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从何而来? 撰文 玛利亚 · 科尼科娃(Maria Konnikova) 翻译 易小又
小镇上的一个男人娶了二十个女人,但从未出现离婚现象,或被宣告婚姻无效,而我们在此涉及到的每个人如今都仍然在世,而且活得很好。这个男人既不是重婚者,也没有违反法律。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所谓的娶妻男人(marry还有为……主持婚礼的意思,所以此处还可以理解为证婚人)的问题,心理学家们经常用这个问题来研究创造性洞察力,即对于一个此前困扰我们多时的事物,突然想到其解决办法的过程。一个问题起初毫无意义,但在我们翻来覆去思考之后,突然灵光一闪,答案就有了。因此,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洞察力和创造力的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Mark Beeman自然而然地就会向那些申请在他实验室工作的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上题答案就是,此人为教父!) Beeman研究洞察力的原因在于洞察力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他研究的主要学科。创造力即为新想法如何产生的整个过程;而洞察力仅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一阶段比较重要。作曲家创作一首悦耳的新歌需要创造力;而当她意识到什么时候可以在小调和弦上结束创作则需要洞察力。通常而言,长期依赖的辛苦分析与洞察力相结合,才会产生创造力的“火花”。如果一个人不是物理学家,也从没有绞尽脑汁得思考相对论等问题,他不可能在梦中凭空就提出广义相对论。 长久以来,心理学领域对创造力的定义模糊不清,大家所持的态度就是“当我看到创造力的时候,我就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以这种态度避开了对创造力定义的精确化。在我们的谈话中,Beeman告诉我,他曾经不太愿意告诉他人自己的研究领域,担心会因此遭到解雇或者误会。比如,当提及创造力时,你脑子里面想到的是什么?好吧,我们知道如果某人研发出一个新玩意儿或者提出新想法,那么他就具有创造力。创造出新作品、的舞蹈编剧、艺术家、作家、科学家,或者数学家——他们都是创作型人才,给世界不断注入新鲜事物。然而,来自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经常和Beeman携手合作的心理学家John Kounios却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说至少不是全对的。“创造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物,”Kounios说道。 为了解释其观点,Beeman举了一个例子。试想一个从未使用过或者见过回形针的人正在努力将一堆纸叠在一起。然后他想到将一根金属丝掰弯,以此固定纸堆。“那个办法非常具有创造力,”Beeman说。另一方面,如果某人进入一个全新领域——Beeman举了一个关于纳米技术的例子——那么,任何纳米产品都很有创造力,但是生产纳米产品这一行为具有创造力吗?正如Beeman所言,“并非所有艺术家都富有创造意识。相反,一些通常人们以为枯燥乏味的会计人员,倒十分富有创造力。” 然而,比起创造力,洞察力的定义和研究就没有那么困难。因为洞察力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及时出现,你可以将其独立出来,然后进行检测、特点分析。“洞察力仅仅是创造力的一个部分,”Beeman说。“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检测。对于大脑中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有一个短暂的时间标记。我决不会说洞察力就是创造力的全部,但是它是其中可辨别的中心组成部分。”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检测洞察力时,他们所观察的是何种类型的注意力和思维过程可以带来顿悟:如果你试图取得突破性进展,那运用何种方法能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被一个问题给困住了,那有什么诀窍可以帮你渡过难关吗?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Beeman和Kounios在试图解决何谓远距离联想测试的过程中,跟踪了人们的视线,然后他们给了实验对象诸如“松树”、“螃蟹”、“酱油”的一系列词语,让受试者想出一个在逻辑上能和上述所有词语搭配的一个词。他们试图弄明白,人的眼神聚焦处和眨眼频率,是否能揭示其成功的方式和可能性。结果证明如果实验主体注视一个词语并专注思考——也就是降低眨眼频率,提高关注度——她更可能进行分析型、聚合式的思考,仔细思考所有有意义的词语,然后摒弃那些无意义的词语。如果她看着“松树”这个词语,她可能会联想到“树木”、“圆锥体”、“针状物”等词语,然后对他们进行逐一的排查,看是否能和剩余的其他词语进行搭配。而当实验主体通过转动眼睛或眨眼,不再聚焦某一特定词语,他联想的词语可能更抽象,范围也更广。由此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以洞察力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你需要学会的不仅是注视,而是跳出你的聚焦对象再进行查看,”Beeman说。(上述远距离联想测试的答案是“苹果”。) 事实证明,仅仅通过跟踪某人的视线,检测她的眨眼次数和聚焦次数(即在她转移视线或者闭眼前,能够持续聚焦某一事物的时间),Beeman团队可以预测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何时能得出正确答案,解虽然这并不是一项新研究它模仿了之前的研究,早期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和脑电图描记器(electroencephalo-graph,简称EEG)发现,顿悟时刻和准备阶段的神经模式完全不同。此研究还以2012年“注意力和词汇问题解决”的研究为基础,不过此研究更具观察性和可训练性。“虽然这一方法不那么具有剖析性,但它与注意力更具有直接联系,”Beeman说。“在碰见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期间,你的注意力状态至关重要。” 对潜在的创新思想来说,注意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独特的关注模式,是如何形成特定类型的洞察力。在此前我就有写过关于咖啡因和创造力二者联系的文章。该文章表明在咖啡因的刺激作用下,通过训练你的专注能力,可能会有助于你创造过程中的分析板块,但因为它会钝化你分散式思考的能力,所以会阻碍你的洞察力发挥作用。 该文章同样表明,时机掌握也很重要。如果在问题呈现时,你没有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松树”、“螃蟹”、“酱油”这些词第一次在屏幕上一闪而过时,你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你可能会发现要得到一个富有见解的答案难上加难,因为你没有做足够的、有意识的分析加工。在你尝试走神或做白日梦来提升创造力之前,你需要花时间透彻了解所有相关方面。换句话说,在你碰上新问题之后,不要马上去散步,不要蹦蹦跳跳地去洗澡,也不要马上去小睡。相反,你应该首先在这个问题上停留片刻,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细节。 目前,Beeman和他的同事正在证明,他们的研究结果能否同样适用于那些已经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这些人所具有的注意模式能否告诉我们“创造性成就并不仅仅因为创造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提出深刻的解决办法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对许多业内精英进行测试;这些精英来自于传统观点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领域,和一些诸如创造艺术界、建筑界、广告界等行业,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定义将这些行业分为创新行业或分析行业。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职业上的精英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创意加工模式是否一样。“我们无法研究他们是怎样变得具有创新意识,”Beeman说。“但我们可以弄清楚他们的脑袋是怎样运转的。” 当然,创造力有几个部分是无法在实验室模拟的——比如运气。“并非所有创意都能得到社会反馈,”Beeman指出。两个人可能拥有同一种想法,只是版本不同,但是其中一人碰巧抓住了时机。“成功人士往往忘了他们的一些成功没有花费什么力气,纯粹是凭运气得来的。” 此外,存在着另外一个缺陷,顿悟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时候仅仅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就能答出来。十年前的一天,Beeman那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认知神经科学中心(Center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工作。他的一位研究助理决定用文章开篇提到的问题为难为难候选研究人员。问题一提出,这个年轻人就立马给出了答案:那个男人是牧师。这种灵光一闪究竟从何而来?“我在天主教学校上过学,”面试者迅速回复道。“你说'男人’,我就想到了牧师。” 因此,我们可能无法预测谁会成为第二个居里夫人,或者谁会发明下一个跨平台移动聊天应用程序(WhatsApp)——娶妻-证婚人的问题也可能不会帮你挑选出下一位伟大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最终,面试者得到了聘用,成为Beeman实验室里的一名研究助理。他工作不错,但没有特别出类拔萃。) 但是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创造方式本身,并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创造力虽然细微,但也很有价值。你不会因为更加高效地整理了你的衣柜而获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但是它对你的日常生活倒是十分重要,”Beeman说。“普通的创造过程同样重要。只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