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史纸生产工序复杂 旧时的连史纸手工作坊 工人将浸泡过的嫩竹中形成的竹丝剥离出来 工人在捞纸,推动纸帘,在纸槽内来回摇荡,然后抬起纸帘使水流尽后,小心翼翼地将湿纸剥到纸板上 将压榨过的湿纸一张张地剥开,用沾湿的松毛纸刷一一贴伏于有50—60℃恒温的“纸焙”斜壁上,待干后一张张收下放平。 切纸也是手工完成 连史纸的历史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为原料,经过“剉、煮、捣、抄”等各项工序造出了“蔡候纸”后,造纸术为天下人利用,先后传播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晋代开始出现了竹纸,葛洪《抱扑子》:“逍遥竹素,寄情元毫”中的“竹素”即竹纸。 唐代时期造纸术已传到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现了楮纸和麻纸。《唐会要》记:“开元三年十月,始用黄麻纸写诏,至上元三年,诏、制、敕并用黄麻纸。”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记:“纸则有韶之竹笺”。这说明唐代中期广东韶州就开始造竹纸了。 宋朝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记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海人以苔,浙人麦稿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造纸。”这说明造纸术的普及和就地取材的丰富纸张品种。 明代崇祯十年(1632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杀青篇云:“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明王世懋《闽部疏》载:“粉竹舂丝,为佳纸料者,美以江东白苧”。 清代乾隆《汀洲府志》物产篇:“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造纸。而竹纸多出连城、归化。”清代以前连城县属汀州府管辖。康熙《连城县志》物产篇记载,知县杜士晋曰:“闽,古之荒服,而连则荒服中僻壤也。山居其九,田居其一,地不通商,男不负贩,女不蚕纺,区区数钟田,家给不足矣。姑田,河源殖纸为业,而海讯不通矣。”乾隆《连城县志》物产篇记载:“纸以竹穰为之,粗者名火纸,稍细而厚者名古纸,土人用以事鬼,又有连史、官边、烟纸、高帘、夹板等纸。”这是地方志最早记录有关“连史”的纸名称。清嘉庆杨澜《临汀汇考》载:“汀地货物,惟纸行四方。长邑有官边、花笺、麦子、黄独等品。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长邑指长汀、连邑指连城)。”这是地方学者首次记录连史纸的质量及用途方面的信息。清代时期闽西诸县均产竹纸,而且产量大。各有特色。 民国《连城县志》载:“输出之品,惟竹与木,……竹以制纸,春旬方荫,侵伐之害数信于木,及其漂也,曰是竹丝也,及其制也,曰是槽料也,及其成也,曰是纸也,及其输也,曰是商货也,物一而名十,惟取所求,任旦旦而伐之,以节节而取之……” 1937年中国造纸研究所张永惠到连城纸区调查纸业生产情况,并在《工业中心》中发表了《连城竹纸调查报告》一文,这是较早期较全面的对连城连史纸及其它竹纸的学术论文。1946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编印出版的《福建长汀造纸调查》中记载:“福建省全境多山,竹林遍地,形成我国天然的产纸区,是故闽纸之出产,非但占闽省全省出口货物中重要地位,而且其纸质之优,及其产量之巨,在我国手工业造纸中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闽省造纸肇始于唐宋,自宋以后,产纸即达三四十县,相沿迄今有千余年历史,福建省所辖六十余县中,产纸曾达四十六县之多,而现有产区亦达四十三县,占全省总县数三分二以上。在全省四十三个产纸县份中专产熟料纸仅二县,专产生料纸者三十一县,兼产熟料、生料纸者十县,熟料纸以姑田镇所产为最佳,而生料纸以长汀所产为最佳。” 1954年我国纸史专家王诗文到连城纸乡调查,在2002年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纸事典》中记载:“福建连城的熟料法,基本上以湖南浏阳法类似,将嫩毛竹先加工成竹麻丝,再用石灰和碱进行分级蒸料。主要不同处是连城法在蒸料后不经发酵,而进行日光漂白,一般均制成漂白竹浆,用此种漂白竹浆制成的手工纸是竹纸中的高级品,如连史纸、大连纸、粉连纸以及仿宣纸等。这种纸由于是用日光漂白,具有与宣纸相似的颜色,也有经久不变色的特性。此法在福建及江西两省采用最为广泛,如江西铅山所用的孰料竹浆制法基本上与福建连城的相同。”这是近代纸史研究人士对连史纸原料制作方面的一次论述。陈大川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造纸术盛衰史》中称:“福建,以福州及闽西之竹穰纸,薄藤纸等为有名。”2006年7月复旦大学“江南竹纸调查组”陈刚副教授一行5人到连城县姑田宣纸厂进行连史纸方面的考察。8月5日在上海《东方早报》发表“竹素守望”文章。2008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陈刚硕士研究生苏俊杰作了“连史纸的制作技艺及其耐久性初步研究”并载入了2008年底出版有笔者编写的《连城宣纸》一书。 连城手工纸历时千载,连史纸随着明代后期“连城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制浆法的成熟以及区别于其他毛边纸、玉扣纸等竹纸捞纸法不同的“连城捞纸法”的利用,使连史纸成为了明清纸中珍品而闻名遐迩。 连史纸的制作工艺 连史纸制作技艺分为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造纸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青丝生产:立夏前后五天砍下嫩竹(长出1—2枝新梢的新竹),取竹竿的上一截为连史纸竹料(下一截也就是头截为其他漂料纸竹料),截成每节1.5米长,削去青竹皮,中间破开。分层放入竹塘中浸渍。60天后,新竹已经腐烂,用木槌敲打成丝,清洗干净,上竹架,晒干便成青丝。 (二)蒸煮黄坯:把青丝拧成小股放入石灰中浸渍,一天进行翻堆又泼上石灰浆,使青丝深软化。把青丝搬至水塘洗净石灰浆,然后上竹架晒干,叫“头套”。第二次把青丝浸渍石灰浆4天,叫“灰青”。把灰青放入坯炊(炊料灶)进行蒸料1天,然后将灰青出炊,洗净上竹架晒干。再把灰青放入碱水池(用草木灰制成的碱)里进行过碱,然后进行蒸料一天一夜,出炊后洗净碱水上竹架晒干成了“黄坯”。 (三)天然漂白:把黄坯撕装成80公分大的饼状,放在朝南方向的山坡的茅草和灌木丛上,每个月翻揙一次,三个月后黄坯经过日光雨雾的自然漂白已成了“白料”。 (四)造纸: 1、捞纸:首先把白料送到水碓寮进行碓料,然后挑至纸寮由造纸师傅放入纸槽里,并加入纸药即榔根汁,具体用量按师傅的习惯而定。造纸之时,用木耙把槽里的纸浆和纸药一同拌匀,纸槽两侧立一师一徒,徒弟叫扛尾,师徒将纸帘浸入槽内,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再往相反另一端纸槽里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第三下按第一下的方向往纸槽里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要是捞厚纸还要捞四下,再由师傅取下纸帘平伏在湿纸板上,徒弟协助摆放帘架及拨动简易算盘,如此重复操作,每捞五六十张、要加一次纸料和纸药,耘一次槽,使被槽笪压着的纸浆不断与纸药一起悬浮在纸槽里,直到纸槽里的纸料捞罄为止。一般情况,从早上捞到天黑可捞850张至1000张左右。当地把捞三下或捞四下的捞法称为“三套水或四套水。” 2、焙纸:由焙纸工将捞好的湿纸层放上木板和榨杆,扣好篾纳利用杠杆原理榨出水分,直到适合为止。然后裁去边角,用清水将纸层淋透,卷起右边纸角,一张一张地剥离下来,又依次一张一张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湿纸干后就一张张收起来,如此循环操作。一天从早到晚可以把所有捞的纸焙完。 再将纸放在纸桌上进行捡纸,选去破坏,裁去边角,每100张折成一刀,盖上字号、商标、品名、等级印章,用竹篓包装出货。 连史纸主要特点: 1、连史纸制作过程从选料、制料、捞纸、焙纸等工序都是精挑细作,与生产别的品种相比要严格得多。从砍嫩竹开始整个工艺流程需要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是一门经验性,时效性,技巧性很强的工艺技术,也是一门耗时费工体力劳动的手工艺技术。 连史纸每刀重26市斤为1300克左右,每刀100张,每张重13克,规格为60*110cm,每张0.66㎡,每平方米19克左右。国内其他手工竹纸捞纸法都是捞一下或捞二下的,而连城连史纸要捞纸三下,又要保持捞到每平方米19克左右,这样捞纸难度势必增大,因此捞纸师傅是十里挑一的皎皎者。 2、连史纸的耐久性方面,体现它独特的价值,2008年送福建省浆纸检测站检测的“美玉堂”牌连史纸,耐老化白度(绝对值)下降为3.3%(国家宣纸标准值是5%),PH值7.5—8.5之间属碱性纤维(其他竹纸如毛边纸、玉扣纸的PH值是5—6之间),非常适合用于古籍、图书、史料的长期保存,与国内的手工纸相比,连史纸是“千年寿纸”当之无愧。 3、连史纸的吸水性、韧性、光滑度及薄等特点,使连史纸成为印学领域方面的印谱纸和档案古籍修复专用纸。①:吸水性强是由于材料本身和加工工艺的原因,没有吸水性极强的连史纸是不能吸附在石材印章上的。②:韧性是由于材料制作技术和捞纸工艺的原因,只有韧性极好的连史纸在拓印的棕刷擦刷的过程中才不容易开洞和破坏。③:光滑是因为连史纸纤维细腻,薄是使连史纸更好的吸附在石材印章表面,只有完全吸附后,扑墨扑在光滑的连史纸表面才会乌黑发亮,揭起后平整不发皱。古籍修复同样要求纸张的吸水性和韧性,在裱糊过程中才不易损坏,光滑而又薄的连史纸裱糊后的古籍不会太厚,有利于古籍的存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