、产量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同时,中国手工纸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还可能影响手工纸今后的生存,同时给手工造纸技艺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传统的造纸场所一般位于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带,山上可以提供造纸原料,溪流可以提供造纸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同时造纸所得的收入又可以贴补山区农作物产量少带来的收入不足。但是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各地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成了大多数农村年轻人的选择,相对来说,手工造纸劳动强度大、收入少,普遍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甚至原来抄纸为生的人也由于销路问题不得不改行。如闽浙皖赣地区,历来是传统造纸集中的地区,可以说中国的造纸史离开了这一地区便无从谈起,至今仍为我国手工纸最主要产地。但是,这一地区同时也是现在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使传统造纸工艺的消失比别的地区更为迅速。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宋代以后,随着我国造纸中心的南移,手工造纸呈现衰退的趋势,但仍有不少地区延续至近现代,生产的手工纸主要满足本地区的日常需要。北方地区的手工造纸技术对研究我国造纸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些地区,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的造纸技术,如山东曲阜的纸坊村,这在南方也是很少见的。而近年这些用于糊窗的纸的使用量不断衰减,而且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名进行的“撤村并居”运动中,传统造纸行业大多面临毁灭性打击,亟待制定有效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