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率先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工作

 苏迷 2014-09-16
我市率先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工作
“家有宝物”知多少
 专家在苏州市方志馆文物认定
  汲古阁大石盆
  首席记者 李婷
  苏州城里的宝贝到底有多少?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工作比江苏省文物局规定的时间提前七个月率先全面告捷——134个国有单位收藏的82663件/套文物得到确认,其中105个非文博系统国有单位收藏文物达5448件/套。

  普查工作自身质量决定普查成果质量

  按照相关规定,2013年7月—10月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阶段。根据普查摸底情况,苏州全市共调查国有单位4713个,经反馈,有文物收藏和文物遗存的单位共155个,上报可移动文物84527件/套。其中文博系统国有单位29个,收藏文物77215件/套; 非文博系统国有单位126个,上报可移动文物7312件/套;2013年12月—2014年5月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认定阶段。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数据的质量和科学性,以高质量的普查工作收获高质量的普查成果,苏州市普查办特别重点从普查培训、组建专家库、制定认定工作计划入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去年11月间,苏州市普查办及县级普查办分别组织全市范围内有文物收藏和文物遗存的国有单位普查员及相关各社区、街道普查工作人员,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培训。内容包括文物认定工作的实施步骤、相关表格的填写方法、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标准规范等。通过培训,全市普查人员进一步明确了普查文物认定工作阶段的目标和安排,建立了普查人员联络机制,加强了市县级普查办与普查员的联系,并将普查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为文物认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人员保障。培训中还针对文博和非文博单位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工作侧重点要求:文博系统国有单位文物收藏量大,任务重,需提早开展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为文物信息上报登录平台做好基础准备工作;非文博系统单位则要求基本掌握文物认定工作的基本流程及相关表格的填写,做好专家组现场认定的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国有非文博系统单位对文物历史信息与研究价值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基层普查人员培训启动1个月后,市普查办召集全市文博方面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了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认定专家组。专家组由九位富有文物鉴定经验的专家组成,其中五位是苏州市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鉴定方向为书画、瓷器、玉器和杂项。另根据普查调查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新增了明清家具、古代碑刻、古籍版本等方面的四位鉴定专家。
  基层普查工作的人员培训与文物认定专家组的组建,使得此次普查工作在广泛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上得到了重要的质量保障。

  新发现文物地域特色丰富鲜明“有看头”

  据市文物局的有关人士介绍,从此次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市各区、县(市)新认定文物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承载着各时期历史典故和名人事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历史岁月的变迁。
  例如,太仓市新认定文物中书画部分以唐云、谢稚柳、朱屺瞻、宋文治等近现代名人作品为主,尤以太仓籍书画名家朱屺瞻、宋文治两位先生所作精品为多。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藏有《朱屺瞻雨过溪山图》,画心纵135厘米,横68.08厘米,笔墨雄劲,气势磅礴,是画家山水代表之作,体现了其继承传统,致力创新的鲜明个人风格。
  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碑苑藏有《杨氏孝祠碑》、《祠堂祭田碑》、《恬庄地图碑》、《钱理严范孺人墓志铭》 等三十五方石刻墓志,是恬庄杨氏家族及凤凰镇历史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常熟市新认定文物中有一件石梅小学藏“汲古阁大石盆”,长190厘米,宽100厘米,高55厘米,全盆用整块花岗岩石雕成,海棠花形,乃明末藏书家、刻书家毛子晋所建汲古阁已知所留下的唯一建筑证物,年份应在三百年以上,价值可见一斑。
  昆山华夏周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藏有一块清雍正十年(1732)《禅堂遗盋记》,高126厘米,宽62厘米,此碑记录了全福寺自宋至清的演变史,是周庄千年水乡古镇的重要见证,正文行书,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深厚的文化内涵最能打动人

  苏州博物馆馆员李军是文物认定专家组成员,专长古籍版本鉴定,“此次在非文博系统单位中发现一批质量较高的古籍,是比较重要的普查收获。”
  常熟理工学院收藏古籍1720套/14236册,其中古籍善本126种,例如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沧溟先生集》,共30卷,明李攀龙撰,张弘道校,王世贞刻本,附录1卷,16册。
  苏州市第五中学在普查上报阶段时,表明校内收藏有家具、石刻、铜钟、近现代生活用品等及万余册古籍,是李军和专家组成员们此次文物认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经认定,该校共收藏古籍296套/11289册,其中《淮南鸿烈解》、《世说新语》、《四书集注大全》、《扬子法言》、《王文恪公全集》五种图书为明刻本。
  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藏有一套《汉书评林》,此书乃明万历九年(1581)年刻本,共40册100卷,版分上下两节,上窄下宽,上刻诸家评语,开本阔朗,镌刻精工,最有价值的是该书系明多色套印本之鼻祖凌稚隆(凌蒙初叔父)亲自辑校的一部历史评论和阐释《史记》的集大成之作。
  “收藏在学校中的古籍图书不仅数量多,且不乏保存状态好、质量高的明刻本。因为时间久远,有些来源已不甚明了,但是在帮助校方进行分类整理时,我们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了学校以百年校史为荣,以‘家有宝物’为荣。”李军表示,虽然近年来古籍收藏也有相当热度,但是在普通人看来,图书的经济价值仍然不能与书画等艺术品相比,“不过,古籍是历朝历代文化成果的直接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
  据市文物局介绍,下阶段的普查工作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扎实开展文物数据采集及录入工作,确保年内基本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实现较国家确定的普查时间提前2年完成的预期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