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六郎金铤

 大川韬滔 2014-09-15

名字: 李六郎金铤

年代: 南宋

尺寸: 120毫米,宽14毫米,厚1毫米

重量: 40.9

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李六郎十分金

    南宋一两金铤长122毫米左右,宽11~14毫米,厚2毫米,重39克左右,成色95%~99.9%

    目前发现的一两金铤,主要集中在杭州、江苏、安徽等地出土。南宋金铤的形制保留直形,这主要是铸造工艺上的原因。其制作较为规范,且有大小两种。杭州先后在1956年和1999年出土两批金铤,尺寸、重量大致相同,一般长101~126毫米,宽10~17毫米,厚1毫米左右,重量为35.4~42克。安徽休宁在1952年也出土两件金铤,其形制、重量与杭州出土的金铤相似。197911月安徽合肥出土的金铤较小,长70~90毫米,宽7~9毫米,厚1毫米,重19克。从南宋金铤形制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南宋金铤的铸造较唐代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是先制成一根长金条,再根据一定的尺寸截段,因而其尺寸、重量及成色都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这说明当时金铤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打造的,显示一定的价值以便于流通。而且南宋金铤的尺寸、重量的设置,使其更接近于流通货币,这与大小不一,或薄或厚、轻重有别的唐代金铤上贡、进献的职能有本质的区别。

    一般来说,南宋金铤的铭文比较简单,仅有表示金的成色、金银铺名、工匠名及彰名店铺的押记等。“石元铺”是金银盐钞交引铺名。金银盐钞交引铺是一种特殊的店铺,其经营范围在保留前朝金银铺的各项业务的基础上新增了兑换政府专卖品钞引的经营业务,是一种带有官商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韩四郎”、“陈二郎”、“武一郎”是金银匠名。“十分金”表示足金。当时京城临安有一百多家金银铺,彼此间都有竞争,标明成色、铺名、工匠名不仅可以提高金银铺的信誉,显示其成色的可靠性,而且可以彰明店名、扩大知名度,其有一定的广告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