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的鸱吻艺术一

 tjhx0526 2014-09-15
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上形成龙的形态,故称“龙吻”。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清式殿堂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艺术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帝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是中轴线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京故宫太和殿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京天坛寰丘围墙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西夏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平遥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太原晋祠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太原晋祠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上形成龙的形态,故称“龙吻”。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平遥城隍庙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平遥县衙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平遥县衙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当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当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寺庙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塔院寺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京故宫维修工程被拆下来的鸱吻

  “"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这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是不被大多人认可的说法。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这个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各不统一,不过基本上都是九种动物排名的差异,对于九种动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样的。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明孝宗朱佑樘问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见明.李东阳《怀麓堂集》)。
  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龟与鳌鱼都被拉进了李东阳的清单,也许为了顾弄玄虚,龙龟与鳌鱼都被换上极其难读的字眼做名字:赑屃(音:毕戏)就是典型的龙龟,它力大无穷能负重。鳌鱼形象被安在龙九子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身上,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它是鳌鱼
  
  早在宋代《太平御览》就有关于鳌鱼形怪兽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明代杨慎笔下龙四子螭吻,只是“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没说它能吞火。
  【鳌鱼的原型来自印度】
  观音脚踏鳌鱼还有一种原因是鳌鱼的原形来自印度。有人认为螭吻是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演化而来。摩竭鱼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巨大鲸鱼,古代印度传说摩竭鱼在海上吞噬商船。但若听到有人称颂如来佛的名号,便潜入海底,放商船平安还家。佛经上说它是佛教雨神座下的灵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镇宅消灾】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怕火灾,鳌鱼龙首鱼身,身兼龙的庄严强壮和鱼的灵活。龙有雨师及水神的神性,而化成鳌鱼后最好吞食火舌。因此,中国传统的木建筑特别是庙堂多喜在屋顶两端安放鳌鱼塑像,希望它能帮助防火消灾,守护居庭。
  
  
  
  楼主请仔细看看您发的PP,到底他们象鱼还是像鸟?
  有兴趣还可以到这里看看——
  
  http://forum.cul.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43&fid=1149&itemid=34322
  
  从博鳌出发,看神秘的中国鳌文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菩萨顶上山路上的一个牌坊上的鸱吻
 
鸱吻的一些发展和变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台湾建筑上的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乔家大院的鸱吻已经变成了云纹装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山西民居鸱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塔院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塔院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黛螺顶

 

一张实地拍摄的PP--《海南博鳌民居上的另类鳌鱼--“飘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砖黑瓦的博鳌旧民居有个很特别的装饰物:屋顶两端塑造有似龙又似流云的“飘头”,房顶的“飘头”很有讲究,它是屋顶下居住着在家庭地位的象征,家里供奉祖宗牌位的大房“飘头”是最隆重,上面翘着9个“飘头”,其他住人的房子,“飘头”最多只能翘8个或者更少,而堆放杂物的房子是不会翘“飘头”的。
  “飘头”究竟是什么?查一查中国建筑史就不难得出结论,它是鳌鱼的一种变形。
  鳌鱼在建筑上有镇宅消灾的功能。我国往昔建筑以木造为主,最怕火灾;鳌鱼龙首鱼身,龙有雨师及水神的神性,而化成鳌鱼后最好吞食火舌,故民间将其雕(塑)像置于柱梁或屋脊上,以压制火神。
  旧时博鳌居民在喜庆时,有一种鳌鱼舞,几十人举着鳌鱼(龙头鱼身,以竹篾扎成),上下跳跃,左右摇摆,作鳌鱼戏水、噙茜、交配、散卵等动作。目的是去灾、求子。
  按照民间流传的《博鳌地名的由来传说》,鳌是龙龟,它的外形特征是龙头、龟背、麒麟尾。古老的中国风水学上有四灵祥瑞,这四灵祥瑞指的是:龙、凤、麒麟、龟。鳌的形象主要有两种,龙龟与鳌鱼。而龙龟是龙、麒麟和龟的结合物,因此更具有灵瑞之气。
  博鳌地方鳌文化产生的另一个根源是源于鲤鱼。因出海口食料丰富,河水咸淡适度的缘故。万泉河鲤鱼异于一般鱼类,鱼身凤尾,呈桔红色,鳞色鲜艳,大者达10至15公斤,形象与鳌近似。秋天,泉河盛产的“万泉鲤”是琼海四大名菜之一。
  鲤鱼自古是中国人的吉祥物,据说鲤鱼若能跃过“龙门”,便能幻化成龙。但河水湍急,鲤鱼唯有竭尽全力飞身跳过,跳得过当然成龙,过不了的只能依旧为鱼,所以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之说。鳌鱼就是已跃过了“龙门”的鲤鱼。
  鳌还被看作是力量与权利的象征。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所以称人翰林院为“上鳌头”。科举时代,进士第一名――状元受到皇帝的召见,所以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