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获悉刚刚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的刘萌萌去年在宁夏银川的《黄河文学》第5期发表的散文《戏院街(三章)》,不仅被去年第8期《散文选刊》和第5期《散文海外版》相继选载,而且几乎同时入选《2012中国随笔排行榜》《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深深为她高兴。 刘萌萌是从碣石山下的昌黎这块沃土中走出的一个新的女散文家。近些年,她写出有七八十篇散文,作品相继发表于《青年作家》《当代文萃》《华夏散文》《山西文学》《山东文学》《百花洲》《黄河文学》《雨花》和《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椰城》《剑南文学》《草地》《圈子》《年轻人》《北斗》《新快报》《甘肃日报》《银川晚报》《秦皇岛晚报》《海韵》《秦皇岛日报》等各地与本地的报刊,并有作品辑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稻草人的信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长·美文精粹(2)》等作品集。 已经年近不惑的刘萌萌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1974年早春时节,她出生在昌黎县城附近的左封台村,父母都是由辽宁绥中转回昌黎老家的插队知青。她6岁时随父母进城,自在昌黎三中上初中时开始迷恋写作。由昌黎二中高中毕业后,她考入河北科技师院基础部物理专业,由此当上一个乡村学校的教师。 多年来,刘萌萌酷爱读书,特别是爱读中外文学书籍。长期的读书生活,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情感。只是,进入青年时期她没有像自己年少时那样连篇累牍写过东西。是互联网重新打开了她的心扉,打开了她的内心世界通往广阔的空间大门。2005年,她购置一台电脑,开始在网络的时空游弋。天涯网站的一个文学博客深深吸引了她的文思,由此情不自禁地写出《暗夜流光》,开始了新的写作。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已为投身散文写作做了长期的准备。多年的读书、学习,使她具备了深厚的文字根底。在散文这个心灵散步的芳草地里,她开始孤独地前行,相继写出《流年》《我的妈妈,我的女神》《粉红衣裳》《我们曾是寂寞的孩子》《村庄深处的悲伤》《静下心来,听见尘埃》等散文。 刘萌萌初期写作的散文,最早见诸报刊的,是发表于由成都市文联主办的2007年第1期《青年作家》的《时光深处的老街》。在发表不久即被选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文摘月刊《当代文萃》的这篇散文里,她用无比优美的语言记述了自己小时居住过一条“破旧的热闹的甚至是拥挤的”的老街道的童年印象。她着重描写了给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只小鸟:“它清脆悦耳的招呼使我的腿立地生根,再也挪不动步子,像一个早熟的男孩渴望一场青涩的恋爱般期待着一只鸟与我同归,就此栖息在我的生活里。那是一只体积不太庞大的黄色的小鸟,希望它原谅我事隔多年已记不起它清秀的面容。小小的一只,却有着和它的身体极不成比例的宏亮嗓音。它的蓦然出现打破了爸和我事先达成的君子协议的宁静。我看看鸟,又看看爸。当我第三次将目光从鸟的鸣叫里转移向爸,它便属于我了。爸的慈爱,是最澄澈的阳光,穿越岁月的风雨尘埃,无声地照耀在我生命的每一段路途———无论平坦顺利抑或泥泞难行。卖鸟的老人小心将它交到我手里,它轻柔的羽毛瞬间触动一个孩子柔软的内心。爱怜,呵护,珍惜,这些抽象的词语落实为一朵又轻又柔的羽毛,轻轻覆盖在一个孩子稚嫩的微笑的心上。”显然,这是童年时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是自己童年无比美好的时光。 也许是从写《时光深处的老街》起,刘萌萌就完全打开了自己童年记忆的闸门,她不由自主地接连写起自己的童年记忆来。在写出《容器的光泽》《仪式》《滑翔的翅膀》《繁华的荒芜———我的电影时光》《旧日子》《孤独,微弱的幸福或苦难》《舌尖上的天堂》《凋敝之味》《封闭的梦境》《旧牖·美人》《旧院儿检藏》等散文后,写出了得以在大型文学期刊的《百花洲》发表的《天堂电影院》《公审年代》,还有她的成名作《戏院街(三章)》。 在刘萌萌快到学龄时走进的昌黎县城,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千年古城。刘萌萌年幼时,难以了解县城古老而新奇的历史信息,却能感受这座热闹的城镇的现实氛围。她在2010年第3期《百花洲》发表的《天堂电影院》中,通过回忆酷爱看电影的母亲带她多次到那时热闹非凡的昌黎电影院看电影的童年生活,真实而生动地追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风行一时的“电影时光”;在2010年第4期《百花洲》发表的《公审年代》,尽情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城镇生活,并具体到“1983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严打”的那一年。她的这些“解构的记忆”,是“公审年代”已经风干的历史岁月的极好注脚,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戏院街(三章)》,是刘萌萌用雕琢又随意、平铺而幽缓的思绪与语言勾画的昌黎县城的民俗风景图。坐落在昌黎县城南关的戏院街,以民国年间修筑有一个常演评剧等戏剧的剧院而得名,是昌黎县城商业和文化生活最繁茂的地方。刘萌萌在《戏院街(三章)》里,追述的是已经变成步行街的戏院街旧的风貌、旧的习俗,是留给她的童年生活美好而诡异的社会记忆。全文分为《戏院街》《陌生人》和《变戏法》三章,全面勾画了戏院街的旧有风貌和市井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回忆自己小时候“跟从母亲,东张西望行走在这条叫做戏院街的街道上”的情景之后,有意识地把读者引向了以耍猴为生的“陌生人”和狡猾地骗钱的“变戏法”者,使整篇文章显得世俗风味极足,民俗色彩异常浓郁。这样的散文,在由宁夏银川市文联主办的2012年第5期《黄河文学》一经发表,即被《散文选刊》和《散文海外版》双双选中,并接连入选《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2012中国随笔排行榜》和《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不少人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难忘的岁月印痕。 多年间,刘萌萌痴心散文创作,创作题材不断开拓。她追寻自己留在脑海深处的童年记忆,善于拾回人们丢失的记忆,并时时感受时序的变化和繁杂的现实生活,不放过弥漫着深深浅浅的人性感悟的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她品读自己,也时时品读别人,先后写有品读梵高、沈从文、阿城、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等中外作家、艺术家的散文。她仿佛轻松、无心解构,却用充满时代元素缤纷的美文,径直颠覆生活的沉重。这正如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阎明国在《秦皇岛日报》的《潮汐》文学副刊推出刘萌萌作品专版时所说,刘萌萌的“柔婉之笔却不失金属硬度。满含柔软的金属硬度,承接了灵魂的苦难,风干的历史,自我而不私人的淡淡哀伤,按捺不住的生命。涌动中,兼有一份模糊隐约的喜悦。” 就刘萌萌的散文创作来说,她是有着很强的感受、沉淀和记述生活的能力的,特别是有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难得和异常金贵的。岁月是一下子奔远了的,日子却要一天天地过。文字像一条河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汩汩流动,发出悦耳的乐音。刘萌萌自己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的容量,直接影响了对于事物的感知方向。”(《容器的光泽》)我们谨希望,刘萌萌的“心灵的容量”再大一些,感知生活的天地再大一些,以写出更多更美的散文,献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和日益缤纷多彩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